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科临证医案
12348600000060

第60章 小儿外科及五官科疾病 (5)

第五章 小儿外科及五官科疾病 (5)

于1989年盛夏就诊。患儿于1987年初皮肤部分出现湿疹,逐渐扩大到四肢、头面部,瘙痒、流黄水。经成都某医院等治疗,其湿疹仍时发时止,并蔓延到躯干。症状减轻时,皮肤颜色加深,干燥;脱皮后新皮完好,不留任何瘢痕。舌质淡红,苔黄厚腻。患儿就诊时全身皮肤有血疱疹,奇痒难忍,抓破流黄水,黄水流到哪里就烂到哪里,干后结痂,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濡数。证属湿毒壅盛。用黄连消风散加减治疗近半月余,症状消失,以后扶正固本的方法治疗而获痊愈。

黄连消风散组成:黄连10克,大青叶30克,紫草10克,苦丁茶30克,白鲜皮15~30克,土茯苓15~30克,蜈蚣5条,全蝎5克,僵蚕10克,牡丹皮10克,赤芍9克,虫壳30克。

按语:小儿顽固性湿疹的主要原因,乃是小儿素体脾肺两经蕴伏湿热,外受风邪入侵,湿热与风邪相搏,客于皮肤,郁结于腠理、发于肌表而成。因此,内有湿热,外受风侵为湿疹的主要原因。临床所见,风、湿、热三者程度不同,其疹形也不同,症状亦有差异。其风偏盛者,皮疹多而瘙痒重;热偏盛者则红肿明显;湿偏盛者则易于糜烂流黄水。因此在治疗上应从风与湿、热入手。黄连消风散中以黄连为主药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连味苦,导湿毒从大便去,使湿毒解,夙根除;配以大青叶、紫草、牡丹皮、赤芍,既清热解毒,又凉血消斑,使疹去皮肤复原;白鲜皮、土茯苓、苦丁茶、虫壳等祛风渗湿,使湿去痒止;再配蜈蚣、全蝎、僵蚕以祛风通络解毒,使风祛疹消。(《王静安临床经验集》)

病案四

刘某,男,6个月。

1964年3月17日就诊。家长主诉:患儿面、颈、前胸部起红疹,流水,瘙痒,近半年。病史:出生后数日,头顶即生颗粒作痒,日渐扩展。半个月前用温水洗脸,症状反而加重,逐渐发展到面部,颈部及前胸部,糜烂流水,遇热痒甚,烦躁不安。母乳加牛奶喂养,胃纳佳,便中带奶瓣,小便短赤。曾在某某医院治疗,内服药片(药名不详),外搽白色药膏,效果不明显。检查:营养中等,面色红润,指纹紫,颜面、头顶及颈下胸前皮肤多粟疹,水疹密集成片,皮色潮红,部分皮损显露出鲜红色的糜烂面,湿润渗出液较多,有较多的痂皮。西医诊断:婴儿湿疹。中医辨证为湿热内蕴,兼有食滞发为胎疹。立法:清热利湿,佐以消导。

处方:金银花一钱半,连翘一钱,黄芩五分,菊花五分,赤芍一钱,竹叶五分,焦麦芽二钱,茯苓皮一钱。

外用马齿苋,黄柏各等份,煎水湿敷;甘草油,新三妙散调为糊状外搽。

甘草油方:甘草一两,香油十两。甘草浸入油内一昼夜,文火将药炸至焦黄,去渣备用。功能:解毒润肤,清洁疮面,或做赋形剂用。用法:涂敷患处。

新三妙散:黄柏面十两,寒水石五两,青黛面一两。功能除湿清热,解毒止痒。主治急性湿疹(风湿疡),婴儿湿疹(胎疹),过敏性皮炎(湿毒疡),脓疱病(黄水疮)。用法:直接撒布,或用鲜芦荟蘸搽,或用植物油调成糊状外用。

服药3剂后,颜面,头顶皮损渗出液停止,皮肤趋于干燥,红晕消退,但仍有新生皮疹出现。再服前方3剂和使用外用药后,皮损大部分消退,痒感减轻,大便有时量多带少许奶瓣。前方去茯苓皮、菊花,加焦神曲一钱,再服2剂痊愈。

按语:婴儿湿疹在古代文献上称为胎疹、奶癣、胎风、胎赤等,名目繁多。赵炳南医生认为,《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所描述的胎疹比较详细,而且将渗出液不多的称为干疹,渗出液多的称为湿疹,所以他称本病为胎疹疮。

