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历史就是读故事(中国卷)
12180400000024

第24章 大宋风云(1)

§§§第一节 赵匡胤抢班夺权

宋王朝分为北宋与南宋两场,在上半场,北宋用了100多年时间(960—1127年)想统一中国,却屡屡失败。即使皇帝都是明君,大臣全是智者,甚至有王安石那样剧烈地想要使国家富强的变法,都无济于事。北宋一直在购买和平,但这不是长远之计,终于在1127年,少数民族政权金国灭掉了它。

下半场登场的是南宋,南宋只能逃遁到长江以南,继续购买和平,偶尔会有雄心壮志的宋人要恢复上半场的疆域,仍然是技不如人。南宋就在这种“窝囊”的态度下转而醉生梦死,在半死不活的支撑了多年后,1279年,它依然被另外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元朝所灭。

长达300多年的大宋史是一部让人扼腕叹息的历史,同时也是部使人浮想联翩的历史。

郭威于公元951年建立的后周应该说是五代中比较出色的一个王朝,第二任皇帝柴荣继承了他的遗志,励精图治,并大肆扩张。但天不假年,柴荣在公元959年一病不起,他的儿子柴宗训继位,被称为周恭帝。恭帝年纪只有七岁,不能主持朝政,所以他的母亲符太后掌控政权,国内政局很不稳定。

这就给御前都点检赵匡胤一个很好的机会。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柴荣)手下的得力大将,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任命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由于赵匡胤领军有方,禁军很快成为后周最精锐强悍的一支部队。世宗死后,当时小皇帝又难以掌管国事,所以军权就基本落到赵匡胤手里了。当时京城里都谣言四起,说赵匡胤马上要夺取皇位了,搞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

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这时忽然从边境传来紧急战报,辽国和北汉联军准备攻打后周,现已到边境!符太后乃一个女流之辈,听说外敌来犯,毫无主见,惊慌失措,晚上便领着小皇帝来到宰相范质的府上,苦苦哀求范质帮忙。范质觉得后周的军权都在赵匡胤手中,只有他能将后周从危难中解救出,于是便决定求救于赵匡胤。

于是宰相范质和王溥做主,命令赵匡胤出兵征战。但是赵匡胤见后周政权不稳,就迟迟不肯出兵,因为他有自己的心思。当时赵匡胤不在朝中,但是京城内发生的所有事他都了如指掌,他想趁机多得到一些权力。因此赵匡胤对宰相范质推脱说:“本将军兵少将寡,不能出战。敌人勇猛强大,我的军队可能会全军覆没。”范质立即明白了他的意思,原来他是想借此掌握更大的军权啊。但范宰相还是被迫授予了他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的兵马,赵匡胤这才答应出兵迎战。

几天后,赵匡胤便率大军离开了东京(开封),跟随他的还有他的弟弟赵光义和亲信谋士赵普。大军刚刚离开,城内就传起了一阵谣言,说赵匡胤要夺取政权,要做天子了。这个谣言风波让朝廷的文武百官日夜惶惶。当天晚上,大军来到东京城外约二十里的陈桥驿,赵匡胤命令将士们就地扎营休息。

元帅的军帐中,赵匡胤一个人喝闷酒,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过了一会儿,他忽然扔下酒杯,起身向赵普的营帐走去。赵普正在翻阅兵书,见赵匡胤过来急忙起身拜见,被赵匡胤制止。他随意打量帐中一番,问道:“赵大人,休息的地方怎么样啊?”赵普忙说:“很好,多谢元帅的关心。”但赵普心里总觉得不踏实,这么晚了元帅来我这里干什么?赵匡胤找了个位置随意坐下,脸上含笑,谦虚地说:“我刚看一本关于汉朝史实的书,有一件事我一直想不明白,特来请教大人。”赵普连忙跪下说:“元帅请说,我一定知无不言。”赵匡胤说:“我一直想不明白汉高祖刘邦只是一个地痞无赖,怎么就建立了两百多年的大汉江山呢?”赵普立即回答说:“禀元帅,其实刘邦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是他善于用人,他的成功就是驾驭人才的成功。”“哦,那刘邦手下都有哪些贤才?”赵匡胤继续问。赵普答道:“文有萧何、曹参,武有英布、韩信。其中萧何是刘邦手下的第一大谋士,缺少了他,刘邦就得不到天下。”赵匡胤忙说:“是啊,可是我的萧何在何处啊?”最后留下了一句“赵大人倒挺像萧何的”就走了。赵普愣了一会,终于想明白了赵匡胤夜访的含义。之后,赵匡胤又来到弟弟赵光义的帐中,向他暗透心机,得到弟弟的大力支持。

