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历史就是读故事(中国卷)
12180400000016

第16章 唐朝那些事(2

要实现起事的目的,自然需要充足的兵力。但按照大隋律令,要征兵,就要得到皇帝的批准。

正当李渊发愁之际,很快,一个合适的理由出现了——刘武周杀死了王仁恭。

刘武周是马邑太守王仁恭的手下,因为和王仁恭的小妾私通,怕事情泄露,便杀死了王仁恭。随后,刘武周带兵万余人,攻破雁门郡、楼烦郡,占据汾阳宫,自称太守,随后,他又投靠突厥,被突厥封为“定扬天子”。他的一连串举动,阴差阳错地帮了李渊的大忙。

这个理由真是太充分了,李渊当然不肯放过。他立即命令李世民及心腹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四处征集兵马,结果,短短几天就招集了万余人。

第四步:铲除异己。

李渊的兵马越招越多,隋炀帝派来的耳目王威、高君雅二人越来越觉得事情不对劲儿:对付一个刘武周用得着招这么多兵吗?而且为什么把新兵都交给李世民、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

王、高二人觉得要揭开这个秘密,就得知道长孙顺德、刘弘基是干什么的,于是他们派人暗暗调查二人底细,得出的结果把他们差点吓得魂飞魄散——他们二人都是高丽战争时的逃兵,依律当斩。

终于,王、高二人再也坐不住了。他们找了一个叫做武士(就是武则天的老爸)的人问话:“长孙顺德和刘弘基都是在逃案犯,不能带兵。我们要上报朝廷,将他二人治罪。”

王、高二人算是问错人了。当时李渊对是否起义犹豫不决,这个武士可是撺掇他起兵最厉害的人之一。

事实证明,在精明的武士面前,王、高二人蠢得一塌糊涂。“哎!这恐怕不好吧!”武士故作深沉状,接着缓缓地说了一句话,“这两人都是唐公(李渊7岁时被封为唐国公)的人,在他的地盘上,二位想做什么,首先要想清楚吧!”这句话既是一种威胁,可是听起来,好像又是替王威和高君雅着想。

王威和高君雅听后对武士感激涕零,自然对他言听计从。

然而随着造反准备工作步伐的加快,王威和高君雅两个人毕竟不是傻子,他们看出了李渊造反的目的,便决定除掉李渊。

这边,李渊也得知自己的谋反大计被人知晓,便决定先下手为强,除掉二人。

李渊将除掉二人的地方选在了晋阳宫,因为此处是裴寂(时任晋阳宫副宫监,名义上的正宫监为李渊)的地盘。在这个地方动手,就算王、高喊破嗓子也不会有人理会。同时行宫为重禁之地,王、高不能多带人员进去,制服起来更容易。

计划很周详,只待王威和高君雅上钩。

公元617年五月十四日夜,李世民预先埋伏军马于晋阳宫外,准备起事。

第二天一大早,李渊召集王威、高君雅等人在晋阳宫召开工作会议,商议怎样防备刘武周南侵,以及到晋祠求雨的事宜。

就在会议进行中、大家彼此交流意见之时,刘文静带着开阳府司马刘政会突然闯了进来,引起一片哗然。

李渊脸上露出不快,责问刘文静:“放肆!不知道我们正在开会呀?”

刘文静不慌不忙地说道:“因为我有紧急事情要汇报,因此没有事先通报一声。”

李渊很诧异,问道:“什么事这么紧急啊?”

刘文静环顾四周,还是很沉静地说道:“因为我有密状要献给唐公,状告两位副留守。”

刘文静会演戏,李渊的演技也不差。只见他装出一副非常吃惊的样子:“会有这种事?”然后起身将密状拿过来,端详了好一刻,才说道:“王威、高君雅里通突厥,引兵入境!”

王威和高君雅被吓傻了,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状况,只是下意识地辩解道:“什么?勾结突厥?谁这么大胆敢诬陷我们!”

