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得与失:智慧人生的加减法
12207400000006

第6章 要拿得起,更要放得下(1)

生活并不是一道道简单的加减法算术题:你在“加法”中,有可能会获得双份的回报,但也可能会得到加倍的惩罚;你在“减法”中,有可能会得到巨大的痛苦,但也可能会得到无限的快乐。关键在于我们加进的是否有意义,我们减去的是否该摒弃。我们无法改变自然的规律,也不能违背生命的本意,所以该拿起的要拿得起,该放下的要放得下,得与失皆应顺其自然。

1.做人要拿得起,放得下

我们常说“拿得起,放得下”,所谓“拿得起”,指的是人在踌躇满志时的心态,而“放得下”,则是指人在遭受挫折或者遇到困难时应采取的态度。宋代名臣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了这样一种心境,就能对大悲大喜、厚名重利看得很小、很轻,自然也就容易“放得下”了。

在一个人的人生旅程中,的确有很多东西都是靠努力拼打得来的,正因其来之不易,所以我们不愿意放弃。比如让一个身居高位的人放下自己的身份,忘记自己过去所取得的成就,回到平淡、朴实的生活中去,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有时候,你必须放下已经取得的一切,否则,你所拥有的反而会成为你生命的桎梏。

《茶馆》中常四爷有句台词:“旗人没了,也没有皇粮可以吃了,我卖菜去,有什么了不起的?”他哈哈一笑。可孙二爷呢:“我舍不得脱下大褂啊,我脱下大褂谁还会看得起我啊?”于是,孙二爷就永远穿着自己的灰大褂,饿着肚子伴着他那只不常离手的黄鸟。

生活中,很多人舍不得放下所得,这是一种视野狭隘的表现,这种狭隘不但使他们享受不到“得到”的幸福与快乐,反而会给他们招来杀身之祸。秦朝的李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李斯曾经位居丞相之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荣耀一时,权倾朝野。虽然当他达到权力地位顶峰之时,他也曾多次回忆起恩师“物忌太盛”的话,希望回到家乡过那种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生活,但由于贪恋权力和富贵,所以他始终未能离开官场,最终被奸臣陷害,不但身首异处,而且殃及三族。李斯是在临死之时才幡然醒悟的,临刑前,他拉着二儿子的手说:“真想带着你哥和你,回一趟上蔡老家,再出城东门,牵着黄犬,逐猎狡兔,可惜,现在太晚了!”

心理专家分析,一个人若是能在适当的时间选择做短暂的“隐退”,不论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都是一个很好的转机,因为它能让你留出时间来观察和思考,使你在独处的时候找到自己内在的真正的世界。尽管掌声能给人带来满足感,但大多数人在舞台上的时候,其实没有办法做到放松,因为他们总是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反而是离开自己当主角的舞台后,才能真正享受到轻松自在。虽然失去掌声令人惋惜,但“隐退”是为了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一方面挖掘自己的潜力,一方面重新上发条,平衡日后的生活。

作家尹萍曾经做过杂志主编,翻译出版过许多知名的畅销书,但她在四十岁事业最巅峰的时候退下来选择了当个自由人,重新思考人生的出路。后来她说:“在其位的时候总觉得什么都不能舍,一旦真的舍了之后,才发现好像什么都可以舍。”

事实上,全身而退是一种智慧和境界。为什么非要得到一切呢?活着就是老天最大的恩赐,健康就是财富,你对人生要求越少,你的人生就会越快乐。对于我们这些平凡人来说,能怀一颗平常善良之心,淡泊名利,对他人宽容,对生活不挑剔,不苛求,不怨恨,富不行无义,贫不起贪心,这就是一种人生的练达。

能够拿得起,更要能放得下,这是一种很高层次的智慧。人生征途上,要懂得追求,也要学会放弃,特别是在人生的节骨眼上要举重若轻,拿得起,放得下,这样才能拥有美丽幸福的人生。

2.拿起该拿起的,放下该放下的

真正的成功者从来不要求大而全,不要求完美,他们能够正确选择,他们行动的原则就是:拿起该拿起的,放下该放下的。

人不能没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欲望,但却不能成为欲望的奴隶,必须要主宰自己。当芸芸众生都在追求物欲的时候,我们如果能够放下某些欲望,便可得到解脱,我们当然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由于外敌侵略,人们都纷纷离开家乡去逃难。他们逃到河边,挤到仅有的一条小船上。刚要开船,岸边又来了一个人。

他不断挥手,要求把他带上,船家说:“船马上就要超载了,你得把你背的那个大包袱扔掉,不然会把船压沉的。”

那人犹豫不决,因为他背的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船家说:“谁没有舍不得扔的重要东西呢?可是他们都扔掉了,如果不扔,船早就压沉了。”

那人还是下不了决心。

船家说:“你想想看,到底人重要还是包袱重要?这一船人重要还是你一个人重要?你总不能让这一船人都为你的包袱提心吊胆吧?”

事情就是这样简单,无论面临多么艰难的处境,你都要把心理上的包袱扔掉,因为它虽然只属于你一个人,但是由于你背着它不肯放下,就会有整整一船人都感受到它的巨大压力为你提心吊胆甚至为此付出代价……我们常说一个人要拿得起、放得下。而在付诸行动时,拿得起容易,放得下却很难。在现实生活中,该放下却放不下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比如子女升学,家长的心就首先放不下;再如遇到挫折、失落或者因说错话、做错事受到上级和同事指责,以及好心被人误解受到委屈时,心里就总会有个结解不开,放不下等等。

总之,有些人就是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想这想那,愁这愁那,心事不断,愁肠百结。长此以往,势必产生心理疲劳,乃至发展为心理障碍。英国科学家贝佛里奇指出:“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

人的欲望是最难满足的,所以人们常说这山望见那山高。我们从前辈那里得到的告诫,就是必须不停地去奋斗和追求,来实现我们人生的价值。因为我们所追求的往往是把握不住的东西,得到了很快就会失去,所以我们永远处在一种希望和失望的交替矛盾当中,谁也不会满足。这就是平常说的欲壑难填,至死不足。永远不足,也就永远痛苦。

一个人若是能够及早地明白心灵上的满足才是真正的满足,精神上的享受才是最大的享受这个道理,也就不会为物欲所驱使,过着那表面上愉快,可内心里却紧张的生活。心里安宁了,人生也就清闲自在了。

若是到衰老的时候才因为有心无力而住手的话,心中会感到更大的痛苦。这样的人永远生活在当年轰轰烈烈、气势飞扬的记忆中,与现实中的衰老无力、遭人冷落形成了强烈对比。这种巨大的落差,往往使那些曾经红极一时的人物无法面对现实。

与其在衰老时如此悲哀地死亡,何不在未老时就明了这一点,放下一切,顺着生活的自然,必定能够尝到真正安闲的滋味。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他每手各拿了一个花瓶,前来献佛。

佛陀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

黑指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

黑指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黑指婆罗门这才了解了佛陀所说的“放下”之道理。

“放下”,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我们有肩上的重担,有心上的压力,分量岂止如手上的花瓶?这些重担与压力,使人生活得非常艰苦。必要的时候,佛陀指示的“放下”不失为一条幸福解脱之道!

3.该放手时就一定要放手

该放手时就放手,这是一种人生境界的智慧。

人生路上,需要追求的东西很多,同样,需要放弃的东西也很多,特别是在人生的关键处,一定要学会举重若轻,这样你才会拥有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