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科临证医案
12348600000056

第56章 小儿外科及五官科疾病 (1)

第五章 小儿外科及五官科疾病 (1)

一、疝气

中医认为,疝气病是由于小孩发育不健全,或体质虚弱,外感邪气,而导致气血不畅,出现的腹腔脏器突出的疾病。疝气的症状最主要的是在腹股沟区可以看到或摸到肿块。婴儿多系母亲在换尿布时发现,较大的小儿则多于入浴时或健康门诊时发现的。引起肿块出现的诱因是腹压上升,最常见的原因是哭泣,其他的还有咳嗽、排便、排尿等。较年长的小孩可在其站立时腹部用力诱发肿块的出现,肿块可能只见于腹股沟区,有些则会到达****或****,当患儿安静或睡眠时则忽隐忽现。肿块系由腹腔内的器官脱出到疝气袋而形成。脱出的器官以小肠居多,因此摸起来感觉柔软,退回去时常会伴有咕噜咕噜的杂音,其他如大肠、阑尾、大网膜等亦可能脱出。女性则以卵巢脱出较多,因此常可摸到似拇指大、较硬且多半有压痛的肿块。除了可以看到或摸到肿块之外,有些小孩会有便秘、食欲缺乏、吐奶等现象,也有些可能会变得易哭、不安等。****疝气太大则会引起行动不便。

病案一

程某,男,6岁。

1989年5月8日初诊:****肿胀半年余,每因啼哭、运动或咳嗽加重。曾经某医院诊为****鞘膜积液。****部逐渐肿大,疼痛加重,甚则面色发青。令其手术,家长不愿而求治于中医。症见右侧****肿大,皮色光亮,卧则入于小腹,行、立则出小腹入囊中,面青少华,舌淡苔白,脉迟。诊为寒凝气滞之疝气。温通散结,疏肝理气,佐以健脾升阳。

处方:吴茱萸3克,炒小茴香10克,川楝子炭15克,乌药3克,广木香6克,炒香附10克,炙柴胡10克,炙升麻6克,炒麦芽30克,炒谷芽30克,紫苏叶10克,豆蔻6克(打碎),连翘9克。2剂。

外洗处方:(温经消液散):小茴香30克,吴茱萸15克,陈艾30克,石菖蒲30克,陈皮15克,肉桂15克。1剂。

5月25日二诊:服上方4剂和外洗后,****肿胀消失,痛止,仅在下半夜****及四肢发凉。加强益气通络之品。

处方:党参15克,橘络10克,青皮6克,陈皮6克,炒香附15克,吴茱萸6克,炒小茴香12克,乌药6克,炙柴胡9克,炙升麻9克,黄连3克,连翘12克。

2剂而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语:治疗疝气,一般采用健脾益气升阳,以其多为中气下陷,故常采用补中益气汤。王静安认为,脾虚中气不足仅是本虚的一面,标实则更为突出,这就是寒凝气滞。治疗采用温通散结,疏肝理气,常可取得良效。佐以升阳举陷,效果更佳。从肝论治的理论依据是经络学说。足厥阴肝经沿腹部内侧进入****中,绕过阴部,上达小腹,与肝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亦出于少腹两侧,经过外阴毛际。疝气的病位主要在两侧少腹和****(外阴)部,故从肝经论治。(《王静安医案集》)

病案二

洪某,男,3岁。

1982年3月2日初诊:患儿常常啼哭,脐突出,哭时右侧****肿大、条状,无红肿,可以手按压下去,平卧时亦可自行收上,其他无异常发现。诊为疝气,肝气不舒。治拟疏肝理气。

处方:柴胡3克,香附3克,郁金3克,小茴香3克,川楝子3克,升麻3克,荔枝核10克,乌梅3克,青皮3克,麦芽10克,甘草3克。3剂。

二诊:啼哭已减,疝囊缩小。前方加减,共服药10剂,后未见疝发。

按语:本例某医院诊为斜疝,须要手术治疗,家属拒绝而来求治于中医。辨证为患儿多哭,肝气抑郁而成疝气。方中柴胡、川楝子、郁金、香附以理气散郁;小茴香、荔枝核暖肝理气止痛;升麻升提;乌梅酸收;因患儿既往有消化不良故加麦芽,麦芽有疏肝功能,用之两全其美。(《医案诊察录·漆济元》)

