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科临证医案
12348600000033

第33章 心肝系疾病 (5)

第三节心肝系疾病 (5)

1973年10月19日初诊:患儿于1971年1月开始左手颤动,渐发为抽搐,1~2个月发作1次,每次发作30~40分钟,神识昏迷,呼吸有时窒息,醒后疲乏无力。经某医院诊断为癫,嘱服鲁米那和苯妥英钠,每次各1片,每日服3次。现已服药1年半,未见明显效果。舌质微红,脉沉弦。证属惊热伤肝,脑络受损,而致惊之候。

处方:生石决明12克,青礞石12克,全蝎5克,红花3克,地龙6克,生侧柏叶10克,桃仁5克,蜈蚣1条,天竺黄10克,橘络10克,赭石10克,生甘草3克。

1974年1月11日二诊:家长代诉,药服6剂,搐仅发1次,约20分钟,大便正常,舌质微红。仍按原方加减。

处方:钩藤5克,石菖蒲10克,赭石10克,全蝎3克,生石决明12克,红花5克,桃仁3克,天麻6克,天竺黄10克,茯神10克,煅牡蛎10克,青礞石10克。

1974年1月29日三诊:全身轻松,已不困乏、心烦,手未颤。西药逐渐减少,现已停用。舌质如常,脉缓。仍服前方6剂。

四诊:经治疗后,未发现抽搐。曾于2月7日早晨感觉手指发麻,但未见抽搐发作。自诉停西药20天以上,精神无不适。要求丸药常服。

处方:赭石10克,煅牡蛎12克,茯苓12克,青礞石15克,钩藤6克,桃仁5克,红花5克,珍珠母24克,地龙6克,磁石10克,生侧柏叶10克,橘红6克,蜈蚣2条,天麻6克。5剂,共轧细末,蜜丸,丸重10克,每服1丸,每日2次。

按语:《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有“风气通于肝”之说。风动则木摇,头项强直震颤,皆风之患也。采取息风镇痉如天麻、蜈蚣、全蝎、地龙等品,以止抽;青礞石、天竺黄、石决明、橘络以疏络化痰;桃仁、红花、侧柏叶、钩藤用以活血止痉:可以达到定搐息风,镇惊消痰的作用。(《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

病案二

胡某,男,13岁。

1990年10月25日初诊:3年前无任何继发因素突发癫,由渐增剧。近1年来每发病前始感气从小腹上冲,则胸闷、咽窒呼吸困难,头痛剧烈,继而即四肢抽搐,双目上视,牙关紧闭,口吐白沫,意识障碍,1~2分钟始苏。如此,几乎每天少则1~2次,多则5~6次。脉弦,苔薄。选服抗癫及镇静类西药2年半均无效。脑电图示:性放电。证属脑髓受损,肾精不足,木失条达,气逆动风。拟顺气降逆,息风定。

处方:木香3克,枳实5克,槟榔5克,乌药5克,沉香3克,钩藤10克(后下),蒺藜15克,煅石决明30克。

二诊:服药10剂,病情就此稳定。续服7剂,巩固疗效。继予脑复春缓以治本。坚持服中药1年,于3个月内全减西药。随诊病情稳定5年有余,脑电图正常。

按语:癫病频繁发作的治疗,通常多以镇惊息风为主,常选息风潜阳之药。而本案则依患儿临床症候表现,认为其因是脑髓受损,肾精不足,导致木失条达,肝气上逆,气逆动风为病机。治疗与众不同,以顺气降逆为大法,使气顺风势自平。方用五磨饮子加减,以治动风之源;后以益精填髓之品善后,从而使顽疾告愈(《儿科名医证治精华》)。

病案三

张某,女性,3岁。

1975年10月22日初诊:幼儿形体较胖,自去年11月起,渐发惊搐。每月发作,轻则神志恍惚,双目直视,表情呆滞;重则昏不知人,四肢抽搐。脑电图提示有异常癫波。诊断为特发性癫。症见面黄少华,喉中痰鸣,咳嗽吐涎,食欲缺乏,舌苔白腻,脉弦滑。证属脾虚生痰,痰浊阻络,蒙蔽心窍。治拟涤痰逐涎,宣窍息风。

