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科临证医案
12348600000026

第26章 脾 系 疾 病 (12)

第二节脾 系 疾 病 (12)

患儿素患便秘,常2~3天一解,临厕哭闹腹痛,汗出,有时入厕半小时不能便出。近4天未便,腹痛,烦躁哭闹,欲便不能,常用开塞露亦未见效。观其面红气粗,手足心热,左下腹有腊肠样物,质硬、压痛,脉数有力。此患儿为大肠燥结,腑气不通,应以通腑泻火为法。即用肠热便秘推法,推拿2小时后腹痛欲便,便下硬粪数块。继推2次,大便每日1次,恢复正常,饮食亦增。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肠热便秘推法:清大肠,揉中脘,摩腹,逆揉龟尾,推下承山,推下七节骨,逆揉神阙,揉迎香,退下六腑,清天河水,清肺经。

按语:推拿治疗小儿便秘始于明代,其治疗与药疗一样,注重辨寒热虚实。小儿便秘在临床上以热证为多。此患儿4日未解大便,左下腹可触及腊肠样物,质硬,压痛,伴有手、足心热,面红气粗等热象,故以通腑泻火为治法。其中清大肠有使肠热泻下通便的作用,为主穴;摩腹是根据现代医学解剖位置,从小儿盲肠部位开始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推动,使支配腹内器官的神经兴奋,胃肠蠕动明显增快、增强,促使粪便下行,排除肛外;龟尾穴为****之“锁”,逆时针为开,顺时针为关;推下承山、推下七节骨均有通便作用;迎香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穴,按揉迎香穴可使大便通畅易解,取下病上治之意;因此案属热证,故配退下六腑、清天河水、清肺经等多种手法清热泻火。(《陕西中医·焦平治便秘》)

病案四

苏某,女,1岁6个月。

1986年5月6日初诊:每3~5天大便1次已4个月,便干成粒,便时哭闹,甚则肛裂出血。曾多方治疗未效,不得已,用小儿开塞露方得以帮助排便。嘱用莱菔散治疗10天,停用开塞露。自第5天起,每日或隔日大便1次。随访2年,未复发。

莱菔散(邵金阶自拟方):取莱菔子适量,水洗,淘净沙及杂质,文火炒熟(以炒至微鼓起并有香气为度)去壳,研极细末,贮瓶备用。每次取药末5~10克,加白糖适量,开水冲泡,待温频频喂服。亦可拌入奶粉或稀饭中服用。每日2次,连服5~10天。

按语:小儿便秘是指小儿大便秘结不通,排便间隔时间延长的一种病症。本症虽无大碍,但大便坚硬,便时困难而哭闹,甚则肛裂,影响食欲。中医对本病辨证分虚证与实证,但不论虚实,其治疗均以通为用。实际在临床上往往见到很多患儿虚实之证表现均不明显,仅仅是经常大便干结,不易排出。本案即是此类,因此选用不良反应小,口感好,服用方便的单味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莱菔子性味甘平,质润多油,炒熟气香味甘,小儿尤乐服用。中医认为,莱菔子润肠通便,长于利气,却不伤正气,其“生升熟降”,助胃肠运化传导。药理研究证明,莱菔子可兴奋胃肠平滑肌,增强胃肠蠕动,促使排便。(《中医杂志·邵金阶治婴幼儿便秘案》)

病案五

陈某,男,12岁。

1996年5月7日初诊:主诉未排大便5天。其于7岁便出现便秘,每隔数天乃排大便1次,且大便硬实难解,长期使用开塞露通便。近5天未解大便,腹部不适,胃纳差,口气臭,小便黄,舌红,苔黄白厚,脉滑。辨证:大肠郁热。

处方:生地黄20克,玄参20克,麦冬20克,厚朴10克,枳实10克,大腹皮8克,白芍8克,火麻仁15克,陈皮3克。水煎服。

二诊:首剂后,当天排出大量粪便。次日继服上方1剂,大便通畅,诸症悉平。

按语:小儿便秘原因很多,但以热耗津伤为多。小儿稚阴稚阳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若燥热内结肠道,易致津液不足,肠道干涩,传导失常,故大便干结。此患儿便秘日久,排便不畅又易致大肠积热而出现便秘、胃纳差、口臭、小便黄、舌红苔厚等大肠郁热之象。故阴虚为本,实热为标。治疗时只有标本同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便秘问题。故选用增液汤。生地黄、玄参、麦冬增液清热而达到“益水行舟”的作用而治本;厚朴、枳实以加强行气通下的功能以治标;佐以陈皮理气健脾,白芍敛阴,火麻仁配合通便,使通下泻热而不伤正,热去便通而津液得以保存。全方主次分明,配伍得当,故效如桴鼓。(《陕西中医·朱南方治小儿便秘案》)

