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科临证医案
12348600000034

第34章 肾 系 疾 病 (1)

第四节肾 系 疾 病 (1)

一、水肿

水肿,病名,是指体内水湿停留,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的疾患。《素问·水热穴论》:“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古代又称水、水气、水病。《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等数种;亦有以五脏分类的,分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肾水等;后世又分为阳水、****两类。《丹溪心法·水肿》:“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先以五皮散或四磨饮,添磨生枳壳,重则疏凿饮;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赤,此属****,宜实脾饮或木香流气饮。

”水肿与脾、肺、肾三脏关系密切。《景岳全书·水肿论治》:“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传入脾而肤肉浮肿,传入肺则气息喘急。”《金匮要略》论水肿的治疗原则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其汗。”实证多由外邪侵袭,气化失常,治宜祛邪为主,用疏风、宣肺、利湿、逐水等法,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越婢加术汤、五苓散等方;虚证多由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治宜扶正为主,用温肾、健脾、益气、通阳等方,以真武汤合理中汤等方。亦须注意饮食起居的调护,如忌食、慎风寒等。

病案一

白某,男,7岁。

1977年11月7日初诊:患儿周身浮肿,尿少、尿频3天。3天前患上呼吸道感染,头痛,发热,咳嗽。11月5日开始眼睑浮肿,继则周身浮肿,耳下腺发炎,头晕头痛,纳食不佳,小便频数。舌苔薄黄,脉数。尿检查:小便微红、浑浊。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少量),颗粒管型(),黏液丝(+),蛋白()。血检查:白细胞计数324×109/L,淋巴细胞030,中性粒细胞070。诊断为急性肾炎(风水)。治宜祛风解表,清热利水。

处方:桑叶6克,蝉蜕6克,荆芥穗2克,前胡6克,枇杷叶6克,白茅根24克,茯苓皮9克,泽泻6克,紫苏梗3克,车前子9克(布包),猪苓6克,薏苡仁9克,赤小豆24克,甘草2克。3剂,水煎服。

11月10日二诊:周身浮肿见消,耳下腺炎已愈,小便黄,仍头晕,咳嗽,纳差,舌苔薄黄,脉数。尿检查:小便淡黄,蛋白(+),红细胞(+),颗粒管型(极少),白细胞(-),上皮细胞(-),黏液丝(-)。病情明显好转,仍按原方加减。

处方:墨旱莲6克,藕节6克,白茅根24克,蝉蜕6克,茯苓皮9克,猪苓6克,竹叶6克,车前子9克(布包),泽泻6克,赤小豆24克,瞿麦6克,甘草2克。3剂,水煎服。

11月17日三诊:连服上方6剂,唯感纳差,其他诸症均将愈。舌苔白,脉微数。尿检查:小便色清,颗粒管型(极少),其他均正常。治守原意,加和胃药。

处方:墨旱莲6克,藕节6克,白茅根24克,竹叶6克,瞿麦6克,泽泻6克,猪苓6克,车前子9克(布包),赤小豆24克,蝉蜕6克,神曲6克,谷芽6克,麦芽6克,甘草3克。3剂,水煎服。

11月24日四诊:服药3剂,肿已消净,纳食欠佳,大便不畅,余症均愈。尿检查:红细胞(少),蛋白(微量),其余均已正常。原方加减。

处方:墨旱莲6克,藕节9克,白茅根30克,生地黄6克,阿胶珠6克,小蓟15克,赤茯苓9克,瞿麦6克,泽泻6克,赤小豆24克,车前子9克(布包),竹叶6克,神曲6克,谷芽6克,麦芽6克,瓜蒌15克。3剂,水煎服。

11月30日五诊:服药3剂,诸症均无,尿检查各项均已正常。上方去阿胶珠、瓜蒌,继服3剂,以巩固疗效。随访3年,未复发。

按语:急性肾炎属于祖国医学水肿病的“阳水”范围。本病乃由于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腹部以致全身浮肿。水湿内停,风邪外袭,风为阳邪,其性上行,风水相搏,故其肿自上而起,发展迅速;水湿之邪内聚,三焦决渎失司,膀胱气化不行,所以小便不利;发热、舌苔白为表证;风水上犯于肺则咳嗽。本例乃属风水兼热,故用清热利水、祛风解表之剂,共服药18剂痊愈。方中茯苓皮、猪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竹叶、赤小豆、瞿麦清热利水,健脾消肿;白茅根、小蓟、生地黄、藕节、墨旱莲清热凉血止血;桑叶、荆芥穗、蝉蜕疏风散热以解表;前胡、枇杷叶清肺降气,化痰止咳;神曲、谷芽、麦芽和胃;阿胶止血滋阴;瓜蒌润便;紫苏梗理气;甘草和中。(《临证医案医方·急性肾炎》)

