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历史就是读故事(中国卷)
12180400000017

第17章 唐朝那些事(3)

俗话说能者多劳,因为杜如晦才气纵横,所以他一人身兼数职,这就引起了其他大臣的嫉妒。一天,一个叫陈师合的监察御史,向李世民上了一篇《拔士论》,说一人不可兼数职,暗指杜如晦权力太大。李世民看到后,很生气地说:“玄龄、如晦被重用,并不是因为功劳或者是我以前的部下,而纯粹是因为他们的才能。你这样做,是想离间我们君臣之间的关系啊!”于是二话没说,他就把这个人流放到了岭南荒蛮之地。此后,谁也不敢再说两位宰相的坏话了。

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而且两人是知己至交,同心同力,实在是最佳组合,唐朝前期的规章法典大多是他们制定的。

贞观初年,君臣商议国家大事的时候,房玄龄往往能提出许多精辟的见解和具体的办法来,但他只能说,却不能很好地整理出来,最终决定哪个办法是最好的。而杜如晦虽不善谋略,但精于分析与决断。因此,往往是房玄龄提出很多办法,这些办法一经杜如晦审视,就能快速地选出最切实可行的一条,然后将其变成一项决策、律令送到唐太宗面前。因此,房玄龄总是说:“不是如晦不能裁断。”这也就是“房谋杜断”一词的由来。

当然,“房谋杜断”的产生并不是偶然。当时唐太宗用人唯才是举,听政从谏如流,致使贞观朝政人才济济,天下英雄尽为所用,这才是主要原因。

【酷评】

“房谋杜断”四个字出于太宗李世民之口,是一门很有效的领导用人课。卓越的领导人都该有个认识:“房谋”身边要有“杜断”,就好比矛后边配着盾,长枪后边还要配着短剑。一个人不管如何优秀,也总有这样那样的缺陷,所以我们才强调团队合作。不管是做什么事,只要选对了搭档,一加一是完全可以实现大于二的效果的。另一方面,从房玄龄和杜如晦的故事,我们也可以认识到,人一定要正确对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承认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这才是正确的为人之道。比如有些人天生是交际能手、活动家,有些人则擅长做具体事务,那么活动家要认识自己的劣势,可以找一个踏实的事务高手做搭档,反之亦然,这样双方都能如鱼得水。

§§§第四节 请君入瓮:恶人周兴之死

公元685—705年,是武则天执政的时期。武则天当上女皇之后,为了清除异党,任用了一些手毒心狠的酷吏,这些人不择手段地诬陷、惩罚和杀害了许多无辜的官吏和百姓。

在这些酷吏中,最心狠手辣的当属周兴和来俊臣二人。他们每人手下有几百个人,专门干告密的事。只要他们认为谁有谋反嫌疑,就派人同时在几个地方告密,伪造出许多“罪证”,致使很多人莫名其妙地进了监狱。相比周兴,来俊臣更绝,他甚至专门编了一本《告密罗织经》,传授怎样罗织罪状的手段,成为当时酷吏必读的经典书籍。

周兴、来俊臣诬陷人的手段非常高明,办起案来也非常残忍。他们想出各种各样惨无人道的刑罚,名目繁多。他们抓到人,先把各种刑具在“犯人”面前一放,“犯人”就招了。

这样,他们二人就都有了杰出的政绩:周兴前前后后一共杀了几千人,来俊臣则使一千多家家破人亡,他们的残酷就出了名。提到这两个人的名字,当时的人都会吓得一哆嗦。

按常理来说,武则天靠酷吏打倒了反对派,坐上了女皇的宝座,这些酷吏着实劳苦功高,应该重赏,但是武则天并没有这么做。她当上皇帝之后没多久,就开始拿大名鼎鼎的周兴开刀了。

一天,周兴被人密告谋反。武则天派来俊臣去审理这宗案件,规定其限时破案。来俊臣接下这份差事,心里既甜蜜又苦恼:扳倒周兴,自己就成了皇帝眼里唯一的红人;但如何扳倒他却是个难题,因为周兴天性狡猾,手段多样,不好对付。他苦思冥想,不准备正面审问,而是想了另外一个办法。

一切准备就绪后,来俊臣挑了个黄道吉日宴请周兴。两人饮酒聊天,时不时地议论案情。酒到酣处,来俊臣装出满脸愁容,对周兴说:“唉!近来我审理的囚犯中很多人不招供,再三审问也不行。您是老前辈,有什么好办法啊?”

