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科临证医案
12348600000003

第3章 新生儿疾病 (3)

第一章 新生儿疾病 (3)

按语:《内经》云:“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寒性主收,表现为肌肤收缩板硬或四肢形体拘急,系肾阳不足,阳气不能温煦所致。本案为7个月早产儿,禀赋不足,产时适遇春寒,血行受阻,症见面颊、腿外侧板硬不温,哭声弱,吸吮难,面青白。故以参附汤加黄芪温阳益气;桃红四物汤活血;用桂枝以引诸药达营卫和四肢。服药5剂,气阳得复,营血得充,肌肤得温而硬肿消失。但面目出现黄疸,为正气受损,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寒湿内滞,溢于肌肤使然。治以化湿祛黄。方以茵陈胃苓汤加减。古人虽有“阳黄偏热”“阴黄偏寒”之说,然以本人多年经验,小儿黄疸以寒湿居多。平胃散系健脾燥湿之方,诸药性皆偏温。茵陈虽清热,然本方再益茯苓、萆薢,利湿退黄之功可奏而清热之力减矣。又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损,故益当归气血双顾。(《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徐治本医案》)

(王笑莹)

三、胎黄

新生儿期,黄疸常见,以全身皮肤、巩膜黄染为特征,因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疸”。胎黄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不同。生理性黄疸大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缺乏外,一般无其他临床症状,黄疸较轻(足月儿血清胆红素低于2052μmol/L)。病理性黄疸于出生后24小时即出现,3周后仍不消退,甚或持续加重,或消退后复现,或出生2周后出现,常伴见各种症状。黄疸较重(足月儿血清胆红素超过2052μmol/L,早产儿超过2565μmol/L)称为高胆红素血症。足月儿间接胆红素超过3078μmol/L,可以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损害中枢神经系统,遗留后遗症。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的原因很多,主要为胎禀湿蕴。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说:“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孕母素体湿盛或内蕴湿热之毒,小儿先天禀赋脾阳虚弱,湿浊内生。也有少数后天感邪者,脾湿不化,肝胆疏泄失司,发于肌肤为黄疸。湿热郁蒸者因热为阳邪,故黄色鲜明如橘皮,是为阳黄;热毒炽盛者,黄疸可迅速加深;湿热化火者,可致邪陷厥阴,出现神昏、抽搐之险象;若正气不振,寒湿阻滞,侵淫肌肤,故黄色晦暗而成阴黄;若患儿先天脉络阻滞,或湿热、寒湿蕴结日久,气血郁阻,可致气滞血瘀,瘀积而发黄。总之,胎黄的病变脏腑在肝胆、脾胃。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脾胃湿热或寒湿内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久则气滞瘀积,发生黄疸。

病案一

关某,4个月。

1977年9月就诊:出生第2天即见巩膜及全身皮肤发黄,逐渐加深。1个月后周身皮肤黄染有所减轻,但近半个月又加重,间吐奶汁;腹胀;大便灰白,每日便七八次;小便色黄。3次查肝功:黄疸指数40~50U,凡登白复相反应,直接胆红素7182~855μmol/L,间接胆红素171~2052μmol/L,余项正常。西医诊断“梗阻性黄疸”。因脾胃虚弱,肝胆湿热蕴结而发病。

处方:白矾135克,青黛9克。混合研细末,拌匀,分35包,令患儿每日早晚各服1包。又予香砂胃苓汤加郁金、鸡内金、连服半个月。患儿症减大半。

将前药制小剂,间断给服汤剂。治疗月余,巩膜及全身黄染消失。后以六君子汤加鸡内金、炒谷芽等调治10余日,患儿肝功完全正常。

按语:于此案得疗重症胎黄关键有二:一是必须抓住本病脾胃虚弱,肝胆湿热的特点。脾胃虚弱为本,肝胆湿热为标,虚实夹杂,与一般黄疸迥异。胎婴娇嫩之体,脾胃未健,气血未充,感受母体湿热之邪,脾失运化,胃失和降,阻于肝胆,溢于肌肤。症有面目一身皆黄、溺黄的阳黄表现,更有呕吐腹胀、大便灰白而稀等脾胃虚弱表现。二是立法用药以健脾疏胆,淡渗利湿为主。余选白矾、青黛二药,矾重于黛近15倍。重用白矾,取其酸、咸、无毒,入脾胜湿;青黛入肝,利胆退黄。二药相合,一敛一利,敛而不滞,利而不泄。更合香砂胃苓汤,健脾利湿和中而助消疸。加郁金、鸡内金疏胆健胃消积。最后以四君子汤加味,滋补后天之本善其后。(《北方医话·薛昌林重症黄疸治愈一得》)

