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王阳明人生励心课
12184600000018

第18章 以良知为本,知行合一(2)

在生活中,像薛侃这样象征性地对过错表示下悔恨的人并不少见。他们对自己的过错总是说:“我错了,我一定改。”不过,这只是客气话,他们日后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王阳明在给他弟弟的信中这样说:没有人不知道自己的过错,但遗憾的是,很多人都不能改。如果一个人知道了过错马上就付出行动改过,那就是致良知了。

按心学的说法,有了过错后最好马上就改,千万别拖延。如果不能立即改过来,就必须订立一个期限来改。但一定要从今天就开始改。因为改过是刻不容缓的,越快越好,如果不马上改,那就正如薛侃那样,永远处在后悔当中。

王阳明说,改过有两种方法。一是从事上改。比如我们砍伐树木时可以从枝叶上开始砍,这样改过,就如同今天改这个缺点,明天改那个缺点,不但缓慢而且费时。所以,在事上改过不是办法。

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心上改过。这是因为“心外无理”、“心外无过”,一切过失都是从心上产生的。只要一心向善,没有私欲,那就不会有过失了。也不必逐样检讨好名、好利、好色、好财、好怒等千百种过失,只要内心清净,自然一尘不染,彰显良知。

请记住,心学的“改过”也只是炼心,“改过”只是手段,致良知才是目的。

一友自叹:“私意萌时,分明自心知得,只是不能使他即去。”

先生曰:“你萌时,这一知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

——《传习录·黄以方录》

)第六节 消磨掉你的私心杂念

王阳明的一位弟子说:“私心杂念一出现,我的良知就侦查到了,可总是不能将这些私欲立即去除。”

王阳明回答:“私心杂念刚开始萌动时,恰是彻底革除之机,这才是安身立命的真功夫。”

私心杂念是什么?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的一些小毛病、小错误。人人都知道这是小毛病和小错误,但却都如王阳明的那位弟子一样,虽然知道,却不能马上将它去除,久而久之,水滴石穿,集腋成裘,小毛病成了大错误,只能让我们懊悔长叹。

《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小孩在学校偷了同学一块写字石板,拿回家给母亲看。其实他知道这种做法不对,他给母亲看,只是想知道母亲对这件事的看法。让他想不到的是,母亲居然表扬了他的能力。下一次,他又偷回家一件大衣,交给母亲,母亲更是笑颜如花。从此后,这个小孩子小偷小摸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

随着岁月的流逝,小孩子长大成人,更变本加厉地去偷更大的东西。一次,他偷东西时被当场捉住,反绑着双手被押送到刑场。他的母亲跟在后面痛哭,指责他没出息。这时小偷说,他想和母亲贴耳说一句话。他母亲走上去,儿子一下子用力咬住了她的耳朵并撕了下来。母亲大骂他不孝。这位儿子痛苦地说道:“如果我第一次偷石板交给你时,你能打我一顿,今天我何至于落到如此结局呢?”

这个故事完美地验证了我们的结论:小毛病不改,必将酿成大祸。但是,许多小毛病靠外力真能改掉吗?

从前有个高明的剃头师傅,收了一个机灵的徒弟。这个徒弟很快就入了门,不过,他师傅认为他还是火候不到,就买了许多冬瓜当作是人脑袋的模型,让他练习。

这个机灵的徒弟有这样一个很不好的毛病,就是在练习刮冬瓜时,如果师傅让他去做什么事,他就顺手将剃刀扎在练习的冬瓜上。他师傅第一次看到他的这一毛病时,温和地对他说,这个习惯很不好,要他改正。徒弟对师傅说,这是小问题,没有关系吧。后来,师傅多次劝他改掉这个毛病,徒弟虽然知道这是问题,但只是觉得这是小问题。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师傅您放心,真要给客人剃头时,我是不会这样做的。

斗转星移,徒弟终于出师了。师傅有一天坐到椅子上说:给我剃头,如果不错,你就正式上马。徒弟很高兴,专心地给师傅收拾起头发来。正在这时,外面来了客人,喊了一声“有人吗?”。

这名勤快的徒弟答应了一声,和往常一样,随手就把剃头刀插到了师傅的脑袋上……

我们身边的人,甚至就是我们自己,身上总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有人经常说“瑕不掩瑜”、“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以此来对自己的小毛病置之不理。他们明知道那是瑕疵,明知道有些小问题不符合道德标准,但只是因为懒惰,或者是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而不去改正,长此以往,必将为此付出代价。

赫拉克利特叮嘱我们:“留心你的行动,因为行动能变成习惯;请留心你的习惯,因为习惯能成为性格;请留心你的性格,因为性格能决定你的命运。”

