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科临证医案
12348600000025

第25章 脾 系 疾 病 (11)

第二节脾 系 疾 病 (11)

按语:祖国医学把口疳分为实证、虚证二类。实证多由于脾胃积热,热甚化火,上攻于口而发;虚证多由病后体虚或素体阴虚,肾阴不足,虚火上炎于口而发。临床辨证,首先要分清虚、实。实证治以清热、泻火、解毒法;虚证治以养阴、生津、清热法。少数病例,由于久病阴损及阳,可有阳虚表现,则当治以引火归原法。临床所见的口疳,多数属于实热证。上述案例,辨证为脾胃积热实证。方药中所用的“三散”“二甘”,其方意即属清热、泻火、解毒。鸡苏散清肺经之热,玉泉散清脾胃积热,黛蛤散清肝经之热。

根据脏象学说的原理,脾、肺、肝三脏之热又可相互传变,肺热即卫表之热,传里可加重阳明实热,肝经之热又可根据木土相关的原理,使脾胃积热加重,故临床上三脏之热同时清解,治疗口疳常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甘中黄兼有润肠通便之功,甘露消毒丹有清利湿热,宣畅气机之效,二药并用,使脾胃之热,既可由便通,又可从溲解,使热有出路。甘露消毒丹除有上述功效外,且有醒胃作用。口疳患者,因内热过盛,治疗时多用辛凉苦寒之品常致碍胃,甘露消毒丹则可防其克伐过甚而致碍胃之流弊,从而使胃气不衰,正气不损,加强机体抗邪能力,而有利伤口之愈合和恢复。(《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徐蔚霖医案》)

病案八

陈某,4岁。

泄久脾伤形羸,四肢浮肿,便溏食减。防成慢脾,以焦白术屑、藿香、焦山楂、泽泻、炒枳壳、大腹皮、白扁豆、煨木香、赤茯苓、焦谷芽、香砂仁、煨姜、炒潞党服之。

按语:本案证由脾病及肾,阳气虚衰,气不化水,水湿泛滥肌肤所致,属疳肿胀,治以健脾温阳,利水消肿。其方以理中汤合五苓散加减:炒潞党参、焦白术、煨姜补脾益气温阳;赤茯苓、扁豆、泽泻、大腹皮健脾利湿行水;藿香、炒枳壳、煨木香、砂仁温中行气燥湿;焦谷芽、焦山楂消食开胃。(《儿科医案·巢渭芳医案》)

病案九

丁某,女,7岁。

1955年8月6日初诊:1年前曾患肺炎,治愈后身体一直未见复原,常易感冒,发热,咳嗽,时觉气短,食欲不好,消化不良,大便常稀,体瘦无力,有时腹痛。检查:发育中等,营养较差,面黄肌瘦,皮肤干燥,唇干,舌苔稍黄,语言低微,脉濡细弱。辨证:脾胃虚弱,痰热蕴积。治以健脾和胃,消积驱虫,佐以祛痰。

处方:白术60克(土炒),生鸡内金36克,使君子36克(炒),槟榔36克,榧子36克,胡黄连24克,木香24克,神曲36克(炒),沙参24克,枳壳24克(炒),天竺黄24克,龙齿24克,薄荷24克,党参30克。共为细粉。以钩藤90克,水煎2遍,过滤取汁,与药粉共打小丸,干燥装瓶。每次45克,1天3次,饭后服。服药1周,休药1天。

二诊:上药服完1剂,诸症大见好转,气短减轻,食量增加,明显见胖,面色红润,舌苔正常,脉缓和稍弱。

处方:原方加川贝母30克,桔梗24克,银柴胡24克,白及24克。配药丸继服。

1年后患儿之父述及服上药效果极好,体力已恢复正常。(《刘惠民医案》)

病案十

吕某,男,6岁。

1962年3月28日就诊。1年来经常咳嗽,吐痰,有时低热,五心烦热,食欲差,食量少,常感腹胀,便溏,身体逐日瘦弱,精神萎靡不振。曾驱虫治疗,打下蛔虫数条,但上症未减。检查:发育中等,营养差,面黄肌瘦,眼下发青,皮肤无华,毛发干枯成束,口唇干红,舌质红,苔薄微黄。辨证:脾虚痰湿,阴虚发热。治以补气健脾,益阴清热,化痰驱虫。

处方:人参24克,白术45克,生鸡内金60克,使君子30克,榧子30克,雷丸24克,草果30克(炒),茯苓24克,天竺黄24克,僵蚕24克,神曲24克,麦冬30克,麻黄24克,生石膏36克,青果24克,川贝母24克,桔梗24克,紫菀24克,地骨皮24克,白薇24克,橘络24克,陈皮24克,清半夏24克,甘草18克。共为细粉,水泛小丸,干燥装瓶备用。每次3克,每日3次,饭前服。服药1周,休药1天。