李渊当然不会听他们二人的解释,下令道:“来人!把这两个人给我绑了,投进大牢!”语音未落,手下一干人等一拥而上,准备将王威和高君雅五花大绑地捆起来。

高君雅最先反应过来,将袖子捋起,挥舞拳头对李渊吼道:“这是污蔑!你为了造反,要先杀我!”不管二人怎么挣扎,最终还是被拖了出去,高君雅的声音越来越远。

此时,二人在宫外的亲信也被李世民预先埋伏的士兵迅速制服。

李渊随即宣布起兵造反,史称晋阳起兵。

晋阳兵变后,李渊及其子李建成、李世民等乘虚入关,攻克长安,推翻隋朝,并于第二年即武德元年(618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长达三百年之久的大唐王朝。

【酷评】

招呼几个兄弟,砍根树枝挂上个破布,大喊一声:“咱们反了!”这就是革命?有此想法的人太异想天开了。革命是个复杂的活儿,我们仔细查看那些成功的革命,都有当事人通盘的筹划和精密的执行的影子。李渊在革命前环环相扣的运筹为他后来的成功添加了重要的砝码,也为后来想要做一番惊天动地大事业的人提供了一个样板。李渊的成功告诉我们,不要听镁光灯下的成功者感言,要看他在未成功之前的行动,因为那里才蕴藏着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我们看名人明星的成功故事,往往都是他们成功之前的拼搏、挫败、举步维艰最能打动人,也最能让读者有所收获,这些才是成功故事中最有价值的部分。生活中,和人交往,也不妨少羡慕人家成功的荣耀,多理解对方做成一件事前的千种辛苦、万般艰难。

§§§第二节 亲兄弟火拼玄武门

一千多年前,长安城玄武门前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政变。秦王李世民从这里走向了皇权的最高峰,开创了后来贞观之治的盛世。也就是那一天,玄武门见证了一场兄弟相残的人间惨剧。

对于这段历史,史书中向来隐晦模糊。那么历史上的那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手足相残的悲剧呢?要弄明白这些,就要从唐朝建立之初开始说起。

李渊有四个儿子: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三子玄霸早亡,长子建成、次子世民、四子元吉都随父亲打天下。三个人当中,数李世民功劳最大,大唐江山几乎为他一人打下。因此,李渊时不时就对外人夸奖自己这个儿子是多么多么地英勇,多么多么地聪明,多么多么地像自己。他这一说不要紧,其余两个儿子不高兴了。因此,时任太子的李建成便与四弟齐王李元吉联合,多次谋害李世民而未遂。而李世民也不是省油的灯,他可不愿将自己打下的江山拱手让人。

儿子们整天为了皇位闹得不消停,身为皇帝的李渊便充当和事佬,在几个儿子中间反反复复,一会儿支持这边儿,一会儿支持那边儿,致使两派的纷争愈演愈烈。李渊越调解越糟糕,终于弄得不可收拾,在两边都威信全无。

武德九年六月,太子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的权力斗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李建成、李元吉准备采取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先是贬黜他们认为最难对付的房玄龄、杜如晦,然后以征讨突厥为契机,夺了李世民的兵马,以为到时再杀他就易如反掌了。

李世民聪明过人,当然知道自己的兄弟打的是什么算盘。他感到形势紧迫,急忙把大舅子长孙无忌和大将尉迟敬德找来商议。两人都劝李世民抢先动手。

李世民刚开始还有些于心不忍,但架不住身边众臣的极力劝说,终于咬咬牙,下定决心发动武装政变。

六月初三的晚上,李世民在收买了玄武门的守将常何后,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瑾、刘师立、公孙达武、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人,在玄武门设伏。

六月初四清晨,李建成的探子已经探到内情,并火速报告给李建成和李元吉。李元吉建议大哥不要入朝,说:“我看事情不妙,不如我们假装有病不去上朝,等事情弄清楚了我们再去也不迟。”