病案二

龙某,男,6岁。

初诊:父代诉,浮肿、发热、厌食5天。刻诊:发热,口渴,遍身悉肿,尿少色赤,咽红肿疼,下肢化脓性疱疮,色红,舌红苔黄,脉象浮数而滑。尿常规:蛋白(),红细胞(),白细胞(),颗粒管型()。证属疮毒湿热内蕴,肺失宣降。治以疏风泻热,利尿解毒。

处方(疏利清毒汤加减):麻黄6克,桔梗6克,蝉蜕6克,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蒲公英10克,紫花地丁10克,牛蒡子10克,车前子10克,白茅根15克,赤小豆15克。

二诊:服药4剂后,热退肿消,尿长色淡,胃纳有增。续服原方4剂,症状完全消失,尿常规正常。1个月后追访,未见复发。

按语:本案例以发热、身肿、皮肤疮毒为主证,属疮毒湿热内蕴,肺失宣降,水液停留而引起水肿,故以疏风清热、利尿解毒为治疗原则。方中首选辛温药麻黄发汗平喘利水;佐以杏仁、桔梗疏源开上;车前子、白茅根、赤小豆渗湿,利尿消肿;金银花、连翘、蝉蜕、牛蒡子辛平疏风,解毒散结;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其方以攻邪为主,使邪去正安,诸症皆除。此方组方严谨,药证相符,故收效快捷。(《辽宁中医杂志·符永越治急性肾炎案》)

病案三

吴某,女,2岁。

初诊:2个月来身染疮疾,20日来颜面浮肿,头痛,发热,精神食欲减低,大便溏薄,1日2~3次,小便短赤。入院时血压正常,面部及下肢浮肿,周身局部有脓疱疮,心、肺、腹大致正常。血压76/41mmHg(101/547kPa),化验尿蛋白(),红细胞()。酚红试验:第1小时035,第2小时015,血生化检查正常。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脓疱疮。面色萎黄,舌苔黄,脉象缓滑,为风湿毒热内侵,脾为湿困之候。应清热解毒,健脾渗湿为治,佐以疏风解表。

处方:龙胆10克,黄芩10克,车前草10克,木通3克,炒白术6克,茯苓6克,金银花10克,荆芥6克,防风3克,连翘6克,苍术6克,焦山楂6克,焦神曲6克,焦麦芽6克。5剂。

二诊:服药5剂,浮肿全消,疾疮已愈,尿化验显著好转,食欲、二便如常,舌苔退,脉缓。湿热已退,再投健脾渗湿之剂。

处方:生地黄6克,熟地黄6克,党参10克,炒白术6克,茯苓6克,陈皮3克,车前子5克,泽泻5克,白茅根10克,甘草3克,牡丹皮5克,焦山楂6克,焦神曲6克,焦麦芽6克。6剂。

三诊:诸症悉无。化验尿蛋白(-),红细胞偶见。其他化验均正常,痊愈出院。

按语:疮疾之后周身浮肿者,多因湿热熏蒸肌表浸淫作痒,久而不愈,内郁困脾,因而发生浮肿。治以健脾疏风化湿,即可疏上焦之气机,化中焦之湿滞,又可去有形之浮肿,则无形之风热自易消散。(《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急性肾炎》)

病案四

任某,女,8岁。

初诊:1年半来周身反复浮肿,曾有腹水、血尿,先后在外院住院4次,用过氮芥、激素及中西药治疗,病情反复恶化,血尿愈重。1个月前出院时浮肿虽消,而肾功能及各项化验仍无好转,乃转诊来院。住院检查:血压130/90mmHg(173/12kPa),面色苍白,微有浮肿,心、肺、腹大致正常,皮肤可见荨麻疹。化验尿蛋白(),红细胞(+),管型1~3。酚红排泄试验:第1小时020,第2小时005。血红蛋白84g/L,红细胞376×1012/L,白细胞143×109/L。血沉第1小时20mm,第2小时41mm。血胆固醇702mmol/L,白蛋白33g/L,球蛋白27g/L,非蛋白氮1428mmol/L,舌苔白薄,脉缓。诊断:肾病综合征;荨麻疹。证属湿热伤脾,三焦气化失司,兼之冒风伤营。当健脾利湿,疏风清热。

