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便秘对证自疗
12343000000046

第46章 正 虚 (8)

第二节 正 虚 (8)

5月17日二诊,排便较前有力,需时15分钟左右,仍大便形细,排便艰涩,****下坠,头晕乏力好转,舌脉同前。

上方生白术炒用,另加罂粟壳6g,煨诃子15g,炮姜炭15g。6剂。

5月21日三诊:大便隔日1次,大便形状如常人,不再有艰涩之感,****下坠感亦减轻,舌淡红苔薄白,脉和上方继服。6剂。

随访2年,大便正常。

按:脾虚气弱,肺气亦多不足,肺脾气虚不能助大肠之传导,则大肠传导无力,粪便于肠中曲曲行缓,临床多表现为大便不甚干硬,或粪便细如笔管,但却排便无力或排便艰涩不畅,排便时间延长,常伴有面白神疲,头晕乏力,时自汗出,舌淡苔白脉虚。此型便秘,脾气虚甚,最忌攻下。应以大剂甘温益气之品,补益脾肺,然甘温补益,易使肠腑气滞,故又重用理气导滞之品作为向导,将补益之力接引向下,转为肠间动力,以鼓舞大肠传送。若仅以理气导滞之品,或可徒得一时之快,但久亦伤脾,反使病情加重。

医案出处:李廷荃,等.肖汉玺先生治疗药物依赖性便秘的经验.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2):37

十、脾阳虚衰

验案1

王某,女,49岁。1976年12月5日初诊。

便秘4年,冬季则发,伴有巅顶头痛,小腹冷痛,寒气上攻,泛吐清水,食少纳呆,四肢关节拘挛疼痛,手足发凉,尿频清长,恶寒,舌淡白,脉沉迟。

此为阳气不运,肠道传送无力而致大便艰难,兼血枯肠燥,内停日久,以致秘结。法当温阳散寒,养血通秘。

当归15g,桂枝10g,白芍15g,细辛5g,木通7.5g,甘草5g,吴茱萸10g,生姜10g,大枣5枚,肉苁蓉20g。3剂。水煎服。

12月10日二诊:服加味当归四逆汤,寒气减少,小腹稍舒,头痛止,不泛吐。便秘、手足及关节症状无变化,续服3剂。

12月15日三诊:小腹已不冷痛,饮食增加,手足及关节症状减轻,仍便秘。再守原意,略事加减。

当归15g,桂枝10g,白芍15g,细辛5g,吴茱萸10g,肉苁蓉20g,附子15g,干姜10g,炙甘草5g。3剂。水煎服。

12月20日四诊:大便较前大为畅爽,各症悉减,更进6剂,寒痼荡去,宿恙即除。

按:此为寒秘。辨证要点:冬季发病,小腹冷痛,寒气上冲,手足厥逆,泛吐清水,恶寒,舌淡白,脉沉迟。此为中阳不振,津涸气馁,不能运送,致阴凝秘结。用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四逆汤三方化裁,通阳散寒,养血通畅,加以肉苁蓉一味,为温润通便之妙品,寒秘尤不可缺。

医案出处:《孙允中临证实践录》

验案2

宋某,男,54岁。

素患左半身麻木,经常扶杖而行。夫妇无子,有螟蛉儿月前因口角而私走,自往寻觅数日不得,归来悲愤僵卧,13天来但食不便,且嗜食牛肉成碗,其婿延予往诊,视其面色黄莹,神识如常,询之亦无胀痛之苦,虽连经中西医****及泻药治疗八九日,仍未大便,诊其脉左右皆弱,惟尺中沉按滑实。予坐对患者时许,见彼惟左侧卧,未稍翻动,即问其妻,答曰:10余日来惟如此卧。予寻思:阳主动,阴主静,今但静不动,其阳虚脾运衰弱可知。

治疗先补阳气以奋鼓运,再予滋润以通燥结。

党参、白术、黄芪各60g,当归、熟地黄各15g,肉桂6g。

并嘱其家人曰:服此药后数小时,患者必然坐卧不安,少顷必欲大便,而大便必燥结难下,可先用猪胆3枚,使胆汁流入直肠以润燥粪。是夜半,患者坐卧不宁,急欲大便而难下,因胆汁未全灌入肠中,患者胀闷号叫,头欲碰墙,其妻以指挖之,虽肛破便仍不下,急延予往诊。令寻蜂蜜1 000g,熬稠搓成柱状,纳入肛中,并先服麻油200m1。

