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医话
一、小儿体质特点探讨
在人群中,老年人、青壮年人、小儿,不仅在形体、生理等方面有差异,而且在发病情况、疾病种类及病情演变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小儿群体中,同一年龄的小儿不仅高、矮、胖、瘦,喜热怕冷或喜冷怕热,及嗜食习惯、性格等方面有差异,而且在同样的致病条件下,还有病与不病、病热与病寒、病情顺利演变或变证峰起、对同一药物的不同反应等种种情况。这些情况当然与多种因素有关,但中医学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小儿的体质特点及他们的个体差异。
根据古今认识,我们可以给体质下这样一个定义:体质是个体在先天禀赋和后天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阴阳消长的相对稳定状态及其动静趋势,并表现在形态和生理功能上的固有特性,这种特性往往决定其对某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及病变类型的倾向性。中医学从《内经》开始就有诸多关于体质的理论,此后历代医家发展了《内经》的体质理论,对体质、体质与疾病、体质与诊治、体质与预防等问题阐述至悉,形成了一整套与中医发病学等密切相关的体质学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医疗实践,成为中医学中最具特色的理论之一。
了解小儿体质特点及他们的个体差异,对做好儿童保育、防病治病,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儿为“纯阳”之体
小儿像初生的嫩芽,从出生到成年一直处在不断地生长发育过程之中,年龄越小,生长发育的速度就越快,生机就越旺盛。如1周岁内的小儿,在体重、身长、头围、胸围、出牙、囟门关闭等方面,每个月都会有很大的增长或变化。古代医家借用《易经》中“纯阳”一词来表述小儿时期的这一体质特点。在唐末宋初的儿科专著《颅囟经》中,首先提出“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此即小儿为“纯阳”之体的学说。说明小儿时期机体的阴阳是以阳生为主导趋势,是以功能活动的不断成熟完善来带动脏腑组织、器官形质的成熟完善。明代《冯氏锦囊秘录·小儿急慢惊风》云:“天癸者,阴气也。阴气未至,故曰纯阳。”“纯阳”是说小儿时期的阴阳是在生理状态下的阳相对旺盛,阴相对不足。当代医家将“纯阳”的生理含义解释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云:“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纯阳”的病理意义为:小儿一旦患病,病邪易从阳化热,而且热易化火动风。所以,临床上小儿热病(证)最多,且易在热病(证)中出现壮热、惊惕,甚至抽搐、神昏(厥)等症。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小儿患病后脏腑、组织、器官的修复力强,故较成人易趋康复。
(二)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
“稚”是幼稚、嫩小、不成熟的意思;“阴”一般是指五脏六腑的形体结构、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有形物质;“阳”一般是指体内脏腑器官的各种生理活动。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提出小儿是“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用“稚阴”“稚阳”来表明小儿时期体内无论是在属阴的形、质方面,还是在属阳的各种生理活动方面,都是不成熟、不完善的。当代医家将“稚阴稚阳”的生理含义解释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稚阴稚阳”的病理意义表现为:小儿抵御病邪侵袭的能力较成人差而容易生病,患病后病情的变化很快、很大,往往可形成一种寒热虚实错综复杂的病况,即“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如小儿最易外感咳嗽,而外感咳嗽又易发展为肺炎喘嗽而见热、咳、喘、煽等实热证候,而肺炎喘嗽又最易变化而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灰、肢冷汗出、脉细微急促等心阳虚衰甚至虚脱的危重证候。
小儿为“纯阳”“稚阴稚阳”之体说,是随着中医儿科医疗实践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完善的小儿体质特点理论,它们各有其不同的生理含义和病理意义。“稚阴稚阳”说是对“纯阳”说的补充和完善。小儿之阳既是“纯阳”又是“稚阳”,即既不成熟完善,又在蓬勃生长,而且总是阳比阴生长得“快”“多”。中医学很强调“阳”在人身的重要性,《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既是生命的动力,又是抗病的主力,所以全面认识小儿之“阳”,并注意从儿童保育等方面来调护小儿之“阳”,才会更有效地做好对疾病的防治,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故“纯阳”与“稚阴稚阳”相互补充,全面解释了小儿体质阴阳的特点,成为中医儿科临床的基本指导理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