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便秘对证自疗
12343000000027

第27章 重点方药解 (1)

(二)重点方药解 (1)

肾气丸(金匮肾气丸)

《金匮要略》

【组成】 干地黄24g,山药、山茱萸各12g,泽泻、茯苓、牡丹皮各9g,桂枝、附子各3g。

【功效】 补肾助阳。

【主治】 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方析】 肾阳不足,不能温养下焦,故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盛;阳虚不能化气利水,水停于内,则小便不利,少腹拘急不舒;肾阳亏虚,不能约束水液,水液趋于下焦,津不上承,故消渴,小便反多;气化失常,水液留滞体内,故水肿、痰饮、脚气、转胞。

君:干地黄(重用),滋阴补肾。

臣:山茱萸、山药,补肝脾,益精血;附子、桂枝,温阳化气。

佐使:泽泻、茯苓,利水渗湿泄浊;牡丹皮,清泄肝火。

【要点】

①补阳与补阴配伍,阴阳并补,而以补阳为主。

②滋阴之中配入少量桂、附以温阳,目的在于阴中求阳,少火生气。

③标本同治,补中寓泻。

④咽干口燥,舌红少苔,属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者,不宜应用。但在此方基础之上,衍生出很多双补阴阳的方剂,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六味地黄丸。也就是说,虽然肾气丸原方不适于“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见症者,但此方化裁灵活,实际应用范围极广,唯应注意的是临症加减,明了原方特色。

【加减】

①方中干地黄,现多用熟地黄;桂枝改用肉桂。

②若兼阳痿,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以助阳起痿。

【方歌】 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怀药及山萸,丹皮苓泽加桂附,引火归原热下趋。

【按语】 肾气丸是补肾助阳的代表方,源于《金匮要略》,故后世多称其为“金匮肾气丸”。原治肾阳不足的腰痛、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症。体现了“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旨。

①本方虽为肾阳不足诸证而设,而“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故用干地黄、山茱萸、山药等补阴药与桂枝、附子等补阳药配伍而成。

②从用药剂量分析,补肾阴药居多,温阳药较轻,“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其立方之旨,在于微微生火,鼓舞肾气生成,“取少火生气”之义,故方名“肾气丸”。

③又配泽泻、茯苓利水渗湿泄浊,牡丹皮清泄肝火,三药于补中寓泻,使邪去则补药得力,并防滋阴药之腻滞。

六味地黄丸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 熟地黄24g,山茱萸、山药各12g,泽泻、牡丹皮、茯苓各9g。

【功用】 滋阴补肾。

【主治】 肾阴虚证。腰膝痠软,头晕目眩,耳聋耳鸣,骨蒸潮热,消渴,盗汗,遗精,手足心热,舌燥咽痛,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漓,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方析】 肾阴不足,不能生髓充脑,故头晕眩;肾精不上承于耳,则耳鸣耳聋;相火内扰精室,故遗精;肾精不足以生骨髓,则腰膝痠软无力,牙齿动摇;阴虚生内热,甚者虚火上炎,故骨蒸潮热、消渴、盗汗、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君: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臣:山茱萸,补养肝肾,涩精;山药,补益脾阴,固精;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滋逆恋邪。

佐: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茱萸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

【要点】

①三补三泻,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

②肝脾肾三阴并补,熟地黄用量是山茱萸与山药之和,故以补肾阴为主。

③脾虚泄泻者慎用。

【加减】

①阴虚而火旺盛者,加知母、玄参、黄柏等以加强清热降火,此谓“知柏地黄丸”。

②兼有脾虚气滞者,加焦白术、砂仁、陈皮等以防碍气滞脾。

③加枸杞子、菊花,滋肾养肝明目。主治两目昏花,视物模糊,或眼睛干涩,迎风流泪等。此谓“杞菊地黄丸”。

④有现代研究,针对高血压肝肾阴虚证型,将原方熟地黄改为生地黄,用量20~30g,牡丹皮、泽泻用量也增大,改为15~20g,亦获得显著疗效。

⑤肺肾阴虚,见喘咳者,加麦冬、五味子,滋补肺肾。此谓“麦味地黄丸”。

【方歌】 六味地黄益肾肝,茱薯丹泽地苓专,更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自可煎。

【按语】 本方是治疗肾阴虚证的基本方,以腰膝痠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为辨证要点。原为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的著名方剂,源于《金匮要略》肾气丸,因“小儿阳气甚盛,因去桂、附而创立此丸”。方中以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滋养肾肝脾之阴,又以泽泻、牡丹皮、茯苓之泻渗湿浊,清虚热。全方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三补”用量重于“三泻”,补中寓泻,以补为主,补不留邪,滋而不腻;又以三补之品,肾肝脾三阴并补,且以补肾阴为主,故后世为补阴的基础方,众多的滋阴补肾方剂均从此方加减化裁而成。

一 贯 煎

《续名医类案》

【组成】 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9g,生地黄18~30g,枸杞子9~18g,川楝子5g。

【功用】 滋阴疏肝。

【主治】 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方析】

君:生地黄(重用),滋阴养血,补益肝肾。

臣:北沙参、麦冬、当归身、枸杞子,益阴养血柔肝,配合君药以补肝体,育阴而涵阳。

佐:川楝子(少量),疏肝泄热,理气止痛。

【要点】

①诸药合用,使肝体得以濡养,肝气得以条畅,则胸脘胁痛等症可解。

②本方是治疗阴虚气滞而致脘胁疼痛的代表方剂。

③由于本方中滋腻之药较多,故有停痰积饮而舌苔白腻,脉沉弦者,不宜使用。

④现代临床常用于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等属阴虚气滞者。

【加减】

①若大便秘结,加火麻仁、瓜蒌仁等润肠通便。

②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

③痰多,加贝母。

④舌红而干,阴亏过甚,加石斛;若见胃脘灼痛、嘈杂泛酸者,可加珍珠层粉、牡蛎、海螵蛸或配用左金丸以制酸。

⑤胁胀痛,按之硬,加鳖甲;腹痛或胃脘痛甚,加芍药、甘草各12g(即《伤寒论》芍药甘草汤);胃脘胀痛较剧,兼有气滞,宜加厚朴花、玫瑰花、佛手等行气止痛。

⑥烦热而渴,加知母、石膏;口苦燥,少加黄连。

⑦两足痿软,加牛膝、薏苡仁。

⑧不寐,加枣仁。

【方歌】 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麦冬襄,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