周兴一看来俊臣这么恭维他,心里很得意,微笑着说:“这还不容易!我最近就想出一个新办法:你看现在不是冬天吗,你就就地取材,先放一口缸,再在缸周围围一圈炭,把火生起来,然后让犯人坐进这缸里头,你看他能坐多会儿?谁都受不了我这个绝招,到时候你让他招什么他就招什么。我这可是经过了实验研究出来的。”

周兴说罢,来俊臣大加赞赏,要求当堂演示一下。他叫公差去搬一只大瓮和一盆炭火到大厅里来,把瓮放在火盆上。不一会儿,大瓮被烧得通红,熏得周围也热气冲天。

当周兴还在那里滔滔不绝地讲解这种刑罚的威力时,来俊臣站起来,拉长了脸,掏出事先准备好的状子说:“接皇上密旨,有人告发周兄谋反。你如果不老实招供,只好请你进这里边了。”说完,来俊臣生怕周兴不明白,还特意指了指烧得通红的大瓮。

周兴一听傻了,看着被烧红了的大瓮,他吓得面如土色,浑身直冒汗,来俊臣的手段他是最清楚的。他连忙跪在地上,像捣蒜一样磕响头求饶,表示愿意招认。于是,来俊臣不费吹灰之力就破案了。

案件审理的资料不久便上传到了武则天手中。武则天觉得周兴毕竟为她干了不少事,再说他是不是真的谋反自己也有点怀疑,就赦免了周兴的死罪,把他革职流放到了岭南的蛮荒之地去了。

但是周兴终究没能逃脱一死,他干的坏事多,冤家也多,到了半路,就被人暗杀了。

后来,人们就用“请君入瓮”的成语,来比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酷评】

《书经》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人能够常常行善,天必降福,人如果老是作恶,天必定降下灾殃。天给人的报应都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所谓“恶人自有恶人磨”,周兴过去经常用残酷的手法来逼害人,到头来被来俊臣用同样的方法来整治自己。而来俊臣最终也没得到好下场。俗话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我们今天刻薄待人,必定也招致别人刻薄待我。我们凶狠待人,必定有人会用同样的方法治我。所以,不管社会如何变迁,还是要做一个好人的。

§§§第五节 大胖儿子小胖妈妈

公元751年,唐玄宗退朝回宫,听到后宫一片喧闹,他跑去一看,发现一群宫女抬着一个锦缎做的大襁褓出来,里面是一个满脸胡子的大胖子,原来是杨贵妃准备给禄儿洗澡。玄宗觉得场面很滑稽,当场捧腹大笑,说:贵妃这个当妈的辛苦了,赶紧放赏。

裹在襁褓里被称为禄儿的大胖子叫安禄山,是安史之乱的发动者,唐玄宗的统治就是他断送的,杨贵妃也最终因他而死。不过,此时他却是玄宗最宠爱的将军,是杨贵妃的干儿子。

安禄山是个混血儿,在三十岁前一直混迹在边疆地区,是一个不很安分的商人,三十岁那年才步入军旅。当兵之后,安禄山仗着人熟地熟,频频立功。为了能够升官升得快,安禄山采取了一条捷径——送礼。

当时的皇帝对于边关事宜的了解,全靠一群叫做“采访使”的文人。他们将自己在军中看到的、听到的都编辑在册,汇总给皇帝或者宰相、兵部,作为将士升职降职的参考。安禄山抓住机会,使劲儿给这群人送礼送钱,终于收到了奇效。

