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得与失:智慧人生的加减法
12207400000003

第3章 人生就是一个舍与得的过程(2)

“我知道在自己的内心里仍然存在许多不成熟的观念,如果我放弃了成人的生活模式,我将会破坏自己或他人的生活。为了长久永恒的幸福,我宁愿放弃这些暂时的诱惑。”如果一个人能够这样对自己说,那么他便懂得放弃中也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就不会再压抑自己。我们应直面人生中的诱惑并能放弃它们,坚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永恒的和真正的幸福。

一个人不可能拥有他想要的所有的东西,有时候需要适当地割舍,放弃一些利益,这样才能得到应该得到的东西。不懂得割舍的人,往往什么都得不到。

5.只有付出,才会真正得到

不舍得付出的人永远尝不到得到时的甜蜜。要想得到,必须要先学会付出。

约翰和妻子珍妮是一对贫穷的夫妇。约翰在铁路局干一份扳道工兼维修的活,又苦又累;珍妮在附近的花市做点杂活,以补贴家用。

冬天的一个傍晚,小两口正在吃晚饭,突然响起了敲门声。珍妮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冻僵了的老头,他手里提着一个菜篮。“夫人,我今天刚搬到这里,就住在对街。您需要一些菜吗?”老人的目光落到珍妮缀着补丁的围裙上,神情有些黯然了。“要啊!”珍妮微笑着递过几个便士,“胡萝卜很新鲜呢。”老人浑浊的声音里又有了几分激动:“谢谢您了。”

关上门,珍妮轻轻地对丈夫说:“当年我爸爸也是这样挣钱养家的。”

第二天,小镇下了很大的雪。傍晚的时候,珍妮提着一罐热汤,踏过厚厚的积雪,敲开了对街的房门。

两家很快结成了好邻居。每天傍晚,当约翰家的木门响起卖菜老人笃笃的敲门声时,珍妮就会捧着一碗热汤从厨房里迎出来。

圣诞节快到来时,珍妮与约翰商量着从开支中省出一部分来给老人置件棉衣:“他穿得太单薄了,这么大的年纪每天出去挨冻,怎么受得了。”约翰点头默许了。

珍妮终于在平安夜的前一天把棉衣赶做成了。平安夜那天,珍妮还特意从花店带回一枝玫瑰花,插在放棉衣的纸袋里,趁着老人出门购菜,放到了他家门口。

两小时后,约翰家的木门响起了熟悉的笃笃声,珍妮一边说着圣诞快乐一边愉快地打开门,然而,这回老人却没有提着菜篮子。

“嗨,珍妮,”老人兴奋地微微摇晃着身子,“圣诞快乐!平时总是接受你们的帮助,今天我终于可以送你们礼物了!”说着老人从身后拿出一个大纸袋,“不知哪个好心人送在我家门口的,是很不错的棉衣呢。我这把老骨头冻惯了,送给约翰穿吧,他上夜班用得着。还有,”老人略带羞涩地把一枝玫瑰花递到珍妮面前,“这枝花给你。也是插在这纸袋里的,我淋了些水,它美得像你一样。”

奉献爱心,去爱每一个人,是每个人都很容易做到的事。一句话、一个微笑、一束花就够了,这对我们而言并不会损失什么,却可能因此而帮助别人走出困境,同时也美丽了自己的人生,何乐而不为呢?

取得成就是个耗费时间的过程,也是众人参与的过程。一个人要是占别人便宜,他未来的成功机会就要减少,乐意助他一路成功的人的数目也会减少。无数事实也证明,一个人的成就程度,大致上是与他的施与程度成正比的。就像艾森豪威尔所说的:“世上没有折扣价买来的胜利。”而他本人正是一个合作精神的受益者。

那是在尼泊尔白雪覆盖的山路上,刺骨的寒气伴随着暴风雪,让人很难睁开双眼。有个男人走了很久,都始终看不到人迹,好不容易碰到一个旅行家,两个人自然而然地成了旅途上的同伴。

有了同伴感觉安心多了,但是为了节省热能,两人只有默默不语继续往前走。

半路上他们看到一个老人倒在雪地里,如果置之不顾,老人一定会被埋进雪中冻死。“我们带他一起走吧,先生,请你帮帮忙。”这个男人说。同伴听到男人的提议很生气地回答:“这种恶劣的气候,照顾自己都困难,还顾得了谁啊!”说完便独自离去了。

