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眼科病名家医案·妙方解析
12178900000037

第37章 葡萄膜病 (5)

第八章 葡萄膜病 (5)

1977年4月5日初诊。病史:半月前曾发高热头痛、耳鸣、呕吐,4日后发热消退,但视力下降。现内服地塞米松、肌内注射维生素B12等,因疗效不显,故要求中医中药治疗。检查:视力右眼0.6,左眼0.5。右眼轻度睫状充血,角膜表面清晰,角膜后壁细小点状沉着物密集,视盘明显充血,边缘模糊,黄斑区未见中心反光点,视网膜有少量出血。左眼检查基本与右眼相同。西医诊断:葡萄膜大脑炎综合征(原田病)。辨证施治:脉象数软无力,舌质红,苔薄白,形体羸瘦,神疲肢软,气逆欲呕。视神经充血,眼底出血。脉症互参,此乃内热未清、气阴两伤、虚热上炎。宜清热生津,豁痰止呕。

【处方】竹叶9g,石膏15g,麦冬6g,制半夏6g,炙甘草4.5g,党参 9g,羚羊角粉(代)0.3g(另吞)。其他西药未更动。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用。

二诊:4月9日。上方已服4剂,右眼视力仍0.6,左眼视力进步至0.9。两眼视盘充血,边缘模糊。角膜后壁沉着物略减少。脉象细数无力。原方加大青叶15g。

三诊:4月30日。上方共服21剂。患者自述,某医院给口服激素未更动。又增加糜蛋白酶肌内注射。患者视力进步:右眼0.8,左眼0.9。两眼睫状充血消退,视盘色泽改善,角膜后壁的点状沉着物已基本消退。中药改为滋阴生津补气法。

【处方】熟地黄15g,党参9g,天冬6g,玄参12g,北沙参9g,菊花9g,决明子9g。

上方服7剂后,即停服中药。

四诊:5月20日。由于地塞米松减量最后停服,两眼角膜后壁又出现细点状沉着物,视力亦下降,右眼0.5。左眼0.6。

【处方】竹叶9g,石膏15g,麦冬6g,制半夏6g,党参9g,炙甘草4.5g,羚羊角粉(代)0.3g(另吞)。退云散点眼,每日3次。

经上述治疗,6月25日(距初诊已2月又20日)两眼视力均为1.5。两眼角膜后壁细点状沉着物完全消退,嘱停止内服煎药,每日点退云散3次,以资巩固。

五诊:9月30日。两眼视力均为1.5,未见复发。患者自述在前一阶段头顶出现10余根白发,眉毛及睫毛未见变化。目前白发已消失。至此,治疗告一段落。

【解析】本例发病初有高热、头痛、耳鸣及呕吐。辨证从两眼的局部症状,结合脉软数无力,舌质红苔薄白的全身症状,故治以清热生津,豁痰止呕并加党参以补正气。该方可治疗内热不清,少气欲呕,形体羸瘦,脉虚而数等症。方中竹叶和石膏辛凉甘寒,清散里热;麦冬养阴生津,甘草益胃和中,制半夏豁痰止呕,党参补气,加羚羊角粉(代)以增强清热。因羚羊角粉(代)用量少,故清热而不伤津,补虚而不恋邪。服此方25剂,病情显著好转后,处方改为以生津为主,佐以气阴两补。由于病人停用激素,两眼病情复发,故又改服竹叶石膏汤,加羚羊角粉(代),局部点退云散。如此又治疗1个月,两眼炎症痊愈,治疗停止,再观察3个月,两眼视力仍为1.5,无炎症。

(二)赵庭富治葡萄膜大脑炎验案(《中医眼科五色复明新论》)医案王某,女,24岁。河北省医疗器械厂工人。

于1981年10月24日诊。主诉,双眼突然视物不清15天,头晕少寐,无力,下肢痒,检查,舌质稍红苔薄白,脉弦。视力:远右0.3,左0.4;近双0.2,矫不正。双眼结膜红色充血,角膜后壁棕色沉着,虹膜组织灰色疏松,左眼6、4、3点有大小不等灰色结节,花边色素脱落,瞳孔圆。双眼底视盘边界模糊,视网膜呈晚霞状,近赤道部有白色,灰黑色大小不等的脉络膜萎缩斑,黄斑中心凹反射不清。

诊断:双眼特发性葡萄膜大脑炎(原田型)。

辨证:阴虚血热,肝火上犯于目所致。

治则:养阴凉血,解毒祛湿。

方剂:养阴清热汤加减。

【处方】生地黄30g,牡丹皮10g,白芍10g,忍冬藤3g,蒲公英30g,白鲜皮30g,防风12g,白芷12g,陈皮12g,赤芍10g,青皮10g,山楂15g,龙胆草12g,甘草3g。水煎服,日1剂。