很快,唐玄宗就知道自己有一个叫做安禄山的好下属,别人把他说得那么完美,自己必须要见一见,于是便下诏让安禄山进宫面圣,看看他到底长啥样子。

天宝六年,安禄山入宫,见了唐玄宗和杨贵妃,自然是要行九叩之礼了。一般人肯定是先拜皇上再拜贵妃,而安禄山却是先拜贵妃娘娘。唐玄宗李隆基不解,安禄山答道:我是少数民族的啊,我们那块都是先拜母亲的。要是换一个人,肯定会对安禄山的谬理大怒,但是宠爱杨贵妃的玄宗觉得安禄山这个马屁比拍到自己身上还舒服,竟然哈哈大笑起来。

原来,安禄山深谙揣摩他人心思的功夫,他在来之前做足了功课。李隆基异常宠爱杨贵妃,于是他就把讨好杨贵妃作为巴结皇帝的第一步。

安禄山“荡气回肠”的憨厚让他得到了皇帝李隆基的赞赏。

据说,李隆基曾经指着他的大肚子问他:“你这个胡人的肚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大成这样?”

安禄山随口答道:“其他什么都没有,只有一颗忠于陛下的红心!”

但后来的事实表明,他的确有一颗红心,却是两手准备。

还有一次,李隆基命他晋见皇太子李享,他却不肯跪拜。左右侍从催促他跪下,他却拱手肃立,皱着眉头问:“我是胡人,不懂得朝廷的礼仪和规矩,不知道皇太子是什么官?”李隆基跟他解释道:“皇太子就是储备君王,我的接班人。我百年之后,代替我做你们的君王。”

安禄山就叹气说:“我真是比猪还蠢,我以为天下只有陛下您一个人,谁想还有个储备的君王。”但他还是给李亨跪下叩了头。李隆基哪里听过这样的奉承话,早就高兴得人仰马翻了。

安禄山就靠着自己装傻充愣兼拍马屁的功夫,逐渐拉近了与杨贵妃和皇帝的关系,成为皇帝身边的大红人。每次家宴唐玄宗都拉着安禄山出席,甚至有一次喝酒喝得高兴,当即命杨贵妃的从兄弟杨、杨等与安禄山拜为把兄弟。

时间一长,安禄山见马屁拍得差不多了,便又腆着脸上奏唐玄宗,要认杨贵妃当干妈。当时安禄山已经四十五岁了,杨贵妃刚刚二十九岁,而且安禄山还是杨贵妃姐姐的干哥哥,这简直就是胡闹嘛!但是,唐玄宗和杨贵妃在生活问题上从来都是不拘小节的人,安禄山又是一个胡人,所以,谁也没觉得别扭。于是,在得到李隆基允许后,安禄山马上跪倒在杨玉环脚下,给“母亲大人”行礼。

当时的唐朝有洗儿的习俗,就是要给新生儿洗浴。安禄山当了人家的儿子,自然也要洗浴一番。于是,安胖子被脱得一丝不挂,用白帛包好,让好几个宫女抬着到杨贵妃所住的宫殿,进行洗儿仪式。这就是我们故事开篇的一幕。

费尽心机当了贵妃的干儿子,安禄山自然有了更多好处。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楼举行宴会,文武百官都坐在楼下,唯独安禄山不一样。唐玄宗专门在御座东边安了一个小屏风,让安禄山就坐在屏风后头,百官只有眼红的份儿。

然而多年之后,正是这个贵妃的干儿子反叛朝廷,把堂堂的大唐帝国折腾得奄奄一息,给后世种下了无数的苦果。

公元751年阴历二月,安禄山四十九岁,他已是身兼三镇节度使,同时兼领平卢、河北转运使、管内度支、营田、采访处置使。从四十岁到四十九岁,安禄山从一方节帅到身兼三镇,荣耀君宠达到顶峰。公元755年,拥有重兵的他以“清君侧”为由发动叛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此后,大唐帝国从巅峰跌入谷底,奄奄一息,再也没能再现往日的辉煌。

