(四)调肝理脾法在儿科常见病治疗中的应用
1小儿厌食小儿厌食,古称“不思食”“恶食”等,现代医学称作“神经性厌食症”。本病发生原因复杂,但常见原因为喂养不当,饥饱无度,或恣食生冷、杂食,以致损伤脾胃;亦有因受惊受辱,情绪抑郁,或强食、逼食,逆其所愿而致者。这些原因都可导致小儿以食为苦,甚至视食而惧。究其病机,则多责之于肝脾不和,气机不调,脾胃功能紊乱。故其治疗,应以调肝理脾,健胃消食,疏气防积入手。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自拟具有醒脾柔肝,健胃增食的小儿增食灵汤,用治本症,收效较佳。
小儿增食灵汤方:茯苓10克,苍术6克,白术6克,枳壳6克,白芍10克,乌梅10克,木瓜6克,焦槟榔6克,焦山楂10克,焦神曲10克,焦麦芽10克,清半夏6克,陈皮6克,炙甘草3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如兼大便稀溏者,加怀山药15克,白扁豆10克;兼大便干燥者,加炒莱菔子10克,火麻仁10克;脘腹胀满,食后恶心欲呕者,加砂仁6克,藿香6克,厚朴6克;食不消化者,加鸡内金10克;体质虚弱者,加太子参10克,生黄芪10克。
2小儿腹泻(惊泻)小儿腹泻的临床证型很多,寒、热、虚、实均可致泻。若因暴受惊吓,造成气机逆乱,肝脾不调,亦常引起腹泻便青,睡眠易惊。此类腹泻,谓之“惊泻”。其治疗若单以健脾,收效甚微,必须柔肝健脾,肝脾两调,方可奏效。笔者自拟疏木运土汤,临床随证加减,用之效佳。
疏木运土汤:苍术10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防风6克,茯苓10克,陈皮6克,葛根10克,车前子10克(包煎),炙甘草3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兼伤食者,加焦山楂10克,焦神曲10克,焦麦芽10克;兼风寒者,加藿香6克,滑石10克;惊惕不安者,加钩藤6克(后下);脾虚者,加党参10克,怀山药15克,莲子10克,薏苡仁15克;久泻肾虚者,可合四神丸;偏虚寒者,加炮姜3克,制附子3克。
3小儿多动症本症又称儿童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学龄前或学龄期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心脾血虚,肝肾不足,肝阳升动太过而引起的行为、动作出现异常现象的综合征。其表现为在常态下出现不同程度的多动不安,精神不专,兴趣无恒,言语冒失,智力与同龄正常儿童相比虽无明显差异,但因好动而难以自控,注意力不能集中,而明显影响学习成绩。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而藏神,心得血养而神专所用;脾生气而主静,脾能健运,气血化充则思绪稳定,行为自控;肝藏血而主谋虑,肝血充足则谋深虑远;肾藏精而通于脑,肾精充足则脑海充盈,智力聪慧。假若小儿禀赋薄弱,心脾血虚,肝肾阴亏,最易导致阳无阴敛,升动不宁,而出现一系列阴静不足、阳动有余的证候。因此,在治疗这种小儿多动症时,必须以益脾柔肝,交通心肾为法,以静制动,安神定志,方可使其行为、动作、神志活动等都渐趋正常。本症选方可用参芪地黄汤、桂枝加龙牡汤和甘麦大枣汤合方化裁,酌加酸枣仁、远志、石菖蒲、钩藤、龟甲胶、鹿角胶等。
4小儿高热惊厥有些小儿一遇外感,即易发热抽搐,西医神经系统检查并无异常,此属高热引起的惊厥。临床采取一般的镇静、补钙等疗法,通常起不到根治作用。中医单纯以平肝息风、止痉安神为法,疗效亦不巩固。这种小儿常表现为精神不振,面色不华,毛发不泽,形体消瘦或虚胖,发育欠佳,平素烦躁易怒,食少便溏,夜寐不安,山根色青等。究其病机,多系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气血亏少,肝旺脾虚。肝为刚脏,主藏营血。营血者,水谷之精气也,来源于脾胃。今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营卫,则肝失营血之养,以致阳无阴敛,极易动而生风。故治此症,虽须平肝息风,但更应注意健脾益气。
平肝息风,可用雷氏清离定巽法加减。此法适用于外感发热,惊厥抽搐发作时。方药: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竹叶6克,生地黄12克,玄参10克,菊花10克,桑叶10克,钩藤6克(后下),木瓜6克,僵蚕6克,川贝母6克,胆南星6克,甘草3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
发作过后,平时宜调和肝脾,以巩固善后。方用:人参30克,紫河车1具,白术30克,茯苓30克,银耳20克,天麻20克,羚羊角3克(代),全蝎15克。上药共研细末,每服2克,每日2次,以钩藤少许煎水送下。
