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科临证医案
12348600000004

第4章 新生儿疾病 (4)

第一章 新生儿疾病 (4)

1989年3月2日就诊。母代诉,患儿出生后3天出现皮肤及巩膜发黄,10天后加重,伴嗜睡,呕吐,吃奶少,便干,色浅黄,尿深黄而染尿布,体重不增。查体:发育营养一般,精神差,全身皮肤及巩膜重度黄染,肝肋下2厘米,质软。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20g/L,白细胞介素Ⅱ受体116kU/L,总胆红素260μmol/L,凡登白试验直接反应阳性,谷草转氨酶正常。临床诊断为胆汁瘀积综合征。

处方(自拟茵陈丹参汤):茵陈15克,丹参15克,车前子6克,甘草3克。便秘,加大黄15克;体虚者,加人参或党参、大枣;呕者,加鲜生姜;不食者,加鸡内金等。

15日后黄疸消失,诸症好转,肝大消失,复查血清胆红素及黄疸指数均正常。后随访,小儿发育营养良好。

按语:本症属祖国医学“胎黄”“胎疸”范畴。新生儿黄疸迁延日久不愈,多由肝胆湿热郁积兼瘀血而致。湿热多由其母妊娠期间,感受湿热之邪,或过食脂腻辛辣厚味,湿热内生,蕴结于里,湿热熏蒸传于胞胎,致小儿肝胆蕴郁湿热,肝气不疏,气滞血瘀,血脉阻滞,胆汁外溢于肌肤而成黄疸。茵陈丹参汤方中,茵陈清热利湿,疏肝利胆,药理研究有促进胆汁分泌排泄之用,并有降低血中胆红素及解热的功能;丹参活血化瘀,古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近代研究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肝脏生理功能好转及治疗肝、脾大之功能;车前子性专降泄,能清利湿热下行而利小便,有显著利尿作用;甘草调和诸药,清热解毒。四药相伍,功专效佳,临床疗效佳。(《陕西中医·张淑兰茵陈丹参汤治疗新生儿迁延性黄疸54例》)

病案八

王某,女,33天。

1993年3月15日就诊。患儿系第一胎第一产,足月顺产,母乳喂养。出生后第3天出现皮肤及巩膜发黄,并逐渐加重,10天后稍有减轻,后一直持续至今。在接种乙肝疫苗时发现黄疸较深而前来就诊。患儿一般情况尚可,吃奶正常,大便色黄偏稀,每日3~4次,夹不消化奶瓣。查体:生长发育与同龄人相仿,精神活泼,全身皮肤及巩膜中度黄染,肝肋下刚及,质软。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20g/L,肝功检查:血清总胆红素2326μmol/L,余无异常。临床诊断为母乳性黄疸。治以健脾消食退黄。

处方:茵陈12克,茯苓6克,焦白术6克,丹参6克,麦芽9克,谷芽9克。每日1剂。母乳喂养照常。

3日后黄疸明显消退。再3剂而愈。后复查血清胆红素正常。

按语:母乳性黄疸属祖国医学“胎黄”“胎疸”范畴,传统以清热利湿退黄入手。医者于长期实践中体会到,此症与胎儿禀赋有关。此类患儿常因先天禀赋不足,脾阳、脾气虚弱,不耐母乳,乳食伤脾致运化失常,如万全所言“儿之初生,脾薄而弱,乳食易伤”。乳食伤脾,脾虚湿困,郁而化热,湿热蕴积脾胃,气机不畅,熏蒸肝胆,使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肌肤、面目而致黄疸,故用健脾消食退黄法治疗。方中焦白术、茯苓二药合用,以健脾和胃渗湿,助脾运化;谷芽、麦芽健脾消食,尤擅于消乳积;茵陈清热利湿,疏肝利胆,为退黄要药,现代药理研究,其有降低血中胆红素等功能;丹参活血化瘀护肝。上药配伍,共奏健脾助运,利湿退黄之功。疗效佳。(《陕西中医·吴桂中健脾消食法治疗初生婴儿母乳性黄疸58例》)

病案九

张某,男,18天。

1999年8月10日就诊。其母代诉,患儿出生后第3天出现皮肤及巩膜黄染,第8天加重,半个月黄疸仍未减轻,并出现呕吐,腹胀,吃奶少,便干,尿布染黄。查体:发育营养一般,精神欠佳。全身皮肤巩膜中度黄染,脐轮红肿,脐部渗脓液,肝肋下2厘米可及,质软。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51×109/L,血红蛋白120g/L,总胆红素320μmol/L,谷丙转氨酶正常。临床诊断为感染性黄疸。