1981年12月23日复查,双眼视物清,头晕少寐身痒消失。远视力双1.0,近双1.5。双眼角膜清晰,虹膜正常,眼底视网膜呈红砖色,灰黑色脉络膜萎缩斑未消而愈。

【解析】葡萄膜大脑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对色素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于青壮年,男多于女,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病。炎症反复发作加重,病程拖延甚久,最后导致瞳孔膜闭、并发性白内障、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继发青光眼或眼球萎缩。炎症主要累及前部葡萄膜者称为小柳病,视网膜脱离较少,毛发及皮肤改变较多;以后部脉络膜炎为主称原田病,视网膜脱离较多而皮肤改变较少,预后较佳。此例为原田病,系阴虚血热,肝火上犯于目所致。治宜养阴凉血,解毒祛湿,用养阴清热汤而获得较好疗效。

第六节毕夏综合征

毕夏综合征是一种以复发性葡萄膜炎、口腔溃疡、皮肤损害和生殖器溃疡为特征的多系统受累的疾病,又称眼-口-生殖器综合征。本病多发生于青壮年,为双眼发病,常因葡萄膜炎反复发作导致失明。

本病中医可归属于《金匮要略》中的“狐惑病”,该书谓:“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又说:“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

一、辨 证 论 治

(一)湿邪中阻,邪毒壅遏证

【证候】头痛眼痛,视力下降,云雾移晴;睫状充血,角膜内壁沉着物多,房水混浊,虹膜肿胀,瞳孔紧小,与晶珠表面一处或几处粘连,其上可见色素或机化物覆盖,玻璃体不清,有点、片状物漂浮;身热心烦或身热不扬,卧起不安,肢体困重,不欲饮食,恶闻食臭,腹部痞闷,恶心欲呕,渴不欲饮,大便黏滞,溺短黄赤;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濡数。

【分析】湿热阻遏,气机不畅,故头痛、目痛,肢体困重,睫状充血;湿热熏蒸,虹膜受灼,故瞳孔紧小,房水、玻璃体混浊;湿热内蒸,故见身热,若湿重于热,则身热不扬;脾胃升降失司,则不欲饮食,恶心欲呕;热扰心神,故心烦,卧起不安;脾不运湿,故大便黏滞;热伤津液,故溺短黄赤;苔黄腻,脉濡数,均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散邪。

【方药】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加减。若呕恶重者,加法半夏、姜汁以降逆和胃;若大便黏滞者,加枳实、厚朴、陈皮以行气燥湿。

(二)肝脾热盛,湿遏血瘀证

【证候】发病急剧,眼痛如刺,热泪如汤,羞明畏光;睫状充血或混合充血,角膜内壁沉着物累累,房水不清,或见絮状混浊,或出现脓液上冲,虹膜肿胀,色泽晦暗,纹理不清,瞳孔紧小,与晶珠粘连,玻璃体混浊,视网膜水肿,甚或有灰白色棉花斑样物和出血覆盖,视盘水肿,口苦咽干,烦躁不安,口腔或阴部溃疡,大便不畅,小便涩痛;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濡数。

【分析】肝脾湿热,熏蒸清窍,故睫状充血或混合充血,虹膜肿胀,房水不清,角膜后壁沉着物累累,瞳孔紧小难开。湿热内扰,故玻璃体失清,视网膜水肿,或见棉花斑样物;脉络受灼故见视网膜瘀血;邪毒内蕴,延及经络,故头痛、眼痛;邪热伤阴,故口苦咽干,烦躁不安;邪毒蚀于上,则口腔溃烂;毒邪蚀于下,则阴部溃烂;湿热壅于大肠,故大便不畅;下注膀胱,故小便涩痛;苔黄腻、脉数或濡数,均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散瘀。

【方药】解毒散瘀饮(《眼底出血》)加减。若阴部溃疡重者,加黄柏、六一散以清热利湿;若热盛伤津,加玄参、知母以滋阴清热。

(三)阴虚火旺,余邪未清证

【证候】病程迁延反复或病至后期,眼痛隐隐,羞明有泪,干涩不爽,不耐久视,视物昏花或视力下降;睫状充血,角膜内壁沉着物未退或间断出现,虹膜色泽不荣,瞳孔参差不齐或干缺,玻璃体失清;眩晕耳鸣,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口腔溃疡间断发作;舌红无苔,脉细数。

