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文学十七岁,骑向美国的单车
12334800000011

第11章 你当然是最好的

不知道女儿在那个陌生的国家会遇到什么困难,我无法预先想到,但知道她是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的,各种各样的。但无论什么困难,在遥远的美国,也只能靠她自己去战胜了。

收到女儿的第一封信我很高兴。看到了她正在学会独自生活。只是信中谈到她初到美国,在纽约机场独自候机时的那段话,读来让人不能不为她忧虑。

她说,在纽约,飞往波士顿的飞机晚点了。那实在是漫长的等待。我觉得不舒服,因为周围的人让我觉得不舒服,感觉并不很友好。

于是开始忧心忡忡。不知道女儿为什么会感觉不舒服,想那会不会是美国人的“种族歧视”。可能是因为关于这方面的报道看得多了,所以才想到女儿的所谓“不友好”,可能就是美国社会的那个大问题。

但是对女儿这样的好女孩儿也要歧视吗?其实在好莱坞的电影中,通常表现得最多的,是白人对黑人的歧视。那是最深刻也是最尖锐的一种歧视,白人从欧洲移居美洲大陆,一上岸就成为了主人。而黑人从遥远的非洲迁徙至此,也是一登陆就成为了奴隶。所以这种主仆之间的歧视,从一开始就存在了,何况又加进去了种族的差异。白人歧视其他有色人种的事情好像并不多,但是听一些赴美定居的朋友说,歧视还是有的,只不过不那么激烈罢了,很含蓄的,不露痕迹的,有时候干脆仅只是一种感觉。但毕竟黄种人也是有色人种,黑头发黑眼睛。而女儿就是这样,她有很黑的头发,和很黑很黑的大眼睛。

仅仅是由于女儿在机场的那种周围人群不友好的感觉(后来随着她慢慢熟悉了那里的生活,她就再也没有过那样的感觉,至少她再也没对我说起过),我就开始拼命地为她担心。很怕女儿在日后的生活中,会遭遇这种种族歧视的困扰;怕她在16岁的时候,就被迫接受这种不公正的待遇;怕她原本快乐的天性,会因此而被扭曲被压抑,从而带来一生的悲哀和阴影。

该给她一种信念。这是我读了她的信后,立刻就萌生的一种想法。该给她一种信念,那就是自信。特别是在这个最初的时刻,我知道自信对于一个小女孩儿来说有多重要。相信自己是最好的,以最好的姿态去面对他人。唯有自信才能战胜可能会有的种族歧视,也唯有自信才能战胜自己,和自己的怯懦。

我要让她知道,有色不是罪恶,而种族的歧视才是罪恶。如果真有所谓的种族歧视,那就不是她自己的问题了,也是她无法改变的。那是身外的东西。我要让女儿知道,她身上的那些好的品格,才是最最重要的。这样想过,我便开始不遗余力地对女儿说。无论在电话中,还是在写给女儿的信中,发给女儿的E-mail中,我都会不停地对她说:你要记住,你是最好的,也是最优秀的。南希和John也这样说。你刚刚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就让他们为你而十分骄傲了。那是因为你真的是个好女孩儿。只要对自己充满自信,就一定能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所有困难。

当然我并没有明确对她说,是因为那里存在着种族歧视,我才希望她自信。不是的,或者不单单是。因为她也并没有对我说起过,她究竟遇到了什么。但无论如何,在初到美国的时候,确立她的自信心,让她为自己骄傲,一定是她能够以积极的姿态融入美国生活的一种最好的方式。她对自己的信念,将支撑她。

我有意强化了这一点。我不停地夸奖她,甚至有了吹捧之嫌。但在那个关键的时刻,我想那样的鼓励一定是必要的。

而且女儿真的很优秀。她具有称得上优秀的很多东西。就单单是能够被选中参加AFS项目,就证明了她是最好的。同时她的有着浓郁文化色彩的家庭,也给了她积极的培养和熏陶,使她成为了那种文化素质很高而且天分也很高的孩子。从小到大,她的学习成绩总是在班级名列前茅,并且她也是以最优异的成绩考上市重点初中和高中的。她还曾在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中获得第二名,又曾在全市英语口语比赛和英语学科竞赛中获得第一。她从5岁起就开始弹钢琴,今天她已经能够出色地演奏那些大师们的经典之作。她还喜欢读书。她读过那么多中外名著。她还有极富才华的写作能力,她在表现她的思想的时候,总有她独特的视角。她开朗的性格,让她拥有了朋友和友情。以至于在她走了以后,她的朋友会不断地来看望我们并带来鲜花。这些难道还不能证明她是个优秀的女孩吗?并且她漂亮,真的很漂亮。一个这样的小孩,还有什么不自信的呢?