处方:茵陈9克,大黄15克,栀子3克,丹参3克,厚朴3克,郁金3克,车前子6克。每日1剂,水煎2次,浓缩药液100毫升,分2次保留灌肠,每次保留35分钟。同时服用西药地塞米松、苯巴比妥、强比林,并加强脐部的清洁换药治疗。共治疗8天,临床症状消失,肝功、白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检查正常。

按语:本方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疏肝利胆退黄为法。方中茵陈清热利湿,疏肝利胆;栀子清三焦湿热,并有利胆及增进胆汁分泌作用;车前子清利湿热下行,利小便;大黄泻下解毒,行瘀活血;丹参活血化瘀,能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使肝脏生理功能好转,并有缩小肝大之用;郁金能利胆退黄。诸药合用,使湿热消除,血脉流畅,肝胆疏泄恢复正常,黄疸自除。患儿痛苦小,易于接受,值得推广。(《陕西中医·张贵荣中药灌肠治疗新生儿黄疸86例》)

(王笑莹)

四、脐 部 疾 患

脐湿、脐疮、脐突、脐血均系脐部疾患,祖国医学很早已有记载。《证治准绳·幼科·脐风》:“《千金》有脐风、脐湿、脐疮三者,皆因断脐后为风湿所伤而成。夫风入脐,脐肿腹胀,四肢不利,多啼,不能乳,甚则发搐,为脐风;肿湿经久不干,为脐湿;风湿相搏,令脐生疮久不差,为脐疮。有一不已,入于经脉,多变为痫。痫成作痫治。”认识到脐疮重症,可致惊痫、抽搐。

治疗脐湿、脐疮,普遍采用外治疗法,均取清热燥湿、收敛解毒法,常用龙骨、牡蛎、枯矾(龙骨散)之类,研成极细末掺脐。若脐部出现红肿热痛有化脓症状时,须用川黄连、黄柏、黄芩研粉外掺,或用如意金黄散外敷,以收清热、解毒、燥湿之功。有全身症状者,则应加清热解毒药内服,常选犀角消毒饮加减。常用药:金银花、水牛角、甘草清热解毒;防风、荆芥、牛蒡子疏风散邪;加黄连、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大便秘结,舌黄燥,加大黄通腑泄热;脐部渗出混有血液,加景天三七、紫草凉血止血;伴神昏、抽搐,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清心开窍,平肝息风。

脐血系胎中有热或出生后脐带结扎不善引起。对脐血一病,应辨轻症、重症。轻症出血量少,患儿精神及吮乳俱佳,无明显全身不适症状;重症则出血量较多,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拒乳,甚而同时吐血、便血。治疗脐血应分清原因,不能见血止血。因脐带结扎失宜所致者,应重新结扎。因胎热内蕴,迫血妄行者,宜凉血止血,用茜根散加减。常用药: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清热凉血;赤芍、紫草、仙鹤草活血止血。因气不摄血者,用归脾汤加减。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山药健脾益气;大枣、当归养血补血;血余炭、藕节炭摄血止血。尿血,加大蓟、小蓟;便血,加槐花、地榆;形寒肢冷,加炮姜炭。

脐突一症,包括西医学所称脐疝、脐膨出。由于先天腹部脂膜未闭,啼哭屏气能迫脐外突。本病常用硬纸板垫压脐部,外以纱布包围脐腰固定,久之可愈。如不愈者,需用手术修补治疗。

(一)脐湿

病案

许某,女,19天。

1987年3月4日就诊。小儿出生后2日洗澡时脐部未揩干,出现脐部长期潮湿,若擦干又渗液,舌淡红,苔薄白。辨证属湿淫肌肤。

处方:煅白矾1克,煅龙骨1克。研细末,加麝香少许(白龙粉)。外敷。2日即愈。

按语:新生儿应注意脐部卫生,洗澡时不慎水湿浸渍应及时处理。如本案以固涩燥湿敛疮之剂,佐以活血走窜之麝香,燥湿生肌而愈。如果局部有红肿热痛亦可酌加清热之品。若任脐湿发展,局部可热毒壅盛而成脐疮。(《浙江中医杂志·秦亮治婴儿脐湿》)

(二)脐疮

病案一

王某,女,56天。

1983年6月13日就诊。患儿脐炎21天,外敷消炎粉等西药效果不佳。症见脐周糜烂,伴少量白色分泌物。

处方:生理盐水清洗患处,取六神丸适量研细末,均匀撒于患处,用消毒纱布固定。2天换药1次。2次而愈。

六神丸组成(雷允上诵芬堂方):珍珠粉45克,犀牛黄45克,麝香45克,雄黄3克,蟾酥3克,冰片3克。

按语:脐疮除患处潮湿外尚有糜烂化脓,多辨为脐部湿热壅盛。此时单用收湿敛疮之品难以治愈,需加清热解毒之剂。六神丸中清热之品为主,兼麝香走窜活血。药证相符而收效。(《四川中医·吕云钊六神丸外用治疗婴儿脐炎》)