病案二

涂某,女,40天。

1986年4月5日初诊:母诉患儿出生5日起面目及皮肤出现淡黄,日渐加深,至今未愈。目前全身橘黄,小便黄少,吮乳少,腹胀气,呕吐,大便黄溏,指纹紫红。病为胎黄,当从湿热治。

处方:茵陈10克,栀子5克,厚朴3克,大腹皮3克,鲜凤尾草10克,车前子3克,鲜小野鸡尾10克,鲜白茅根10克,枳壳3克,大黄2克,神曲2克。5剂。

二诊:色黄较淡,小便长,大便稀,腹胀减,呕止,吮乳频作。

处方:上方去大黄,加薏苡仁5克。5剂。

三诊:身黄基本消失,吮乳正常,大便每日1次,腹胀消失。

处方:太子参5克,白术3克,茵陈5克,鲜小野鸡尾3克,鲜凤尾草5克,薏苡仁5克,茯苓5克,怀山药5克,枳壳5克,大腹皮3克,厚朴3克。5剂。诸症悉除,病愈。

按语:方中用茵陈、栀子清利湿热;凤尾草、小野鸡尾清热解毒;厚朴、大腹皮、枳壳宽肠导气;神曲健胃消食;大黄、薏苡仁、白茅根利导湿热;太子参、白术、怀山药、茯苓健脾胃。治则先以清利湿热为主,继佐以健脾益气。脾土强旺可捍御湿热,湿热不留,黄自不生。(《名老中医漆济元医案珍藏录》)

病案三

熊某,男,婴儿。

初诊:母代诉,出生2日即全身发黄,现已1周,黄渐增深,小便少而热,微有吐乳,身热,烦躁无汗,舌红润,苔薄白,指纹深红。证属湿热发黄,热胜于湿,兼夹外感。

处方:茵陈5克,栀子3克,车前草4克,伏龙肝15克,淡豆豉7克,淡竹叶芯7个。2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微汗出,热退身和,肤黄稍减,小便量增,但仍吐乳。

处方:原方去淡豆豉,再服2剂。

三诊:肤黄大减,小便增多,吮乳正常。

处方:原方去伏龙肝、淡竹叶芯,再服3剂。

随后追访,病已痊愈。

病案四

周某,男,婴儿。

初诊:母代诉,出生后即面目不华,吮乳少而作吐,大便溏,小便少。诊视见面目呈暗色,全身皮肤亦然;腹胀,叩之有声;舌润,苔薄白,指纹淡红。乃脾不健运,湿胜于热之证候。治以健脾渗湿,芳香化浊。

处方:茵陈5克,白术2克,茯苓6克,佩兰2克,车前子5克(包),莱菔蔸6克,伏龙肝15克。2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肤黄稍减,余症亦有好转。原方再服2剂。

三诊:肤黄渐退,吮乳正常,面色稍华。

处方:原方去佩兰,加麦芽,再服2剂。

随后追访,亦告痊愈。

按语:“病案三”与“病案四”可相对比较。前者偏于阳黄,后者偏于阴黄。“病案三”中,患儿湿热为患,热胜于湿,首方祛黄利湿兼以淡豆豉、淡竹叶芯解表清热。热退身和即去淡豆豉,以免清热太过反伤脾胃。待脾胃健运又专以茵陈、栀子、车前草三药通利黄疸,功专效验。“病案四”中,患儿周身色暗,吮乳少而作吐,腹胀,知其脾胃虚弱,脾胃不健无以化湿,故以健脾渗湿之品加茵陈退黄。首方佐佩兰芳香化湿,待诸症大减,脾气得健,则去佩兰,加麦芽,以健脾为主,辅以退黄,2剂痊愈。观此2例可知,不论阴黄、阳黄,须以健脾为根本,兼之利湿退黄,其间可少佐芳香燥湿之品,然芳香之物得效则止,恐其伤正。小儿稚阴稚阳,用药须比成人谨慎小心数倍,临证三思。(《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肖晋凡医案二则》)

病案五

孙某,男,21天。

1987年4月7日就诊:足月顺产,出生1周身即发黄,近日加重,呕吐频繁。西药无效。食入则呕,呕吐物为黄色黏液。视患儿腹胀如鼓,青筋暴露,呼吸急促,三黄俱现,且口干舌燥,苔白,大便7日未行,以输液维持生命。当由阳明热盛致黄疸。

