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便秘防治一本通
12343400000001

第1章 便秘概述

第1章便秘概述

便秘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常见症状,患者常有粪便干结、排便困难或不尽感,在不用通便药时,完全排空粪便的次数显著减少等。

正常成人排便习惯因人而异,多数为每天1~2次或1~2天排便1次,粪便多为成形或软便,少数人的排便次数可达每天3次,或3天1次。近年来,对便秘和慢性便秘的定义提出了量化指标,在不用通便剂的情况下,1周自发性排便不超过2次,且1/4以上的时间至少具有粪便硬少、排便困难、排便不畅3个条件中的1个;而且无结构性病变或其他生化指标异常可解释的便秘;1年内便秘病程达12周以上。

第一节“便”和“便秘”

一、便的形成

人的消化管(消化道)为粗细不等的肌性管道,起于口腔,以后顺序分为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大肠(盲肠、结肠、直肠、肛管),最终开口于肛门。临床上,通常把从口腔至十二指肠的一段管道称为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为下消化道。

在人的整个消化道中,口腔和食管基本没有吸收功能;胃的吸收能力也很小,仅能吸收少量的水、乙醇及某些药物;而小肠则是吸收的主要部位。一般认为,绝大部分糖类、脂肪、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回肠有其独特的功能,主动吸收维生素B12和胆盐。另外,当食糜到达回肠时,通常已吸收完毕,因此回肠成了贮备的吸收器官。大肠主要吸收食物残渣中剩余的水和盐类。可以说在大肠中没有重要的消化活动。但是,大肠是重要的粪便储存器,而且应该说大肠是与便秘关系最直接的人体器官。

大肠,一般由3部分组成:结肠、直肠、盲肠。盲肠是大肠的起始部分,结肠跟盲肠相连,分为4部分:有从右下到右上的升结肠、横行延伸的横结肠、从左上到左下的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直肠是大肠的最后部分,再往下就是肛门。肛门处有肛门括约肌(既能收缩又能松弛的肌肉)。收到大脑的指令后,肛门括约肌松弛而排便。

虽然造成便秘的原因多种多样,几乎涉及人体各系统的组织器官以及精神因素,甚至有很多因素至今也不清楚,但形成干燥硬结的粪便和(或)排泄功能的异常,基本上都是在大肠节段体现的。

二、大肠的功能

大肠内没有重要的消化活动,其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和电解质,参与机体对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吸收由结肠内微生物产生的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完成对食物残渣的加工,形成并暂时储存粪便。

1.大肠液及其作用大肠的分泌物富含黏液和碳酸氢盐,其pH为8.3~8.4。大肠液中含有少量二肽酶和淀粉酶,但它们对物质的分解作用不大,大肠液的主要作用在于其中的黏液蛋白,它能保护肠黏膜和润滑粪便。

大肠液的分泌主要是由食物残渣对肠壁的机械性刺激引起的。刺激副交感神经可使大肠液分泌增加,而刺激交感神经则可使正在进行着的分泌减少。尚未发现重要的体液调节。

2.大肠的运动形式大肠的运动较小肠少、弱和慢,对刺激的反应也较迟缓,这些特点都适应于大肠作为粪便暂时储存场所的功能。

(1)袋状往返运动:这是由环行肌无规律地收缩所引起的,是空腹时最多见的运动形式。这种运动使结肠袋中的内容物向两个方向做短距离的位移,但并不向前推进。

(2)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这是一个结肠袋或一段结肠收缩,把内容物推进到下一段的运动。进食后或结肠受到拟副交感药物刺激时,这种运动增加。

(3)蠕动:大肠的蠕动运动是由一些稳定向前的收缩波所组成。收缩波前方的肌肉舒张,往往充有气体;收缩波的后面则保持在收缩状态,使这段肠管闭合并排空。

(4)集团蠕动:在大肠还有一种进行很快,且前进很远的蠕动,称为集团蠕动。它开始于横结肠,可将一部分大肠内容物推送至降结肠或乙状结肠。集团蠕动常见于进食后,可能是胃内食物进入十二指肠,由十二指肠结肠反射所引起。