一天的行军,让将士们相当疲顿,很多人进到军营中倒头就睡着了。但一些将领却聚集在一起,悄悄议论着时局。有人说:“当今皇上年幼,我们到战场上去打拼,将来也没有人记得我们的功劳,还不如拥护赵点检做皇帝,那样我们还是开国元勋呢。”大家听了,觉得非常有道理,就赞成拥赵匡胤做皇帝,于是找了个代表把他们的意见上报给赵匡胤。结果那个代表在元帅营帐里还没说完,众将士就闯进来,亮出武器,请求赵匡胤即位。起初赵匡胤不肯答应,后来将士们便以死相逼,赵匡胤顺势答应。赵匡胤暗暗高兴,这正合他意,于是他慎重地叮嘱大家说:“天子之位并非儿戏,大家要稳住,不要乱了军心,即位之事应当从长计议。”等众人散了以后,他就派人告诉留守在京城的大将们。

隔夜赵匡胤由于兴奋喝了不少酒,昏昏沉沉地酣睡一晚。早上醒来,听见外面一片嘈杂,接着就是营帐被打开,众将士拥入,高声叫喊:“我们想拥护点检做皇帝!”赵匡胤赶快起床,还没来得及穿衣服,几个将军就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罩在赵匡胤身上。之后众将士全部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皇上万岁!万万岁!”

众人又把他扶上马,请他回到京城即位。赵匡胤上马之后才开口说话:“既然你们立我做皇帝,我的命令就是圣旨,你们都能听从吗?”将士们跪地齐声回答:“愿意听陛下的一切命令!”于是赵匡胤当场就下了命令:“我们的大军回到京城以后,首先要保护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另外那些皇亲国戚和文武大臣也不能侵犯,更不准掠夺国家仓库和老百姓的财产。遵守命令的将士将来有重赏,违反命令的人一定会严厉查办。”众将士均承允下来。

赵匡胤本来就是禁军统帅,平时军纪严格,再加上有将领们的拥护,士兵们个个都很听从命令。一路上军容整齐,秋毫无犯,得到沿路老百姓的一致好评。到了东京后,他又取得了众大臣的支持,于是周恭帝退位,赵匡胤做了皇帝。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大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之为北宋。登基后赵匡胤率军统一中原,经历了五十多年混战的五代十国时期宣告结束。

【酷评】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赵匡胤是开国皇帝中最具菩萨心肠的一个,他跟部队的那些约定,不知道救了多少人。但光看到这一点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看到,赵匡胤不伤害他人,反过来也帮助了他自己,宋朝的建国过程相对来说就顺利得多,反对者、阻碍者也少得多。这就是“助人者、天助之”,在有机会和能力伤害他人的时候,却自觉约束或放弃这种机会,这样的人,往往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丰厚回报。我们今天如果也有这样的胸怀和认识,那么无论是人际关系上,还是做事情中,都会顺畅得多。

§§§第二节 酒桌上的“和平演变”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轻而易举地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但是心里却不踏实:前几天自己还是个御前都点检,现在忽然成了天子,真有点接受不了。每当想到这些,他就忧心忡忡,总担心着自己的位置不能坐稳。况且五代时期,君臣互争皇位的事例比比皆是,只要有实力,皇帝的位置谁都可以坐。