【分析】久病伤阴,余邪未清,或素体阴虚,以致热邪伤阴更甚,肝肾阴虚,清窍失养,故见其虹膜色泽不荣,瞳孔参差不齐或干缺;玻璃体失清,故目干涩不爽,视物昏花,不耐久视。正邪相争,互有进退,故眼痛隐隐,黑睛后壁沉着物及口腔溃疡间断出现;眩晕耳鸣,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及舌脉所见,均为阴虚有火之象。

【治法】滋阴补肾,兼清余邪。

【方药】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加减。若口干甚者,加天花粉、麦冬以清热生津;若大便秘结者,加玄参、瓜蒌仁以润畅通便。

二、名家医案·妙方解析

(一)姚和清治毕夏综合征验案(《眼科名家姚和清学术经验集》)医案张某,男,29岁。

一诊:双目瞳神干缺,黄液潜伏,视糊眼痛,舌糜口疮,腿部红块,阴部糜烂。得病六载,此起彼伏,反复发作频繁,舌苔黄腻,脉来弦数。症由湿热流注,心脾肝肾受邪,病情严重,后果堪忧。

【处方】龙胆草9g,炒栀子9g,黄芩9g,柴胡9g,车前子9g(包),木通4.5g,归尾9g,生地黄15g,甘草6g,苍术9g,薏苡仁24g,竹叶50片,7剂。

外治:复方三黄眼药水滴眼,日3次。

二诊:前经治疗,红退,黄液消失,目视放明,惟时隔3月,目病又起,且诉胸闷气窒,脉濡,舌苔浊腻。是亦湿热薰蒸,浊邪上逆,治以理气化湿。

【处方】藿香9g,厚扑3g,猪苓9g,茯苓9g,苍术9g,泽泻9g,薏苡仁24g,水飞滑石12g(包),甘露消毒丹30g(包),7剂。

外治:同前。

【解析】本例眼部所见系瞳神干缺,同时伴有口疮舌糜、阴部糜烂等症,其症较为严重,常反复发作,最后每致失明。病因是热毒内攻,湿热薰蒸,病在心脾肝肾四脏。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心主血,脾主肉。血热而内湿,湿热相合,热毒下传,入肝经而生阴疮,入脾经而为肉疡,入心经而致舌糜,入肾经而致瞳神干缺,其病浸淫不休,溃败肌肤,后果堪忧。方选龙胆泻肝汤加苍术、薏苡仁,以加强清热利湿的作用。服后,红肿消退,但数月后,旧疾复发,并感胸闷等,皆由湿困、气机不利,所以治以利气化湿法,方选藿朴四苓散加味而取得效果。

(二)赵庭富治毕夏综合征验案(《中医眼科五色复明新论》)

医案李某,女,42岁。石家庄市乳业公司一厂。

主诉:左眼视物不清1年余,口腔溃疡20年,外阴部溃疡5年。检查:远视力:右1.2,左0.5,近视力:右0.7,左0.2,矫不正。双眼结膜浅红色充血,角膜后壁灰白色细小KP,右虹膜纹理不清,部分花边脱落,左眼虹膜5至11点花边脱落并后粘连。双眼底视盘边界不清,色泽正常,视网膜血管暗红色纡曲怒张,并见散在鲜红色点状出血及灰色渗出,黄斑中心凹反射不见。口腔及阴部黏膜有点状溃疡。舌质稍红,苔薄白,脉弦。

辨证:湿热壅遏,化毒上炎。

治则:健脾渗湿,化浊通脉。

方药:加减养阴清热汤。

【处方】生地黄30,天花粉15g,知母10g,石膏30g,芦根30g,枳壳10g,金银花30g,防风10g,荆芥10g,白术10g,当归10g,甘草3g。水煎服。

配合泼尼松10mg,每日3次;点0.5%泼尼松,每日3次,1%阿托品,日1次。

服50剂后查远视力:右1.5,左1.0;近视力:右0.8,左0.7。口腔及阴部溃疡消失,角膜透明,眼底呈晚霞状,中心凹反射可见而愈。

【解析】

此病乃由湿热壅遏,久则化毒上炎所引起的一种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痛苦不堪,黏膜糜烂(溃疡)性疾患,用荆芥、防风,枳壳能清上焦,益肺气而布津液通水道;配以白术、金银花、甘草健脾渗湿,化浊通脉,祛瘀生机,气足津生,通上彻下,循环不息;用芦根、石膏引药下行利湿从二便排出;当归活血化滞,生肌复健,控制复发,其效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