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科临证医案
12348600000002

第2章 新生儿疾病 (2)

第一章 新生儿疾病 (2)

7月4日面部硬肿完全消失,7月9日周身硬肿基本消失,舌质转为淡红,舌体可见白苔。7月9日停中药观察,特别护理,于出生后第31天痊愈出院。(《张宝林儿科名医证治精华》)

病案五

沈某,男,生后3天,1975年11月12日入院。

患儿足月顺产,早破水,脐带绕颈3圈,脐带打结。出生体重175千克。生后2天体温不升,生后3天下肢开始发硬,拒食,收入住院治疗。检查:体温362℃,体重16千克,心肺(-),腹(-),下肢硬肿。入院第2天硬肿加重,颜面及四肢均硬,皮肤黄染明显。印象:新生儿硬肿症Ⅲ度,败血症。为阳气不振,四肢硬肿,又兼湿热之邪内侵,发为黄疸。寒热错杂,治当兼顾。处方:硬肿汤,消黄汤。服药4天,硬肿明显减轻,6天后硬肿全消。黄疸则于第5天消退。继续服药至住院9天后治愈出院。

(1)硬肿汤(何世英自拟方)组成:生黄芪9克,茯苓9克,猪苓9克,白术6克,泽泻6克,麦冬6克,白人参2克,五味子06克,甘草3克。

(2)消黄汤(何世英自拟方)组成:茵陈156克,川黄柏6克,栀子6克,条黄芩6克,川黄连3克,生川大黄1克。水煎浓缩至20毫升,频服。

按语:新生儿硬肿症,属中医五硬范畴,多为外感风寒之邪,内为阳气不得宣通所引起。中医认为,肺主皮毛,主宣发肃降。肺朝百脉,又为娇脏,新生儿体虚,肌肤柔嫩,分娩时遇寒冷季节,外感寒邪犯肺,致肺气失宣,气血不调,通调失职,肺病及脾,脾失健运,使水液停聚,血随经络留注肌肤,阳气不振,故见四肢硬肿。本例新生儿体重低下,正值冬季,体温不升,颜面及四肢硬肿,并伴黄疸。寒湿与湿热并见,寒热错杂,治宜标本兼顾。先以生脉散助先天不足之正气,合四苓汤补后天之脾气,以淡渗利湿制水,加黄芪以补肺固表强肌;因同时伴肌肤发黄,再以茵陈蒿汤合黄连解毒汤清热利湿退黄。硬肿汤、消黄汤均为何氏经验方,可资临床参考。(《何世英儿科医案》)

病案六

谢某,男,3天。

主诉:体温不升,两下肢硬肿。现病史:患儿为足月顺产,出生体重28千克。出生时适逢寒冷季节,农村保暖条件较差,生后第5天发现两下肢肿胀,吃奶较差,四肢冰冷(因家庭条件所限未测体温)。遂去诊所检查,体温不升,而来诊。查体发育一般,营养较差,清醒,哭声较弱,体温不升,脉搏114次/分,呼吸36次/分,稍不规则。心音尚有力,未闻及杂音,心率114次/分,两肺呼吸音稍弱。腹稍胀,肝肋下约l厘米,脾未触及,四肢冰冷,青紫,两下肢及臀部硬肿,指压凹陷,上肢也有轻度硬肿。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20g/L,红细胞48×1012/L,白细胞12×109/L,中性分叶粒细胞048,淋巴细胞052,血小板140×109/L,出凝血时间正常。临床诊断:新生儿硬肿症。

治疗经过:加强保温,外涂化瘀消肿膏,内服逐瘀软坚汤,配合输液支持疗法。经治疗4小时后体温升至366℃,24小时后体温为369~371℃,四肢由凉变温,皮肤由青紫变红,吃奶较前好转。用药第3天,两下肢硬肿较前稍软;用药第4至第5天,双下肢硬肿明显变软;至第7天,下肢、臀部、上肢硬肿均消失,皮肤基本恢复正常色泽。

化肿消瘀膏(蔡化理自拟方)组成:丹参30克,红花10克,百里香20克,紫草20克,茜草20克,没药20克,乳香20克,白芷10克,川乌15克,草乌15克,透骨草15克。将以上药物粉碎,过140目筛成粉末,加凡士林制成15%软膏涂搽硬肿处,每日1次。

