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脾 系 疾 病 (13)
按语: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以面色萎黄或苍白、心悸气短、倦怠乏力、出血、发热,实验室检查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以培补脾肾,调养气血为主要治疗原则。本案患儿发病前有口服氯霉素病史,1周后出现倦怠乏力,下肢、腹部出血瘀斑,疲倦无力,此因气血不足,血虚生热,迫血妄行所致。故治宜调补气血,清热凉血为主。方中何首乌、黄芪、熟地黄、淫羊藿、党参,红人参补气益血;丹参、马钱子活血散结解毒;茯苓、白术增加健脾功效,以补后天之源;茜草凉血止血,以防血动。再配服马参散,人参能大补元气,调荣养卫,能促进细胞分裂而增加红细胞的生成;马钱子温肾壮阳,有兴奋脊髓神经元以改善造血微循环,刺激骨髓以活跃造血功能的作用。本案经上方调治1年余,病情稳定,症状改善,骨髓象基本正常,疗效可谓满意。其方药经验,均堪效法。(《中西医结合儿科试用新方·蔡化理治再生障碍性贫血案》)
病案四
陈某,女,14岁,学生。
1986年6月2日初诊:患者反复鼻衄2个月,伴头晕心悸。外院骨髓检查诊断: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接受输血、皮质激素等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症见面色白而虚浮,鼻衄,齿衄,全身散在性瘀点瘀斑,口鼻黏膜水肿渗血,舌淡胖,脉濡。血常规:血红蛋白45g/L,白细胞41×109/L,血小板80×109/L。先予补益气阴,佐凉血摄血之法。
处方:皮尾参、石斛、太子参、黄精、生地黄、麦冬、枸杞子、何首乌、百合、龙骨、牡蛎、地骨皮、紫花地丁、板蓝根。
二诊:结合西药钙剂,半月后鼻衄、齿衄止,黏膜水肿消退。继续原法治疗3个月,患者面色转润,精神、食欲佳,头晕心悸除,舌淡红,脉濡。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100g/L,白细胞60×109/L,血小板80×109/L。此时再气血阴阳并补,稍佐清热凉血之剂。
处方:皮尾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生地黄、熟地黄、山茱萸、当归、白芍、枸杞子、何首乌、补骨脂、巴戟天、阿胶、龟甲胶、生蛤壳、生牡蛎、地骨皮、白茅根、紫花地丁、桑叶、陈皮、焦山楂。入冬以上药熬膏服用。
翌年3月,患者面色红润,全身情况均佳。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130g/L,白细胞68×109/L,血小板110×109/L。于是改服六味地黄丸,至今病情稳定,无反复。
皮尾参即玉竹,异名称尾参。甘、微寒,归肺、胃经。功能养阴润肺,益胃生津。
按语: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中医内伤虚劳、血枯、血证等范畴。其发病多因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导致气血皆亏,气阴不足,血脉空虚及精微乏源所致,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尤其与脾肾二脏关系更为密切。其治疗多以补益气血,调理阴阳,标本兼治,注重整体调治为原则。本案属阴虚迫血妄行,金储之先后用补益气阴,凉血摄血,气血阴阳并补,稍佐清热凉血等法得以控制。本案在剂型选用方面颇有特色,先用汤剂挫其病势,继用膏剂滋其阴血,颇合中医标本缓急的原则。金储之主任医师潜心研究中医治疗再障多年,其基本经验为调补气血,平衡阴阳;补肾为主,佐以健脾;标本兼治,注意缓急;整体治疗,全面调整。(《江苏中医·金储之治再生障碍性贫血案》)
(李畅)
十二、血友病
血友病在临床上以出血为主要症状,属于中医的“血证”范围之内。古人早在《内经》中对血的生理和病理就有较深刻的认识。在《灵枢·决气篇》中指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对血证的病因病机也有许多论述。在《济生方·吐衄》中认为,血证“所致之由,因大虚损或饮酒过度,或强食过饱,或饮啖辛热,或忧思恚怒”。
对于血证的病机,则认为多由于热所致。《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认为,失血主要由热盛所致。《诸病源候论·九窍四肢出血候》载:“凡荣卫大虚,脏腑伤损,血脉空竭,因而恚怒失节,惊忿过度,暴气逆溢,致腠理开张,血脉流散也,故九窍出血。”《景岳全书·血证》对血证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将出血的病机概括为“火盛”和“气伤”两个方面,指出:“血本****,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主营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
在治疗上,《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中提到了治疗吐血三法,即“宜行血不宜止血”,行血使血循经,不致瘀蓄;“宜补肝不宜伐肝”,伐肝会损肝之体,使肝愈虚而血不藏;“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便是火,故降气即所以降火。《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著,此书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是治疗血证的大纲。
病案一
杨某,男,2岁半。
1965年11月18日初诊:患儿自半岁起皮肤、黏膜常有紫红色斑块,此起彼消,关节周围也常见;关节肿胀发硬,发热,活动障碍;伴有低热、烦躁、哭闹等;2~3个月发作1次,春、夏尤重;身体轻微碰伤即出血不止,需经多次输新鲜血方能止。西医诊断:血友病。中医辨证:阴虚火盛,脾失统摄。治法:滋补肝肾,健脾益气,清热凉血,佐以益阴养血,活血行瘀。
处方一:胡萝卜干500克,小麦1 000克,小米500克。共磨细粉,蒸馒头吃。
处方二:紫荆花40克(去蒂),加面粉少许调糊,油煎成饼,加白糖食之。
处方三:牡丹皮25克,当归30克,红花22克,生地黄25克,仙鹤草22克,生白术37克,鸡内金25克(炙),赤芍22克。
二诊:多在晚间发作,发作时口吐痰沫,牙关紧闭,不省人事。近日发作较勤,抽搐时间较长,服苯妥英钠或注射镇静药后方解。发作后感到头痛,睡眠不安,时有烦急。曾在各医院治疗不效,故来门诊。辨证:痰痫,痰热内伏,复受惊恐,扰及厥阴所致。治法:清热化痰,镇惊定搐,活血息风。
处方:生侧柏叶10克,天竺黄6克,龙胆6克,地龙6克,青礞石10克,橘红6克,磁石10克,红花3克,桃仁5克,钩藤5克,全蝎3克,焦山楂10克。化风锭1丸,每日2次。
上方加减共进36剂。
三诊:症状平稳,惟痰多,纳差,舌无苔,脉弦缓。再拟前法化裁。
处方:钩藤5克,青礞石12克,法半夏5克,桃仁5克,红花6克,磁石10克,全蝎3克,地龙10克,化橘红6克,龙胆6克,神曲10克,炒麦芽10克。化风锭1丸,每日2次。
上方加减共进16剂,合化风锭20丸,3周后来门诊,诉服药后再未发作抽搐。
继续治疗4个月后,用礞石滚痰丸和医痫无双丸交替服用,巩固疗效。1年来门诊,抽搐基本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