按语:疳病又称疳积,是指小儿脾胃虚损,津液干涸而致的一种慢性营养不良性疾病。临床上可表现为精神不振,头皮光亮,毛发焦稀,腹大,肢瘦,青筋暴露,或口馋善饥,便秘,溏泻,以及其他气血双虚的症状。《医宗金鉴》有“大人为痨小儿疳”之说,说明本证与成人虚劳相似,常由多种疾病(消化不良、肠寄生虫病、肝病、结核病、营养缺乏病等)所造成,故在儿科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刘惠民老医生临床治疗本病,多采用健脾调胃、化积消食、清热杀虫等法,攻补兼施,并强调适当的饮食和护理。方中多用白术、党参、鸡内金、神曲、草果、茯苓、陈皮、木香等益气健脾消食,使君子、雷丸、槟榔、榧子等消积杀虫,胡黄连、银柴胡、白薇、地骨皮等清热除蒸。(《刘惠民医案》)

病案十一

戴某,男,2岁。

初诊:患儿7个月早产,出生体重不及13千克。1年内连患5次肺炎。近日食纳欠佳,夜寐不宁,大便溏薄,完谷不化,小溲短黄。来院时营养、发育极差,肌肤不丰,毛发干枯,面色苍黄,头大项细,胸有串珠,心肺正常,腹软,肝、脾不大。化验血红蛋白63g/L,红细胞45×1012/L,白细胞154×109/L。诊断:①疳积(营养不良Ⅱ~Ⅲ度);②营养不良性贫血;③消化不良。辨证:舌质淡无苔,指纹淡隐,两脉沉细,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脾胃虚弱,运化失司之脾疳。立法:消疳理脾,清热养血。

处方:茯苓10克,焦山楂6克,焦槟榔6克,焦麦芽10克,炒鸡内金10克,炒白术6克,使君子10克,胡黄连15克,芦荟6克,玉竹10克,党参6克,当归6克,赤芍5克。

二诊:服药3剂,诸症好转。改投健脾散,每服1包,每日服3次;镇惊丸,每服1丸,每日服2次。调理旬余,精神明显好转,饮食倍增,舌净无苔,脉象沉细。继服健脾补血之剂。

处方:党参5克,丹参6克,阿胶珠6克,熟地黄10克,山药10克,炒白术6克,茯苓10克,白芍6克,麦芽10克。

三诊:服药近月,化验血红蛋白88g/L,红细胞485×1012/L,白细胞144×109/L。又连服6剂,复查血红蛋白升达100g/L,红细胞545×1012/L,白细胞77×109/L。诸症大瘥,肌肤尚不丰满。乃以人参健脾丸15克,每日服3次,善后处理。

按语:本案血亏由脾疳所致。《小儿药证直诀》谓:“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脾胃久虚,运化失职,统血功能失调,因之大便溏薄,面色萎黄,毛发焦枯。若纯用补益之剂,反易适得其反,故以消疳理脾,清热养血之剂调治,消其疳积,补其气血,调其脾胃,因之得以短期内好转。(《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

病案十二

龚某,男,8岁。

初诊:患儿平素喜食生冷瓜果之物,近半年来食量大减,形体逐渐消瘦,面色萎黄,神疲肢困,腹部胀大。大便溏稀,每日2~3次。尿如米泔,频而不畅。查其脉濡弱,苔浊而腻,按之腹濡软。余思之,此乃内伤饮食,脾失健运,气机阻滞,致水谷精微无以运化,脏腑失养,而发为疳积。遂投消食导滞利水之剂。

处方:首乌藤30克,马兰30克,鱼腥草30克,白首乌15克,车前草30克,鸡内金5克,灯心草15克。3剂,水煎服。

二诊:服3剂后,腹胀减,食欲增,尿畅利。方药对症,守方再服3剂。

三诊:诸症若失。拟香砂六君子汤调理脾胃、益气建中,以善其后。

按语:龚志贤老医生在临证之时,每遇小儿疳积之证,遵小儿“以消为补”“以通为用”“腑气以通为贵”之理,先去其积,后培其本治其疳,以健脾益气为法,屡投屡效。(《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病案十三

黄某,2岁。

初诊:体质尚可,由于家长偏护,任其杂食,以致不能消化,积聚腹中生虫,久成疳臌,身体日渐消瘦。家人以其虚也,为其乱投补品,驯致不吃正食,反爱偏食,甚至墙粉、烟头、烟灰之属莫不爱好。腹部胀满,按之膨膨然而坚硬,低热连绵,形瘦色皎,家人甚忧之。某医曰:“此小儿疳病也,因不早日延医服药,故救治为难。现病情非常棘手,欲去低热而用甘寒养阴,有碍疳积。若攻坚,不独伤气破血,更伤阴分。”勉用青蒿、鳖甲、胡黄连、鸡内金之类以塞责。药后热度不退,便觉胃腹隐痛,泛泛作恶。乃另易他医曰:“汝儿所患之病诚为疳积重症,颜面瘦削,乍白乍黄,低热不退,腹坚硬不软,肚大青筋,头发如穗,病邪已要,荣血枯槁,此即所谓败症,甚难医治”。以七味白术散法,曾服多剂,亦无丝毫效果。家人甚恐,似此顽疾久延不愈,必有性命之忧,于是请祝味菊医生为其诊治。