处方:钩藤6克,干萝卜3克,天竺黄6克,胆南星45克,关白附45克,陈皮3克,龙齿12克,川贝母3克,僵蚕6克,竹沥半夏9克。5剂。

10月27日二诊:药后停,痰鸣减少,少咳夜烦,胃纳欠馨,舌苔渐化。前法奏效,续以原法。上方减川贝母、僵蚕,加远志6克。7剂。

11月6日三诊:病未发,痰尚有声,胃纳有增,夜寐安定,小便短数,舌苔薄净。虽未作,痰浊未净,兹以调扶。

处方:太子参9克,远志6克,朱茯苓9克,天竺黄6克,川贝母3克,胆南星24克,关白附45克,陈皮3克,竹沥半夏9克,龙齿15克。7剂。

11月13日四诊:痰声渐少,病未发,纳和舌净。改用扶元健脾,养心安神之剂而全功。后随诊日见好转,复查脑电图正常。

按语:是例据其临床表现,形体丰腴,喉痰鸣,咳嗽吐涎,舌苔白腻,辨为痰湿之体,其因为痰。《幼科释速》谓:“然诸证,莫不有痰。”故初诊从涤痰逐涎、宣窍息风论治,首选涤痰汤攻逐痰涎。药后痰浊下泄,证即停,可谓药证合拍,再守原法而巩固。《明医指掌·痰证》谓“痰生于脾胃,宜实脾燥湿,使脾胃调和,饮食运化而痰自不生,此治其本也。”后遂用扶脾培本之剂,以杜痰之源。俾痰浊涤除,不复作矣。(《董廷瑶医案》)

病案四

陈某,女,6岁。

1983年4月出现第1次发作,继而大声尖叫,扑向父母怀中,20~30秒后平复,惊叫后随即出现尿失禁。每次如此,1日数发或数日一发,持续1个多月。1984年4月再次出现上述症状,连续发作2个月左右。1985年3月起发作频繁,每日增多至5~6次,甚至30余次。经某医院神经科诊治,脑电图检查到异样放电,两半球见到较多尖波,用健脑片、********、扑酮、苯妥英钠等药无效,11月转入我院神经科治疗。改服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山莨菪碱等药物后,红、白细胞下降,出现头晕等不良反应,而改服中药,并将西药减到最小有效剂量。1986年2月17日初诊时,患儿神志清醒,活动如常。在门诊诊治中,当场发作,症状如前,惊叫后出现尿失禁,整个过程仅仅半分钟,发作后并无疲惫,精神正常,面色白,舌苔薄白,舌质正常,脉象濡数。

处方:炙黄芪10克,党参10克,姜半夏10克,陈皮5克,制天南星10克,白金丸10克,金樱子15克,覆盆子10克,菟丝子10克,蚕茧10枚,钩藤10克,蜈蚣10克,地龙10克。10剂。

服药10天中,曾有3次发作。连续服药半年后,症状逐渐控制,近来发作次数已经减少至2~3周1次,发作时也仅有呼叫而无尿失禁出现,面色红润,体重明显增加。

按语:此案患儿从病程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属于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耗伤阳气,而成脾肾两虚。癫反复发作,病程迁延或失治误治者,寒痰凝滞,阻塞经络,蒙闭孔窍,故治以补益脾肾为法,佐以息风止痉。方中黄芪、党参补益脾气;金樱子、覆盆子、菟丝子补肾助阳;半夏、天南星、陈皮调脾化痰;蚕茧、钩藤、蜈蚣、地龙息风止痉。全方共奏健脾、补肾、化痰、息风之功。(《当代儿科名老中医经验集·徐迪三治癫案》)

病案五

刘某,男,9岁。

发作性全身抽搐1年余。患儿1995年3月突发一过性全身抽搐,意识丧失,口唇青紫,约持续1分钟缓解,醒后头痛,面色苍白,周身疲倦,嗜睡,以后每隔15~30天发作1次,大致表现相同,只是时间长短不一。曾到西医院癫科治疗,检查脑电图显示性放电,脑CT及MRI显示右颅额部有08mm×08mm大小密度减低影。诊断为小儿癫大发作。给予苯妥英钠01克,每日3次;γ氨基丁酸2片,每日3次;维生素B62片,每日3次。药后发作控制3个月,前症再次出现,约间隔1个月发作1次,表现同前。否认脑外伤及脑部感染史,无家族史,足月顺产。因服用西药后仍有发作,1995年5月3日要求中药治疗。