乳婴儿皮肤娇嫩,湿热蕴于肌肤,始则发红,有痒感,经常摩擦搔抓,继而皮肤变粗,起小粟米粒丘疹,潮红色,亦有色暗灰黄者,流水。根据临床特点可分为两种类型,即热盛型与温盛型。热盛型表现为局部皮色潮红,面部灼热,瘙痒不甚,津脂多,呈粉红色稠黏水,味腥微臭,发病急剧,急躁,大便干或稀绿便,多见于肥胖乳儿。立法以清热解毒为主,佐以利湿。处方:金银花三钱,生槐花三钱,黄芩一钱,竹叶一钱,灯心草五分,干生地黄三钱,白鲜皮三钱,牡丹皮一钱,绿豆一钱,车前草二钱,滑石二钱,生甘草一钱。本方是赵炳南老医生根据古方消风导赤汤加减化裁的,功能清热解毒利湿。方中金银花、槐花、黄芩清热解毒燥湿;竹叶、灯心草、滑石、生甘草、绿豆、车前草清热利湿;牡丹皮、干生地黄凉血清热;白鲜皮清热散风止痒。本方水煎后分次内服,每次一小匙,每日二至四次即可。

若病初起表热重而有发热者,也可使用下方: 金银花四钱,白鲜皮四钱,茯苓皮三钱,牛蒡子一钱,干生地黄三钱,薄荷一钱,车前草二钱,黄芩二钱,荆芥一钱,生甘草一钱。方义同上,其中加入薄荷、荆芥、牛蒡子以解表热散风热。若见患儿毒热较重,高热,便干,溲赤,性情急躁不安,啼哭不止者,可加犀角一分,羚羊角一分(代),另煎,分次加入汤药中,也可煎汤代茶饮。若吃汤药不便,可服用化毒散。化毒散又名赛金化毒散,其组成为乳香(醋炙)、川贝母(去心)、黄连、赤芍、天花粉、大黄、甘草、珍珠粉、牛黄、冰片、雄黄粉;功用为清热化毒,活血消肿;用法为每服二分,日服三次,温开水冲服,周岁以内小儿酌减;外用敷患处,每次一至三分,每日二至四次。或服用犀角化毒丹。犀角化毒丹组成:连翘、大黄、龙胆、赤茯苓、青黛、甘草、桔梗、黄连、玄参、天花粉、菊花、黄芩、朱砂粉、冰片、犀角粉。

本方出自《古今医鉴》,功用为清热化毒,用法为每服一丸,日服二次,薄荷汤或温开水送下;周岁以内小儿酌减。或用五福化毒丹。五福化毒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方组成为桔梗五十两,生地黄五十两,牛蒡子五十两,赤芍五十两,玄参六十两,甘草六十两,连翘六十两,青黛二十两,芒硝五两,黄连五两。功用为清热解毒,化滞去湿,通利大便。用法为每服一丸,日服二次,小儿酌减(每次半丸至一丸),每日二至四次。若毒热较盛者,可服安宫牛黄散。安宫牛黄散出自《温病条辨》,组成为郁金、黄连、生栀子、黄芩、牛黄、明雄黄粉,麝香、珍珠粉、冰片、朱砂粉、犀角粉。功用为解热镇静,避秽通窍。用法为每服二至四分,温开水冲服。小儿遵医嘱服用(每次二厘至五厘),每日三至四次。发于面部者加菊花。部分汤药可代茶饮,对治疗本病也有好处。如因乳儿较小(出生数日至月余),可用金银花二钱,薏苡仁二钱,菊花一钱,蒲公英三钱等甘寒清热祛湿之剂煎水哺喂。

外用三妙散调敷三妙散方出血《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其组成为苍术一斤,黄柏一斤,槟榔一斤。功用为清热除湿,解毒止痒。主治急性湿疹(风湿疡)、接触性皮炎、脂溢性湿疹、脓疱疮(黄水疮)、丘疹性荨麻疹(水疱湿疡)。用法为直接干撒,或用鲜芦荟蘸药或用植物油调上。注意事项:对湿热渗出性皮损宜薄敷。或用甘草油或花椒油调敷花椒油组成:红点花椒三钱,芝麻油一斤。制法:将油放于铜锅内,数开后离火,将花椒放入锅内,待油凉后,将花椒取出,贮瓶备用。功用为解毒,润肤,清洁消毒疮面,主治急性湿疹(风湿疡)等。用法为涂敷患处。或用马齿苋一两,龙胆五钱,水煎后湿敷。

湿盛型表现为:局部皮色暗淡,灰色不明,不热,津脂不多,或有脱屑,有时流浅黄色稀水,结痂很重,痒感较轻,身体多瘦弱,大便次数多,灰黄不干兼有绿便。本病发生的部位多始于面颊、双颧,以后发展至眉棱、双耳,至四肢或全身。发病的年龄有的出生后数日即发,也有在婴儿期加乳、加食之后发生。如果治疗及时,调摄护理较好,短期可以治愈,但可复发,有的拖延数年,成为颈湿疡。立法以健脾利湿为主,佐以清热。处方:苍术一钱,白术一钱,炒槐花一钱,厚朴五分,陈皮五分,炒枳壳五分,炒槟榔五分,车前子五分,炙甘草一钱。本方是赵炳南老医生根据除湿汤化裁的,功能健脾利湿,兼有清热之效。方中苍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燥湿;厚朴、枳壳、陈皮、炒槟榔理气和中导滞;车前子清热利湿;炒槐花清热凉血解毒。