逐瘀软坚汤(蔡化理自拟方)组成:丹参10克,红花5克,桃仁3克,川芎3克,鸡血藤5克,黄芪5克,淫羊藿3克,制附子15克,僵蚕03~05克(研冲),甘草2克。以上药物加温水浸泡半个小时(水量150~200毫升),后用火煎煮去渣,约30毫升,每次5~10毫升喂服或鼻饲,每日3~4次。

按语:硬肿症的发生,是由于新生儿皮下脂肪含饱和脂肪酸较高,而含不饱和脂肪酸少,加之早产、窒息、感染等因素,常使体温过低,遇冷则易凝固,所以在寒冷季节分娩的新生儿易患硬肿症。正如《内经》中所说:“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此多因新生儿阳气不足,感寒血凝而致。依此采用活血化瘀、温阳散寒、祛瘀消肿为治则。本案应用逐瘀消肿汤内服,方中丹参、红花、桃仁、川芎、鸡血藤均能活血化瘀,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扩张血管,改善循环;附子、淫羊藿温阳散寒,用后能使四肢转温,体温回升;黄芪补气活血,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僵蚕、甘草有抗炎和激素样作用;再配合化瘀消肿膏外用,以活血通络,软坚消肿。内外合治,方法得宜,故对新生儿硬肿症有较好的疗效。《中西医结合儿科试用新方》

病案七

翁某,男。

1986年12月23日初诊:双胞胎中第一胎第一产,足月顺产。农村娩后半个多小时未及时保温,症见周身暗紫,皮肤不温,双下肢至臀硬肿,伴哭声低微,不乳,一般反应欠佳,体温35℃以下。拟诊新生儿硬肿症伴败血病。西医治疗无效。辨证为寒凝血滞。治以温经通络,祛风散寒,活血行气,反佐清解郁热。

处方:桂枝10克,细辛3克,红花6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僵蚕10克,金银花10克,甘草5克(辛桂归芎汤)。每日1剂,浓煎,取汁,适温涂于硬肿处,用食指、拇指指腹轻轻揉按,药汁干后再涂汁揉按。反复4~5次,每次5~10分钟,每日2次。

3天后硬肿消退,皮肤温和红润,精神尚好,哭声增大,已能吮乳,治愈出院。

按语:此方主要功效为疏风散寒,温经通络,活血行气,兼清郁热。方中细辛、桂枝相伍,则辛散温通之力甚大,以驱逐肌表、经络凝固之寒邪;红花、当归活血祛瘀;川芎为血中之气药,鼓舞推动气血运行;佐以黄芩、金银花,以清解肌表之郁热,并有抗炎功效。全方共奏疏风散寒,温经通络,活血祛瘀,清解郁热之功。应用时要注意使婴儿处于保暖状态。又因新生儿肌肤柔软,医者按揉时应动作轻柔,避免推法,以防误伤。如临证见皮下脂肪明显减少之患儿,可酌情减少黄芩、金银花用量。(《福建中医药·余幼和辛桂归芎汤外涂治疗新生儿硬肿症》)

病案八

刘某,男,4天。

初诊:以腹及两下肢硬肿约3小时入院。患儿分娩时窒息,经紧急对症处理后好转。现患儿啼哭无力,吸吮差,无发绀,体温36℃,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肋下2厘米触及,小腹部及双下肢股外侧肿硬,且以耻骨联合部为甚。诊断为新生儿窒息合并硬肿症。

处方:硬肿症搽剂。当归100克,细辛100克,乳香100克,三七120克,桂枝120克,红花120克,川芎15克,肉桂15克,丹参200克,通草200克。诸药加水2 000毫升,浸泡4小时,文武火煎取500毫升,纱布过滤弃渣备用,用毛刷均匀涂搽于硬肿部位,略大于患处,4小时1次。暖箱保暖。第2天患处肌肤硬肿明显减轻;第4天肌肤转温,红润,硬肿消失,恢复弹性,一般情况好而出院。(《四川中医·张善彬硬肿症搽剂治疗新生儿硬肿症50例》)

病案九

易某,8个月早产儿。

初诊:出生3天,气温骤降,入夜患儿大腿以下皮肤变硬,口不吮乳,哭声低微,面色蜡黄,四肢不温,舌苔淡白。诊断为新生儿硬肿症。

处方:先刺牙龈出血,再点刺脐耻线及腹股沟处,流出红色血水。后敷上草药,服中药1剂。2小时后患儿吮乳。连续治疗2天,症状缓解。现已10岁,身体健康。

病案十

胡某。

初诊:丙辰春,同乡,其妻足月而产。爱子出生,第1日即哭闹不宁,口不吮乳,下肢皮肤发硬。某医院诊为新生儿硬肿症,注射青霉素、维生素E等3日,病情日剧。症见患儿面红唇赤,哭声高尖,下肢、阴囊及腹部皮肤均已硬肿,色呈暗红,全腹饱满,二便不通,苔黄舌红。辨证为热毒壅盛,病情重笃。