处方:茯苓皮10克,炙桑白皮6克,大腹皮10克,生姜5克,荆芥穗6克,蝉蜕6克,生地黄10克,车前子10克,紫苏叶5克,赤芍6克,木通5克,焦槟榔6克。

住院期间曾加用青霉素。

二诊:上方加减,调治月余,浮肿消退,已无自觉不适。查体正常。尿化验亦显著好转,仅蛋白微量,无细胞及管型。酚红排泄试验2小时075,舌洁无垢苔,脉象缓和。继以健脾利湿扶元之剂调理之。

处方:怀山药12克,炒薏苡仁10克,茯苓皮10克,野白术6克,车前草10克,木通5克,猪苓10克,焦麦芽10克,黄芪10克,炮姜5克,生地黄10克。

三诊:病情稳定。2个月后因头生疖肿,嬉戏过劳,浮肿复发,尿蛋白又增至(),舌苔中心薄黄,脉滑数。湿浊未净,心肺热盛。再予清热利膀胱之剂。

处方:车前子10克,茯苓12克,蒺藜12克,菊花10克,炒栀衣5克,黄芩6克,木通5克,猪苓10克,紫苏梗6克,槟榔6克,灯心草24克,竹叶5克。

服药后浮肿渐消。继服清热利湿,滋阴降火之剂。2个月后尿蛋白消失,无细胞及管型,血生化检查正常,肾功能检查亦正常。继服观察3个月,无自觉不适,查体正常,尿化验及肾功能、血生化检查均正常,乃出院调养。随访观察7年,未再复发。

按语:本案先后住院数次,反复恶化,乃属顽固较难治之肾病综合征。考虑脾阳不振,宿滞内阻,水湿泛滥横溢,浸淫三焦,复冒风邪,面目浮肿。初以急则治标,开鬼门而洁净腑,月余得效。继而缓则治其本,投以健脾利湿、扶元之剂,俾壮其命门真火,以消阴腑,自能巩固肾气而元阳自充。不料中途生变,头部生疖,嬉戏过劳,病情反复,再投清利膀胱兼化浊热之剂,终获痊愈。(《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肾病综合征》)

病案五

薛某,男,13岁。

1971年8月初诊:7岁时即患肾炎,经常头面及下肢水肿,腰痛头昏,最近小便次数增多,尿色仍黄,胃纳不佳,脉象细数,两尺脉尤弱,舌质淡红。此系先天不足,加之久病正气亏损,肾阳不足兼夹湿热之候。用济生肾气丸加减。

处方:生地黄9克,牡丹皮9克,牛膝9克,车前子9克,菟丝子9克,茯苓9克,桑寄生15克,巴戟天9克,山药12克,石韦9克,茵陈12克,甘草3克。4剂。

8月15日二诊:服上方7剂,浮肿消退,腰不痛,头不昏,胃纳转佳,小便次数减少,色仍黄。经西医检查,尿中尚有微量蛋白。脉弱舌淡。再本前方,加重强肾药,以巩固之。

处方:生地黄9克,牡丹皮9克,牛膝9克,车前子9克,菟丝子12克,茯苓9克,补骨脂9克,巴戟天9克,山药12克,泽泻9克,萆薢9克,茵陈12克。

按语:本例先天不足,肾气素亏,故出现腰痛头昏,尺脉弱等肾阳不足现症;阳不化水即出现水肿,小便次数增多;尿色黄,胃纳不佳等,为湿热内聚之象;脉细数,亦为虚热在里。故断为肾阳不足兼夹湿热。用济生肾气丸,一方乃强肾利水,一方乃清热利湿。不用桂、附,而用巴戟天、补骨脂者,因其年龄太小,不堪刚燥,防其助热之弊;加萆薢、茵陈、石韦,是清利湿热之功。(《李斯炽医案·水肿》)

病案六

杨某,4岁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