让他担心的事情很快就发生了。刚登基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赵匡胤建立的宋朝。四月份,昭义节度使李筠发动兵变开始反宋,宋太祖率兵亲自出征,才彻底平息。事隔不久,也就是九月份,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在扬州起兵反叛,赵匡胤又率军亲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平定。这两件事对赵匡胤打击不小。更让他揪心的是,最近他越来越觉得那些武将们不太听从自己,于是他决定做点什么来收回兵权。

一天,退朝之后,他派人宣宰相赵普到内宫单独谈话。赵普是他的心腹,大事面前他总能帮赵匡胤排忧解难。赵普进来之后,见赵匡胤面对着墙站着,便跪下问安。赵匡胤转过来身来,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说:“爱卿平身。”赵普见他脸色凝重,忙问:“陛下因何事如此烦忧啊?”赵匡胤连连叹气,问道:“赵爱卿,我有一个问题想不明白,你说自从唐朝灭亡之后,陆陆续续换了五个朝代,并且每个朝代都在不停地打仗,搞得百姓流离颠沛、家破人亡,搞得军队狼狈、士气疲敝,这到底是为什么?”说完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赵普想了想回答道:“陛下,道理很简单,国家之所以战乱不断,关键在于藩镇的势力太大。他们手握兵权,个个为自己的利益而不断争斗。如果把兵权全部归集到朝廷,所有军权由皇上一人把握,天下自然就太平了。”此话正中赵匡胤之意,于是他点头称赞:“宰相所言极是。为了天下百姓的安居乐业,我必须收回各位将军的军权,以稳固我大宋的江山。但是他们都是有功之臣,我怎能去夺取他们的军权呢?”赵普默然沉思,过了一会儿说道:“陛下,各朝都有杀功臣的先例,但我朝圣明,必须和平解决。像石守信、王审琦都是禁军大将,兵权在握,不如把他们调离禁军,赏赐高官厚禄来收回兵权。”宋太祖连连点头,十分赞同赵普的建议:“宰相果然才智过人,不愧是朕的萧何。”说完重赏赵普。赵普千恩万谢,起身回府。

第二天上朝,宋太祖就废除了御前都点检一职,众位大臣都不明白是为什么。退朝之后,赵匡胤派人召石守信等禁军将领到后花园赴宴。石守信等人不知皇上为何召见,以为是有赏赐,一个个高兴前去。宴席异常丰盛,美酒佳肴应有尽有,旁边又有歌姬美女起舞助兴,众将军喝得酣畅淋漓。酒过三巡,宋太祖忽然命令太监、舞女全部退出去,将军们正喝得高兴,听见琴声骤然停下,就明白皇帝有事要宣布。

赵匡胤故意紧缩眉头,举杯敬了各位将军,说道:“众将军都是我的朋友,没有你们的鼎力相助,我赵匡胤是不会有今天的,这个天子的位置就是各位给我的,大宋的江山就是各位的江山,所以各位的恩情我没齿难忘。”说完举起酒来一饮而尽。他又端起第二杯酒,接着说:“本以为登上皇帝的宝座就可以高枕无忧,带着兄弟们尽享荣华富贵。但是坐到这个位置才知道皇帝不是那么好做的,国家的内忧外患让我天天彻夜难眠,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由快乐啊。”

众人见皇上唉声叹气,赶紧问:“陛下,天子之位万人敬仰,怎么会不能安枕而卧呢?”

赵匡胤于是说:“道理其实很简单,皇帝的位置高高在上,所有的人都想坐上去,而我时刻面临着下台,这让我如何能睡得安稳呢?”