处方:阴茎根部与脐耻连线及两侧腹股沟点刺,流出清水样液,待水流尽后敷上草药并刺牙龈;服中药Ⅱ方。

次日症状减轻,能吮乳,二便亦通,病有转机。后继续治疗5天,始告痊愈。

针刺法:①工具。小号三棱针或大号缝衣针。②针刺部位。脐孔与耻骨联合连线以及两侧腹股沟处。③方法。常规消毒后于上述部位相距1寸(同身寸)处点刺出血。一般1日1次,每次选刺4~6点。④兼证刺法。如口不吮乳任意,针刺上下龈令其出血;牙龈上有小色点,针刺效果更好。如小便不能,加刺阴茎根部(女婴刺阴阜处)。

草药外敷法:鲜野油菜全草[《中药大辞典》称为菜Rovippa montana,(Wall)Small]适量,洗净,与醋共捣烂,针刺后外敷于小腹上(相当于关元穴处),每天换药1~2次。

上两方法出自一民间草医吕老太太,内服方由医者继承发挥。

中药内服法:①Ⅰ方,适于先天不足者。党参45克,黄芪45克,当归3克,赤芍3克,桂枝15克,附子15克,川芎15克,细辛1克,甘草1克。每日1剂。②Ⅱ方,适于热毒壅盛型。黄连15克,黄芩15克,牡丹皮2克,人中黄3克,赤芍3克,焦栀子3克,大黄3克,车前子3克。每日1剂。

按语:本病硬肿多自下而上,如硬肿在大腿下易活,入腹难上胸部则危,点刺流出的液体如血色深红预后多佳,如血水暗淡预后较差,如流出清水或脓则凶多吉少。上海中医学院主编《中医儿科学》中辨硬肿症从虚从寒,无热毒一型。但据医者多年经验,热毒一型不属少数,此处一提,仅供参考。(《浙江中医杂志·全国健针药合治疗新生儿硬肿症》)

附:新生儿硬皮病

硬皮病属于中医之“皮痹”“肌痹”之范畴,其病因主要是由于素体阳气虚弱,津血不足,抗病能力低下,外被风寒诸邪浸淫肌肤,凝结腠理,痹阻不通,导致津液失布,气血耗伤,肌腠失养,脉络瘀阻,出现皮肤硬如皮革,萎缩,汗孔闭塞不通而有出汗障碍,汗毛脱落等症状。皮痹日久不愈,发生内脏病变。

病案十一

顾某,男,2天。

1975年3月5日初诊:7个月早产儿。甫生四朝,体温不升,肢肤板硬不温,苔薄腻,脉濡。以其气血未充,营血不足,营卫不调而发病。治当温阳补气活血。

处方:黄附子15g(先下),桂枝06克,当归45克,大熟地9克,炙黄芪3克,赤芍45克,白芍45克,桃仁3克(打),红花15克,党参3克。1剂。

3月6日二诊:皮肤板硬似有好转。前方续服1剂。

3月7日三诊:皮肤柔软转温,体温达正常水平。舌黏脉濡,面目黄疸。

处方:黄附子15克(先下),桂枝06克,赤白芍各45克,当归45克,桃仁(打)3克,红花15克,茵陈9克。1剂。

3月8日四诊:一般情况甚好。黄疸仍明显,舌黏脉濡。

处方:前方茵陈加至15克。2剂。

3月10日五诊:皮肤硬冷均已消失,惟面目及巩膜黄疸未全消。湿尚蕴脾,郁化为黄,当和中化湿祛黄。

处方:茵陈15克,当归45克,厚朴15克,炒苍术45克,陈皮21克,姜半夏3克,砂仁09克,茯苓45克,萆薢3克,谷芽9克(炒),麦芽9克(炒),焦神曲9克。7剂。

3月17日六诊:面目黄疸已退,大便完谷。

处方:茵陈15克,当归45克,制厚朴15克,炒苍术45克,陈皮3克,姜半夏45克,砂仁09克,谷芽9克(炒),麦芽9克(炒),焦神曲9克,山楂炭9克,茯苓45克,焦薏苡仁45克。2剂。

2剂后黄疸尽化,一般情况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