王阳明告诉我们,任何人其实都有良知,而小毛病出现时,任何人凭良知都能判断这是问题。改正它的方法很简单:只要意识到这是问题,马上就改正,绝不要拖延。

因为无数个小问题聚集到一起,就成了改变我们命运的大机关。所以,改掉小毛病是刻不容缓的人生大事。

成功励志学对此也有还算货真价实的见解:一个人有了缺点,哪怕是极小的缺点,如果不引起重视,不加以克服,发展下去,也会演变成大的缺点和错误。“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一个人堕落变坏,往往是从小事上打开缺口,一步步走向堕落境地的。因此,我们不能对小错误、小缺点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必须防微杜渐,把坏思想、坏风气、坏作风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先生曰:“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为子而傲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必不慈,为友而傲必不信。故象与丹朱俱不肖,亦只一傲字,便结果了此生。诸君常要体此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致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圣人许多好处,也只是无我而已,无我自能谦。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传习录·黄以方录》

)第七节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在王阳明看来,人人都有良知,但人本身却是个毛病的集合体,所以他才苦口婆心地提倡要恢复被毛病侵袭的良知。自私、心胸狭窄、懒惰这些毛病人人都有,但王阳明认为,这些毛病都不是大问题,人最大的毛病就是骄傲。

他说,如果做子女的有傲慢的习气,一定会不孝顺;做臣子的傲慢,一定会不忠诚;做父亲的傲慢,一定会对子女不慈爱;做朋友的傲慢,则一定会不讲诚信。所以,古代圣人舜的弟弟“象”和尧的儿子“丹朱”,他们都没什么出息,只是因为终生都很骄傲,所以,庸庸碌碌地就结束了一生。

象,是舜的弟弟,因为总瞧不起舜,所以一直想把舜置于死地,但舜每次都逃脱了。丹朱,是尧的儿子,因为骄傲自大,所以尧就把王位传给了舜。

所谓骄傲,就是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它不仅让人如象和丹朱那样庸碌一辈子,还是我们人际关系的最大敌人。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很多矛盾几乎全是从骄傲中来的,人人都觉得自己比别人更高明,比别人更有见识,比别人更高贵,于是相互轻视,矛盾也就逐渐产生了。

王阳明告诉我们,既然傲慢是我们最大的毛病,那就必须要消除它。而消除它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无我。

骄傲,其实就是太“有我”。所谓“有我”,就是心中随时都想到自己,在别人和自己之间永远想到的是自己,而且还会把自己抬到高位,恨不得踩着别人的肩膀才能得到幸福。

“无我”,通俗而言,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把自己放在一个普通的位置上,告诉自己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你没有什么了不起,比你了不起的人太多了。如果真抱有这种心态,那就会在日常生活中怀有一种敬畏的心,就会变得谦虚。唯有谦虚,才能进步;唯有进步,才能使你的人生像一个车轮,不停地向幸福之路上狂奔。

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其虚灵明觉之良知应感而动者,谓之意;有知而后有意,无知则无意矣。

——《传习录·答顾东桥书》

)第八节 直觉就是良知

其实,王阳明所说的“良知”虽然神乎其神,但其中有一个方面是我们今天经常提到的,那就是直觉,也就是王阳明所谓的“虚灵明觉”。

用心理学的语境来解释,直觉就是:未经逻辑推理的理解,本能的知识,一种不需要去发现或者是发觉而能感觉或感知的能力。

也可以这样理解:直觉不靠任何理性的特殊处理,它只是自然而然。它不是那种让你觉得应该尽量采取行动的东西。

17世纪的哲学家帕斯卡说:“心灵活动有它自身的秘密,理性的头脑可能无法知晓其中的原因。”今天的心理学家们证实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我们知道的,比我们意识到自己知道的要多得多。

例如,脑部受到损伤的病人永远不能学会辨认医生,所以医生每天都要握手和他重新认识。有一天,医生在手上粘了一枚针,握手时,病人由于被刺痛而跳了起来,后来当他再遇到医生时,还是不认识,但却本能地拒绝握手。这就是直觉在起作用。再比如,当你看到陌生号码而接起电话时,只听到对方一声“喂”,你就能立刻辨别出这是你哪个朋友,虽然你对自己为何能做到这点一无所知。

王阳明称直觉为良知的一种表现,这并非是他信口胡说。在未创立心学时,王阳明曾修习道家方术,有一天,他在静坐中突然睁开眼,对跟班说,我有两个朋友来了,现在正走在路上,你帮我去迎接他们。跟班大吃一惊,当他出来时,真的发现山脚下有两个人正在上来。王阳明后来说:静久则明。这个“明”其实并不是静坐久了的结果,而是我们在什么都不想时的直觉。

心理学家们通过许多实验发现,人们的直觉有时候根本不符合科学逻辑,但能适应生存。在进行深思熟虑之前,情绪已经即刻作出了直接的反应。简单的喜欢、不喜欢以及恐惧通常并不涉及分析的过程,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你见到美色,立即就会喜欢上,根本不会在喜欢上之前有个考虑分析的过程。正是这些无意识的瞬间直觉,保护了我们,让我们变得“聪明”或者“幸运”。很多人都靠着这种与生俱来的良知的一种方式而得到了美好的人生。

