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得与失:智慧人生的加减法
12207400000002

第2章 人生就是一个舍与得的过程(1)

不断地获得,又不断地失去,构成了人生基本的发展轨迹。得与失,弃与取,总是相辅相成,并在不断地转换之中。有人总想获得而不愿失去,他所获得的也就十分有限;有人不在乎得失,只追求心灵中的快乐,他所拥有的却超过了常人。这也就印证了西方的那句谚语:当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的同时,他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悟出了得与失的道理,人生每一天都会焕然一新。

1.人生时时处处有得失

何谓得,得就是拥有;何谓失,失就是失去。人生的经验告诉我们,拥有时,并不代表如意;失去后,也并不表示结束。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人生就是这样一个得失相伴而生的过程。

富有人生沧桑经历的导师告诉我们:得到的时候,不要矫饰;失去的时候,不要言败。人生不仅要经得起成功的洗礼,更要受得住失败的考验。在得失成败之间,要有拿得起、放得下的气魄。

人生处处有得失,很多时候得亦是失,失亦是得,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在得与失之间,无需不停地徘徊,更不必苦苦地挣扎,而应该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我们要清楚,对自己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然后主动放弃那些可有可无、不触及生命意义的东西,以求得生命中最有价值、最纯粹的东西。

从某种意义上说,得与失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你得到了太阳,就失去了月亮;得到了白天,就失去了黑夜;得到了成熟,就失去了天真;得到了繁华,就失去了宁静。命运是公平的,他赐予了你一件东西,肯定会从你身边拿走另外一件,我们只有真正领会到了得与失的真谛,才可以生活得更加快乐、更加幸福。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在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得到充实和快乐,只要让自己更快乐,让自己的人生更富有意义,那就是最宝贵的得。

放下了,才可以重新拿起,要相信,一扇门对一个人关闭的同时,必定有另一扇门向他敞开。

鲁光这个名字,大部分读者是从当年轰动全国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中知道的,也正是这篇报告文学的发表,使得鲁光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

故事发生在1981年春节期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特别需要鼓舞人心的文艺作品产生。这一年年末,将有世界杯足球预选赛和世界杯女排赛,这两项大赛要是取胜,无疑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将对中国体育战线产生重大影响。鲁光当时是体育记者,因此了解中国女排和足球队的任务就幸运地落在了他头上。

鲁光深知这一任务的重大价值,他决心努力把它完成好。然而,就在鲁光即将动身前往女排训练基地时,父亲去世的噩耗传来。对父亲怀着深深感情的鲁光一下子陷入了矛盾和痛苦之中。

奔丧回家就意味着要失去采访女排这一特殊机遇,而不回家又要担上“不孝”的骂名,何去何从?经过权衡,鲁光还是决定以事业为重,只寄回去一笔钱,便强忍着悲痛,踏上了采访之路。

鲁光终于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成名之作《中国姑娘》。

鲁光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把握现实给予我们的机遇,一定要做到“有所得,有所失”。

人生不是一味地要得到所有的东西,而是要善于放弃一些自己本来就力所不及的东西。因此,懂得失去也是一种智慧。

一位外国学者这样说:会快乐生活的人,并不一味地争强好胜,在必要的时候,宁肯后退一步,作出必要的自我牺牲。

2.舍弃眼前诱惑才得最后成熟

许多人由于害怕失去既有的社会地位、丰厚的收入、漂亮的办公室以及握在手中的权力,而放弃了新工作的挑战,宁可守着一份并不喜欢的工作,虚度数十年的光阴。这样的生命越是往前走,他所聚积的包袱和负担就越多——财产、名位、习惯、人际关系、应该做的、必须做的……不断地增加,于是更加依恋这熟悉的一切,舍不得放下。由于害怕失去拥有的一切,多少人不愿意冒险、恐惧突破,不敢离开那种一成不变的生活,以致平凡无趣地走完了一生。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宁可留在熟悉的地狱也不愿走进陌生的天堂,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把自己困在无形的牢笼内而无法走出一片新天地的原因。

有位母亲从生活中发现了这样一个令她自己震撼不已的“真理”:

舍掉眼前的诱惑,才能有最后的成熟。在一篇文章里,她这样写道:

我家书房里有一扇朝南的窗户,站在那儿向外看,约三里处是一座小山,翻过山就是一片苹果园。写作之余,我散步的终点,就是这片栽满苹果树的地方。

深秋的一天,我又来到这儿。果农的窝棚已空,夕阳下,几只小鸟在上面整理着羽毛;苹果树的叶子稀疏金黄,微风吹来,不时地飘向我脚下的小路。就在我沉醉于属于我的这片世界时,我发现了一只苹果。它挂在一个树杈的中间,大小如我的拳头。显然,这是一只被忘了采摘的苹果。因为它生得非常隐蔽,如果不是我恰好在那个位置抬起头,如果不是我在抬起头的时候,恰好向它那个方向看去,根本就发现不了它。

要不要摘下那只苹果,我犹豫了好一会儿。最后,我决定还是不去动它。因为这样能给我一个理由,在下一次散步的时候不再半路折回;另外我还有一个想法,那就是看看,一只苹果,在没有人提前采摘的情况下,会是怎样一种结果。

立冬、小雪、冬至、大寒,日子一天天过去。就在我第五十二次去看它的时候,那只苹果不见了。在我找到它的时候,它正躺在树下的一堆枯叶里。

自从搬到郊外,我无数次来这儿漫步。从果农摘下的第一批青涩的果子,到收获结束,果农运走的最后一批,我都购买和品尝过,然而,像我眼前的那只苹果,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它的外形是那样饱满圆润,它的色泽是那样金黄厚重。

那只苹果被我带回家后,在我的书房里又待了近两个星期。直到有一天,儿子问我:“妈妈,你在哪儿弄的那只苹果?怎么那么甜!”

