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谁与争锋:审视当代中国富豪的创富奥秘
12286700000018

第18章 、用苦心+实干夯实成功创富的基石(3)

他的的确确是一位奉献者。从供销社业务员到钢铁厂主任,从香精厂工会主席到印刷厂、羽绒厂厂长,再到20世纪90年代初转产微波炉,直至今日将1200万台格兰仕微波炉销往全国、全球,产销量第一,梁庆德把他的一生交给了企业,交给了广东顺德市一个叫容桂镇的弹丸之地。所幸的是,梁庆德可以终其一生去观察、体验并参与中国经济发展史上最伟大的一场变革,对此,他感到幸运而骄傲。幸运的是在8年间梦想成真;骄傲的是替国人和民族经济做出了一个堪称业内之冠的微波炉品牌--格兰仕(Galanz)。

梁庆德从零开始,艰苦创业,有幸在市场经济的春天里拥抱第一轮太阳,足以令人欣慰。

艰难创业,挫折压不倒英雄汉

艰苦往往是一个人的终身财富,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高尚精神品质。自强不息的精神,首先是一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海王集团的老总张思民刚创业时开办的一个工厂就设在深圳南山区一个偏僻的荒山上,全部的员工都住在山下一个招待所里。

这里与其说是一个工厂倒不如说是一个家庭作坊,初期没有工人,连董事长、总经理带家属在内,一共只有七个人,每个人都是身兼数任,张思民任总经理,既要负责管理、科研、生产、营销等工作,也要负责人事、后勤等事务,甚至还要干些烧饭、洗碗、打扫卫生之类的活。司机一人既管运输,还兼采购、接待、传达、勤杂等工作。

每天,张思民带着手下一帮人马手提钉锤来到海边,向渔民收购牡蛎,然后用钉锤将牡蛎壳敲碎,取出肉漂洗干净带回工厂提炼加工。

这帮人马,有几人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研究生,另有几人是招聘来的科研人员,还有几个是随同丈夫来到深圳闯天下的家属。员工的家属下班不是忙着操持家务、照料孩子,而是赶到海边,一齐加入洗牡蛎的行列。

提起这段创业史,张思民回忆说:

那时条件确实很艰苦,每天都得干十七八个小时,累得连站着都能睡着。吃的就更惨了,公司没有食堂,只好大家轮流做饭,做饭都图省事,常常是一大桶面条合上油盐酱醋就是一顿。当时大家都是20来岁的小伙子,正是饭量大的时候,面条这东西水份大,饱也是虚饱,常常是刚吃过不久肚子又咕咕乱叫。饿得不行,有人就把加工剩下来的牡蛎,从壳上抠些残留的肉生着吃,结果拉肚子的人接连不断。

正当金牡蛎的试制按部就班进行之际,一个突然的变故差点就断送了张思民的前程。原和深珠公司合作开发金牡蛎的珠海那家公司突然决定,撤走其全部资金和技术人员,另行开发新产品。

这对踌蹰满志的张思民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试制眼看就要成功,机器已安装完一半,所投入的资金又全都是贷款,要是公司夭折,他张思民就是赔上身家性命也还不清。

在公司内部,张思民则来了个紧缩开支的紧急措施,声称每一分钱都要严格控制,一次公司需要购买几双拖鞋,计划报到了张思民处,这时平时潇洒大方的张思民也不敢擅自作主,连忙召开董事会,对于购买8双还是10双,两名装修工该不该给一双进行了讨论,最后决定大胆破一次例,购买12双拖鞋。

回忆这段艰难的日子,张思民至今仍颇多感慨。他开玩笑道:

那情景就像20世纪60年代,人家一下把专家、资金撤走,留下一个烂摊子,让你上上不得,下下不得。以前我们每天干活十七八个小时,累是累,但心里甜。那段等待上马的时间也是每天十七八个小时,没活干,但睡也睡不着,只好一支接一支地抽烟,嘴巴都抽苦了,心里还是觉得渺茫。

一个月以后,青岛海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来到了深圳,金牡蛎研制工作继续进行,半年后第一批产品试制成功,比退出的那家公司研制速度快了3个月。