祝一诊曰:“此为疳臌也,肝脾皆已肿矣,疳积之病,虽怕低热而用养阴之剂,更使其坚硬难消,复伤脾阳。此医之处方,尚属中肯,奈手段太小耳。”祝师曰:“能服余药,不中途易辙,当尽力为小儿救治,若听信他言,朝三暮四,当敬谢不敏也。”

处方:带皮槟榔12克,芜荑6克,炙全蝎6克,胡黄连24克,使君子9克,炙甘草5克,黄厚附子9克(先煎),活磁石30克(先煎),炒苍术9克,带皮茯苓18克,川桂枝5克,淡干姜5克。

二诊:患儿家长认为剂量太大,将原方分5次服下,2小时服1次,服后肠中雷鸣,隐痛遂减,烦躁亦止。继服3剂,病情大减,脉象转缓,腹围减小不硬,低热得退,胃纳渐馨,面色红润,渐如常人。再服2剂,减去槟榔,全蝎改为3克,而痊愈。

弟子问祝师曰:“如此疳臌重症,肝脾肿大,发形如穗,确属败症,吾师单刀直入,克奏肤攻,请有以教之。”师曰:“病儿初服养阴清热软坚之品,当属无效,另医从健肝杀虫入手,未可厚非。七味白术散法,虽有白术、党参之健肝,鸡内金、胡黄连、使君子之杀虫,而无槟榔、全蝎之功,此积之不易消除。其尤甚者,用党参而不用附子,缩手缩脚,病不能减。余用扶阳之附子,走而不守,尚能面面俱到,此疳臌之能愈也。”

按语:疳病,小儿患此者较多,多由乳食不节,饮食失常,蕴蒸生疾,疳病发生,久而不愈,则生疳臌。祝味菊视疾病情况,先用温运杀虫破坚,以治其标,继以温中益阳佐以杀虫祛疳,以治其本,常获效。(《祝味菊医案经验集》)

(陈皇珍)

十、小 儿 便 秘

小儿便秘可见大便干、硬、难解,或隔2~3天甚至更长时间才排便1次,多因饮食不当,乳食积滞,燥热内结,或病后体弱不足所致。以饮食疗法治之或根据不同证型酌选方药,多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病案一

高鼓峰治吴章成弟,八岁。发热闷乱,大便不通。医作感冒治。高曰:此得之伤食,因发散太过,遂成虚热,兼风药燥血,故不便耳。先以六味饮加肉苁蓉三钱,饮之下黑矢数十枚。继以补中益气汤,数剂而诸症悉除。

按语:此乃阴虚便秘之案,因误用风药而使患者更加燥结不得排便。高斗魁(号鼓峰)以滋阴润肠之品而使燥屎排下,为治标之功;又用补中益气汤,而使脾胃升降功能复常;并且可除虚热。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神。(《续名医类案·高斗魁治便秘案》)

病案二

刘某,男,l岁。

1992年5月4日初诊:大便干结1年,5天1次,呈块状,夜间哭闹,舌质淡红,苔薄白。用增液通便汤加杏仁,早、午、晚3剂,水煎服。

5月9日二诊:服药后2天大便1次,软硬适中,要求巩固。继用原方2剂善后。

增液通便汤(刘云山自拟方)。组成:玄参2克,生地黄1克,麦冬1克,当归2克,枳壳1克,酒大黄05克,火麻仁l克,生山楂1克,神曲1克,生麦芽1克。此为1~3岁小儿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本方能润肠通便,主治小儿便秘。

按语:小儿便秘是儿科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其发病原因首先与体质有关。阴虚体质多因血燥,阳虚体质多因气弱。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多“阴常不足”,易致阴虚便秘。其次与饮食起居失调有关。过食燥热,每易致肠间津枯而大便不利。本案治疗以增水行舟为主,寓泻于外。以玄参、生地黄、麦冬、当归、火麻仁滋阴补血以治本;枳壳、酒大黄、生山楂、神曲、生麦芽行气消导通便以治标;更加杏仁开宣肺气,使上下气机通畅,大便顺利排出。此案仅用药5剂告愈,再次证明刘云山用药精当,疗效显著。(《刘云山儿科秘录·刘云山治小儿便秘案》)

病案三

尹某,女,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