本型湿疹,多因婴儿饮食过量,胃肠积滞蕴热,所以应加一些理气导滞的药物,滞热得去,湿热得解。若病情较轻,可用下方。处方:苍术一钱,白术一钱,茯苓三钱,泽泻一钱,白鲜皮三钱,车前子二钱,枳壳二钱,甘草一钱。若服用汤药不便,可以服用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为人参三十两(去芦),茯苓三十二两,白扁豆二十四两(去皮),白术三十二两(麸炒),甘草三十二两,山药三十二两,莲子十六两,桔梗十六两,砂仁十六两,薏苡仁十六两(麸炒)。功用为健脾补脾,和中止泻。用法为每次二钱,每日服二次,温开水送下或冲服。或用二妙丸。二妙丸组成为苍术一斤,黄柏一斤。功用为清热燥湿。用法为每次一至三钱,每日服二次,温开水送下。患儿可酌减,每次二至三分,每日二至四次。

以上两种类型,是互相交错的。有时热偏盛,有时湿偏盛;或者开始热偏盛,后来湿偏盛。在治疗时一定要根据病情详细辨证。另,忌用水洗,每次换药前用植物油拭,避风。(《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病案五

赵某,女,2岁。

1986年3月20日初诊:全身皮肤瘙痒、起丘疹1年余。瘙痒明显,纳呆,便溏,舌淡,苔薄。证属脾虚湿蕴,运化无权。治宜健脾利湿。

处方:焦山楂10克,焦神曲10克,焦麦芽10克,党参10克,茯苓6克,泽泻6克,白鲜皮6克,蒺藜6克,白芍6克,甘草6克。7剂。水煎服,每日1剂。

外用加味生石膏:蛤粉、炉甘石、煅石膏、滑石粉、青黛、黄柏、香油、凡士林,配成软膏外用。

二诊:服上方7剂,同时外用加味生石膏,药后诸症减轻。继服原方12剂,皮损已近痊愈,唯双手皮肤粗糙。仍宗前方加减,续服7剂后痊愈。

按语:张作舟认为,小儿稚阴稚阳,脾常不足,肌肤薄嫩,常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喂养不当,造成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浸淫而生湿疹,治疗上当以固护脾胃为要,当先补脾。方中党参、茯苓健脾益气;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开胃消食;泽泻、白鲜皮清利湿热;白芍、蒺藜、甘草养血祛风止痒。诸药合用,使脾运复常,湿邪自除,则病获痊愈。(《现代名中医儿科绝技·张作舟健脾利湿法疗小儿湿疹案》)

病案六

童某,男,14岁。

1990年2月9日初诊:近2年口周皮肤瘙痒脱皮,经常不自觉地用舌头舐,反复发作,近2周加重,糜烂流水,嘴角干裂,进食、说话时疼痛,自觉口干舌燥,纳食不香,易急躁,大便干,溲黄。诊查:口唇周围皮肤稍增厚呈淡红色,口角处皲裂渗血,口唇上下方轻度红肿,表面可见少数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舌质红,舌体胖大齿痕,舌苔微黄,脉滑数。西医诊断为口周湿疹。中医辨证为属肺胃郁热,脾虚湿盛,湿热并重。宜清肺胃热,健脾消导,除湿解毒。

处方:桑白皮15克,地骨皮15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生栀子10克,生地黄30克,焦槟榔10克,炒莱菔子10克,生白术10克,生枳壳10克,生薏苡仁30克,车前草30克,苦参10克,厚朴10克,六一散30克(包)。另用甘草油调祛湿散外擦。

二诊:服上方7剂,糜烂平复,痂皮大部分脱落,皮疹变干,饮食逐渐增加,二便正常,舌质淡苔白,脉弦滑。上方去桑白皮、地骨皮、黄连,加白鲜皮30克,生白扁豆10克。

三诊:继服7剂后,皮疹基本消退,口唇角皲裂逐渐愈合。外用药改为黄连膏。再服“二诊”方7剂后,改以除湿丸口服巩固疗效。1个月后痊愈。

按语:此例口周湿疹2年不愈的患者,初诊见口干舌燥,纳食不香,易急躁,便干溲黄,舌红苔黄,脉滑数,证系肺胃蕴热,脾虚湿盛,湿热并重。急投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泻肺火;黄连、栀子清三焦实热,清胃火,泻心火,除烦通便;生白术、生枳壳、生薏苡仁清脾除湿;六一散中,滑石性寒而滑,寒能清热,滑可利窍,除膀胱热结而通利水道,可利水消肿兼清热除烦止渴;生地凉血滋阴;白鲜皮配苦参、车前草祛湿清热;厚朴、槟榔、莱菔子、白扁豆健脾消导,燥湿和胃。故局部与全身诸症皆除,临床痊愈。(《张志礼皮肤病临床经验辑要》)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