这个男人只好背起老人继续往前走。不知过了多久,他全身被汗水浸湿,这股热气竟然温暖了老人冻僵的身体,老人因此慢慢恢复了知觉。两人将彼此的体温当成暖炉相互取暖,就此忘却了寒冷的天气。

“得救了,我们终于到了。”远远看见村庄时,男人高兴地对背上的老人说。但是当他们来到的村口时,却见这里聚集了一大群议论纷纷的人。到底发生什么事了呢?男人探头往人群中一看,原来是有一个人僵硬地倒卧在雪地上。当他仔细观看尸首时,简直吓了一大跳,冻死在距离村子咫尺之遥的男人,竟然就是当初为了自己活命,而先行离开的那个同伴。就这样,一个人因为帮助别人而帮助了自己,而另一个人却因为放弃别人而放弃了自己。

“给予就会被给予,剥夺就会被剥夺。信任就会被信任,怀疑就会被怀疑。

爱就会被爱,恨就会被恨。”生命,也正像是一种回声,你送出去什么它就送回什么。你帮助他人越多,你得到的也会越多;而你越吝啬,也就越可能一无所得。

6.每一次舍去都是一次升华

很多先哲都明白得失之间的关系。他们看重的是自身的修养,而非一时一事的得与失。

柳下惠,姓展名禽,他是鲁国的大夫,曾任士师,三次被国君免官,故此《鲁论》上记载说:“柳下惠,担任士师,三次被罢免。”可他却不离开鲁国。有人对他说:“你怎么不离开鲁国呢?”他回答说:“正直清白地做官,到哪里去不会被多次罢黜?没有正义感地做官,那又何必离开自己的国家?”孟子说:“柳下惠被免了官也没有怨言,穷困了也不显出可怜的样子。”

柳下惠明白,要做一个清白正直的人,势必会遭到邪恶势力的嫉恨,而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但即便是个人利益遭受损失,也不能放弃自己的主张,所以柳下惠能够坦然对待自己所处的环境。

人是一种具有极强占有欲的动物,没有人会因为自己的金钱多而苦恼,没有人会因为自己的知识多而惆怅,相反,我们总认为自己得到的还远远不够,希望能多些,再多些。所以,我们不愿舍弃那些本应该属于我们的东西,哪怕这些东西事实上并没有什么益处。

于是,这种毫无意义的保留除了给我们增加额外的负担,再也没有什么用处了。

一个长老给小和尚们讲经。讲完经以后,长老给了其中一个小和尚六个苹果,然后摸摸他的头问道:你会怎么处理这些苹果?

小和尚手里捧着六个苹果,呆呆地看着长老茫然不知所措。长老不急不慌地对小和尚说:难道这么快就忘记了我给你讲的经书吗?

小和尚恍然大悟,把手中的苹果挨个分给了几位师兄师弟,自己只留了一个。

这时,长老才微笑地点点头。

当你拥有六个苹果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它们都吃掉,因为你把六个苹果全都吃掉,你也只是吃到了六个苹果,只吃到了一种味道,那就是苹果的味道。

但如果你把六个苹果中的五个拿出来分给别人吃,尽管表面上你舍去了五个苹果,但实际上你却得到了其他五个人的友情和好感。当别人有了其他水果的时候,也一定会和你分享,你会从这个人手里得到一个橘子,从那个人手里得到一个梨,最后你可能就得到了六种不同的水果,六种不同的味道,六种不同的颜色,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六个人的友谊。

我们常常对人生的舍与得难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过之,于是便产生了太多的悲剧。因此,我们只有真正把握了舍与得的机理和尺度,才等于是把握了人生的钥匙。

所以,学会了舍去你拥有的东西,就能得到对你来说更加重要和丰富的东西。“舍得”是一种智慧,每一次舍去都是一次升华。

7.人生成功莫要患得患失

有人说,庸人在没有得到富贵与权力的时候,总是害怕得不到;在得到富贵与权力的时候,则又唯恐失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患得患失。

