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麻痹性斜视(4)
医案3彭某,男,31岁。
主症:头部外伤后头痛,左眼不能睁,眼球不能转动,口角明显向右侧斜,左耳失听1月多。于41天前伐木时,头部被一整筒木材打伤,当时意识完全丧失约20分钟,耳、鼻流血,呕吐,头面部肿胀、青紫。经抢救治疗后,神志逐渐清醒,头面部肿消后,即发现上述情况。曾注射维生素B1、维生素B12,口服地巴唑1个月,效果不明显。检查:左上睑全下垂,眼球向各方转动均受限,屈光间质正常,眼底正常;左面部知觉丧失,口角明显歪向右侧,左侧面部表情消失;左外耳道有干血痂,除去血痂后,外耳道上壁充血、肿胀,鼓膜挤向前,有一水平线状瘢痕,下方有渗出点;音叉测验:左耳气导、骨导全消失。反应迟钝,对答缓慢;脉沉细,舌苔白。
诊断:瘀血凝滞,清窍受阻。
治则:活血通络。
【处方】血府逐瘀汤:柴胡10g,枳壳10g,川芎10g,当归10g,生地黄15g,桃仁12g,红花10g,赤芍15g,桔梗10g,牛膝15g。
服上方20剂后,头痛明显减轻,遂改用祛风通窍之法。
【处方】胆南星3g,石膏15g,炒白附子10g(先煎),松节30g,木瓜10g,伸筋草25g,珍珠母25g,赤芍15g,防风15g,钩藤10g,僵蚕12g,枸杞子15g。
服上方30余剂后,以上诸症明显好转,再加升麻3g,以加强升提上睑之力。共服中药100余剂,除左眼外展受限,左耳失听外,其余全部恢复正常。
【解析】本案头部外伤,瘀血阻络,气血郁滞,调节失灵,经络麻痹,筋肉弛缓,故以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用血府逐瘀汤后,头痛明显减轻,是瘀血已除,而余症无明显好转,是风邪犹在,改用正容汤加减祛风活络,以求清窍自开。
(五)韦文贵治麻痹性斜视验案(《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医案1吴某,女,28岁,门诊号62813。
初诊日期:1963年9月13日。主诉:左眼复视已1个月。
病史:1个多月前先有头痛,上月15日因事生气,第2天突然出现复视,伴有头晕耳鸣,3天后发现左眼内斜,不能外展,经当地医院诊治不见效而来北京治疗。
检查:右眼视力0.9,近视力耶格表1;左眼视力1.0,近视力耶格表1。左眼外展,外上、外下运动均受限制,眼球稍往外展即可出现复视;右眼上下左右运动自如。双眼底视盘色泽正常,动静脉比例正常,黄斑中心凹反射可见,周边部未发现异常。血压90/55mmHg。脉弦数,舌质淡红,苔薄黄稍腻。
诊断:左目偏视,视一为二症。
辨证:肝郁气滞,脉络受阻,风邪乘虚而侵,故筋膜挛急而致目偏视及视一为二。
治则:平肝清热,熄风解痉。
【处方】①补肝散加减:车前子9g(包煎),细辛2g,茯苓12g,防风5g,玄参9g,黄芩5g,羌活6g,党参12g,石决明24g,钩藤5g,五味子9g,僵蚕6g,白附子2g,水煎服,每日1剂。②磁朱丸,每日6g,捣碎,温开水送服。
1963年10月28日末诊:上药已服27剂,1尺以内复视已消失,偶尔往外斜看可出现复视,近日失眠,血压偏低。
检查:右眼视力1.0,近视力表1;左眼视力1.2,近视力表1。左眼球位置已正常,上下左右转动自如。双眼底正常。脉象沉细,舌质淡,苔白。
药后筋脉挛急已解,故目偏视基本消失。惟病久气虚,脾胃不足,目系弛缓,约束失灵,以致难受全功。拟益气升阳,宁心安神之法固本培元,以善其后。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处方】炙黄芪15g,炒白术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6g,党参10g,炙甘草10g,丹参10g,炒酸枣仁15g,夜交藤24g,五味子6g,14剂,水煎服。带回原地服药,巩固疗效。
【解析】本案发病于暴怒后,用平肝清热熄风之法,辅以益气祛风解痉,服药27剂后,眼位已正,运动自如,复视基本消失。惟血压偏低,病久正虚,中气不足,故改为益气升阳之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因患者失眠,故加炒酸枣仁、夜交藤宁心安神,服药14剂而告愈。
医案2赵某,男,11岁,门诊号0669。
初诊日期:1957年5月13日。主诉:右眼内斜,伴有复视已2周多。
病史:3周前曾患感冒,发热,愈后右眼内斜,眼球运动不灵,伴有复视,眩晕,恶心,有时偏头痛,晨起痰多。
检查:右眼内斜,眼球外展受限制,向上、向下、向内运动自如;左眼正常。双眼底正常。脉浮细而数稍滑,舌质稍红,苔微腻。
诊断:右眼目偏视,视一为二症。
辨证:外感风邪,内有痰湿,风痰阻络,筋脉挛急所致。
治则:祛风化痰,舒经活络。
【处方】正容汤加减:防风5g,羌活5g,秦艽5g,白附子3g,僵蚕10g,半夏6g,木瓜6g,胆南星3g,甘草3g,松节6g,钩藤6g,全蝎3g,7剂,水煎服。
