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眼科病名家医案·妙方解析
12178900000004

第4章 泪器病 (1)

第二章 泪器病 (1)

泪器包括泪腺和泪道两部分。泪道包括泪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正常情况下,泪腺分泌泪液,润湿和洗涤眼球表面后,大部分自眼球表面蒸发,少部分通过结膜囊的吸引作用到达泪阜,然后在泪囊的虹吸作用下进入泪道而到达鼻腔。当某些原因引起泪液分泌增多,排出不及或泪道受阻,泪液不能流入鼻腔而溢出眼睑之外,即称为流泪,它是泪器疾病的主要症状。鼻泪管阻塞常可引起泪囊继发感染,形成慢性泪囊炎,是常见的泪道感染疾病,对眼是一个潜在威胁。泪腺疾病相对少见,主要为炎症及肿瘤。本章主要叙述泪道系统疾病。

第一节溢泪

由于各种原因使泪液不循常道而溢出眶外,称之为溢泪。有功能性溢泪和器质性溢泪的区别。功能性溢泪主要是由于炎症、外伤、肿瘤、先天性闭锁等各种原因引起的泪道阻塞或狭窄所致;而器质性溢泪多见于中老年人,多为双眼患病,主要原因是眼轮匝肌松弛,泪液泵作用减弱或消失,泪液排出困难。

本病中医属于“流泪症”的范畴,依据病因、流泪的程度、流泪冷热性质分别称之为“迎风流泪”、“无时冷泪”、“冷泪”等。《圣济总录·目风泪出》:“肝开窍于目,其液为泪,肝气既虚,风邪乘之,则液不能制,故常泪出,冲风则甚也。”《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若脏气不足,则不能收制其液,故目自然泪出。”说明了流泪与肝肾不足、气血两虚、风邪外袭有关。

一、辨证论治

(一)肝血不足、复感风邪证

【证候】迎风流泪,患眼无红赤肿痛;头晕目眩,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

【分析】肝开窍于目,肝血不足,泪窍不密,感受风邪,故迎风流泪;肝血不足,不能上荣,故头晕目眩,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属里虚之候。

【治法】补养肝血,兼以祛风。

【方药】止泪补肝散(《银海精微》)加减。

(二)气血不足、收摄失司证

【证候】患眼不红不痛,流泪频频,泪水清冷稀薄;面色少华,神疲体倦,健忘怔忡;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

【分析】脏腑虚弱,气血不足,液道失之收摄制约而不固,故流泪频频;脏虚无火,则泪液清冷稀薄;脾虚不运,生化乏源,气血衰少,故出现神疲倦怠,面色少华;心血不足,不能养心,心神不宁,故出现健忘、怔忡;舌淡,苔薄,脉细弱为气血两虚的表现。

【治法】益气养血,收摄止泪。

【方药】八珍汤(《正体类要》)加减。迎风流泪多者,加防风、白芷以祛风止泪;冬季泪多,畏寒肢冷,苔白腻者,加桂枝、细辛以温经祛寒。

(三)肝肾两虚、约束无权证

【证候】年老体虚,冷泪常流,拭之又生,清冷不稠,黏而不结,迎风更甚,视物昏蒙;头昏耳鸣,腰腿酸软;舌淡,脉细弱。

【分析】肝在液为泪,肾主水,年老体弱,肝肾两虚,不能约束其液,则冷泪常流,拭之又生,清而不稠,黏而不结;风邪外引则迎风泪出更甚;冷泪日久,水液亏耗,目失润养,故视物昏蒙;肝肾两虚,精血不足,不能上荣,故头昏耳鸣;肾虚腰府失养,故腰腿酸软;精血不足,故舌淡,脉细弱。

【治法】补益肝肾,固摄敛泪。

【方药】左归饮(《景岳全书》)加减。泪液清冷稀薄,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者,加巴戟天、肉苁蓉、桑螵蛸以温补肾阳;迎风尤甚者,加防风、白芷、细辛。

二、名家医案·妙方解析

(一)张皆春治溢泪验案(《张皆春眼科证治》)

医案郑某,男,64岁。

1971年11月8日初诊:双目流泪不止3月余,近来因天气转冷,流泪更重,且兼食少便溏、四肢乏力等症。检查:二目下胞微浮,皮宽,弦不附睛,泪窍外翻,明而可见。此为脾虚气弱不能统摄所致的皮宽弦驰,泪窍外翻,不能吮收泪液而成的流泪症。治以加味补中益气汤。

【处方】炙黄芪12g,当归9g,炒白术6g,力参3g,陈皮1.5g,白芍9g,升麻、柴胡各1.5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服药3剂。

11月11日复诊:便溏已止,饮食稍增,胞浮稍轻,但仍流泪,又服上药33剂。

12月18日三诊:流泪已愈,不必再服药,嘱其多食米饭,忌食生冷。

【解析】多种眼病都以流泪为兼症,临床上必须详审脉症,分别原因,方可投药施治,不可一遇流泪,不管主症如何,就用缩泉、止泪,否则势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或延误治机,变生它病。本例系脾虚气弱不能统摄所致皮宽弦弛,泪窍外翻,不能吮收泪液而成的流泪症,故用健脾益气法治其本,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而流泪亦愈。为巩固疗效,防止脾胃受伤而复发,嘱其多食米饭,忌食生冷。