但李建成觉得自己是堂堂的太子,整个长安都是他的,有什么可怕的?再说了,现在的情况十分紧急,如果被父皇知道自己没去上早朝,二弟李世民可不是省油的灯,肯定会在父皇面前说自己坏话。于是,李建成按着日常的规矩,和李元吉一起入朝。

李建成与李元吉骑着马,边说边笑进入了玄武门。走到临湖殿时,突然发觉周围和平常好像不太一样,看不到一个侍卫。事情不妙!李建成赶紧拍马往回走。

见猎物要走,李世民不干了,他忙从玄武门里纵马赶了出来,大声喊道:“殿下,别着急走!”

李建成、李元吉看到披甲戴胄的李世民,心里便完全明白了。李元吉伸手去拿弓箭,准备射死李世民,可由于太过紧张,一连拉了三次弓,竟然都没拉开。这边李元吉正忙着比划,那边李世民已经拉开了架势,他的箭又快又准,却不是朝着自己的四弟,而是向被吓傻了的大哥李建成射去。李世民不愧久经沙场,他这一箭射中了李建成的喉咙!

李元吉见大哥死了,更加心慌意乱,骑着马只顾逃命。李世民出城门追击,尉迟敬德也带着人赶到,一出手便将李元吉射下马来。

或许是李元吉跌下马背的姿势太过于震撼,竟然将李世民骑的马吓得够呛。马儿受了惊,胡乱跑着,冲进树丛里,李世民也被困在里面。李元吉这下可乐了,他急忙跑到李世民面前,取了李世民的弓箭,准备用弓弦勒死李世民。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敬德飞马赶到。

一物降一物,李元吉的克星就是尉迟敬德。见他赶到,李元吉撇下李世民,跑得比兔子还快,一路向武德殿方向逃去。

尉迟敬德在后面紧紧追赶,一箭就把李元吉射死,并从容取下李元吉的人头。随后,李世民和他的伏兵一起,迅速进入玄武门。

此时驻守在东宫的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听说太子被杀,与副护军薛万彻、屈直府左车骑谢叔方率领东宫、齐王府两千精兵,满怀复仇的怒火,气势汹汹地向玄武门扑来。

千钧一发之际,张公谨跳了出来,他独自一人,把沉重的玄武门迅速关上。冯立见进不了门,便开始攻城,双方展开大战。由于李世民兵力太少,高士廉便带人释放牢房里的囚徒,分发武器,临时武装起来,在冯立的后面是时不时地捣捣乱,偷袭一下。

玄武门久攻不下,薛万彻便鼓动大家去攻打李世民的秦王府。

此时,守卫在玄武门上的将士非常紧张,因为秦王府的守备现在形同虚设,拿得动武器的男人都在玄武门这边,一旦太子李元吉的部下去攻打秦王府,战势就会发生惊天逆转。

这时,又是尉迟敬德及时赶来,亮出了两个重磅人头炸弹!他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高高举起,让他们手下的士兵知道首领已死,继续作战没有意义。

老大都死了,东宫及齐王府的人顿时没了斗志,纷纷作鸟兽散,薛万彻也带着数十人逃进了终南山。

此时,唐高祖李渊一边想着如何解决这几个儿子之间的矛盾,一边等着三人去朝见。不久,尉迟敬德手拿长矛气喘吁吁地冲进宫来,说:“太子和齐王发动叛乱,秦王已经把他们杀了。秦王怕惊动陛下,特地派我来保驾。”

一番话犹如晴天霹雳,见惯了大风大浪的高祖竟然吓得手足无措。

旁边的宰相萧等出来圆场,说:“建成、元吉本来就没有什么功劳,两人见秦王受宠眼红,便施用奸计。既然秦王把他们杀了,那就是好事一件。陛下您可以放心了。”