【酷评】

为了讨好杨贵妃,安禄山可谓丑态百出,费尽心机。后来当他起兵范阳的时候,不知道心里可还会想起这位“胖妈妈”,可还会对大唐朝廷抱有丝毫温情。不用说,这又是一曲豺狼献媚、必有所图的故事。孔夫子老早就提醒过人们:“巧言令色,鲜矣仁!”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那些花言巧语、过度热情地献殷勤、讨欢心的,基本上没有好人,安的都不是好心。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人凭什么要不顾脸面地讨好你?不就是有所图嘛!在生活中,对于这种主动靠上来奉献糖衣炮弹的人,要尽量畏而远之,一旦不慎陷入了对方的迷魂阵中,那么,你必定会为此付出代价。

§§§第六节 口蜜腹剑李林甫

在唐朝有这样一位丞相,因为得罪的人太多,每时每刻都担心别人要暗杀他。于是,他出门时一定会带着众多侍卫以备不测,在家中也要不辞辛苦一个晚上换几次卧室,谁都不知道他究竟在哪个房间。他就是李林甫。

李林甫,小字哥奴,小名十郎,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之第五代孙。李林甫的曾祖父叫李叔良,是唐高祖的堂弟,因此若论起辈分,李林甫比唐玄宗李隆基还要高出一辈。但所有这一切都没能成为李林甫的政治资本,他的家世并不很显赫,唯一的资本就是身为秘书监的舅父姜皎,靠着这层关系,李林甫才当上了一个叫千牛直长的小官。

李林甫当然不会满足于这么一个小官。后来,他攀上了御史中丞宇文融这棵大树,受他引荐,后来当上了御史中丞,由此进入朝廷权力中心。

李林甫虽然不学无术,没有什么文才,但论起权术手腕和心机城府,唐玄宗的麾下虽然名臣能吏无数,却没有一个是他的对手。即使是再智谋过人,再老奸巨猾的人,也往往败于李林甫的手中。

李林甫比一般奸人更高明的是,对手即使被他弄得焦头烂额,身家性命有时候都送掉了,却还不知道是他在暗地里捣鬼。因为他越是想整倒某人,就对他越是巴结,越说好话。他当面是人,背后是鬼,当时朝中人都异口同声说:“李公虽面有笑容,而肚中藏着把剑。”又有人背后说:“李林甫嘴上抹着蜜,肚子里却藏着随时出鞘的剑。”“口蜜腹剑”这个成语,便出自于此。

聪明的李林甫当然也深知谄媚、巴结上司之道。他竭力讨好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巴结玄宗宠信的妃嫔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十分重视后宫力量。李林甫在担任礼部尚书时,就和宫内的宦官、妃子勾结,探听宫内的动静。唐玄宗在宫里说些什么,想些什么,他都先摸了底。等到唐玄宗找他商量事情,他就能对答如流,简直跟唐玄宗想的一样。因此,唐玄宗觉得李林甫这个人很符合自己的胃口。

当时的大才子张九龄担任宰相一职,他博学多识,文才绝代,深受玄宗的赏识。唐玄宗觉得李林甫又能干又听话,于是跟张九龄商量想把李林甫提为宰相。张九龄曾被李林甫整过,当然知道李林甫是什么样的人,就直截了当地说:“宰相的人选,关系到国家的安危。陛下如果拜李林甫为相,只怕不妥。”这些话传到李林甫那里,把他气得够呛。之后,李林甫一边表面上还是巴结张九龄,一边寻找机会扳倒他。

一个不错的机会来了。当时朔方(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将领牛仙客厉行节约,积蓄财物,政绩十分可观,唐玄宗想提拔牛仙客,张九龄没有同意。本来事先答应张九龄要和他一起劝谏的李林甫却不发一言,不但如此,他又暗地里把张九龄在皇上面前说的话告诉了牛仙客。

这天,唐玄宗又找张九龄商量提拔牛仙客的事,张九龄还是不同意。唐玄宗觉得自己居然说话到了不管用的地步了,很是气恼,厉声说:“难道什么事都得由你做主吗!”之后,唐玄宗越来越觉得张九龄讨厌,加上李林甫的诽谤,终于借个因头撤了张九龄的职,让李林甫当了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