病案二

刘某,男,3个月。

1986年4月4日就诊。脐部糜烂1个月余,中西药治疗未能控制。脐周红肿,破溃糜烂,有腥臭分泌物渗出。

处方:冰片10克,麝香5克,白矾20克,紫草6克。共研细末,加适量胡麻油调为糊状(名冰矾膏),外敷患处。每日2次。

治疗1周后渗出减少,破溃糜烂逐渐收敛,红肿消退。10天后脐部破溃处全部结痂,脱皮痊愈。

按语:冰矾膏中冰片、麝香芳香透达,活血散结,清热止痛,防腐止痒;白矾收敛,对促进上皮生长,清除肉芽水肿有捷效;紫草凉血解毒。(《四川中医·成积玉冰矾膏治愈婴儿脐部糜烂》)

病案三

李某,男,1岁2个月。

1987年6月11日初诊:患儿出生7天,脐带正常脱落,当时即发现脐中有黄色液渗出。多方治疗无效,渗液量日渐增多。1987年3月,西医诊断为先天性脐尿管闭合不全。患儿体质健康,发育正常,脐周皮肤潮红,轻度糜烂,脐中有一红嫩突出物如油菜籽大,有清澈微黄液从中渗出,以棉球拭之,随拭随出,嗅之微臭。

处方:熟石膏6份,枯矾3份,红粉1份(法古方九一丹)。各药分研极细末,混匀,干棉球蘸药少许置脐中,盖消毒纱布压迫固定,每日早、晚各换药1次。

二诊:用药1周后脐部已无渗液,脐周皮肤正常,脐中突起物嫩红鲜亮,触痛明显,无其他不适。前药改为每日换1次。3年后追访,患儿一切正常,脐中突起物光滑,色泽正常无触痛感。

按语:此患儿按中医辨证属脐湿,脐中赘物似“腐肉”。九一丹出自《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原方熟石膏九份,红升一份,可提脓清热生肌,疗痈疽疮疡溃不收口及火烫伤。本案稍加改动,随症加入燥湿之枯矾,更合症状,收得较好的疗效。(《四川中医·王元伟变法九一丹治愈先天性脐尿管闭合不全》)

(三)脐突

病案一

唐某,3个月。

患儿出生后即常啼闹心烦不安,近3天来因感冒咳嗽不已,脐部高凸,虚光大浮,压之可缩回,啼哭时则增大变硬,心、肺正常。因痰热内羁,气郁冲脐以致脐突。治法当以清化痰热,佐以利气解郁。

处方:柴胡5克,枳壳3克,大白芍5克,炙甘草3克,陈皮3克,半夏3克,桔梗3克,荔枝核10克,黄连1克。并外用丁字袋压脐,不使啼哭。3剂而愈。

按语:中医认为,脐突是小儿蕴蓄胎热,无所发泄,致手足频频伸引,睡卧不宁。由于用力努张,气入脐间而脐部肿赤突出,多有积热内蕴的表现。治以理气为主,亦可随症酌加解热之剂,也可配合外敷。但外敷药不可太过寒凉,以免热毒不散而生他变。病案中除加陈皮、木香等理气药外,尚有疝气专药荔枝核,疗效较好。治疗不离“理气”二字,且均收效,此病病因病性可探一斑。西医称脐凸为脐疝,成因有二:一是脐部未发育完全,二是腹内压增高致脐部有物凸出,多以压迫复位法治之。(《刘弼臣·幼科金鉴刘氏临证发挥》)

病案二

某男,4个月。

出生后半个月开始发现脐突,约3cm×3cm,患儿哭闹。

处方:吴丁散外敷。2天换药1次。4次痊愈。

吴丁散成分:吴茱萸12克,苍术12克,丁香3克,白胡椒12粒。文火焙干研细末,瓶装密封备用。外用每次3~4克,麻油调糊,敷于脐疝上,覆以消毒纱布,绷带固定。1~2日换药1次。有局部发红等药物过敏反应者,可间隔1~2日再用,直至痊愈。

按语:吴茱萸温中散寒,有良好止痛作用,对脐腹冷痛、疝痛头痛及虚寒泄泻有很好的疗效;苍术芳香燥烈,有较强健脾燥湿之功;丁香亦温中散寒,善降逆,为胃寒呃逆呕吐之要药;胡椒亦有温中散寒止痛之效,能温暖肠胃,胡椒粉直接贴于脐部可疗腹痛、腹胀、泄泻。全方散寒止痛,温中降逆,下气燥湿,祛风健脾。(《四川中医·陈洪毅吴丁散治疗婴儿脐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