患得患失的人把个人的得失看得过重。其实人生百年,贪欲再多,官位权势再大,钱财再多,也一样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巧取豪夺,难道就是人生的目标?这样的人生难道就完美、就幸福吗?过于注重个人的得失,会使一个人变得心胸狭隘,斤斤计较,目光短浅。而一旦将个人利益的得失置于脑后,便能够轻松对待身边所发生的事,遇事从大局着眼,从长远利益考虑。

丢掉心理上的患得患失,摆脱观念上的物我对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回”,“以前种种,譬如今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只要找到心理上的平衡,找到一条适合自我心灵快乐的生活之路,便是顺其自然。

每一种生活都有它的得与失,正如人们所说:“醒着有得有失;睡下有失有得。”所以我们应该正视人生的得失,要知道世间万物本来就是来去无常,所以得到的时候要懂得珍惜,失去的时候也不必无所适从。月亮即使有缺,也依然皎洁;人生即使有憾,也依然美丽。如果不能舍弃别人都有的,便得不到别人都没有的。会生活的人失去的多,但得到的更多,只要这样一想,你就会有一种释然顿悟的感觉。

其实得到固然令人欣喜,失去却也没有什么值得悲伤的。得到的时候,渴望就不再是渴望了,于是得到了满足,却失去了期盼;失去的时候,拥有就不再是拥有了,于是失去了所有,却得到了怀念。得与失本身就是无法分离:得中有失,失中又有得。

当我们在得与失之间徘徊的时候,只要还有抉择的权利,我们就应当以自己的心灵是否能得到安宁为原则。只要我们能在得失之间作出明智的选择,我们的人生就不会被世俗烦恼所淹没。

有的人在得与失之间不停地徘徊,一生都处于苦恼之中而失去了许多快乐时光,其实这是不应该的,人不能因为患得患失而丢失了本该愉快的心情。

有一个老太太,她不管阴天还是晴天都会痛哭流涕。人们见了都很纳闷,就问她原因,她说:“我儿子是卖雪糕的,所以一到阴天我就担心儿子的雪糕卖不出去,就伤心得哭个不停;而我女儿是卖伞的,所以一到晴天我就害怕没人买我女儿的伞,也会悲伤地大哭起来。”人们听了哭笑不得,就对她说:“以后,晴天的时候,你就想人们都去买你儿子的雪糕了,阴天的时候就想人们都去你女儿那里买伞了,不就可以了吗!”

生活中,像这个老太太这样患得患失的人很多,他们对取舍犹豫不决,本来拥有一些自己并不需要而且是多余的东西,却又费尽脑汁想使这些东西保留下来,并为此终日烦恼,甚至因此而损害了健康。与其担忧会失去,倒不知让它失去好了,换来了心情轻松和愉快,不是更好吗?

《孔子家语》里记载:

有一天楚王出游,遗失了他的弓,下面的人要找,楚王说:“不必了,我掉的弓,我的人民捡到,反正都是楚国人得到,又何必去找呢?”孔子听到这件事,感慨地说:“可惜楚王的心还是不够大啊!为什么不讲人掉了弓,自然有人捡得,又何必计较是不是楚国人呢?”

“人遗弓,人得之”应该是对得失最豁达的看法了。就常情而言,人们在得到一些利益的时候,大都喜不自胜,得意之色溢于言表;而在失去一些利益的时候,自然会沮丧懊恼,心中愤愤不平,失意之色流露于外。但是对于那些志趣高雅的人来说,他们在生活中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不把个人的得失记在心上。他们面对得失能心平气和、冷静以待。晋代的陶渊明在官场摸爬滚打十多年之后,感觉到官场是污浊的、肮脏的,他置身其中总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于是,他毅然决定辞官还乡。陶渊明失去了功名利禄,失去了工作,没有了养家糊口的凭借,但是却毫无遗憾和留恋。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精神上的这种得意和轻松,是任何物质的东西都难以取代的。

陶渊明不被世俗所束缚,舍弃物质利益,放飞心灵的伟大壮举,千百年来,令多少人“高山仰止,心向往之”。

面对得失,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不要把得看得太重,在每种得的后面,都可能潜藏着失,只有那些短视的人,才只顾眼前利益,看不见利益背后的隐患;而每种失的后面也有可能潜藏着得,只不过有的人因为目光短浅对此不作深入分析,只看到是一种失,便避之唯恐不及,从而与“失中之得”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