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谁与争锋:审视当代中国富豪的创富奥秘
12286700000002

第2章 、透过风险抓住财富的机遇(2)

记得有一个美国发泡印花的订单,当时这种技术还没人掌握。就连国营大厂都不敢接,他们是怕麻烦,不愿意冒险。外贸公司问到陈金飞他们,他们毫不犹豫地接了下来。合同签了,还不知道怎么干,那时真急了,天天跑化工商店,请教工程师们。通过多次的实验,他们终于掌握了发泡所需的各种化学原料的配比和温度。那时也没有听说过发泡机,电吹风、电烙铁都成了工具。车间里经常能听到工人们兴奋的叫声:发起来啦!那神情不像是工作,更像是一群做游戏的孩子,谈笑间保质保量地做成了近百万元的生意。当时车间对外绝对保密,主要是怕外商看见了他们的工作条件而被吓跑。他们凭着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敢于尝试新事物的胆量,掌握了发泡技术,并控制了近两年的时间。前期几百万元的收入主要来自发泡印花的订单。

风险使陈金飞的决策能力经受了锻炼,风险让陈金飞淘得了第一桶金。

成功创富需要胆识+慧眼

根据美国一家公司对世界上100位成功者的调查,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着一种共同的素质,这就是胆识。

当机遇不在时寻找机遇,机遇到来时发现机遇,发现机遇后抓住机遇,这是那些渴望成功的人应该具备的本领。

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机遇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什么叫有准备?它包括众多的内容,而见识和胆略是最基本的一项内容。有见识和胆略的人才可能抓住机遇,缺乏见识和胆略的人即使机遇频频向他招手,他也会视而不见,就算看见了也不会抓住。

成功来自于见识与胆略。只有具备一双慧眼,才能在风险中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才能在变化中预见其发展规律,才能大胆地开辟未来。

广厦集团掌门楼忠福正是这样的人。他凭借着自己的见识和胆略,多次抓住了机遇,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走向了事业的辉煌。

1984年秋,东阳县城建公司招聘经理。当时东阳县城建公司无论从技术、设备还是人员上来看,都呈现出一穷二白的景象。这种实际情况动摇了许多想应聘的人,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不敢冒这个风险。

终于,在城建公司跑材料的楼忠福出面了,他要应聘公司的经理。当时他的许多亲朋好友都劝他认真考虑这件事,不要只为当这个官儿便参加应聘,当官儿自然好,可这也是要负责任的。

当时楼忠福对于这些好意斩钉截铁地回答道:我存心跃到舞台上,我就不怕负责任。

燕雀不知鸿鹄的志向,这除了与他们自身的能力有关外,缺乏见识和胆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没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楼忠福于1984年11月13日被正式任命为东阳县城建公司经理。

楼忠福并不是单凭胆大来应聘经理的,他在做出应聘的决定之前,就曾对东阳县城建公司分析过无数遍,最后他得出了结论:要图强、要发展,只有靠具有崭新思维的新一代领导人;而有了新一代领导人,企业就一定能壮大,能发展。

上任之后,楼忠福一步一步地实施着他的计划。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也就是在1984年年底,他不但将城建公司更名为颇有气派的东阳县第三建筑工程公司,而且当机立断,与镇政府签订了为期5年的承包合同。

这个承包合同对于楼忠福来说就是一张军令状。在这张军令状上,白纸黑字清楚地写着东阳三建产值的递增和利润的实现计划、企业的发展规划等多项内容,而且还写明了公司经理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并且除了死亡和触犯刑律外,上级主管不得任意撤换,必须给楼忠福一个完整的施展身手的5年。

楼忠福在签订承包合同时说:上台,就是意味着风险。我不怕风险,承包是我提出来的,我必须承包,我要求签定5年合同,定死总目标,而且必须公证。我不怕说出利润每年递增20%的诺言,我也不怕我达不到目标就将支付巨额违约金。但是,任何人都不能随便撤换我。

镇长很开明,既然选定了楼忠福,就放手使用,很快便在合同书上签了字。自此,楼忠福踏上了成功之路。

从楼忠福出任经理到他与镇政府签订承包合同,可以说处处都潜藏着风险。没有见识和胆略,谁都会知难而退,而楼忠福因为有见识和胆略,所以才敢冒一个又一个的风险。也正是因为他敢冒风险,他才抓住了别人不能抓住的机遇。