1995年5月3日初诊:患儿面黄少华,时有头痛不适,肢倦纳呆,病史1年,大便溏泄,每日2~3行,舌淡苔白腻,脉弱。现发作频率为每天1次,如情绪紧张则在1天中发作2~3次。综观病史及现症,考虑为脾虚湿滞,痰浊阻窍所致。遂拟用健脾祛湿,豁痰开窍之法。

处方:太子参10克,黄芪10克,羌活5克,石菖蒲20克,清半夏10克,云茯苓10克,橘红10克,薏苡仁20克,磁石30克,茵陈15克,浮小麦30克,焦山楂10克,焦神曲10克,焦麦芽10克,胆南星10克,甘草10克。

1996年5月10日二诊:服用前方,无头痛,未见抽搐,面色较前好转,纳渐增,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弦。继服前方。苯妥英钠每日减服1片,改为01克,每日2次。

1996年5月20日三诊:患儿病情稳定,未见抽搐,夜寐欠安,近纳食量少,大便略干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处方:太子参10克,黄芪20克,沉香5克(后下),陈皮10克,半夏10克,石菖蒲10克,茵陈15克,胆南星5克,浮小麦30克,大枣10克,焦山楂10克,焦神曲10克,焦麦芽10克,莱菔子15克,甘草10克。

1996年7月9日四诊:患儿加服中药以来病情稳定,未见抽搐,面色渐红润,精神转佳,纳食增加。其父母恐西药有不良反应,已于1周前完全停服西药,嘱其注意休息,减少疲劳及紧张。继用前方治疗。

1996年7月18日五诊:患儿因外出游玩,疲倦头痛,中午发作1次,表现为全身抽搐,口唇青紫,双目紧闭,意识丧失,持续1~3分钟缓解。今日又连续发作3次,症状同前。患儿发作后头痛较剧,嗜睡,疲倦乏力,周身软弱感,舌淡红苔薄白,脉弱。取益气豁痰,镇惊息风法。

处方:黄芪15克,太子参15克,葛根10克,天麻10克,钩藤10克,石菖蒲20克,胆南星5克,清半夏10克,云茯苓10克,沉香5克(后下),磁石30克,生铁落30克,浮小麦30克,生石决明20克,甘草10克。

1996年7月25日六诊:服用中药后至今未见抽搐,夜寐佳,纳可,二便调,性情稍急躁,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处方:黄芪10克,太子参15克,茵陈15克,大枣10克,浮小麦30克,石菖蒲20克,胆南星5克,清半夏10克,云茯苓10克,豆蔻5克,焦山楂10克,焦神曲10克,焦麦芽10克,甘草10克。

1996年9月25日七诊:患儿一直服用上方治疗,未见抽搐。今抽血复查肝功能及乙肝五项,结果提示,肝功能正常,表面抗原及e抗原阳性。

处方:黄芪20克,太子参15克,茵陈15克,大枣10克,浮小麦30克,远志10克,益智10克,石菖蒲20克,胆南星5克,清半夏10克,云茯苓10克,沉香5克(后下),焦山楂10克,焦神曲10克,焦麦芽10克,甘草10克。隔日1剂。

1998年7月20日八诊:患儿前症未作,改每周服用前方2剂。学习较前好转,能较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夜寐好,大小便正常,发作已控制1年有余。脑电图复查,痫性放电较前明显减少,脑CT结果同前。

按语:“休作有时”是小儿癫发作特点。本病正虚邪实的自身规律是初病为实,但“作”后“休”时亦虚,然“休”后“作”仍实。我们认为邪实正虚是小儿癫总的病机规律,并贯穿本病发生发展的始终。癫的正虚主要表现为心气不足,脾肾两虚,而实则在痰、风、火。癫的治疗,应在治本补虚的前提下消除邪气上逆的病理环节,通过扶正以提高癫发作的阈值,改善易感体质,减少对脑组织以及机体的损伤;祛邪则消除内生或外感的致病因素。二者并用则是治疗癫的最佳方案。(《儿科名医证治精华·小儿癫从正虚邪实论治的研究》)

(赵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