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谁与争锋:审视当代中国富豪的创富奥秘
12286700000005

第5章 、用创新激发创富的活力(2)

人们常说观念的革命比什么都重要。确实如此,只要观念更新,以契合时代潮流的眼光去看待创业,站在潮流之上,俯瞰全球,定会发现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当代中国的富豪们大多能走在同时代人的前列,以超前的观念引导超前的行动,以此赚得巨额财富,这在掀起新经济革命的今天,观念的革命尤为重要,更为新兴的百万富豪们的亲身经历所证实。

靠特许经营发财致富的富豪刘文献就是这样一位观念创新者,最早从国外引进特许经营就注定他不但会创富,更在中国掀起了特许经营的革命。

1999年4月19日到21日,FDS中国国际特许经营人士峰会在北京召开。到会的有:国家内贸局有关官员、研究特许经营的中外专家和140多家企业的代表。引人注目的是:参会企业中既有中国特许经营的老将,也有正在崛起的新锐;既有盟主企业,又有加盟企业;既有多种行业、产业的国内企业,还有国外特许经营知名企业。它们中有全聚德、金三元扒猪脸、烧鹅仔、中式快餐马兰拉面、红高粱,有马丽·布朗、爱德熊等国外知名特许企业。从会议中可以感觉到,上述几家中式餐饮企业以及绿丹兰、意丹奴、连邦软件为代表的一批中国特许经营企业,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积累,在对特许经营的认识上,已经能够达到与国外高水平特许经营企业直接对话的水平。

会议气氛热烈,会议安排务实高效,各路精英对会议议题探讨广泛而深入。沉寂多年的中国特许经营盟主突然在FDS峰会群体崛起表明中国特许经营的春天正在来临!

这种盛况出乎我的意料,刘文献对FDS刚进入中国就能在特许经营领域遇上这么强烈的共鸣感到非常兴奋:这次会议是中国最早有特许经营意识的人士聚会,他们来自中国内地和港台、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和英国。参会代表们的热情和求索精神使我深切感受到中国特许经营事业的发展孕育着勃勃生机,以特许经营为契机的新的经营时代已经来临。

峰会以来,刘文献的日程表屡被破季预订,他一天恨不得掰成48个小时。他下工厂、上讲坛、调研、组合、签约、指挥动作……一刻都难以松懈。

刘文献认为特许经营的成功取决于有多少成功的盟主。

1994年,刘文献结识了FDS(特许经营事业发展机构)的亚洲总裁江进兴,初步接触了这个总部设在英国的著名特许经营发展服务组织,开始深入认识特许经营。他渐渐滋生了将特许经营在中国大幅度铺开的念头。于是,他开始研究、结合自己正在推行Dell和Turip的营销实践,探讨着在中国发展特许经营的可行性。1997年,在美国参加世界特许经营博览会期间,他和江先生确定了成立FDS中国公司的构想。经过20多次的接洽、调研、磋商和谈判,到1998年年底,他认定,成立FDS中国公司,在中国大举推行特许经营的时机成熟了。

在国外,当人均年收入达到800美金以上时,特许经营能成为消费热点。中国居民在部分城市和地区,已经接近这一指标,以消费者为主的买方市场已准备好了物质基础。

此外,从1990年底中国第一家连锁超市--东莞美佳超市诞生起,连锁经营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为特许经营做了铺垫。据统计,1998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连锁企业中,特许经营企业占31%.特许经营形成现在的影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999年12月底,刘文献的公司宣告FDS进入中国。他准备将自己人生35年的积累投入到足以能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这一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去。

刘文献说:就个人而言,我现在是许多猎头公司的高级人才库存人选,更是许多大公司老板索求的对象。

一个人诞生在世界上,他的精神来自好几支血脉。

实践使我认识到,特许经营为商业发展引入了最优路线,是集人类智慧、科技水平和经济能力的大组合,可为这个社会造就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商业环境。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我乐意为中国克隆更多的成功企业,乐意做中国的克隆魔术师,为中国成功的企业作嫁衣裳。

现在,他走进了特许经营这块广阔而荒凉的地域,他常有独闯新天地的惊奇喜悦与孤独感。

我不断往前走,越走越深入,越走越觉得荒凉,越觉得困难的存在。但是,中国特许经营作为一个克隆成功的为人作嫁衣的事业,他无法放弃!