楼忠福出任东阳三建公司经理以后,公司现状中两个堪忧的方面,时时像两道绳索,一圈一圈地把楼忠福的焦虑往紧处缠。这两个方面一个是人才,一个是设备。

当时,东阳三建虽说是一个建筑公司,但却没有一个合格的工程师,千把人对付的价值百万元的工程,竟都是凭着瓦刀木刨的老经验。同时,公司施工设备简陋匮乏,最先进的也就是几台卷扬机,所有的固定资产总值不足80万,连建造一幢6层楼的宿舍都免为其难。

楼忠福明白:设备陈旧单一、人才缺乏的公司不可能有大的发展,这是任何一个普通人都知道的道理。楼忠福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可以采取办法改变这种局面,并且他采取的办法是别人不敢采取的。

当时要在人才和设备两个方面投资,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以东阳三建的经济实力,简直近乎天方夜谭。改善设备,广纳贤才当然是对的,可这笔巨额资金从哪里来?靠高额贷款,到时候还不了怎么办?那还不倾家荡产?

可是楼忠福就是要靠贷款来增强公司的实力,他说:我们不怕贷款,只要企业上等级上规模,不怕还不了。

楼忠福对于设备投资,一定位就在160万元。这已是当时公司固定资产的一倍。在这以后的5年,也就是他的第一个承包期内,他不改初衷地每年都要拿出100万元用于添置和改造设备,使公司拥有塔吊、搅拌机、沙浆机、汽车及其他机械设备达840台,固定资产总值增加到1200万元,基本能适应大跨度、高层次的建筑施工。如果说后来每年设备投资的递增,多少有了先期的基础,那么最初投资的那160万元,没有战略眼光和大将气魄,确实是难以想象的。

当时正处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要谋求到这样一笔资金,其难度可想而知。楼忠福为此东奔西走,夜不成寐。楼忠福不仅需要面对社会的挑战,还要承受来自公司内部的压力,有人认为他这是在胡搞,是在把企业往火坑里推。

大凡超前的意识和举措,常常会在一个时期内,不被人所理解。惟有能够登高望远的人才会不懈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并将这些观点付诸实施。否则就不会承受住巨大的压力。

160万元的高额投入,换来了公司兵强马壮的面貌,东阳三建的形象,一下子高大起来。可是楼忠福明白,企业的发展单靠优良的设备还不行,还必须要有高水平的人才,只有建筑队伍的素质提高了,企业才会有大发展。

为了顺利地网罗精英,楼忠福设法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成立了浙江省建筑设计院广厦分院。

这个设计分院集中了他多年来孜孜以求的精英,拥有高级工程师两名,工程师以及各类技术人员数十人。同时,在公司内部的管理、财务等部门,也招收了许多英才。

楼忠福的因势利导,促成了公司实力从量到质的大转变。当初为他担心的人很多,如若这孤注一掷式的高额投资没有收到预期效果,那对公司来说就是一场无法挽救的灭顶之灾,可楼忠福认定这不会失败。

从1989年到1991年,在全省开展的建筑质量大检查中,广厦集团连续3年都在前5名之列。没有过硬的设备和技术,没有过硬的人才和队伍,广厦发展也许不会太快、太顺,但若没有楼忠福不惧风险的过人胆识和在风险中发现商机的慧眼,广厦绝不可能有如此殊荣。

冒险不冒进,虚实之间有准则

成为富豪需要冒险,但这是建立在理性分析,必胜把握基础上的,如果不顾实际,一味冒险则只能是冒进,最后的代价可能就是一败涂地,因此,创业征途上,讲究有策略的冒险,但千万不可冒进。

冒险是勇气的外在表现,而冒进则纯粹是一种蛮勇。

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冒险,什么是冒进。故事是这样的:

一次,一个樵夫在山中遇到一位哲人。他问哲人:先生,请你告诉我,什么是冒险,什么是冒进?哲人想了想,指着树木深处的一个洞说:假如那个洞里有一桶黄金,你要到洞里去得到它。如果这是一个狼洞,那么你就是在冒险;如果这是一个虎洞,那么你就是冒进。樵夫品味着哲人的教导。哲人接着说:假如那个洞里不是一桶黄金,而是一捆干柴,那么即使是一个狗洞,你要进去得到它也是一种冒进。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冒险是一种经过危险可以得到,并且是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的行为;而冒进则是经过危险根本不可能胜利,或者虽然得到但对自己意义不大的行为。

