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便秘对证自疗
12343000000001

第1章 便秘的西医诊疗

第1章 便秘的西医诊疗

第一节 便秘的病因及诊疗原则

一、粪便的生成与排泄

人的消化道(消化管)为粗细不等的肌性管道,起于口腔,以后顺序分为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大肠(盲肠、结肠、直肠、肛管),最终开口于****。临床上,通常把从口腔至十二指肠的一段管道称为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为下消化道。

在人的整个消化道中,口腔和食管基本没有吸收功能;胃的吸收能力也很小,仅能吸收少量的水、乙醇及某些药物;而小肠则是吸收的主要部位。一般认为,绝大部分糖类、脂肪、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回肠有其独特的功能,主动吸收维生素B12和胆盐。另外,当食糜到达回肠时,通常已吸收完毕,因此回肠又是吸收功能的储备。大肠主要吸收食物残渣中剩余的水和盐类。可以说在大肠中没有重要的消化活动。但是,大肠是重要的粪便储存器,而且大肠是与便秘关系最直接的器官。虽然造成便秘的原因多种多样,几乎涉及人体各系统的组织器官以及精神因素,甚至有很多至今也不清楚的原因,但形成干燥硬结的粪便和(或)排泄功能的异常,基本上都是在大肠节段最终体现的。

(一)大肠的结构

大肠长约1.5m,起于右髂窝处的回肠末端,止于****,呈方框形,围绕在空、回肠周围,可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消化管的结构形态

1. 盲肠 盲肠为大肠的起始部,长6~8cm。下端为膨大的盲端,上续升结肠。盲肠内侧壁有回肠末端的开口,即回盲口,回肠在此形成唇样黏膜皱襞,称回盲瓣。回盲瓣具有控制回肠内容物过快排入盲肠,并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的作用。

2. 阑尾 阑尾是连于盲肠后内侧壁上的一个蚓状突起,长6~9cm,外径0.5~1cm。阑尾的位置在不同人体的变化较大,但无论如何变化,阑尾根部的位置比较恒定。临床上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常用麦氏点(McBurney点),即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或兰氏点(Lanz点)即左、右骼前上棘连线的中、右1/3交点处表示。急性阑尾炎时,此处有压痛或反跳痛。

3. 结肠 结肠起于盲肠,呈方框形包绕小肠周围,在第3骶椎前方向下续直肠。按部位将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其中乙状结肠通过乙状结肠系膜固定于左髂窝盆壁,该系膜较长,活动度大,若系膜过长,易发生肠扭转。

4. 直肠 直肠长10~14cm,位于盆腔内。在第3骶椎前方接乙状结肠,沿骶、尾骨前方下行,逐渐移行为肛管。人体的直肠并不直,可见数个弯曲,临床上进行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时,要注意这些弯曲,以免损伤肠壁。直肠在外形上已失去大肠的外形特征。由于储存粪便,直肠下部膨大,称直肠壶腹。直肠内面有3个半月形的直肠横襞。其中间的一个位于直肠前右壁上,位置恒定,距****约7cm。直肠横襞具有承托粪便的作用。

5. 肛管 肛管长约4cm,上端在盆膈平面续直肠,肛管下端借****通外界。

肛管上段黏膜形成6~10条纵行的黏膜皱襞称肛柱。在相邻肛柱下端连结有半月形的黏膜皱襞称肛瓣。肛柱下端与各肛瓣边缘共同围成锯齿状的环形线称齿状线。当某些原因引起静脉瘀血、曲张由黏膜突入管腔时称为痔。在齿状线以上的痔称内痔,齿状线以下的痔称外痔。因神经支配不一,内痔一般不痛,而外痔常感疼痛。

在齿状线稍下方有一宽约1cm的环状区域称肛梳,其下缘有一环形线称白线,此线距****约1.5cm,相当于****内、外括约肌的分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