1957年5月20日二诊:患儿复视减轻,眼球较前灵活,眩晕恶心明显减轻,头痛已消,偶尔有痰。检查:右眼尚有轻度内斜,往外看超过正中线仍出现复视,眼球外展仍受轻度限制,欠灵活。仍按前法,原方7剂。
1957年5月27日末诊:上述症状均已消失,眼球活动自如,近日懒言少动,精神欠佳。检查:右眼已正位,无内斜,眼球上下左右活动自如,右眼底正常。辨证:风痰邪气已消,脾胃虚弱,故懒言少动。治则:补中益气升阳。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
【处方】柴胡5g,升麻1g,当归6g,白术6g,炙甘草6g,炙黄芪6g,党参10g,陈皮2g,7剂,水煎服。药后一切正常,停止治疗。
【解析】本案病发于感冒发热后,儿童筋脉脆嫩,易被风邪所侵。内有痰湿,外感风邪,风痰阻络,筋脉挛急而为“目偏视”和“视一为二”。方用正容汤祛风化痰,舒经活络,另加钩藤、全蝎以助平肝熄风解痉之力。服药14剂而明显好转,因病后正衰,复以补中益气汤以扶其正。
(六)张皆春治风牵偏视验案(《张皆春眼科证治》)
医案杨某,男,52岁,干部。
1977年10月12日初诊。自昨日下午忽然感觉左侧面部不舒,不时抽动,闭目困难,饮水时左侧嘴角漏水,吃饭时左腮塞满食物。检查:左侧眼睛、面颊、口唇均向左侧歪斜,眼胞微浮,白睛稍赤,眼泪汪汪,言语不利,四肢活动尚灵。此为风牵偏视,治以加味牵正散。
【处方】黄芪15g,熟地黄、当归、僵蚕各9g,全蝎4.5g,防风6g,川芎1.5g,甘草3g,白附子6g,配合针灸(隔日1次),服药6剂,针刺3次。
10月18日复诊:口眼斜减轻,饮水已不再漏,继用上法治疗。至11月8日,诸症皆除,嘱其停药。
【解析】脾胃不足,络脉空虚,风邪乘虚而入,风中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肉失于濡养而弛缓不用,突发口眼斜,故以黄芪、甘草补中健脾益气;当归、熟地黄养血充脉;僵蚕、白附子、全蝎、防风祛风活络解痉,且白附子善行于上,引诸药直达头面;川芎活血通络,辛窜上行,合而补养气血,疏通经脉,除风散邪,使气血旺盛,经络通畅,风邪自灭。
(七)彭清华治麻痹性斜视验案(《中医杂志》)1994年12期)医案胡某,男,24岁。
因左跟不能睁开及外斜视12天,而于1991年3月14日就诊。患者诉因患家族遗传性视神经萎缩(Leber氏病)而在某区医院中医科诊治,治疗除口服中药、针灸外,并球后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2mL,每周2次。在左眼第6次球后注射后,患者自觉左眼胀感明显,当天下午即发现左眼外斜视、眼睑不能睁大、复视、头晕、目眩、恶心。经该院针灸、中药及维生素B1、维生素B12和血管扩张剂烟酸、复方丹参片等治疗10余天未见明显疗效而就诊于我院。查视力:右0.15,左0.1。
左上眼睑下垂,遮盖瞳孔约1/2,不能睁大,新斯的明试验1小时内症状无改善(排除重症肌无力);平视时睑裂宽右眼11mm,左眼5mm;左眼向外偏斜,角膜映光法检查外斜约15°。眼球无明显突出,向上、向下、向内侧运动受限,向外侧运动自如;角膜透明,知觉略减退,前房清晰,瞳孔直径5mm,对光反应迟钝,晶状体、玻璃体透明,眼底视盘边界清、色苍白,视网膜静脉稍充盈,A∶V=1∶2,视网膜及黄斑部未见渗出与出血,黄斑部中心凹反射暗。右外眼无特殊,眼底改变与左眼基本相同。全身情况无特殊,舌淡红、苔薄白,脉弱。诊断: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左眼),Leber氏病(双眼)。辨证为气虚血瘀型。治疗采用益气活血法,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处方】黄芪60g,当归尾12g,赤芍10g,川芎10g,地龙10g,桃仁10g,红花6g,僵蚕5g,每日1剂。配合针刺阳明、攒竹、风池、足三里、三阴交穴。
服7剂后,左眼睑裂稍能增大到6mm,眼球运动仍受限,再服14剂,左眼睑裂上午能正常开大,下午不能正常提起,眼球运动明显好转。上方继服12剂后,左眼睑及眼球运动功能恢复正常,复视、恶心、头晕等症状消失,嘱继服10剂以善后。随访1余年,眼睑及眼球运动自如,无复视,瞳孔直径4mm,视力:右0.12,左0.08。
【解析】本例患者球后注射后引起左眼外斜视、眼睑下垂、复视等症,考虑是因球后注射时针尖误伤动眼神经所致。故采有益气活血的补阳还五汤治疗,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升提,地龙、赤芍、川芎、归尾、桃仁、红花活血通络,加僵蚕祛风通络,共奏益气升提、活血祛风之功,较快地恢复了其开睑和眼球活动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