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便秘对证自疗
12343000000018

第18章 五脏功能简述 (1)

(二)五脏功能简述 (1)

1. 肝—胆—木 肝主疏泄,主藏血。特性是升、动,喜条达而恶抑郁,故称之为“刚脏”。故而情绪致病和头部病痛多与肝有关;风证(表现为头晕目眩、肢体麻木、耳鸣、易怒等)也多与肝的关系密切,故中医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其经脉为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脏腑匹配中,肝与胆互为表里。二者关系最为密切,病机与治疗均有很强的连带作用。肝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故而春季发病多与肝气相关,抑或春季发病,通过调理肝气对治疗更加奏效。

2. 心—小肠—火 心的特性主要反映在心为阳脏,主一身之阳气,五行属火,与夏季阳热之气相通应,故《素问·六节藏象论》称之为“阳中之太阳”。脏腑匹配中,心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与小肠构成表里关系。概括起来,心的功能为具有旺盛的阳气、主持全身血脉、主神明。故而神志昏愦、失眠多梦或发为癫狂的病证,多与心相关。

3. 脾—胃—土 脾主运化,主升举和主统血,其中以运化为核心。特性是喜燥恶湿,脾气以上升为主。脾和胃以膜相连,同属消化的主要脏器,故常脾胃并称。人体所需营养均赖脾之化生,故称脾为“后天之本”,又称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的功能以脾气、脾阳所发挥的作用为主,脾阴次之。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通于长夏之气。其经脉为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互为表里。消化病证、血虚证、水湿不化和中气下陷诸证,多与脾相关。

4. 肺—大肠—金 肺主气,主呼吸通腠理,助心行血,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五行属金,为清肃之脏,喜润而恶燥,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而与大肠构成表里关系。故而咳喘痰唾等呼吸病证、外感风寒、春秋伤燥(北方春秋季节天气干燥)等多数从肺论治。

5. 肾—膀胱—水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肾藏有先天之精,为构成人体胚胎的原始物质,是脏腑阴阳之根,故称为“先天之本”。肾阴亦有“真水”“元阴”之称;肾阳亦有“元阳”“命门火”之称。五行属水,为阴中之太阴(或阴中之阴),有闭藏的特征,通于冬气。通过经脉的络属而与膀胱构成表里关系。简要概括,肾的功能为主生殖发育、生髓主骨。故而先天不足、不育不孕、年老体衰、腰膝软弱等病证与肾相关;另外,因为肾主元阴元阳,为一身之根本,所以阳气虚衰和****不足等证,多可从肾论治。

二、经络体系

1. 十二正经 经络体系是中医对人体的一个重要的功能模拟体系。经络体系内容复杂,但最核心的是十二条经脉。这十二条经脉是经络体系的主架构,被称为“十二正经”。十二经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脏腑、阴阳三部分组成。手足,表示经脉分布在上肢还是下肢,手经表示这条经脉在体外的循行路线分布于上肢,足经表示其循行路线分布于下肢;脏腑,表示经脉的脏腑属性,如肺经表示该经脉属肺脏,胃经表示该经脉属胃腑;阴阳则表示经脉的阴阳属性,其中又包含阴气与阳气多寡的含义。阴气最盛者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者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十二经以外还有两条经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分别是任脉和督脉。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总称十四经。

利用经络进行诊断与治疗时,医生都要关注某条经脉归属于哪个脏腑,它的循行路线经过身体的哪些部位等。经络体系与脏腑体系存在广泛深入的交叉与重合,因此在临床上不可割裂看待。经络学说在中医临床中最显著的应用,应该说是针灸治疗。而针灸治疗中,经络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则更加直观,那就是腧穴。

2. 腧穴 腧穴是经络体系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素问·气府论》将腧穴定义为“脉气所发者”,如“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说明腧穴所在部位和经络循行分布的关系,以及功能联系。

