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历史就是读故事(中国卷)
12180400000025

第25章 大宋风云(2)

这年入冬较早,刚进十月份便大雪漫漫。二十日的晚上,乌云密布,不久雪花纷纷飘落,地上积了厚厚一层,整个宫廷白蒙蒙一片,御花园的树枝都被压断了。赵匡胤忽然心情极度烦躁,苦闷无比,于是派人召开封府尹、晋王赵光义入宫。

赵光义知道近日哥哥的身体不好,正好到宫中看望一下。进宫后,见赵匡胤身体伏案,目光呆痴,赵光义急忙叩首问安。赵匡胤这才回过神来,走向前去把弟弟扶了起来,望着赵光义说:“你过来陪朕喝喝酒吧,朕有事找你谈。”赵光义见哥哥面容憔悴,心神不宁,料定他肯定是心中有事,便坐了下来,说:“既然皇上想饮酒议事,那臣弟奉陪。”因为他知道,每当遇到朝政大事时,哥哥是永远离不开酒的。

于是赵匡胤命宫女、宦官端来佳肴玉酿,与赵光义对饮。不久,赵匡胤命令所有仆人统统退下,在厅外守候。赵光义平日酒量不好,而赵匡胤却是海量,因此酒席间,赵光义一再摆手推酒。后来赵匡胤便把道士的话告诉赵光义,并把大宋日后的发展也分析了一下,说:“我的那两个儿子才德平庸,而大宋要扩张边境,需要一位明君,我觉得你是最佳人选!”原来他决定把大宋江山交给弟弟而不是儿子。赵光义惊呆了,他没想到哥哥会忽然提到这些问题,连忙摆手拒绝。自古江山都是传给子孙,很少有传于兄弟的。

酒过三巡,两人出来看雪,只见厅外白雪皑皑、银装素裹,赵匡胤想知道雪下了几寸了,于是拿了一把玉斧戳地,发出了清脆的“嚓嚓”声。站在外面的宫女、宦官在两人商谈的过程中,只看到里面的烛影摇动并有斧声传出。

接下来,两人谈了很多往事,谈到他们一起参军打仗,一起驰骋沙场,一起策划陈桥兵变,一起建立大宋等。一直喝到深夜,赵光义的酒量不如哥哥,早已烂醉如泥、伏案不起,于是赵匡胤就命人把他送回开封府。他自己也摇摇晃晃地回到寝宫,准备上床前忽然想到一件事,于是命令宦官拿来文房四宝,写了一份遗嘱:皇弟晋王是不错的皇帝人选,如果我有什么不测,就让他在我棺材前继位。

写完后他就命宫女给自己解衣宽带,躺在床上就睡着了。

不久,皇宫中侍奉的太监宫女们听到了皇上的鼾声如雷,但到了凌晨时分,却听不到任何声音了。凌晨,一个太监进来帮皇上盖被子,感觉不对劲,于是宣御医进宫。御医看过之后,立刻惊慌失措,宣布皇上驾崩了!众人顿时乱作一团,哭天呼地,太监们开始将消息传出去。半个小时后,消息传到了宋皇后那里,宋皇后听后当场晕死过去,宫女们急忙宣御医。宋皇后醒来后痛哭一场,急忙赶到皇上的寝宫,开始考虑继承皇位的事情了。当然,她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儿子,于是便派宦官王继恩去找赵德芳。

王继恩匆匆出去,在去找赵德芳的路上,他忽然改变了注意。虽然王继恩只是一名宦官,但是他跟随皇帝多年,对朝廷中的政事了如指掌。他想到,皇帝在世时并不喜欢赵德芳,所以久久没有立他为太子。但是皇上的弟弟晋王就不一样,在皇上面前备受宠爱,执政能力、军事策略均不低于皇上,皇上在世时常常夸奖他,说他有天子之像。况且赵光义辅佐皇帝登位建立大宋,是开国之勋。想到这里,王继恩就直奔开封府去了。在他看来,即使赵德芳坐上皇帝,国内政权也未必稳定,而赵光义无论是能力还是影响力都远远高于赵德芳,只有赵光义才可担此大任,这对自己的将来也有好处。