所以我对她说,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什么不愉快的事,或是什么不友好的人,你都不必沮丧,更无须自卑。因为你是最好的。并没有很多小孩儿会像你这样,在16岁的时候,读过那么多书,演奏过那么优美的乐曲,写出过那么有意思的文章,拿过那么多奖,掌握那么娴熟的英语,并且能到那么遥远的美国。所以,相信自己。不要在乎那些不友好的感觉。而对于那些你不喜欢的人,也不必费心和他们交往。让自己的身心始终保持轻松和愉快,这才是最最重要的。

就这样,在最初的日子里,我和遥远的女儿说着,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也许女儿并没真的遇到过那种不公正的待遇,但那却是我作为母亲不得不考虑的。事实证明,女儿在美国确实没有受到过种族的歧视,那是她回国以后对我说的。她说美国的人民很友善。诺维尔的人民很友善。对她来说,没有种族歧视。真的没有。

女儿对美国人的认识印证了我对美国人曾经的感觉。那也是我所亲历的,1994年,我作为美国政府“国际访问者计划”的客人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大陆。整整40天,我参观访问了美国从东到南到西的很多城市,每天也是不停地和美国人打交道,到处地对话,到处是友好的面孔。朋友说美国人之所以对你好,原因之一很可能因为你是政府的客人。因为是政府的客人,我得到了最好的礼遇,我不知道有一天如果我不再是政府的客人,他们是不是还会对我同样的好。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如女儿所说,美国人就是喜欢那些优秀的人。但总之赴美访问的40天,让我充分感受了美国人的友好和热情,我因此也有了很多美国的朋友。譬如马里兰州的瑟若·安,一位非常友善并且非常喜欢中国的女士。后来她还专门从马里兰州开着车赶到华盛顿,仅仅是为了请我吃一顿饭。记得那是一家非常幽雅的意大利餐馆。烛光,不忘瑟若·安的烛光。再后来,瑟若·安又随旅游团,专程到中国来看望我。再譬如爱荷华的哈瑞和朱迪,他们真诚地把我请到了他们的家,又陪我在美国中部的草原上散步,感受农场上的美丽风光。还有新墨西哥州的“二战”老兵斯凯伦和他那么可爱的外孙女小柯瑞娜。还有纽约的项目负责人彼尔,纽约作家房间送给我鲜花的那些朋友们。他们都是白人。他们都非常好。和他们在一起我确实没有过任何被歧视的感觉。我和他们是好朋友。

想想,其实歧视与否还在于自身。在于你是不是一个品质和人格都值得尊重的人。如果你是这样的人,就没有人敢歧视你,甚至会崇拜你。但如果你的人格不够独立,甚至还有很多令人难以忍受的毛病,那就不单单在美国,就是在中国在自己的民族中,也会同样被瞧不起,甚或被唾弃。

我这样思索着关于歧视与人格,我可以以一个成人的态度去对待可能会发生的那一切。但是女儿不同,她还那么小。尽管她从没有对我提起过,但只要她遇到了一点儿不愉快,我都会首先想到这种歧视的因素。

当然美国毕竟是移民的国家,是很多的种族不断融合的国家。在这个国家中,人们应当已经适应了不同肤色的人们在一起工作或生活。白人、黑人、黄种人,犹太人、意大利人,拉丁裔或者华裔,林林总总,应当说美国已经是世界上最能包容种族的国家了。而且各种种族也只有在美国这样的国家才能迅速地融合。一个典型的证明就是,1995年北京的世界妇女大会上,你如果看到一个肤色很黑的黑人妇女,那她就一定不是来自美国而是来自非洲。这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因为美国的黑人确实早已经被其他的种族演变或者异化了,无论是他们的肤色,还是他们的骨骼,都已经和他们远在非洲的祖先迥然不同了。

幸好美国是一个移民的国家。所以美国不会像另外的一些国家那样那么排外。

也幸好女儿是一个优秀的小孩儿,在最初的隔阂、陌生、语言不适之后,她很快就适应了那个国家,适应了那里的生活,并融入了人群。

慢慢地,女儿找到了她的朋友。她为此而很兴奋,她说很多的朋友是她自己找的,他们都很喜欢她。后来她和他们的友谊始终保持着。回国后也一直以各种方式相互联系着。有时候在网上看他们聊天,谈话的桌面突然就弹了出来,然后美国那边的那个小孩就说,嗨,若若,你在吗?你怎么样?我想你。和我说话。

他们的友谊就这样延续着,至今。

是的,女儿很快就不用我担心了。她有能战胜所有困难的勇气,也有征服她身边的美国人的能力。她很快建立了一个朋友圈。她成了朋友们最好的朋友。那是她自己获得的。那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

女儿很快融入了那本不属于她的生活。她让那一切属于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