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科临证医案
12348600000067

第67章 辨病施药方法

(三)辨病施药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新生儿硬肿症者,不论辨证为寒型或热型,均可选用下列药物。

1丹参或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支2毫升,含丹参生药15克。静脉滴注,每次1~2毫升,加10%葡萄糖注射液30~50毫升稀释后用。每日1次,5~7日为1个疗程。临床应用有过敏反应的报道,应予注意。丹参具有活血化瘀,养血通络的作用。经大量临床与实验研究证明,此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有改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改善心肌缺血,保护心肌;抗凝作用;抗氧化作用;保护肝肾,增强免疫力。国内应用本药,已见较多报道。

2川芎红花注射液每支1毫升,含生药川芎1克,红花06克。按每千克体重01~03毫升计算,加10%葡萄糖注射液5~10毫升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或加10%葡萄糖注射液20~50毫升稀释后静脉滴注。轻者每日1~2次,重者每日2~4次,症状明显好转后应减少药量或停药。川芎、红花为辛温之品,均为活血化瘀之要药,笔者应用此药,常收到良好的效果。

3川芎嗪注射液按每千克体重2~4毫升计算,每日2次,加10%葡萄糖注射液30~50毫升稀释后静脉滴注。实验证明,川芎嗪具有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增加脑动脉、冠状动脉及肢体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黏度等作用。

4中药外治疗法通过药力与热力的协同作用,促使患儿腠理疏通,气血流畅,硬肿消退。

(1)中药外敷:①当归15克,红花15克,川芎15克,赤芍15克,透骨草15克,没药75克,乳香75克,川乌75克,草乌75克,丁香9克,肉桂6克。将上药研末,加羊毛脂100克,凡士林900克,拌匀备用。用时将油膏涂在纱布上,加温后,敷于硬肿处,每日换药1次。此为上海儿科医院经验方。②当归6克,红花6克,川芎6克,赤芍6克,马勃6克,五灵脂6克,肉桂6克,丹参6克,鸡血藤8克,黄芪8克。将上药研末,加羊毛脂30克,凡士林300克,拌匀备用。用法同上。

(2)中药药浴:①取上述中药外敷第2方全方药粉5份,加水煎至约2 000毫升,滤去药渣,作药浴用。水温39~40℃,每次15分钟左右,每日1~2次。浴时室温应在30℃或稍高,浴后应立即将患儿擦干,放入暖箱。②取艾叶或芫荽100~150克,按上法煎水药浴。

由于目前对新生儿硬肿症尚无特效疗法,故辨病明确后,最好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以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全国第二届新生儿学术会议制定了本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可供临证参考(详见中华儿科杂志,1991,23:163-164)。临床上亦有单用中药而治愈本症的报道。

(张宝林)

五、诊余话胎黄

胎黄一症,为新生儿常见,有生理、病理之分。历代医家多认为是受母体湿热所致。根据黄疸的色泽鲜明与晦暗区别阳黄和阴黄,而治疗不外清利、温化两大法则。少数胎黄按常规治疗,屡医罔效,延久不愈,日益加深。患儿临床表现为遍身、面目尽黄,色泽不鲜,形瘦腹胀,大便灰白,小便深黄如浓茶样,神疲纳少,有的伴呕吐或腹泻。综观见症,显系湿热困脾,气机受阻,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湿困脾阳,日久不散,由气入血,瘀阻胆道。证属气滞血瘀,虚中夹实。法当行气化瘀。但念其婴儿初生,脏腑柔弱,如草之芽,如蚕之苗,三棱、莪术破积,桃、红化瘀,嫌其峻猛,应防虚虚之弊。正虚邪实,取法必须平稳,轻以去实,缓缓图之,祛邪而不伤正,方为稳妥。同时还应考虚小儿服药困难,选药当以味淡性平之品,易于服食,才能坚持治疗,达到缓图之目的。

余根据证情,结合小儿特点,选用茵陈、郁金、鸡内金三味为主。茵陈为疏肝利胆治黄之要药,近代研究认为,它有扩张胆管、排出胆汁之作用;郁金善能行气解郁,活血化瘀,为血中气药,有增进胆汁分泌、收缩胆囊之功;鸡内金善化瘀积而不伤正,张锡纯认为,鸡内金“为消化瘀积之要药”“不但能消脾胃之积,无论脏腑何处有积,鸡内金皆能消之”;配伍白术、薏苡仁、山药健脾化湿;陈皮理气和胃;泽泻利湿而不伤阴。全方共奏益脾助运、消积化瘀、利胆退黄之效。如兼见呕吐者,加藿香、佩兰、姜半夏和中降逆;肢冷舌淡者,加干姜振奋中阳。

余用此法治疗不少新生儿阻塞性黄疸。如一李姓患儿,38天,出生后12天发现面目黄染,伴有呕吐。用中西药常规治疗,黄疸日渐加深,大便如陶土。经各种检查,确诊为先天性胆管闭。建议手术治疗,家长不愿手术,愿意接受中药治疗。余当即向家长说明,中医治疗此症,不可操之过急,必须缓图,婴儿服药确有困难,关键是家长要树立信心,必须遵照医嘱,坚持治疗,否则半途而废。家长表示坚持治疗。患儿前后共37剂中药,疗程4 0多天,诸症消失。复查血液生化,均属正常而告痊愈。余用此法随证加减,屡治屡效。

笔者体会,对于疑难杂症,必须遵照“治病必求于本”的经旨,按“虚则补之,寒则温之,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治疗法则,辨明阴阳,结合小儿特点,选药精当,方有较好的效验。

(郭锦章)

六、漫谈发热待查

历年来我院门诊或病房,经常有西医转来“发热待查”之患儿,请中医诊治。这些患儿均系西医诊察听不到、摸不着、找不到原因而转来的,可说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难道一种疾病的发生真的没有原因?这只能说明现代医学科学尚未认识和掌握它,有待于进一步去探索它。而祖国医学早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和总结了一套诊断和治疗方法,就是正确运用四诊(望、闻、问、切)、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辨证方法,进行施治,每收良效。这些病种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作一简介。

患儿症见发热无汗,踡卧恶风寒,鼻流清涕,咽不红,舌尖有红点散在,苔薄白脉浮数。证属风寒感冒,虽身热39~40℃,无化热之象,故用辛温发汗解表法,使汗出而热解。

患儿症见高热,虽汗出而热不解,咽舌偏红,苔薄黄白,脉数,属风热感冒,以疏风清热解毒法而热退。

患儿症见壮热持续不退,时自汗出,口渴烦躁,神昏谵妄,舌质红,苔黄厚而燥,脉大数有力,大便数日未行。证属气分热盛,阴液耗伤,阳明燥结之腑实证。经用清热养阴,通腑泄热法,使气清热解,其里结自除。此乃“里气通则表气和”之理用也。

患儿症见突然高热持续,尤以暑热季节感邪之后,暑热内蒸,迫津外泄,头汗大出,齐颈而环,正邪相搏,发病急剧,甚则神昏不语,或突然抽搐,舌尖红,苔黄白厚腻,脉数无力。此为暑温证(无论乙脑或急性传染病均可出现此症)。经用清暑益气,芳香醒神法,收效迅速而愈。

患儿症见久病之后,长期发热,时高时低,自汗盗汗,手足心热等。其外无表邪,内无实热,为久病阴液耗伤,正气未复的阴虚内热证。用益气养阴清热法,使阴平阳秘而热自除。

以上所述,皆属新感或伏邪温病范畴,运用“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之理,统治无形之疾与有形之病,治疗方法,丰富多彩。

(刘韵远)

七、暴喘与久咳的证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