在腧穴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对腧穴认识的不断深入,依据其分布特点、主治规律以及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等,人为地将腧穴分为经穴、奇穴、阿是穴三大类。

经穴的主治与所属经脉的循行分布关系密切,既能治疗经脉在体表循行部位的病症,也能治疗经脉所连属的内在脏腑病症,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经穴的部位均在其所属的经络线路上。在临床和教学当中,经络绘制的方法通常便是将每个经穴的具体位置找到,然后画一条线将这些穴位串联在一起,这条线便是这条经脉的外部循行的准确位置了。

凡有具体名称和固定位置但尚未归入十四经的经验有效穴,统称为“经外奇穴”,简称“奇穴”。“奇”有奇异和奇特的意思。奇异是指奇穴的分布较为分散,大多数不在十四经脉循行线上;奇特是指一些奇穴对某些病症有奇特的疗效,如百劳穴治疗瘰疬、四缝穴治疗小儿疳积等。

奇穴是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阿是穴又称不定穴、天应穴、压痛点等。凡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或其他反应点作为刺激的部位,统称为“阿是穴”。通俗的说法,医生根据病人的症状,在体表的一些地方进行按压。当按到某个地方时,病人疼痛地不禁喊出声音来,这就是阿是穴。也就是病人对医生说:“啊,真疼,就是这个地方。”

腧穴在某些方面就像中药,各自有其特性与主治病症。我们以肺经的穴位“列缺”为例,简单了解一下。

列 缺

【定位】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肌腱之间。

【取法】

①左右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到达之处是穴。

②立掌,把拇指向外上方翘起,先取两筋之间的阳溪穴,在阳溪穴上1.5寸的桡骨茎突中部有一凹陷即是本穴。

【主治】

①头面五官病:头项强痛,咽喉肿,口眼斜,齿痛。

②肺病:咳嗽,气喘,咯血。

③前阴病:尿血,小便热,****痛。

④经脉病:手腕无力。

三、辨证论治

1. 概述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思维阶段。辨证的任务是分析疾病,论治则是确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1)辨证:辨证的“证”字不同于症状的“症”字,这是极其关键的区别。头痛、手麻木、腰酸、胃胀、舌苔发黄等,这些都是症状。如果一个人生病了,通常会有非常多的症状同时或先后出现,例如感冒时,鼻塞、流涕、发热、身体关节酸痛、头痛、头昏等症状一下子都冒了出来。根据这些症状怎么治疗呢?最简单的思路是针对各种症状找到相应的药物,比如治疗鼻塞的药物、治疗流涕的药物、治疗发热的药物、止痛的药物,找到这些药物之后,混在一起都吃下去。结果呢?可想而知。不但药物的数量很大,吃起来非常难受,而且不会得到好效果,感冒依然如故,甚至因为服药而变得更加严重或者引发其他疾病。所以,对“症”治疗是不行的,不但治不好病,反而惹麻烦。通常所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便是对这种简单思路的形象描绘。

辨证的目的就是把复杂的症状归纳起来,找出它们的联系,将这些症状归入中医对人体的某个模拟体系当中,如经络体系或脏腑体系等。中医辨证有很多学说,如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简单地理解,各个学说的不同之处就是根据各自对人体功能系统的不同划分,从患者复杂的临床症状中找出内在联系,然后归入自己划分的功能体系中。如脏腑辨证,就是将症状归纳判断,确定是属于脏腑学说的“心系”功能紊乱,还是“肝系”功能紊乱等。

例如,患者出现牙痛、颈肿、目黄、口干、便秘等症状,如果针对每一个症状进行点对点的治疗,不但非常麻烦,而且很难奏效。但将这些症状综合分析,就会发现这些症状统一归于“手阳明大肠经证”。也就是,这些症状的出现,说明是手阳明大肠经出了问题,或者说,调理手阳明大肠经可以治疗这一类症候群。所以,医生对于这位病人的诊断便是“手阳明大肠经证”。在治疗时,只需对手阳明大肠经进行针灸治疗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