随着金牡蛎的研制成功,张思民把他的公司正式更名为海王药业有限公司,第一年销售额就突破1000万元。公司逐渐向集团化过渡,张思民既担任总经理也担任董事长,二职合起来称为总裁。

孙生有:不畏坎坷,春天从54岁开始

过了21世纪第一个春节,大连新型集团老总孙生有就71岁了,但他看上去也只有60岁左右。

高大的个头,魁梧的身躯,饱经风霜的国字脸庞,红润发光。尤其是他炯炯有神的眼睛,给人一种安详、信赖、诚实的感觉。面对此人,不由得让人感慨:孙生有确实了不得,说他是北方房地产脊梁实不为过。

孙生有小时候读过私塾也进过日伪公学堂,后来还在大连薄记学校学过会计专业。虽然他文化水平不高,但能孜孜不倦地学习,能自学自勉。他从14岁开始就自力更生,独闯社会。在无数次的风风雨雨中,特别在社会这个大学里,他拥有了许许多多的学问。

过早的成熟和亲身的经历,使得他在骨髓里就树立了自强不息的精神。面对百姓的疾苦特别是国家的贫穷和民族的落后,他深深感到自己有责任要为中华民族的经济振兴做自己的贡献。可是,当时的社会背景不允许他施展才华。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来了,从来没有找准自己位置的孙生有眼睛明亮了。当时已经是54岁的他站了出来,要挑起建筑行业一边天,开始了默默耕耘的序幕……早在1984年,正值大连市被国务院列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际,孙生有以战略家的思维预测大连的城市建设将会出现一个高峰期,他把目光瞄准了新兴的房地产开发市场,确定了向房地产开发领域进军的战略决策。这一举措,为大连新型企业集团创造今天的辉煌业绩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很快,孙生有创办了新型公司,他动真格地开发房地产,向这一领域进军了。

不久,孙生有开始定位,他要创建名牌,向大工程要回自己的价值。

有人预言:就凭你老孙头这么点文化水平,又没搞过房地产。如果你要能搞成功,那么,什么人都能当房地产大王。

孙生有不由得笑了,我凭对百姓的真诚回报,对大连城市的热爱,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就没有闯不过的火焰山。他不仅这样说,更要忘我地去追求。他认为,要想实现为百姓谋利益的心愿,就要站得高望得远。

1993年春,孙生有要迈出第一步,首次承担市政府工程--建筑科学家公寓来锻炼自己,使自己成长起来。

有人听了,把眼睛瞪得溜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有些好心人不断地劝老孙,现在,你公司能干些小活就算不错了。不要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想入非非(妄想)!

熟悉的人都知道,孙生有认准的事情,只要是正确的,就是十头老牛也别想拉回来。当大楼开始施工后,一件件难以想象的问题和困难接踵而来,特别是在资金方面卡住了孙生有的咽喉,四栋大楼每天耗用上百万资金,账面上的钱日渐枯竭。为了克服困难,在公司召开的大会上,他宣布新型员工要全力以赴,共渡难关。公司暂停其他开发项目,集中全部财力保证科学家公寓工程需要;特卖出售竣工住宅,加大回笼资金力度;全体员工减少了办公月票;干部取消了传呼机的费用……不久,新型又以500万元的价格卖掉了办公大楼。孙生有与全体员工背水一战。由于过度劳累,他患了病,昏迷在工地上,经过抢救才脱离死神。经过日夜的苦战,孙生有带领新型集团自筹资金2.2亿元,终于解决了资金的困难,仅用两年时间就将总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占地1.5万平方米的四栋气势恢宏的公寓,以美丽、完整、悦目的形象,交给政府,交给市长,也交给了大连市人民。

在质量上,孙生有亲自挂帅,按国际化标准严格把关,使工程质量处处呈现前所未有的国际标准,令专家叹服;在造型艺术上,孙生有讲究科技含量,使楼房的造型走进国际先进行列,令艺术家们赞叹;在物业管理方面,孙生有选精兵良将,将香港国际标准引进内地,使之成为科学家的乐园……科学家公寓经过有关专家验收认为,这是一座全国一流的高级住宅公寓。

科学家公寓是大连市筑巢引凤的重点发展战略的一项工程,全国瞩目,成为大连建设国际化城市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