于是王继恩飞快地跑到开封府,晋王正睡得迷迷糊糊,一听说皇上驾崩,立刻清醒过来,悲痛万分。王继恩接着说:“晋王请节哀,现在不是悲痛的时候。国不可一日无君,我想让你赶快进宫,继承皇位!”赵光义犹豫了,哥哥尸骨未寒,自己就去登基,恐怕别人会有非议,于是说:“如果我现在过去,会被误会是去夺权的。”王继恩一听便急了,提醒他说:“大丈夫做事不拘小节。如果你现在不过去,也许明天皇位就是别人的了,况且你们兄弟情深义厚,皇上有意传位给你,请不要再犹豫了。”赵光义恍然大悟,也顾不上更衣,跟着王继恩冒着大雪赶往宫中。

这时魂不守舍的宋皇后见王太监回来,急忙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回头指着赵光义说:“是晋王过来了!”宋皇后毕竟是一国之母,一听是晋王来了,立刻明白了时局的变化。她知道大势已去,无法逆转,于是走向赵光义,跪在地上说:“以后我们母子的性命,全部依靠君上了!”赵光义也伤心流泪,说:“共保富贵,你们不用担心!”第二天,赵光义便在赵匡胤灵柩前登基继承皇位,是为宋太宗。

【酷评】

人们对于宋太祖之死,发明了一个词叫“斧声烛影”。“斧声烛影”既让人联想到血腥的暴力,又让人觉得扑朔迷离、不能确定。但多数人都认为,这很可能又是一出“骨肉相残”的政治大戏。权力是魔杖,它不但可以呼风唤雨,还能摄取人的灵魂,使人为它着迷,进而会不顾一切地得到它。如果说真是宋太宗杀了亲哥哥,那正是权力魔杖发挥了它的作用。而任何人,一旦拥有了这根魔杖,在享受权力的同时,其实也就给自己埋下了千万地雷,将自己置身于种种不知名的危险之中。这就是“怀璧其罪”,“璧”也许是权力,也许是金钱,也可能是才华,所以真正的聪明人,或者会自觉地和这些东西保持距离,或者会自觉地处事低调,有权有钱而到处张扬、炫耀的一般都是会碰壁。

§§§第四节 北宋军梦断幽州

把雍熙北伐看作是决定北宋王朝命运的一次战役,并不为过。

赵光义即位后,继承了老哥宋太祖的遗志,忙于宋朝的统一大业。终于在公元979年,宋太宗攻占北汉,北汉灭亡,整个中原几乎都握在了宋朝手里。但是收复被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的回归一直是赵氏兄弟的梦想,因此宋太宗再次发动北伐的战斗,原因有三:第一,宋军进行了几年的养精蓄锐、休养生息,现在已兵马强盛、粮草充裕;第二,大辽景帝去世后,由萧太后执政,统治相当混乱,是标准的“国母临朝,宠幸专政”;第三,辽军在后方和高丽及女真部落的战事不断。于是宋太宗感到第二次北伐已是万事俱备,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雄心再次萌发。

宋太宗对这次的北伐战争相当重视,几乎拿出了自己的全部家当,动用了全国的兵力。雍熙三年(986年)正月,宋太宗调遣所有精锐,兵分四路,向燕云十六州冲杀过去。这次宋太宗胸有成竹,因为起用的将士都是冲锋陷阵、久经沙场的精锐。

东路军主帅是天平军节度使曹彬,他是宋初的四大名将之一,久负盛名。副将是河阳三城节度使崔彦进,在平蜀之战中立下大功,部将有傅潜、李延斌、马正、范廷召、田绍斌、薛继昭、李继隆(也是宋初四大名将)等。西北路军主帅是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彰化军节度使米信,副将为沙州观察使杜彦圭,部将有蔡玉、韩彦卿、窦晖等。中路军主帅是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静难军节度使田重进,吴元辅和袁继忠为都监。西路军主帅潘美,乃宋初四大名将之首,曾辅佐宋太祖登基,是王朝的开国功勋,又是太宗赵光义的老丈人,可谓功高身贵。而副将杨业原是北汉名将,被辽军称为“杨无敌”,转投宋营不过五六年,却屡屡得到了太宗赵光义的重用和提拔。可以说宋军这次是名将如云、人才济济。