另书方:火麻仁、肉苁蓉、当归、桃仁、玄明粉、油炒大黄。服后2小时许,即便出如算盘珠大黑燥粪蛋2小盆,患者豁然舒畅,病遂告愈。

按:此案属阳虚便秘,无甚离奇。惟从静卧处辨出阴阳虚实,值得体味。是为医者对患者一动一静处,皆应细心观察,不可粗枝大叶,轻易放过也。

医案出处:《张鹳一医案医话集》

验案3

高某,女,12岁。

11年来,先是三四天,后是七八天排便1次,每次排便都用中、西药才可暂通,患者为了促进排便,每日经常服食大量水果、蜂蜜。但近1年来便秘却加重,腹胀腹痛,纳呆乏力,每次排便都用大承气汤、开塞露才能排便。

近4个月来,虽用大剂攻下、润便,以及开塞露、肥皂水****等,亦难于排出,为了减轻痛苦,每天都得蹲厕2小时左右。

细审其症:面色萎黄,少气寡言,腹满腹胀,隐隐作痛,舌苔薄白,质淡微黯,脉沉弦而细。思之,病虽少年之躯,而久用寒凉攻伐,滋阴润燥,戕害阳气,经云:“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阳虚传化不能,大便怎通?乃拟温阳理气,化湿和中。厚朴温中汤加减。

厚朴10g,陈皮10g,甘草6g,草豆蔻10g,木香6g,干姜6g,肉桂6g,大黄1g。

药进1剂,大便二行,且腹满胀痛亦减,继进3剂大便正常。后思其阳气大衰,改予附桂理中汤加减:附子10g,肉桂10g,党参10g,白术10g,干姜10g,甘草10g,枳实10g,厚朴10g,大黄2g。

药进3剂,腹满胀痛又剧,大便3日1行而干,反复琢磨,景岳曾云:“沉脉为阳郁之脉,弦为寒,寒郁者不理其气,反助其阳,必使寒结于内,便秘加甚。”

再改予厚朴温中汤加减治之,服药30余剂,治疗40多天,大便正常。

按:本案患者便秘日久,面色萎黄,少气寡言,腹满腹胀,隐隐作痛,舌苔薄白,质淡微黯,脉沉弦而细。朱氏思之久用寒凉攻伐,滋阴润燥,戕害阳气,证属冷秘无疑。予以温阳理气通秘月余,取效。

医案出处:《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朱进忠

验案4

郭某,女,40岁。

30年来经常3~5天才排大便1次,为了增加排便次数和减少排便时的痛苦,每天除吃大量水果、蜂蜜外,几乎每天都服西药缓泻药,已达20多年。

但近2年以来,虽然继续采用上述办法,但仍7~8天才排便1次,而且排便之日必须在前1天服用1剂大承气汤,当天再用开塞露或****。细审其证,除大便秘结之外,并见脘腹胀满,面色萎黄,舌质淡黯,舌苔薄白,脉弦大而紧。综合脉症,思之:大承气汤为峻下热结之方,其若热结便秘者往往1剂而解。吴鞠通《温病条辨》云:“此苦辛通降咸以入阴法。承气者,承胃气也。盖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若在无病时,本系自然下降,今为邪气蟠踞于中,阻其下降之气,胃虽自欲下降而不能,非药力助之不可,故承气汤通胃结,收胃阴,仍系承胃腑本来下降之气,非有一毫私智穿凿于其间也,故汤名承气。学者若真能透彻此义,则施用承气,自无弊窦。

大黄荡涤热结,芒硝入阴软坚,枳实开幽门之不通,厚朴泻中宫之实满。曰大承气者,合四药而观之,可谓无坚不破,无微不入,故曰大也。非真正实热蔽痼,气血俱结者,不可用也。”又云:“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

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又思大便之不解,温病多津伤,而此为杂病,必阳气损也。脉弦大而紧者,皆阳虚寒甚之脉也,其不运药者阳气虚也,且久用苦寒咸寒甘寒又损阳气,故不愈也。

治宜温补脾胃之阳气,佐以理气通便。

附子10g,党参10g,肉桂10g,白术10g,甘草10g,干姜10g,枳实6g,厚朴6g,大黄2g。

服药1剂,次日大便竟然3行且微溏,继服6剂,随访4个月,均每日大便1次。

按:本案患者除大便秘结之外,并见脘腹胀满,面色萎黄,舌质淡黯,舌苔薄白,脉弦大而紧。非阳明腑实,况大承气苦寒伤阳,此阳虚寒甚之证也。阳虚湿郁,而反用寒下以损阳气,气虚不运,阳气不化,故便秘更甚。

