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得与失:智慧人生的加减法
12207400000005

第5章 人不能成为欲望的奴隶(2)

一个人长大了,就和出生时截然不同了。出生时,我们一无所有,但年复一年,我们却被生活的包袱压得喘不过气来。同时,我们也被各种欲望折磨着。如果我们的欲求总是不着边际,我们便永远得不到它,我们便会无止境地追求它,直到我们筋疲力尽的那一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生活已不是一种乐趣,而是一种折磨了。所以,我们要放弃贪欲,珍惜自己幸福的生活。

5.控制贪欲,让纵欲止步

每个人的情绪都是一个多维的系统,但是这个系统中的每一维度的决堤都可能使整个情绪崩溃,一旦贪婪的对象成为专注的焦点,原先的多维系统就迅速崩溃了。所谓“唯利是图”、“见利忘义”,都是指情绪系统的制约机制已经失效的意思。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写过这样一篇小说,大意如下:

有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对他说,清早日出时,你从这里往前跑,跑一段就插一个旗杆作为标记,只要你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方都归你,那人听了之后,就不要命地跑啊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太阳落山时他终于回来了,但此时他已经筋疲力竭,摔了个跟头倒地就死了。于是有人挖了个坑,将他埋了起来。牧师在给这个人做祈祷时,看着面前这座小小的坟茔叹道:“一个人要多少土地才够呢!就这么大。”

要克服自己的欲望,应当首先克服自己贪婪的心理。

无论是金钱、权力、美食、财产等,贪婪之心永远不会满足。越是企图满足,其胃口亦就越加增大。俄国作家普希金在其名作《渔夫和金鱼》中描写了一个十分贪婪的老太婆。她不断地提出丈夫满足不了的要求。最后,到手的幸福又都失去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之求利,本在情理之中,求不得亦是正常的。但贪婪的膨胀往往是因为有了某种机缘,如拥有了某项权力,一个人如果尝到了因这种权力带来的甜头,就往往会想到无本万利,甚至不断采用非法手段来达到这些目的。

现实中,由于金钱欲膨胀而贪污、受贿,从而被判刑,被罚没资产,到头来想要得到的没有得到而又失去了许多的例子不少,千万要引以为戒啊。

人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永久地拥有什么,当你煞费心机获得的财物却要在自己离开人世前交给别人,那时你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呢!相反,假使我们能对我们现有的一切感到满足,那么,我们便会洒脱得自得其乐,幸福自然也在其中。所以有人提出:人生是这样短暂,我们纵然身在陋巷,也应享受每一刻美好的时光。

在太平洋不拉特岛附近的水域里,生活着一种鱼,它的名字叫王鱼。王鱼的一生可以说是一个贪婪的人一生的真实写照。

王鱼是天生的魔幻大师。它能吸引一些较小的动物,贴附在自己身上,再慢慢地将它们吸收为自己身上的鳞片。有了鳞片的王鱼,比没有鳞片的王鱼体积至少大四倍。

王鱼年老时,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鳞片便慢慢地脱离身体。这时,它也试图做一些努力,不让这些附属物离开自己膨胀的身体,但是,一切都无济于事,最后附属物脱完,王鱼只能重新回到原来那个较小的体形。

失去了鳞片的王鱼,只好独自受着痛苦。因为它失去了往日的盔甲,再也无法适应眼前的水域。在鱼群中,它显得极为特别,游得非常不自然。

鱼一旦不能在水中畅游,还有什么乐趣?于是,王鱼选择了自残——往岩石上猛撞或故意去冲撞其他鱼类,而后,受伤的王鱼挣扎数日后死去。凡是亲眼目睹这一过程的人,都觉得王鱼的下场太惨,落差太大。

在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便想着去拥有一切;而当自己拥有了以后,便想着去拥有更多的。这便是欲望在作祟。

诚然,我们不可否认,欲望人人都有,即便想“无欲”的人,这个想法就是一种强烈的欲望。欲望和欲望对象之间,有一种互相强化的关系,尤其是在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前更是如此。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做得到吗?人们能做到的,只是隔绝欲望和欲望对象,将欲望维持在一定的“度”中。一个无法抑制自己欲望的人,会因为缺乏自制力而难以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相反,那些成功的人大多对于欲望有很强的控制力。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就是一个能主动隔绝欲望对象的典型例子。有一次,令尹子佩请楚庄王赴宴,他爽快地答应了。子佩在京台将宴会准备就绪,就是不见楚庄王驾临。第二天子佩拜见楚庄王,询问他不来赴宴的原因。楚庄王对子佩说:“我听说你在京台摆下盛宴。京台这地方,向南可以看见料山,脚下正对着方皇之水,左面是长江,右边是淮河,到了那里,人会快活得忘记了死的痛苦。像我这样德性浅薄的人,难以承受如此的快乐。我怕自己会沉迷于此,流连忘返,耽误了治理国家的大事,所以改变初衷,决定不来赴宴了。”