3.大肠内细菌活动大肠内有许多细菌,占粪便固体重量的20%~30%,它们主要来自食物和空气,由口腔入胃,最后到达大肠。大肠内的pH和温度对一般细菌的繁殖极为适宜,细菌便在这里大量繁殖。细菌分解糖和脂肪,其产物有乳酸、醋酸、二氧化碳、沼气、脂肪酸、甘油、胆碱等,这一过程称为发酵。细菌也分解蛋白质,称为腐败,其产物有胨、氨基酸、硫化氢、氨、组胺、吲哚等。

大肠内的细菌还利用较为简单的物质合成B族维生素复合物和维生素K,它们可被大肠吸收,并为人体所利用。

三、排便

排入大肠的肠内容物可在大肠内停留10小时以上,其中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被大肠黏膜吸收,食物残渣和部分未被吸收的营养物质经过大肠内细菌的发酵和腐败作用,形成了粪便。粪便中除食物残渣外,还包括脱落的肠上皮细胞和大量的细菌。此外,机体代谢后的废物,包括由肝排出的胆色素衍生物,以及由血液通过肠壁排至肠腔中的某些重金属,如钙、镁、汞等盐类。

正常人的直肠中平时没有粪便。一旦结肠的蠕动将粪便推入直肠,就会引起排便反射。直肠壁内的感受器受到粪便刺激时,冲动沿盆神经和腹下神经传入脊髓腰骶段,兴奋了此处的初级排便中枢,同时上传到大脑皮质引起便意。初级排便中枢的兴奋,一方面使盆神经的传出冲动增加,引起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的收缩,肛门内括约肌的舒张;同时,使阴部神经的传出冲动减少,引起肛门外括约肌舒张,使粪便排出体外。此外,由于支配腹肌和膈肌的神经兴奋,腹肌和膈肌也发生收缩,腹内压增加,促进粪便的排出。

正常人的直肠对粪便压力刺激具有一定的阈值,当达到阈值时即可产生便意,大脑皮质可以加强或抑制排便。如果便意经常被抑制,会使直肠渐渐地对粪便压力刺激的敏感性降低,导致粪便在大肠内停留过久,水分吸收过多而变得干硬,引起排便困难,这是产生便秘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四、便秘的成因

便秘最常见的直接原因是粪便在结肠停留时间太久,水分含量降低,变干变硬,以致不易排出。正常人排便习惯因人而异,但粪便并不干燥坚硬。如果较原来排便习惯有较明显的延迟,粪便坚硬而不易排出,即可称为便秘。

引起便秘的病因有以下几种:

1.胃肠道内容物运动速度减慢如食物中纤维太少,食量太少,就不能对胃肠道产生有效的刺激,胃肠蠕动减慢,由此产生便秘,又称原发性便秘。在脱水或饮水过少时,粪便干燥、坚硬,也可引起便秘。

2.胃肠道梗阻胃肠道有梗阻时,胃肠道内容物不能正常通过,而滞留在胃或肠道内发生便秘。如幽门梗阻、肠梗阻、肛门狭窄等。

3.结肠应激性减退正常情况下,结肠内容物可刺激结肠黏膜,引起结肠蠕动。当结肠应激性减退时,特别是直肠,虽有粪便进入直肠并不能引起便意及排便动作。此种情况见于长期服用泻药,工作过度紧张而忽视便意(有便意,但习惯性地“憋着”,而不及时排便),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

4.肠道平滑肌功能异常当低血钾、长期卧床、消瘦无力、应用抗胆碱能类药物等,皆可使结肠平滑肌张力减低,而发生弛缓性便秘。肠道易激综合征、慢性铅中毒等,皆可使肠道平滑肌发生痉挛而引起便秘。甲状腺功能低下可发生顽固性便秘。其原因为摄食减少,基础代谢低,肠蠕动迟缓,胃肠肌肉张力减低,可发生胃、小肠、结肠扩张,甚至可出现肠麻痹。

5.肛门疾病如肛裂,肛门周围脓肿等,因在排便时发生剧痛,不敢排便而发生便秘,此又称排便困难。

6.精神因素精神过度紧张或抑郁,抑制自然排便反射,此时粪便滞留于直肠,故属于直肠性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