宋太宗的战略制定也非常完美,基本战略如下:以东路军和西北路军两军从雄州出发,牵制辽军主力;中路军出兵飞狐口;西路军出兵雁门,进攻关外诸州,胜利后与中路军会合,之后再与东路、西北路军一起包围幽州。

宋军于公元986年三月进入大辽境内,东路军率先打响了战斗。东路军主将曹彬锐不可当,当天就攻破固安,然后又迅速进军。经过长达七年的准备,宋军粮广兵足,对于从未惹过宋朝的辽国来说,很明显他们准备不足。因此战斗前期,宋军一鼓作气、势如破竹,四路大军连连报捷。

说来也奇怪,正当东路军节节胜利的时候,曹彬面对辽国巨大的开阔地忽然驻兵不前,原来这是宋太宗的命令,他拿着控制千军万马的遥控器忽然按错了键。于是曹彬的近十万大军就进驻涿州,距幽州仅有一步之遥,也许宋太宗觉得胜券在握吧。

宋军的胜利并没有让辽帝国的统治者惊慌失措,他们冷静地领军迎战,萧太后亲自率领大军支援耶律休哥,并派耶律斜轸率部阻击西路潘美军,将战争的重点放在了曹彬、米信两路大军。其作战方针是步步为营,你咬我十根指头,我就切断你一根指头!看谁更痛?

坚守南京(今北京)的耶律休哥在战争初期避免与宋军正面交锋,因为他知道敌众我寡,正面交锋必然全军覆没。于是他就用缓兵之计,晚上就派骑兵去骚扰宋军,白天则利用精兵虚张声势,让宋军疲惫不堪,尤其他抓住宋军的致命弱点,派人去截断宋军的粮草运输线,却迟迟不发动全军进攻,耐心等待着援兵的到来。

东路军曹彬三月攻占涿州、西北路军米信攻占新城后,本有机会联合起来攻取幽州,但是由于太宗赵光义的遥控器指示要等待西路的潘美部完成任务后再向西部进军,于是东路军错过了绝好的战机。而耶律休哥的作战方略开始显现成效,截粮成功,坚守涿州的曹彬部队断粮了。十万大军的吃饭问题让曹彬不得已做了一个影响整个战役的选择:从涿州退回雄州取粮。这成为雍熙战役的转折点。尽管宋太宗极力反对,但是曹彬还是违抗了他的命令,于是战局的形势陡变。耶律休哥趁曹彬撤退,向新城的米信发起进攻。米信孤军作战,伤亡惨重。而曹彬赶回涿州时,耶律休哥已等到援军,双方激战后曹彬大败,整个战役大局已定。东路军和西北路军的惨败,彻底撕碎了宋太宗四路合围幽州的作战蓝图。

对于西路军潘美的部队,宋太宗还布置了另一个政治任务:掩护寰、朔、云、应四州的居民迁至内地,这使西部军撤退缓慢。其他路的军队都迅速撤离,唯有西路军成了辽军的重点攻打对象。副将杨业见形势已定,不赞成硬拼,决定把民众迁到石碣谷(今山西朔州南),再派上千名弓弩手埋伏在谷口,用骑兵在中路声援,就可以完成移民的任务。没想到遭到了都监王的猜疑和嘲讽。为了证明自己对大宋的忠贞,他立刻率军北上。当天在狼牙村里,杨业率领自己的部下血战,直到支持不住的时候,他才边战边撤,把耶律斜轸引向陈家谷(今山西宁武北)。没想到陈家谷却空无一人,潘美和王答应的援兵居然迟迟未到。一代忠良最终拼死在战场上。