世界上的事情是有事才去凑钱,不是拿钱去等事。很多人说没钱办不成事,我认为,说这种话的人本身就不具备能力去办事,怨天忧人的人即使给他创造好了条件,也不一定搞好,真正创新的企业要善于调动周围一切的有利因素,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效益。这就是金花集团老总吴一坚与众不同的经营创新理念。

1985年,吴一坚来到海南后,着手筹建一座大型的电子工厂。在一般人看来,这是天方夜谭,当时的国家骨干企业年产也不过20万台电视机,而吴一坚这个27岁的北方小伙子搞这样的工程不是骗子也是神经有毛病。然而,这正是吴一坚不同于他人之处。他说一个人要善于了解周围的一切,这样才能调动周围的一切有利因素,用100元钱去赚1元钱,叫赚钱,用1元钱去赚100元钱也叫赚钱,但这两种赚钱的内涵是截然不同的,经营讲求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投入换来高速度与高效益。他了解到当时整个中国市场电视机的紧俏和海南刚刚起步的特点,在经营25年之后,厂房设备拱手让出的方式圈地;以预交3%质量保证金的方式将厂房建设工程承包出去;以生产以后80%的电子原件由香港一家公司供给的许诺,令其先投资。为了联系全国大电子经销商,他亲自出马,几乎是一天24小时都在赶车谈判,饿了买一瓶汽水、一块面包了事,到了晚上商店关门,他就只好饿肚子,常常饿得没办法了,只好拼命喝水。有几次,皮鞋跑开了帮,但因时间仓促,他用鞋带一绑竟又凑和了一个星期。

上帝垂青于真诚的人。全国各大电子经销企业被吴一坚的真诚和执着所感动,纷纷交足预订款,提前预订10个月以后的产品。外部环境理顺以后,吴一坚一头扎进了工地,资金未能及时支付时,工人们怠工,他一个个地去解释,把自己身上所有钱发给工人。身上没有了钱,他便没办法吃饭,只好每天蒸点米饭充饥,一连十多天没吃菜,工人们知道后,许多人流下了感动的眼泪,吴一坚的真诚,使工人们与他同甘苦共患难,终于以超常的速度建立了一座大型工厂。第一批电视机就这样在海南这块炙热的孤岛上生产出来了,时间满打满算只有10个月,公司资产也由他怀揣的600元人民币变成了3亿元人民币(包括地价)。而对3亿元的资产,有人说吴一坚发了大财,但其间的艰难有谁能知道呢?

可见,创新不是一种时髦的语言,而是一种含辛茹苦、不畏艰险的创业行动。

厌旧而喜新,不断地超越自我

新高潮集团创始人陶新康做事厌旧而喜新。新高潮木业及其后来发展壮大的下属20家企业无一不以新字命名:新美、新加、新福、新越、新锦、新盈、新和--新高潮企业精神自强不息、争取一流、励精图治、超越自我,其中超越自我更体现了陶新康的企业不断更新的鲜活生命力。

1994年起,陶新康开始从东北撤回上海,带着在白山黑水间积累的巨额资金擎起了上海新高潮(集团)公司的大旗,在浦东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安营扎寨。这时,陶老板再也不用戴红帽子了。私营企业四个字在上海已经可以堂堂正正了。经历了从木到林的创业过程后,陶新康一直在苦苦寻觅着新的市场空间,这个喧嚣混沌的商品世界并没有使他感到迷惘,凭他那敏捷的市场灵感和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和分析,一个广阔的市场空间在他面前豁然展开:发展家用木质装潢材料生产。他决定把产业发展的方向直指木业深加工。

早在1994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改革的中心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城镇改造和发展如雨后春笋日新月异,民用住宅建设随着住房商品化不断推出更是成倍连片地发展。居者有其屋,小屋换大屋、旧房变新房,这是住房发展的必然趋势。就上海而言,当时平均每年就已完成了1000万平方米的住房更新,由此推及到华东各省市乃至全国各地,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此外,在房屋装饰材料市场,代表自然化流派的木质装潢材料领导了整个行业潮流,市场经济的商品化、都市化和快节奏的喧闹生活使人们渴望家的宁静、安逸和温馨,而所有木质装潢材料特别是名贵木材薄片贴面的装饰板,尤其能满足这种需求。

市场的需求是一个趋势的反映,需求数量的变化将随商品的使用价值、社会、文化背景、个性心理特征和群体间相互影响而变化。在某一个特定的时空领域,某一产品的既定需求量会导致同行企业中产生竞争,而竞争在价格、质量、服务方面展开,这就是一种健康有序优胜劣汰的过程。在公司高层会议上,陶新康激动地说。

1995年以来,新高潮集团每年一个大项目,每年投入2亿元,一方面把木业生产链不断延伸,另一方面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不断开发新的产品种类,目前已达到7个大类50多种。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拓展,企业走上了投入、产出、积累、再投入、再积累的良性循环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