(谢静文)

十一、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系多种病因引起的造血障碍,导致红骨髓总容量减少,代以脂肪髓,造血衰竭,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本病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根据病情进展的快慢、严重性以及病变广泛程度的不同,临床表现也各异。我国将再障分为急性型与慢性型两类:急性型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男多于女,起病多急骤,常以贫血显著或出血严重为主要特征,少数以高热并发感染为主要临床表现;出血不仅表现在皮肤黏膜出血,还常有内脏出血,如呕血、便血、尿血、子宫出血、眼底出血及颅内出血,后者常为本病的死亡原因。慢性型成人多于儿童,男多于女,起病多缓慢,常以贫血发病,出血程度较轻,常见的出血部位有皮下、鼻黏膜及齿龈,女性可有月经过多,很少有内脏出血,感染少见且较轻。以上两型共同体征均有贫血面容,睑结膜及甲床苍白,皮肤可见出血点及紫癜,贫血重者,心率增快,心尖区常有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一般无肝、脾大。

病案一

陈某,女,10岁。

1959年2月9日入院。患儿于入院前2个月曾碰伤鼻部,流血量不详。此后即感全身不适,无力,面色渐显苍白,日渐加重。近20天来有阵发性腹疼,每日发作数次,疼不剧烈,压迫局部后即感舒适。1周前又有不明原因的鼻衄,出血量为10毫升。食欲差。

检查:体温383℃,发育、营养差,慢性病容,皮肤及黏膜颜色皆显苍白,身上未发现出血点。心前区有Ⅱ级收缩期杂音,肺部未闻异常。腹软,肝肋下2厘米,脾未触及。大小便性质、颜色皆正常。大便常规:蛔虫卵(+),潜血(+)。尿常规(-)。血象:血红蛋白135g/L;红细胞041×1012/L;白细胞总数245×109/L,中性粒细胞056,淋巴细胞036,单核细胞006,嗜酸粒细胞002;血小板47×109/L;网织红细胞0001。出血时间13分钟,凝血时间05分钟。

肝功能:麝香草酚浊度试验63U,凡登白(-),白蛋白314g/L,球蛋白212g/L,胆红素91μmol/L。于入院第4天及第10天,由脊髓及髂骨做2次骨髓穿刺(以避免因穿刺部位不同而影响骨髓象之变化),化验报告均为再生障碍性贫血。西医给予每日输血1次,每次150毫升,口服西药铁剂及维生素C,肌内注射维生素B12及叶酸等。曾注射青霉素预防感染,并给高蛋白饮食。经治疗4周后血象未见好转,颜面仍显苍白,此时血红蛋白为344g/L,红细胞128×1012/L,血中网织红细胞一直未找到,血小板24×109/L。

初诊:1959年3月6日中医会诊,当时有衄血及齿龈出血,身发低热,舌质淡红,脉涩而散数。诊为血虚生热,热盛动血。先治出血之标。给予犀角地黄汤加减。

处方:生地黄188克,白芍9克,丹参9克,当归9克,牡丹皮47克,犀角粉03克(冲服)。

二诊:服上药1个月后,食欲转振,精神好转,未再有出血现象,体温亦降至正常,舌质淡,脉象细涩无力,血象稳定。停服上药,改用气血双补之乌鸡白凤丸以治其本。每次半丸,每日2次,长期服用。

服乌鸡白凤丸1个月后,患儿面色更加好转,体重增加2千克,舌质正常,脉象转弦细略数。血红蛋白52g/L,红细胞17×1012/L,白细胞总数335×109/L,中性粒细胞051,网织红细胞增至0008。血小板62×109/L。于6月8日带药出院。

出院5个月后追访复查,患儿一般情况良好,舌质正常,脉象转缓。血象复查: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38×1012/L。