雍熙北伐失败后,北宋从此委靡不振,不敢再出兵北上。这一场战役,决定了北宋王朝一世的命运。

【酷评】

历史上经常有皇帝“遥控作战”的例子。这种事情,胜了是侥幸,败了是常态,归根到底都是因为他们太自负了。宋朝开国的两位皇帝都是行伍出身,历经战火洗礼,打起仗来确实有两把刷子。不过,也正因为如此,使得他们逐渐产生了这样一个观念:只有自己才真正会打仗,其他将领都不靠谱。因此,他们总喜欢对手下指手画脚,久而久之,下面也就真的长不出“大将”了。在日常生活中,最好不要犯和宋太宗同样的错误,认为自己样样都行,对别人指手画脚,甚至索性一个人把担子全挑了,替别人代劳。而到头来,只能是自己忙手忙脚,累得像陀螺,还把事情搞得一团糟,别人不但不会感激你,还可能埋怨你。

§§§第五节 茶贩子干革命

王小波出生在青城县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小的时候由于父亲是茶商,生活很富裕,十八岁那年就娶了李氏为妻,生活一直美满幸福。后来他和自己妻子的弟弟李顺合伙经商,贩卖茶叶谋生。蜀地乃天府之国,五代时期没有遭受长期战争的破坏,所以在后蜀时期国库丰盈、物资丰厚。后来宋太祖赵匡胤攻灭后蜀,见蜀国物产丰富,就纵容官兵们在成都一带疯狂抢掠,把后蜀大量的财富运到京城,归为国有。这样就激起了川蜀地区老百姓的极大愤恨。

到了宋太宗时期,朝廷对后蜀地区的统治更加严苛。朝廷在后蜀设立衙门,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地方官员垄断买卖,逼垮吞并小本生意。蜀地盛产的茶叶、丝帛等都被官方垄断经营。一些大地主、大商人趁机投机倒把,贱买贵卖,致使许多小本生意纷纷破产,蜀地百姓的日子就更难过了。再加上统治者纵容大地主大量地兼并土地,土地迅速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农民的土地越来越少。特别是四川境内,绝大多数的土地都归富豪所有,大多数老百姓非常贫穷。

雍熙北伐失败后,宋朝一蹶不振,经济、政治都处于低迷状态。由于耗用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政府对各地的经济更是严格控制,并大肆掠夺老百姓的财富。社会上的穷人越来越多,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日积月累,国内的局势开始发生动荡。

王小波和李顺的生意也因为官府的垄断而破产,于是两家便断了生路。眼看着一家人挨饿受冻,王小波心急如焚。为了摆脱困境,王小波决定起义。他看过记载农民起义的史书,觉得只要反抗朝廷就有可能改变贫富差距。于是他找到李顺商议,得到了他的支持。

公元993年,王小波聚集了一百多个茶农和贫民,跟他们说:“当今朝廷垄断了我们与少数民族地区的茶路,又夺走了属于我们的土地,把我们逼上绝路,而富豪们却越来越富有,实在是太不公平了。”李顺接着说:“朝廷逼得我们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但官府的人却富得流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我们应该消灭这种不平均的现象,我们要人人平等!今天把大家召集起来,就是商量这事儿。我们应该团结起来,去反抗官府的黑暗统治!你们觉得怎么样?”这些茶农和贫民受够了官府、富豪们的剥削和压榨,于是无不热烈拥护参与。王小波发动起义的事迅速传开了,各地的贫农纷纷来参加王小波的起义军,不出十天,就聚集了几万人,队伍很快壮大了起来。

王小波有了自己的队伍以后,于公元993年五月开始向朝廷宣战。他先率领队伍攻下青城,参加起义军的人数又迅速扩增。接着他又乘胜攻打彭山。彭山县令齐元振是一个刁钻狠毒的大贪官,搜刮民脂民膏很厉害,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王小波知道贫民对他的怨恨最深,于是派足兵力攻打彭山。在彭山百姓的配合下,起义军很快占领了县城,把大贪官齐元振杀死。王小波把贪官污吏从百姓那里搜刮得来的钱财,全部分给当地的贫苦百姓,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拥护和爱戴。

接着王小波又带兵北上,向江原(今重庆东南)发起了进攻。驻守江原的宋将张拼命反击,双方在江原城外展开了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