病案三

杨某,男,2岁。

初诊:寒湿久滞,右疝大如鹅卵,时坚时软,脐腹胀痛,曲腰啼哭,大便溏薄,纳谷不香,面色苍黄,夜烦寝汗,舌苔薄腻,脉象软弱。证系肝肾虚寒,脾胃湿滞。治拟温通化湿。

处方:桂枝24克,桂心24克,白芍6克,广木香24克,陈香橼6克,陈皮3克,煨生姜2片,大枣3枚,橘核9克,槟榔6克,山楂炭9克,厚朴24克。4剂。

二诊:胀痛减轻,纳谷初动,神色转润,舌苔已薄;夜眠欠安,大便稀溏。兹拟补中益气。

处方:太子参45克,炙黄芪6克,麦冬9克,焦白术9克,柴胡15克,五味子24克,炙甘草24克,陈皮3克,当归6克,煨生姜2片,大枣3枚。5剂。

三诊:药后疝肿日见缩小,舌苔薄润,胃口已佳,夜睡亦安,神色稍振,惟便稀稠。则阴邪已散,肾阳未复。宗丹溪通阳泄浊法,以杜其根。

处方:肉桂15克,淡附子3克,杜仲6克,怀山药9克,小茴香3克,广木香24克,橘核9克,山茱萸45克。6剂。

四诊:疝肿已平,无痛不哭,纳和色润,大便亦调。再予温补肝肾,以使巩固。

处方:炙黄芪9克,淡附子3克,当归45克,怀山药9克,荔枝核9克,熟地黄12克,巴戟天9克,龟甲12克,橘核9克,桂心24克。连服10剂而愈。

按语:本例疝症,为肾元阳虚,寒湿内阻。初诊时投以桂枝加桂法,温经暖下,理气化湿,即见胀痛减轻;改予补中益气加减,疝肿亦日渐缩小;三、四诊时以肾阳未复,余邪未尽,乃以温补肝肾,通阳泄浊主之,其疾遂平。(《幼科刍言·董廷瑶》)

病案四

黎某,男,8岁。

其父代诉,1978年发现患儿右侧****肿胀光亮,皮肤无红及发热现象,无痛,在当地诊为疝气。服中药10余剂,无效。至1982年3月发现患儿右侧****比以前胀大,于当年5月份到县医院外科诊治,诊为****鞘膜积液。因当时积液较多,动员手术治疗,其父不同意而邀予诊治。症见患儿精神好,食欲正常,营养、发育中等,心、肺、肝、脾无病变,全身表浅淋巴结无肿大。右侧****肿胀光亮,如鸭蛋般大,有囊性感,透光试验阳性。

处方:金钮头20克,赤小豆20克,土茯苓20克,荔枝核6克,炖鸡肉100克。

服1个疗程后(每3天服1次,3次为1个疗程),右侧****肿胀已缩小一半。嘱照方服用第2个疗程后,右侧****鞘膜积液已全消,****复常。经随访2年无复发。

按语:小儿鞘膜积液的发病,中医以为多因肝肾不足所致。如《张氏医通》所说:“小儿阴肿疝气,多属肝肾气虚。”故治疗上多从肝肾两脏论治,以温肾化气,疏肝解郁,活血通络以治本,利水消肿以治其标。本案给予的“金钮头汤”即为治标之法。方中金钮头,亦名金纽扣、小番茄等别名,是一种有刺灌木,属于茄科茄属植物,味微苦、性凉,有小毒,有活血通络、消肿除湿止痛等功用,与土茯苓、赤小豆合用,更增加其利水消肿的作用;荔枝核有疏肝解郁、行气散结之功,为佐药;加鸡肉炖汤服用,更有补脾肾,养气血之功。(《梁锡卫治儿童鞘膜积液案》)

病案五

颜某,男,6岁。

1994年8月2日初诊:其父代诉,发现患儿右侧****内有肿物4个月,曾服中药及肌内注射青霉素无明显好转,他医主张手术治疗,家属不同意,遂来诊治。患儿素体虚弱,面色不华,食欲缺乏,易汗出;右侧****肿胀呈椭圆形,触之有囊性感,透光试验阳性;舌质淡嫩,苔薄白,脉沉细。诊为****鞘膜积液,证属脾失健运,水湿停留。治宜健脾祛湿,化气行水。