楚庄王不去京台赴宴,是为了克制自己享乐的欲望。由于楚庄王能注意与欲望对象保持一定距离,所以他才能在登基后,成为历史上一个治国有方的君王。

随着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到处物欲横流,人的占有欲不停地被滋养着,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无休止地向新的领域竞逐,使我们的心被它左右而不得自在。如果对欲望不加以控制,就可能会危及我们的生命。

晋代的石崇曾经和王恺斗富。石崇听说王恺家洗锅子用饴糖水;他就命厨房用蜡烛当柴火烧。王恺在家门前的大路两旁,夹道40里,用紫丝编成屏障,石崇就用更贵重的彩缎铺设50里。

王恺一输再输,请他的外甥晋武帝帮忙,晋武帝就把宫里收藏的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给了他。王恺为了炫耀,便在公元290年6月请石崇和一批大臣来家吃饭,席间亮出珊瑚树,大臣们惊叹不已。石崇却在一旁冷笑,他取过一支铁如意,将珊瑚树敲碎,并命家人搬来几十株珊瑚树,其中三四尺高的就有六七株,大的竟比王恺的珊瑚高出一倍。王恺这才知道自己比不过石崇,只得认输。

但是好景不长,石崇失宠,被逮捕下狱。他在被捆绑起来的时候,叹息着说:“这不过是因为小人想要我的财产而害我罢了。”前来抓他的官员说:“你既然知道,为什么不早一点把家财散出去一些呢?”

石崇无言以对,最后为自己的奢侈付出了代价,人头落地。

多数人的生活境遇,既不是一无所有,一切糟糕;也不是无所不有,事事如意。人的一生如一只能盛满咖啡的玻璃杯,而我们的财富却往往只是“半杯咖啡”。当我们面对这半杯咖啡时,心里会产生什么念头呢?

明智的人并不因拥有比其他人更多的东西而知足,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需求,也知道如何满足它,同时意识到有些东西虽然很吸引人,但对自己的人生毫无价值。也就是说,当他只需要半杯咖啡的时候,他不会因为杯子不满而苦恼。

我们要懂得理性地对待自己的需求,分析利弊,不要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切不可像石崇那样,为“炫富”而最终失去自己的一切。

6.将不必要的欲望关在门外

人的一生就像一道绵延起伏的山脉,时而峭壁丛生,时而平缓开阔。

当我们努力攀登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时,为了最终能够爬到山顶,在途中我们不得不忍痛割爱,丢掉一些本来特意准备的物品以减轻重负,但当我们爬上山顶,感到极大的快慰时,有谁还会留恋那些丢在半道上的东西呢?确实,当我们走过人生的历程、达到自我完美的境界时,难道不认为往日的失去正是自我实现的必要的丧失吗?难道没有明白我们正是通过丧失、离别和放弃而成长的吗?

有一个人收拾房间,顺便清点了一下自己的衣物:9件西装、14件衬衣、23件T恤、15条裤子、11双鞋……于是他非常惊讶于自己的衣服怎么会有这么多。其实生活中我们到底需要多少服装?有多少才算够?从小到大,我们总在追求更好,我们要有更多的衣服,以表现我们的时尚品位、社会地位;我们想有更大更好的住房,尽管我们睡觉仅需两平方米的床;我们想拥有产业,我们梦想成为名人,我们想……归根结底我们想有更多的拥有,可真正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有多少呢?我们总被那些不必要的欲望引导着,并由此而影响我们幸福地生活,因此,我们应该适当地把这些不必要的欲望关在门外。

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准备离开自己所住的村庄,到山中去隐居修行。走之前他只带了一块布当衣服,就一个人到山中去居住了。

有一天在洗衣服时,他发现自己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就下山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修道者,毫不吝啬地送给了他一块布。

修道者回到山中继续修行。一天无意中他发现自己居住的茅屋里有一只老鼠,常常在他专心打坐时撕咬那件他准备换洗的衣服。修道者遵守不杀生的戒律,不想亲自去伤害那只老鼠,却又无法赶走它,他只好回到村庄里,向村民要一只猫来饲养。得到了猫之后,他又想:“给猫吃什么呢?自己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啊,但总不能跟我一样只吃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只乳牛,这样猫就可以靠牛奶维生。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发觉自己每天都要花费许多时间来照顾那只乳牛,没有时间打坐修行。于是他又回到村庄,找来一个流浪汉帮助自己照顾乳牛。

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几个月,开始有所怨言:“我和你不同,我需要一个太太,过正常人的生活。”修道者想一想也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也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

这个故事就这样演变下去,到了后来,也许是半年以后,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

欲望就像是一条锁链,一个牵着一个,永远不能满足。更可悲的是,人总能为自己的欲望找到借口。我们花了很多时间争取财富,却少有时间享受;我们的房子越来越大,住在家里的人却越来越少;我们有很多食物,却无营养可言;我们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却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一无所知。

文明的我们总在说:真累,真烦,真不想活了。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烦躁,心理疾病越来越严重,甚至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其实我们原本可以不需要很多的,那都是我们的欲望而不是必需。平静而快乐地活着,生命才轻松而有意义。

欲望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欲望越多,烦恼越多。将不必要的欲望关在门外,我们才能轻松而愉快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