现实的例子比比皆是。

譬如,你走进老板的办公室,要求增加薪水,这就是一种冒险。结果有两种,你可能会得到加薪,也可能不会,但至少没有冒险,就没有收获。

放弃稳定的工作,转做一份收入较低,却可能有更加光明前景的工作,也是一种冒险。你也许能找到这样的新工作,也许找不到。但如果你安于现状,你永远也不会知道是否可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除非你敢于冒险。

霍英东总结他成功的秘诀是:能为人之不能为,敢为人之不敢为,即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他就是凭借着他的聪明才智,凭借着他敢于冒险而不是冒进的精神,由一个渡轮的加煤工而成为香港的超级富豪的。

走创新之路是尹明善办研究所一开始就确立的目标。1992年他们只有几个人,就开始想造全中国没有的发动机,最后因资金短缺,无疾而终。1994年,尹明善有了500多万资金,他狠狠心拿出50万来搞开发。三个月后,居然大功告成,全中国独一无二的100毫升四冲程发动机终于成了他们的专利。

消息刚一传出,浙江省钱江集团找上门来,要求包销:1995年你们一台都不准卖给别人,我们保证买你们8万台。

1994年他们总共生产发动机两万台,一听8万这个数字,差点昏了过去。1995年他们实实在在地卖了8万台发动机给钱江,每一台赚200元,共赚了1600万。

尝到甜头以后,在这一年尹明善又投入100万元,差不多花了五六个月,搞出了100毫升电启动发动机。当年投放市场,从9月到12月,共销售6万台,又赚了1500万元。这一年是力帆突飞猛进的一年,他们搞出了两个全国没有,一下子就用150万换回了3100万--常常午夜梦回,忍不住会感到不太真实。

经济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企业要获大利有三条途径:垄断、投机冒险和创新。尹明善下海时系一介寒儒,哪来权力?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投机之事书生无胆;只剩下一条路可走:技术创新。

创新的动力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尹明善开始大张旗鼓组建技术中心,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4%,投入新产品开发。这样的手笔在摩托车行业绝无仅有。

另外尹明善还发现,创新里面也有制度设计问题,比如某些国营企业,开发部门十个人设计了一个新品种,却有100个人跑来领奖金,开发者积极性必然受挫,所以他们常常是认识不晚,开发很慢。于是他规定谁开发谁得奖,谁出大力谁获重奖。

从那以来,力帆几乎每半年推出一个新机器,现在是每个月就能推出一项全国没有甚至世界没有的新机器。比如110毫升立式发动机,过去全世界没有,力帆把它开发出来,去年一年就卖了40万台。最火爆的时候,厂商几个月前就打来预付款,货却发不出去,以至于每个星期都得到机场去包几架飞机发货。尽管飞机发货利润大大减少,但尹明善却不愿失去信用。

创新带来的惊喜告诉尹明善一个道理:你要想把一件事情做大,就一定要搞出大家没有的新产品。98年以后尹明善提出了摩托车时装化,认识到创新不一定局限在高科技,有时候摩托车或发动机仅仅改一下外观,就如同时装改一下领或袖,就会好卖。比如他们的一款发动机边盖改了改形状,成本只增加了两元,却在市场上多卖了五十元。

创新者无敌。1992年一个20万资金9个人的小作坊,到1998年产值达到10个亿。这一年,尹明善注册成立了力帆轰达集团公司,下属三个工厂;1999年产值达到18个亿,下属五个工厂;今年的产值将达到26个亿以上,年底前还会增加两个工厂……创新无止境。每一次新品开发成功,尹明善都要告诫员工,不能有李自成进北京--江山铁打的感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中国摩托车发展势头是如此的快和不可阻挡,以至于一切落后者都难免被辗于轮下,抛于尘土。

孙中山说:知难行易。告诉我们认知是很困难的,做起来相对容易。尹明善认为,创新真正难的不是它的过程,而是在它的两头:第一,你创什么新?什么是市场需要的新产品?第二,新产品做出来后如何把它推广出去,也非常难。所以今年他们反而加大力度,去投入市场的开拓。这个时候,对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消化、反馈,以及用什么样的办法去宣传新产品,卖新产品成为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