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科临证医案
12348600000066

第66章 辨证论治经验

(二)辨证论治经验

笔者为了临床简便、实用,将本症按寒热之不同,分为两型。经数十年临床应用,收到了较好的疗效。

1脾肾阳虚,气滞血瘀主要见于复感寒邪而致的硬肿。临床上此类寒型多见。表现为皮肤及皮下硬肿,周身或肢末发冷甚至青紫冰凉,肢体少动,哭声低或不哭,少食或不食,反应低下,小便清,大便溏,甚至鼻窍出血,舌紫暗,苔白,脉迟,指纹滞,具有硬、肿、冷、静、清、稀、紫、白、迟、滞等特点。治宜温肾健脾,活血化瘀。方用参附汤合真武汤加减:人参15~3克,白术15~3克,熟附子1~15克,茯苓3~5克,红花2~3克,黄芪2~3克,赤芍1~2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地锦草5~9克。每日1剂。本方为笔者提供,并列入了第二届全国新生儿学术会议制定的新生儿硬肿症诊疗常规。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阳,祛寒邪,化气行水,实验证明,其有强心、改善全身循环及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作用,对极低体重儿应酌减用量,并应熟制久煎;人参大补元气,扶正祛邪,通血脉,破坚积,能加强心肌收缩力,提高机体对低温的耐受力,与附子配用,回阳益气之功更著;黄芪补气升阳,温养脾胃,活血利水,具有强心、扩张血管、改善皮肤血液循环的作用,与当归、赤芍、川芎、红花合用,益气活血,养血散瘀;茯苓、白术健脾利湿,均有利尿作用;因多数患儿或隐或显地存在着感染性疾病,故方中加用辛平无毒、健脾祛湿、消肿解毒的广谱抗菌药地锦草。参附汤全方的药理研究表明,此方主要有抗休克,强心,增加冠脉血流量,抗缺氧,增加外周血流量,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甲状腺功能及对肾缺血的保护等作用;真武汤全方(附子、白术、白芍、茯苓、生姜)温阳利水,其药理作用主要为提高心肌收缩力,改善缺血心肌的血氧供应,增加尿量,降低肌酐、尿素氮等。

2热毒蕴结,瘀血内阻主要见于感受热邪所致的硬肿。临床上此种证型较少见。表现为皮肤及皮下硬肿,发热,烦躁,尿短赤,大便干,甚者不吃、不哭、不动、鼻窍出血,舌紫红,苔黄,脉数,指纹滞,具有硬、肿、热、躁、赤、干、紫、黄、数、滞等特点。治宜清热解毒,行气活血。方用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1~2克,黄芩1~2克,栀子1~2克,川芎1~2克,人参15~3克,丹参15~3克,红花15~2克,茯苓2~3克,黄芪2~3克,麦冬3~5克。每日1剂。本方亦为笔者提供,并列入了第二届全国新生儿学术会议制定的新生儿硬肿症诊疗常规。方中黄连泻中焦之火,黄芩泻上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之火,三者均可使火邪去而热毒解。实验研究表明,黄连解毒汤全方具有极强的抗菌作用,并有清除抗原、降温、改善脑血流、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及使发热动物过氧化脂质生成减少等作用。本方泻火解毒作用虽强,但因皆为苦寒之品,易伤脾胃,特别是对新生儿,故应中病即止。方中加用丹参活血祛瘀,凉血养血,扩张血管;麦冬养胃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