我们很容易找到这样的人:他们靠炒股赚得巨额财富,但如果你问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他们却耸耸肩告诉你——我其实什么都没做,就是凭感觉挑选了一股,然后就赚了。

我们更容易找到这样的一类人:他们的书桌上摆满了各类专家学者的分析著作和财经类报纸,他们每次选择股票都谨小慎微,翻阅的资料都能写成一本书,可每次都无功而返,甚至全军覆没。你问他们为什么,他们叹息说:这些专家全是“砖家”,我太相信他们了。

这似乎给了今天向来以科学自傲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严谨的分析,亦步亦趋跟在专家后面,却赚不到一分钱;而那些对股市一窍不通的人,却赚得盆满钵满。

现代人无法用科学解决这些问题,只能说这只是老天的恶作剧。但真是这样吗?

名震中国出版界的台湾城邦集团创始人何飞鹏多年前是《中国时报》的财经主管,那时的他有钱有权,日子风光无限,使人羡慕嫉妒恨。

他也沉浸在这种幸福的生活中,可突然有一天,他内心有个声音问他:20年后,我会是什么职位?不可能是老板。我还是个打工仔。直觉告诉他,必须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方向,否则,这辈子都不会得到快乐。

就是凭着内心的敏锐和直觉,他只用了五分钟就作出决定:辞职。经过几年的打拼,他创立了台湾最大的图书出版集团——城邦出版集团。

事实上,我们的人生中有很多重大决定都不是靠直觉作出来的,那些前思后想作出决定的人,多年以后往往会对当初的那个决定表示遗憾。

请你仔细想想你人生拐点处的那些决定:它们是不是你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决定?还是不知受到什么力量的驱使,你突然就作出了决定?即使这一决定在后来经过多次深思熟虑,但那种力量给你的方向,你却始终没有改变过。

这就是直觉的力量。王阳明谈到良知时,对他的弟子说:你不要欺骗它,遇到一件事,是和非的选择就是那一刹那,良知知道“是”也知道“非”,你只需要在那一刹那之间作出良知给的决定就是了。这种良知就是直觉!

而良知是我们本身就固有的,所以直觉就是我们的本能,听从内心的召唤,让本能闪现,那就是致良知。

遗憾的是,人世间有太多的人缺少这种直觉式的良知,尤其是随着我们年纪的增大,这种直觉式的良知在我们内心深处销声匿迹了。

原因很简单:今天的许多人在未进入社会这个大染缸时,都是单纯、乐观、敏锐的,他们判断事情有主见,就像一只刺猥,对于周围的危险和机遇仿佛有天然的感应。这种天然的感应就是王阳明所说的我们与生俱来的“虚灵明觉”。当我们没有被社会大染缸污染时,这些本能发出的声音,我们很容易就听见。

但是,当我们进入社会后,接触了太多内心之外的事物,这些事物的信息庞杂繁多,搞得我们晕头转向,使我们失去了分辨力。随之而来的就是我们无意识的“本我”反倒不断受到压制,那个所谓的“他我”却建立起来了。这个“他我”其实就是被外界环境塑造的我们。于是,所有人都失去了敏锐,随大流走。

越是成熟的人,越是老谋深算的人,其实越是没有主见的人。因为他们在做任何事之前,根本不会去听内心的真实想法,而是绞尽脑汁考虑自己是否是被社会所认可的人,自己是否是被社会塑造的那个人。

人终究要长大,终究要进入社会,那么,难道我们与生俱来最优秀的良知——直觉——就这样被抛弃了吗?

王阳明说,直觉永远都在,只是我们把它遮蔽了。

王阳明是知行合一的,他经常和大自然接触,他和他的弟子讲学时,往往都是在旅游的路上。他经常让学生们静坐,希望他们能把那颗躁动已久的心安顿下来。他还要弟子们立下成为圣人的志向,雷打不动。他也希望弟子们能融入社会,因为心学的本质是“事功”,不融入社会,就无法建立“事功”。在融入社会时,难免要“伪装”,可夜深人静的时候,你要知道真实的自己是什么。

请记住:忽视自己第一感觉(直觉)的人,必将自食其果。所以,请恢复你的直觉,它虽然不符合科学,但比科学更有用!

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传习录·陆澄录》

)第九节 凡事需因病而药

一种很常见的情况是:有些人对那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常常会充满激情地把它做好,可对于那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就总会千方百计地回避。在这个世界上,在不被胁迫的情况下,没有人会愿意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但问题是,人既然是社会的动物,就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去做事。人的一生中会有多个岔道口,在每个岔道口处我们都要作出很多次选择。而这些选择中必然就包含了很多我们不喜欢的因素,这个时候,你是放弃还是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