处方:五苓散加减方加党参10克,黄芪10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服2次。

8月10日二诊:患侧****肿胀明显缩小,食欲增加,舌、脉无明显变化。继服前方,加怀山药7剂。

8月18日三诊:****肿胀消失,透光试验阴性。改服参苓白术散5剂,健脾益气,以资巩固,追访半年未复发。

五苓散加减方组成:桂枝3~6克,猪苓6克,白术6克,橘核6克,泽泻6克,茯苓10克,薏苡仁10克,木香5克。

按语:本案是从脾论治小儿****鞘膜积液的典型医案。患儿除右侧****肿胀外,素体虚弱,面色无华,食欲缺乏,舌质淡嫩,苔薄白,脉沉细,系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之象。脾虚,运化水湿亦无权,以致水湿停聚而为病。方中桂枝、猪苓、白术、泽泻、茯苓即五苓散,为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方;加黄芪、党参补中益气以治本;木香醒脾化湿助其运化。总方以健脾益气,利水渗湿为主,使脾运得健,蓄水自消而取效。(《李昌荣治小儿****鞘膜积液案》)

病案六

一儿,六岁,****胀大如盏,茎皮光肿如疱。一医为之渗湿行气,不效。汪诊视,脉皆濡缓,曰:脉缓无力者,气虚也。经曰:膀胱者,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焉。气虚不足,无能运化而使之出矣,宜升阳补气可也。遂以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牛膝、升麻、陈皮、甘草梢。煎服一二帖,囊皱肿消。三帖痊愈。(《汪机治疝气案》)

病案七

一小儿,八岁,躁疝,****肿胀,核有大小。汪令烧荔枝核灰,茴香炒为末,等份,食远,温酒调服二钱,不过三服。

按语:本案辨病论治,其疗法近似土单验方,然而疗效颇佳。古人云:“单方验方,启示名医。”“千方易得,一效难求。”可见治病的方法有多种,当择其简便廉验者。自古以来,包括名医在内,治病绝不是一一辨证,亦有辨病论治者。这两条经验都是可取的。类似的治法在文献与民间保留较多,可留心搜集,比较研究并筛选。另外,本案还证明,疝气可以通过非手术的药物疗法而获愈。(《汪机治疝气案》)

(夏洁楠)

二、扁 桃 体 炎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乳蛾”的范畴,急性扁桃体炎相当于风热乳蛾,慢性扁桃体炎相当于虚火乳蛾。风热乳蛾多因气候骤变,寒热失调,肺卫不固,致风热邪毒乘虚从口鼻而从侵喉核,或因过食烟酒等,脾胃蕴热,或因外感风热失治,邪毒乘热内传肺胃,上灼喉核,发为本病;虚火乳蛾多因风热乳蛾或温病之后余毒未清,邪热耗伤肺阴,或因素体阴虚,加之劳倦过度,肾阴亏损,虚火上炎,蒸喉核,发为本病。

病案一

林某,男,4岁。

1979年10月5日就诊。发热咽痛已3天。曾自服土霉素、小儿退热片,当服药后汗出热减,汗止复又发热。刻下咽喉疼痛,痰多黏稠,吞吐不爽,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体温395℃;咽部喉核红肿Ⅲ度,表面不平;舌质红,苔黄,脉数。血常规:白细胞164×109/L,杆状核细胞007,多核细胞034,嗜酸性粒细胞002,淋巴细胞049,大单核细胞008。证系肺胃热盛,痰热邪毒壅结,治宜清化痰火,解毒利咽。

处方:消蛾合剂加知母5克,川贝母5克,石膏18克,柴胡5克。每日2剂,浓煎频服。

次日体温下降,咽痛减轻。续服消蛾合剂2天治愈。

消蛾合剂(张超景自拟方)组成:蒲公英10克,夏枯草10克,连翘10克,板蓝根10克,前胡5克,桔梗5克,黄芩5克,甘草3克。

按语:乳蛾属于现代医学急、慢性扁桃体炎范畴,以发热、咽喉疼痛、扁桃体红肿或有苍白脓点为特征,而小儿常与上呼吸道感染并发。中医认为,多因外感,风热犯肺而发病。《疡科心得集》曰:“夫风湿寒热,首先犯肺,化火循经,上逆入络,结聚咽喉,肿如蚕蛾,故名乳蛾。”消蛾合剂方选用蒲公英、夏枯草、连翘、板蓝根等以达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目的;复佐以知母、贝母以清肺化痰。诸药合用,其热得解,咽痛缓解而向愈。现代药理研究,清热解毒类药大多具有明显的灭菌抑菌作用。蒲公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灭菌作用;板蓝根广谱抗菌,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这些药均为中医治疗咽喉疾病之常用药。(《福建中医药·张超景治小儿乳蛾案》)

病案二

洪某,男,1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