处方:大黄3克,甘草2克,茵陈6克。每日1剂,水煎频服。

2剂即泻下黄色稠便数次,便通呕止,诸症减轻,黄疸渐退而愈。

按语:此患儿因母体素蕴湿热,邪毒传于胎儿。小儿脾运不健,湿热内蕴无以疏泄,留于体内,熏蒸于外而见胎黄。湿热交争,阳明热盛,腑气不通而见便秘;浊气上逆,胃失和降,故食入则呕。仲景古训:“食入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取其意而效。疗小儿疾病多以温和之法,缓缓图之,吐下之类不敢妄用,恐伤正气。然此案患儿病势危急,急以下法清热逐瘀救急,收得速效。是所谓“有病则病受之”“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四川中医·孙凤英泻下法治疗新生儿黄疸》)

病案六

张某,男,40天。

1983年9月8日初诊:母代诉,小儿出生后嗜睡,精神萎靡,厌食,全身皮肤发黄,10天后吐奶,大便灰白,小便如浓茶色,染尿布。西医诊断为新生儿梗阻性黄疸,服药无效。检查:精神差,全身皮肤、巩膜皆黄,指纹沉,舌色暗,苔厚,腹胀,肝剑下25厘米,肋下3厘米处可及,质中硬,脾大2厘米。肝功化验,黄疸指数30U,凡登白试验直接反应阳性,间接反应阴性,转氨酶180U。辨证为胎黄,湿热郁积,血滞瘀阻。

处方:消胎黄方加鸡内金。水煎服,每日1剂。5剂。

9月13日二诊:黄色渐退,尿色淡,精神较佳,仍不食乳,肠鸣便溏。属湿走肠道。

处方:上方加茯苓、猪苓、鲜生姜,利湿和胃。连服5剂。

9月18日三诊:患儿黄色退尽,精神良好,食乳增加,小便清亮,大便正常。

处方:上方用量减半,加白术。服1周善后。

1个月后随访,患儿一切良好,发育正常,腹软,肝肋下1厘米,脾肋下15厘米,复查黄疸指数4U,凡登白试验间接、直接均阴性,转氨酶30U以下。

自拟方消胎黄汤:牡丹皮、茵陈、生地黄、金银花、车前子、蝉蜕、甘草。呕恶吐乳,加鲜生姜;不食,加鸡内金;发热,加柴胡、荆芥;烦躁哭闹不休,加竹叶、灯心草;便秘,加生大黄;日久体虚,加人参。

按语:新生儿黄疸属祖国医学中“胎黄”“胎疸”范畴,发病主要与母体湿热有关。《巢氏病源》云:“其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至生下小儿身体皆黄,谓之胎疸也……”龚云林讲:“胎黄者,因母乳受热,而传于胎儿也,儿生则遍体面目皆黄,状如金色,身上壮热,大便不通,小便不利如栀汁,乳食不思,啼哭不休。”《冯氏锦囊》记载:“胎黄者,是母受热毒,而传于胎也……”《儿科准绳》曰“乳母受湿热而传于胎也……”综前人所述,此病主要由于母体妊娠期间,为湿热外邪所中,或怀胎之时,食脂腻辛辣厚味,湿热内生,蕴结于脾,湿热熏蒸传于胞胎,致胎黄发生。治以清热除湿为主,然临床多效果不佳。医者以为应从血论治。

新生儿为血胞之胎,肌肤赤色,是为赤子,而赤子面目悉黄,肌肤黄染,此即湿热之邪积瘀血胞;胎儿在母体内以血为养料,母血为脾的生化,由于湿热内蕴于脾,随脾之化血输入胞宫,传于胎儿;湿热阻滞致血瘀,血瘀则湿热愈滞,二者互为因果,使湿热潜入血分,蒸发全身,致黄染加重。故在治则上除清热除湿外,还应着重注意凉血化瘀。消胎黄汤中,牡丹皮苦、寒、入血,凉血化瘀,茵陈甘、寒,清热利湿,二者共为主药;生地黄、金银花甘、寒、入血,能清热解毒,除血伏热,助主药之效,为辅药;车前子利小便,助主药茵陈,给湿热之邪以出路,为正佐;蝉蜕除风解痉;使药甘草调和诸药,清热解毒。七药相伍,凉血化瘀,利湿退黄,为临床佳剂。(《陕西中医·李朝阳消胎黄汤疗新生儿黄疸64例》)

病案七

高某,女,2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