(二)庞赞襄治溢泪验案(《庞赞襄中医眼科经验》)

医案张某,男,65岁,退休工人。

1987年11月8日初诊,主诉:双眼遇风后流泪,尤其冬季为甚,已4年。检查,双眼视力0.6,双眼泪道通畅,晶状体轻度混浊,其余未见异常。诊断:双眼迎风流泪,圆翳内障(双眼迎风流泪,老年性白内障)。

【处方】熟地黄、山药、枸杞子、女贞子、地骨皮、盐知母、蕤仁、霜桑叶各10g,五味子、甘草各3g,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经过:前方服至1987年11月15日,服药后迎风流泪明显减轻,但有时胃部不适,前方加陈皮10g,山楂10g,继服10剂。迎风流泪症状全部消失,观察5年未复发。

【解析】本案患者迎风流泪,以冬季尤甚,多为肝肾阴虚,肾不能纳气,气虚无力摄纳,故泪液外溢,治疗应以滋补肝肾,固摄肾气为主。以熟地黄、山药、枸杞子、女贞子滋补肝肾,壮水涵养于目,地骨皮、知母、蕤仁、桑叶、五味子清退虚热,固摄肾气,甘草调和诸药。总之,治疗中年或老年患者以滋补肝肾为主;青年患者以疏风清热为主,可选用双解汤治疗。

(三)姚和清治溢泪验案(《眼科名家姚和清学术经验集》)

医案1王某,男,45岁。

一诊:两眼流泪频频,头胀鼻塞,此因窍虚,为邪所中,治以祛风散邪。

【处方】川芎3g,羌活6g,白芷6g,菊花9g,薄荷3g,细辛2g,防风6g,炒荆芥9g,甘草3g,僵蚕9g。7剂。

二诊:一诊祛风散邪之剂,泪止,但感头晕,舌淡,脉细,是为血虚之象。

【处方】熟地黄24g,炒白芍9g,当归9g,川芎3g,防风6g,白芷6g。7剂。

【解析】据“肾主五液,入肝为泪”,“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的论点,姚和清提出泪液的分泌与排泄与肝肾有关,如果肾水不足,不能收摄泪液,就要出现流泪的症状。而当肝之气血不足,不能荣养上液道,则上液道失去致密之性,也会发生流泪。至于上液道不密,更可因于感受风邪而引出其泪。鉴于以上病机,在内治用药上,姚和清强调辨证,辨别有邪无邪,是虚是实。本案是因感受风邪,故以白芷、羌活、防风、荆芥、薄荷、菊花、僵蚕等疏散风邪以止泪,川芎行血活血以助祛风,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合,达到祛风止泪的目的。之后,并加四物汤养血和血以补肝,风邪除,肝血充,上液道复受滋养而致密,则泪液正常分泌,不再有过溢之虞。

医案2张某,男,59岁。一诊:望六之年,肝肾精血衰微,宗精之水无以收持,是以冷泪频频。舌淡,脉弱,头目晕眩,形寒肢冷。治以补肝温肾,固摄泪道。

【处方】菊花9g,巴戟天9g,肉苁蓉9g,枸杞子9g。7剂。

四诊:泪减,迎风尚见,眩晕,精神疲惫,再宗上法。

【处方】熟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9g,枸杞子12g,巴戟天9g,菊花9g,肉苁蓉9g,菟丝子15g(包)。7剂。

【解析】本案是因肝肾不足,无法收摄泪液,所以初方选用枸杞子、菊花补肝,巴戟天、肉苁蓉温肾。之后,又加熟地黄滋补肾阴,山药健脾固肾,菟丝子补肾助阳,山茱萸温补肝肾,以增强补肝温肾的作用。肝肾强,泪液复得收摄而不溢出。

医案3沈某,女,62岁。

一诊:两眼流泪频频,无休止时,头痛晕眩,腰酸背痛。症由肝肾不足,而为风邪所乘。治以补益肝肾,祛风止泪。

【处方】枸杞子12g,菟丝子20g(包),女贞子9g,菊花9g,白芷6g,川芎3g。7剂。

四诊:数治,流泪基本消失,为防复发,再予补益。

【处方】熟地黄24g,山药12g,茯苓9g,泽泻9g,山茱萸9g,牡丹皮9g,枸杞子12g,菊花9g。7剂。

【解析】本案辨证为虚中夹邪,所以在补益中佐以祛风,选用枸杞子、女贞子、菟丝子补肝肾,川芎、白芷、菊花以祛风,补虚驱邪,标本同治,使液道致密,泪液循常道而下,流泪自愈。

医案4傅某,男,65岁。

一诊:目泪涔涔,无时或息、头晕、心悸少眠,面色不华,舌淡胖嫩,脉来沉细。此为窍虚,上液之道不固,责之心肝两亏,气血不荣。治以补益。

【处方】熟地黄24g,炒白芍12g,当归12g,川芎3g,党参12g,炙黄芪15g,炒酸枣仁24g,茯神9g。7剂。

四诊:目泪减而未尽,心悸少眠已愈,晕眩仍作。两脉细弱无力,尺脉尤甚,是亦肾气衰惫之象,今当着眼于补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