5小儿气厥小儿气厥,又名屏气发作综合征,俗称“气死病”,临床多见于3~7岁小儿。若发生于1~3岁小儿,又称作婴幼儿呼吸暂停症。本症是儿童时期一种呼吸方面的神经官能症,常因恼怒、啼哭、突然动气而引起气声不续,面唇青紫,一时性神昏肢厥,不省人事。轻者30秒左右,重者2~3分钟可苏醒,醒后一般有神疲、嗜睡或长吁短叹之候。本症极易复发,其病因病机多为平素饮食不节,偏食挑食,以致脾胃虚弱,加之父母娇宠溺爱,任性执拗,故一遇激怒、惊惧或情意不遂时,便使肝气郁结,升降之机闭阻,以致神明受扰,清窍被蒙,而发生一时性昏厥。因此,对其治疗亦应抓住脾虚肝郁这一本质,采取理脾和中、调肝平冲、疏气解郁、醒神开窍之法,选用逍遥散,酌加郁金、石菖蒲、远志、枳壳、砂仁、神曲等主之。
6小儿疝气(腹股沟斜疝)本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胎期发育不全,少腹隔膜松弛不收,更因啼哭动气,用力过度,以致肝气郁滞,中气下陷,迫使腹内肠段下入****,从而形成疝症。从其病因病机来看,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故其治疗亦必须调肝顺气、补脾升阳兼顾。方用补中益气汤合天台乌药散、茴香橘核丸化裁主之。
本病尚可配合外治之法:用艾绒适量,将五分钱币包裹成圆饼状,外以纱布作袋,缝定。用时,令患儿仰卧,将疝头推之入腹,然后将艾币饼置于疝孔处覆压之,并用布缝之疝托兜缚固定。每晚松缚调整1次,避免擦伤局部皮肤。一般7~10天为1个疗程。
7小儿癫小儿癫,临床证候特征为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直视,四肢抽搐,或作猪羊样叫声,发过即苏醒,醒后如常人。本病之生,虽有惊、风、痰、热、食、瘀等不同类型,但究其根本,则以脾虚肝旺,风痰上扰为主。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脾不足则痰浊内伏,肝有余则不仅横犯脾土,而且易致风阳上扰,因而病由作。所以,治疗小儿癫,常可采用和肝健脾、涤痰开窍、息风止痉之法。笔者自拟息灵汤方,随证加减,效果比较好。
息灵汤方:龙胆10克,菊花10克,陈皮6克,半夏10克,胆南星10克,茯苓10克,赭石20克(先煎),郁金10克,白矾6克,石菖蒲10克,神曲10克,天麻10克(先煎),钩藤6克(后下),赤芍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全蝎6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本方亦可以3倍剂量,共研细末,每服3~6克,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或用蜂蜜调服。痰甚者,加天竺黄以豁痰利窍;肝阳上亢者,加珍珠母、龙骨、牡蛎以平肝潜阳;内风外动者,加僵蚕、地龙、蜈蚣以息风止痉;心神不安者,加琥珀、远志、酸枣仁以安神宁心;气滞血瘀者,加桃仁、红花、丹参以活血化瘀。
(张士卿)
十七、儿童多动综合征证治探讨
儿童多动综合征简称儿童多动症,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性疾病。以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情绪不稳,冲动任性,自我控制能力差,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但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为主要临床特征。由于此病不仅妨碍儿童健康成长,而且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所以日益受到儿科学、神经科学、精神科学、遗传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的关注。
多动症的患病率,在我国学龄儿童中占5%~10%,男孩远比女孩多,其比例为4~9∶1,好发年龄为6~14岁。目前认为,本病的预后受患儿家庭环境、遗传、父母文化素养等因素的影响。但总的来看,对症状较轻的患儿如能及早发现,加强教育,改善环境,适当治疗(包括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那么随年龄增长,一般到青春期,活动过多会逐渐减少。即使仍有一定程度的注意力涣散和情绪不稳,也不致影响生活和学习。对那些症状较重的患儿,则须综合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儿童多动症在中医学中未见记载,根据临床表现,似属于“躁动”“失聪”“健忘”等范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已向国内介绍有关本病的国外研究动态。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对儿童多动症进行了多方面的综合研究,并从中医学的角度认识与研究本病。国外应用中枢神经兴奋药治疗本病,虽可使部分患儿症状得到改善,但因具有食欲缺乏、头晕、抑制生长发育等副作用而未被采纳。近年来应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作用时间长、疗效巩固和副作用少等优点,显示出其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