按语:再生障碍性贫血因损伤肝、脾、肾三脏,致气血不足。气虚导致血虚,血虚又加重气虚,而血虚阴不足易出现阴虚内热,热盛动血,又迫血妄行出现出血倾向。故此病治疗,以补气为主,因气足则能生血,耗血动血则应凉血止血。本案患儿证属血虚生热,热盛动血,方选犀角地黄汤加减,亦属治标之法。惟现代犀角已禁用,可用水牛角代替,因其成分与犀角大同小异。(《何世英儿科医案·何世英治再生障碍性贫血案》)

病案二

李某,男,8岁。

患者1972年1月1日以再生障碍性贫血入院,当时血红蛋白46g/L,血小板16×109/L。先后用过泼尼松(强的松)、丙酸睾酮等治疗9个多月,血象仍无进展。

初诊:1972年10月7日中医会诊,症见面色苍白,腰酸膝软、疲倦乏力,舌质淡红,脉象细弱。辨证:脾肾两虚。治法:健脾益肾。

处方(复血汤):山茱萸9克,黄精9克,生黄芪9克,当归9克,阿胶9克,玉竹9克,生地黄9克,熟地黄9克,何首乌15克,墨旱莲15克,生山药15克。

服药2周,血红蛋白升至102g/L。一共服药5个月,至1973年6月13日血红蛋白升至160g/L,血小板为56×109/L。

二诊:又过3个月,至1973年9月8日,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多次化验,最低为148g/L,血小板已增至102×109/L,好转出院。

按语:中医药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方面有其优势。何世英治病求其根本,以先天之本(肾)、后天之本(脾)为重点,用传统医药治疗现代疑难杂病,对于临床治疗与研究防治本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效法。(《现代名中医类案选·何世英治再生障碍性贫血案》)

病案三

马某,男,12岁。

主诉:进行性脸色苍白1个月。1个月来脸色逐渐苍白日益明显,疲倦无力,少食懒言,学习成绩下降。近日有鼻出血3次,两下肢及腹部有出血瘀斑。2个月前曾因患痢疾口服氯霉素,每日总量2克,共l周。

体检:发育营养中等,倦怠表现,脸色和睑结膜苍白,重度贫血面容。周身浅在淋巴结不大。两下肢及躯干皮肤散在出血点及瘀斑,压之不退色。心前区可闻及Ⅱ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率120次/分,心律整。肺(-)。腹部柔软。肝、脾均未触及。血象:血红蛋白30g/L,红细胞091×1012/L,白细胞32×109/L,中性粒细胞041,淋巴细胞059,血小板20×109/L,网织红细胞0002。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低下,粒细胞系及红细胞系均明显减低,成熟淋巴细胞相对增多。粒细胞系以成熟粒细胞为主,晚幼及杆状粒细胞可见,中幼粒细胞少见;红细胞系则以晚幼红细胞为主,浆细胞增多,全片找到巨核细胞4个,血小板少见。出血时间5分钟,凝血时间1分钟,血块退缩不良,束臂试验阳性。

临床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

治疗:输血200毫升。给予再障生血饮与马参散口服。半年共输血2次,血红蛋白上升至105g/L,红细胞39×1012/L。白细胞86×109/L,中性分叶粒细胞058,淋巴细胞042。血小板60×109/L,网织红细胞001。半年后改为隔日服药法,维持治疗3个月。后改为隔日单纯口服马参散治疗半年。先后共治疗15个月。复查骨髓象已接近正常增生的水平。停药后随访1年,血象稳定。

再障生血饮:(蔡化理自拟方)组成:制何首乌15~30克,黄芪15~30克,熟地黄9克,茜草9克,白术9克,茯苓9克,淫羊藿15~20克,丹参30克,川芎2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3岁以下服1/3剂,3~6岁服1/2剂,6~12岁服2/3剂,12岁以上服l剂。煎成60~90毫升,分3份,每日3次服用。

马参散:(蔡化理自拟方)。组成:红人参20克,制马钱子3克(马钱子应炒至棕色)。共研为细末,制成散剂,装瓶。3~6岁每次服01~015克,6~12岁每次服015~03克,每日早、晚各服1次。服3天,停3天。3个月为1个疗程,间隔10天,再进入第2个疗程。注意忌喝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