医案出处:《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朱进忠

十一、肝肾阴虚

验案1

李某,女,29岁。1993年7月27日初诊。

患者2年来大便秘结,干燥难下,每隔五六日始解1次,痛苦难忍,由于长期排便困难,导致痔疮和肛裂,曾服麻仁润肠丸等药,终无显效。

诊见:大便干燥难解,脘腹胀满,两胁胀痛,口干苦,纳食不甘,月经量少。舌暗红,苔白腻,脉细弦。

肝肾阴虚,津亏失润,肠枯不便。治拟滋补肝肾,润肠通便,方用四物汤加减。

当归15g,白芍30g,生地黄30g,制何首乌15g,女贞子10g,火麻仁10g,郁李仁10g,肉苁蓉20g,黑芝麻15g,桔梗10g,枳壳10g。

服药2周,便秘好转,腹胀减轻,每一二日排便1次,但停药后便秘复作。舌暗红,苔白,脉细滑。守方肉苁蓉加至30g,再加草决明30g。续服14剂。

8月24日再诊:大便通畅,每日1行,腹胀、胁痛均愈。嘱守方加白术30g配制蜜丸服用,以巩固疗效。

3个月后复诊,便秘之苦已解,无不适感。

按:便秘一证,虽现之于大肠,但与肺、肝、脾、肾关系密切。一般分为热秘、冷秘、气秘、虚秘随症治之。习惯性便秘主要是因血虚阴亏,肠道无血以滋、无津以润,传导失职所致。治疗当以滋阴养血、润肠通便为原则。如本案用当归、白芍、生地黄、制何首乌、女贞子滋阴补血;火麻仁、郁李仁润肠通便;桔梗配枳壳调气机各式降,上开下导;而肉苁蓉配黑芝麻乃治疗便秘经验对药之一:肉苁蓉咸温,入肾、大肠经,滋肾润燥,滑肠通便;黑芝麻甘温,入肝、肾经,质润多脂,润肠解燥,二药相伍,相互促进,滋补肝肾,养血润燥,滑肠通便的力量增强,临证每每取效。

医案出处:《祝谌予临证验案精选》

验案2

林某,女,40岁。1980年3月7日初诊。

自述头晕、烦躁、多梦,食欲不振,腹部不适,大便秘结,七八日1次,便时艰难,呈羊粪状燥屎,小便正常。诊见面色萎黄,精神不振,舌质红苔白干,脉象沉而细弱。

证属肝肾阴虚,津液亏涸,传导无力。治以滋肾育阴、生津润便兼养血宁神。

当归15g,玄参15g,麦冬15g,生地黄15g,全瓜蒌30g,郁李仁15g,柏子仁15g,菊花15g,钩藤15g,珍珠母30g,秦艽9g,夏枯草9g。水煎,分2次服。

3月10日二诊:患者服药3剂,头痛、头晕已愈,食欲增进,大便已润,日解1次,腹部舒适,小便正常。舌质红少苔。脉象沉细。守前方继服5剂痊愈。

按:方中当归养血润便;生地黄、玄参、麦冬壮水为主,清热生津而润大便;全瓜蒌润肺滑肠;郁李仁、柏子仁润燥滑肠、补心、益智、宁神;菊花、钩藤除风热而清头目;珍珠母得水精之气,制火而安神;秦艽配当归润便滑肠;夏枯草微寒缓肝解内热。

医案出处:《袁正瑶医术验案集锦》

验案3

王某,女,60岁。

近二三年来,大便秘结,每三五日始1行,少腹胀痛有坠感,曾服泻药,反觉不适,食不甘味,睡眠尚好。苔薄白质淡,脉沉缓,尺脉甚弱。

年事已高,体力衰弱,肠血少,蠕动缓,因此大便结,非火盛之象,肾司二便,肾虚则无力排出。拟补肾虚润燥结法。

肉苁蓉30g,莱菔子6g,核桃仁30g,炒皂角子(蚕沙10g同布包)10g,莱菔子6g,火麻仁15g,当归12g,紫厚朴5g,桃仁、杏仁各6g,柴胡5g,苏桔梗各5g,白芍10g,炒枳壳5g。

二诊:服药7剂,大便已通畅3次,少腹胀痛减,惟食欲欠佳,宜升清阳降浊阴。

柴胡5g,桔梗5g,青皮炭5g,白芍10g,炒枳壳5g,茯苓12g,佩兰6g,焙鸡内金10g,杏仁泥10g。

三诊:服药6剂,大便1日1次,已属正常,腹不胀,食欲增,拟丸方巩固。按第一诊方加5倍剂量,炼蜜为丸,每丸重10g,早晚各1丸。

按:本案为老年人常见之阴虚肠燥便秘,肉苁蓉大剂收工。施今墨先生治疗便秘,除辨证用药外,主张气机失常,方中皆用理气调气是其特点。

医案出处:《施今墨临床经验集》

验案4

李某,女,29岁。1993年7月27日初诊。

大便秘结2年。患者2年来大便秘结,干燥难下,每隔5~6天始解1次,痛苦难忍,由于长期排便困难,导致痔疮和肛裂,曾服麻仁润肠丸等泻药,终无显效。

现症:大便干燥难解,脘腹胀满,两胁胀痛,口干苦,纳食不甘,月经过少。舌黯红,苔白腻,脉细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