事情到了这步田地,如果自己为两个儿子报仇,只怕杀红眼的二儿子连自己都不会放过。于是,唐高祖只得承认李建成和李元吉他们罪有应得,李世民救了社稷,也救了他。几天后,唐高祖立李世民为太子。这就是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事变发生两个月后,唐高祖知道大势已去,为给自己留个体面,便宣布自己退位为太上皇,由李世民继位,即唐太宗。

【酷评】

兄弟相残,是人间最不该发生的悲剧之一,权力这东西真是害死人呀!不过这件事儿就当事人来说,似乎每一方都觉得自己有“不得不”这样做的理由:太子李建成觉得,既然我是太子,你就不应该老来抢我的风头;李世民则觉得,我最能干、功劳最大、势力最强,你是太子也得让贤……不过,从人道主义的立场来说,任何理由,都不足以用来随意剥夺另外一个人的生命,更何况是手足相残!生活中也常见这样的事情: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好人,做什么事都有很充分的理由,和朋友闹翻是因为他不忠诚,和父母吵架是因为他们不理解你,和同事闹不愉快是因为对方太贪心、太算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原因就是每个人都只从自己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不能将心比心,如果多为对方想一想,生活就可以有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第三节 房谋杜断:好搭档成就好事业

公元581年,杨坚称帝,建立隋朝,年号开皇。经过几年的发展,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史称开皇之治。

这一天,隋朝国都长安一片繁华景象,大街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走来一对父子模样的人,从他们的穿着来看不像是本地人。此时正是中午时分,他们肚子饿了,便进了一家酒楼。

两个人刚进酒楼,还没有坐下,就听吃饭的人说道:“如今天下都不打仗了,真是好啊,咱们赶上好时候了。”随后,一起吃饭的人都随声附和,连连称是。

一旁的儿子听见后,却不以为然,他转身对父亲说:“父亲,我觉得那位大叔说的不对。当今皇上只因为是北周近亲,才夺得了皇位,他本身并没有什么功德。再加上即位后,他又动不动杀人,放纵皇子争逐帝位而不肯早立太子,必定会使皇子们互相倾轧。这样下去,等到皇帝死后,天下一定会再次乱起来的。”

听到儿子的大逆不道之言,父亲吓坏了,忙捂住了儿子的嘴。但在心里,父亲又不得不佩服儿子看问题的眼光,真比一个成年人还要深刻、独到。

这个早慧的孩子就是后来大唐著名的宰相房玄龄。

房玄龄,齐州临淄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博览经史,而且很有见识,十八岁就考中进士。隋朝末年,中原混乱,一直很想展示自己才华的他投奔到李世民门下。当时的李世民事业刚刚起步,急需要有志之士加盟相助,听说房玄龄来投奔自己,李世民亲自接见了他。经过了一番长谈,两人一见如故,李世民当即任命房玄龄为记室参军,相当于一名小小的书记员。此后几年,李世民每次征战,必让他跟从,为自己出谋划策。

这一年,李唐的队伍攻破长安,房玄龄几乎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好朋友、时年三十二岁的杜如晦推荐给李世民。

杜如晦与房玄龄是好友,两人的经历也很相似:他比房玄龄大三岁,也出身官宦家庭,也空有满腹文采却郁郁不得志。不过,两人也有不同之处,最大的一点就是杜如晦才气纵横,性格张扬,同时能当机立断,而房玄龄则成熟稳重,善于谋略。所以,房、杜两人可以形成很好的互补。

公元626年,李世民刚一即位,就开始封赏群臣。其中第一等功劳者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排名不分先后)。在这五个人中,尉迟敬德、侯君集是打仗在行,治理国家就差劲些,而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子、好朋友,绝对是第一心腹,但也没有什么才干。这样比较下来,房玄龄、杜如晦的任务就艰巨了许多。

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尚书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他们二人共同领袖群臣,总领百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