我这才知道,果园里最后成熟的那只苹果已被儿子吃了。

我散步时偶然发现的那只苹果,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最后成熟的果子最甜,并且最不容易腐烂。

3.大舍大得,不舍则一无所有

人生中的许多烦恼都来源于得与失的矛盾。如果单纯就事论事,两者泾渭分明,水火不容,但是,就人的生活整体而言,得与失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同一件事情。认真想一想,在生活中有什么事情纯粹是利,有什么东西全然是弊?显然没有!所以,凡是明白人都晓得,天下之事,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得失同根同生。

春秋战国时期的宓子贱,是孔子的弟子,鲁国人。有一次齐国进攻鲁国,战争迅速向鲁国单父地区推进,而此时单父正由宓子贱治理。当时正值麦收季节,大片的麦子快要成熟,不久就能够收割入库了,可是战争一来,眼看到手的粮食就会被齐国抢走。当地一些父老向宓子贱提出建议,说:“麦子马上就熟了,应该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让咱们这里的老百姓去抢收,不管是谁种的,谁抢收了就归谁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还有的说:“是啊,这样把粮食打下来,可以增加我们鲁国的粮食,而齐国的军队也抢不走麦子作军粮,他们没有粮食,自然也坚持不了多久。”尽管乡中父老再三请求,宓子贱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过了几天,齐军一来,把单父地区的小麦一抢而空。

为了这件事,许多父老埋怨宓子贱,鲁国的大贵族季孙氏也非常愤怒,派使臣向宓子贱兴师问罪。宓子践说:

“今年没收到麦子,明年我们可以再种。如果官府这次发布告示,让人们去抢收麦子,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就可能不劳而获,得到不少好处。单父的百姓也许能抢回来一些麦子,但是那些趁火打劫的人以后便会年年期盼敌国的入侵,民风也会变得越来越坏。其实单父一年的小麦产量,对于鲁国实力的影响微乎其微,鲁国不会因为得到单父的麦子就强大起来,也不会因为失去单父这一年的小麦收成而衰弱下去。但是如果让单父的老百姓,以至于鲁国的老百姓都存有这种借敌国入侵来获取意外财物的心理,且这种侥幸获利的心理难以整治,这才是我们几代人的大损失呀!”

宓子贱自有他的得舍观,他拒绝了父老的劝谏,让入侵鲁国的齐军抢走了麦子,他认为这样舍去的只是有形的、有限的那一点点粮食,而得到的却是彻底消除民众存有的侥幸得财得利的心理。得与舍应该如何抉择,宓子贱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要忍一时的舍,才能有长久的得,要能忍小失,才能有大的收获。

天下万事万物都是双刃剑与两面刀,正面固然锋利,反面同时亦能够伤人。看惯了人世间上演的一幕幕福祸纠缠、庆吊相随的悲喜剧,一个成熟的人觑探了其中道理,便得亦不喜,失亦不忧,此所谓“得失两便”。生活就是这样,似得却失,似失还得,失中有得,得后有失。任何一件事情,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并且随时相互转化。

4.懂得割舍,从失去中获得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放弃自己想尝试的大部分职业,专心致志地去实现一个目标。在人生的早期,我们并不懂得这一点。在一个年轻人看来,他想象中的职业都可以试一试。如果要他进行选择,他就会感到犹豫不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明白,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需要对许多事物权衡比较,作出适当的取舍。

时光是不可倒流的,我们不可能再回到童年时代、少年时代。如果成年男子还试图像小男孩那样开心快乐,成年女子还希望像小女孩般无忧无虑,那么就可以说,他们都患上了幼稚病。他们并不明白,许多愿望对人生早期来说是合适的,在以后就显得极不合时宜了,应该学会放弃。要步入人生的新阶段,我们就必须告别过去的生活,这样才能打开新生活的大门,从而让自己变得成熟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愿望。

一个人应该明白做哪些事适合自己当前的身份,而哪些则是不适合的。这样的话,他才能做到真正尊重自己。长大成人以后,他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他会选择自己的爱情、职业、爱好,在作出这些选择以后,就该在既定的条件下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既定的人生抱负。“我不再是一个与他人无关的独立原子。”他不仅应该有勇气这么说,而且应把这种思想扎根在内心的最深处,“我所做的一切,会深深地影响他人”。

要放弃过去的观念是令人痛苦的。我们常常会固执地沉迷于自己的想象中,崇拜神秘的英雄人物。我们在幻想中将自己标榜为情场高手、伟大的英雄或是著名的科学家,我们希望自己今后成为这样的人。我们在这样的白日梦里寻找安慰,从而让自己免受伤害。但想象和现实之间是存在着鸿沟的,企图越过这道鸿沟,去实现少年时的空想,这不仅是徒劳无功的,也是很危险的。对于不可实现的愿望,我们不可以言不由衷地随便说,我们应该发自肺腑地大声说“不”,我们应该消醒地认识到这种放弃意味着什么,进而从自身寻找新的力量,奋力向前。

此外,我们不该向我们的孩子、朋友和爱人索取太多。我们应该宽宏大度,像卡尔·沙堡所说的那样:“松开你的手,随他们去吧!”

我们应该注意到,在割舍和压抑之间是存在着原则性区别的。一个人如果压抑他所有的欲望和希望,认为它们根本不可能实现,那么他就有可能走上一条悲剧性的道路。但敢于大胆放弃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很清楚地认识到,那些欲望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没有任何价值,因此,在放弃之后,他们的内心变得更为坚强有力。他们敢直面人生,也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那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