石守信等人听出了皇上的话外音,于是个个惊恐万分,忙放下酒杯跪在地上,纷纷宣誓告白:“陛下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呢?天子是上天指定的,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再说臣等扶持陛下登基,从来就没有异心啊,我们都忠心于陛下的。”

宋太祖见众人慌乱,于是扶起诸位大将,说道:“你们几个都是跟随我驰骋战场、出生入死的兄弟,我当然相信你们了,但是你们也掌管着千军万马,如果有一天你们的部下贪图荣华富贵,同样把黄袍穿在你们身上,到时候你们不答应做皇帝都难啊!”

石守信等人听完,觉得大祸临头,不禁冷汗暗生、浑身哆嗦,急忙不停叩首,只希望皇上给他们一条生路。他们无不眼中含泪请求道:“请陛下指一条明路。”

于是宋太祖就表白自己真正的心意,说:“众将军放心,你们都是我的兄弟朋友,我不会亏待各位。人的一生十分短暂,就如同白驹过隙,一晃即逝,我们争战沙场图的是什么?就是荣华富贵和家室的平安无事,追求那些功名利禄最终都是一场空啊!你们几个不如放弃手中的兵权,找一个世外桃源,购买一些良田豪宅,安享余生。当然我会重赏几位兄弟的,金银珠宝随你们想要,保证你们一世都享用不完,可以为自己的子孙后代也积累一些财产和家业。同时,宫中的美女随你们所带,还可以到外面买一些歌姬舞女,你们可以日夜饮酒作乐。另外我愿意和你们结为亲家,互通婚姻,保证你们的身家地位,从此君臣之间再也没有什么猜疑了。我们仍然都是好兄弟,这不是很好吗?”

众位将军都明白了宋太祖的意思,心想这样也挺好的,可以不用担心杀身之祸,于是又一同跪下:“陛下对我们的关心,真是如同骨肉至亲啊!我等愿意听从皇上的安排,永远记住皇上对我们的恩情。”说完再也没心情继续喝酒,一个个拜别离去。

第二天早朝,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赵彦徽等大将都上书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解除了他们的禁军将领职务,到不同的地方任节度使去了。而赵匡胤利用几杯美酒就能收回军权,成为了历史上的千古佳话,也被誉为“最高政治艺术的应用”。

【酷评】

同一个难题,不同人的解决方式会大相径庭,这和一个人的性格、智慧关系紧密。用温和的方式可以解决的事就尽量不要诉诸流血。要知道,当对手流血流泪的时候,仇恨的种子已经在他心头生根发芽。而一个慈悲的人会把别人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处处都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其实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大智慧,看似处处为人着想,实际上自己也会获益。削弱军权这件事,对所有的创业皇帝来说,都是一件极为棘手的事情,有人大开杀戒,有人小开杀戒,而能做到像赵匡胤这样,基本不流血的情况很少。赵匡胤的处理手法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值得今天每一个人学习。它提醒我们,生活可以是一个双赢的游戏,一些人的利益受损并不必然会给另一些人带来好处,而一些人的好处增加也并不必然会造成另一些人的利益受损。每当你面对一个复杂的利益取舍问题时,不妨想想“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提醒自己再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有没有可以让所有方的利益受损减少到最低程度的办法。

§§§第三节 宋太祖死亡之谜

赵匡胤建立大宋后,经过多年的打拼,疆土不断扩大,除北汉和燕云十六州外,中原基本统一。

有一天,赵匡胤遇到一位道士,于是问他:“道长可知朕的年寿几何?”道士掐指一算说:“如果今年的十月二十日夜晴,那么你的寿命可以再延续十二年;如果那天晚上是阴天,就应该尽快准备后事。”赵匡胤向来相信卜算之事,道士的话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但他又觉得自己刚刚五十岁,正值年盛,况且平时身体很好,死亡之日似乎很遥远,再加上他忙于统一中原的事情,不久这件事他便淡忘了。

十月份,赵匡胤由于饮酒过多而忽然患病,于是就想起了那位道士的话,他心想:“如果自己真的驾崩,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这个重任交给谁呢?”后来他想到了弟弟赵光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