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角膜病 (9)
中医学认为,多因肝胆湿热,熏蒸黑睛;或肝经阴血不足,目失濡养;或素体肾阴亏虚,阴虚阳亢所致。
一、辨 证 论 治
(—)肝胆湿热证
【证候】角膜混浊,表层多个囊泡,睫状充血,刺痛流泪;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目为肝之窍,中医五轮学说中黑睛(角膜)属肝,湿热内蕴,郁于肝胆,致肝胆湿热,熏蒸于上,故角膜混浊,表层多个囊泡,睫状充血,刺痛流泪;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亦为肝胆湿热之象。
【治法】清肝利胆化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睫状充血,色暗红滞,加赤芍,牡丹皮以凉血散瘀。
(二)肝血亏虚证
【证候】角膜混浊,时发囊样水泡,怕光流泪,眼内干涩疼痛;兼见头昏,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
【分析】本型肝血不足,不能上濡于目,角膜失养,故角膜混浊,时发囊样水泡,眼内干涩疼痛,怕光流泪;头昏,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皆为肝血不足,不能上荣清窍,清窍失养所致。
【治法】补血养肝。
【方药】明目地黄丸(《审视瑶函》)加减。若舌质偏红为血虚有热,加牡丹皮、玄参以滋阴凉血。
(三)阴虚阳亢证
【证候】角膜混浊如雾,时发大泡;轻度睫状充血,畏光流泪,眼胀疼痛,烦躁易怒;舌红无苔,脉弦细。
【分析】本型患者多见于老年人,且常发生在青光眼绝对期之眼球上。由于素体阴虚,水不涵木,阴不济阳,肝阳上亢,清窍被扰,以致角膜出现大泡,睫状充血;阳亢于上,气血不和,脉络受阻,故眼珠疼痛;阳亢扰乱神志,情志不宁,故见烦躁易怒;舌红无苔,脉弦细,为阴虚阳亢之象。
【治法】滋阴潜阳。
【方药】石决明散(《普济方》)加减。若头胀头痛,口苦咽干,为肝火上炎,加栀子、夏枯草以清泻肝火。
二、名家医案·妙方解析
(一)姚和清治大泡性角膜病变验案(《眼科证治经验》)
医案姚某,男,28岁。
初诊于1960年12月12日。1953年春,左眼外伤失明,医院诊断为眼内异物,经手术取出。1957年冬,该眼发红疼痛,牵连头部疼痛剧烈。医院诊断为继发性青光眼,又实施手术乃安。熟知今年2月间,该眼又红,至今未退。且眼痛、流泪、怕光、头亦疼痛,连续治疗,未见好转,医院建议摘除眼球,但未施行。
查:左眼睫状轻度充血,角膜雾状混浊,表层高低起伏不平,浸润由表层及于深层,弥漫一片。上方虹膜缺损,无晶体,玻璃体混浊,视力无光感。诊断为左眼营养不良性角膜炎,无晶体,玻璃体混浊。初诊用当归养荣汤。
【处方】生地黄、炒白芍、当归、川芎、白芷、羌活、防风。
服后眼痛流泪好转,以后改服除风益损汤。
【处方】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防风、藁本,前胡。
症状大为改善。此方共服14剂,眼痛、头痛以及流泪怕光等症均完全消失。检查眼充血减退,角膜浸润吸收,表面趋向清晰。
【解析】本例得之于外伤及手术之后,外伤及手术必致失血过多,而角膜属肝,由血所养,血虚则角膜失于营养,故现干涸皱褶。治宜养血补肝为主。但二脉浮大,舌苔薄白,脉浮为风,大为虚,此又属于营卫不固、血虚风袭之候,故还须佐以祛风药,以达标本兼治目的。
(二)李传课治大泡性角膜病变验案(《角膜炎证治经验》)
医案1谢某,男,24岁,工人。
1986年9月3日就诊。左眼于3月前碱性烧伤,经住院治疗后现已痊愈。但近日左眼畏光流泪,沙涩疼痛较重。
查:左眼视力20cm数指。眼睑轻度痉挛,睫状充血,角膜广泛性瘢痕性混浊,瞳孔对应区有囊性小泡,约1mm直径大小,舌质红,苔薄白,脉缓。诊断为大泡性角膜病变(左)。证属肝阴不足。治以滋阴养肝,退翳明目。
【处方】玄参10g,麦冬10g,生地黄10g,白芍10g,车前子10g(包煎),茯苓10g,菊花10g,蝉蜕10g,牡丹皮10g,甘草3g。
二诊:服上方4剂,疼痛减轻,眼内沙涩感消失。改用四物汤加味。
【处方】熟地黄10g,白芍10g,当归10g,川芎6g,菊花10g,蝉蜕6g,丹参10g,枸杞子10g。服药5剂,刺激症状消失,3个月未见复发。
【解析】本例系于碱性化学烧伤之后,眼表受损,角膜受灼,失于滋养,故而沙涩疼痛;肝失运化故而起泡;舌质红,苔薄白,脉缓皆系肝阴不足,失于濡养之象。故而治以玄参、麦冬、生地黄、白芍滋养肝阴,车前子、茯苓清利水湿,菊花、蝉蜕退翳明目,牡丹皮凉血祛瘀。
医案2谢某,女,61岁,工人。
1983年11月7日就诊。右眼患青光眼失明已6月,现眼内沙涩疼痛,有时刺痛难忍,因全身情况不能手术,特要求中药治疗。
查:右眼无光感,轻度睫状充血,角膜雾浊,瞳孔缘颞侧有3个小泡,瞳孔散大,虹膜12点方位局限性灰白萎缩,晶状体混浊,指测眼压高于健眼,性情烦躁,口苦,舌红少苔,脉弦细。诊断为青光眼绝对期、大泡性角膜病变(右)。证属阴虚阳亢。治以滋阴潜阳为主。
【处方】生地黄12g,熟地黄12g,玄参10g,枸杞子12g,车前子10g(包煎),茯苓12g,牡蛎12g,石决明12g,牛膝12g,菊花10g,甘草3g。
二诊:服上方5剂,疼痛消失,嘱继服5剂。观察3个月,未见复发。
【解析】本例素体性情烦躁,加之口苦皆为肝经阳亢之象,舌质红少苔,脉弦细为阴虚不足之证。综合两者,系因阴虚不足,阴不制阳,水不涵木,终致阴虚阳亢,肾阴不足于下,肝阳独亢于上,故而眼内沙涩疼痛明显。治当育阴潜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第十二节角膜软化症
角膜软化症又称上皮性眼干燥症。是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一种以角膜干燥混浊、软化坏死为主要特征的眼病。也是全身营养不良的局部表现,常双眼受累。临床多分夜盲期、干燥期、软化期。因多见于小儿,故又名小儿疳眼,若能及早医治,预后良好;若延误治疗,可致角膜穿孔,产生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视力。
根据其临床特征,归属于中医学“疳眼症”、“疳积上目”范围。《审视瑶函》谓:“小儿疳眼,无论肥瘦,但见白珠先带黄兼白色皱起,后微红生眵。怕亮不睁,上下眼胞频频剳动不定。”多因小儿喂养不当,或偏嗜食物,营养失调,或饮食失节,饥饱失调,损伤脾胃,均致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酿成疳积;脾病及肝,肝虚血少,目珠失养,且阴血不足,肝热内生,上攻于目,遂发为本病。肝强脾弱是其病机的关键。
一、辨 证 论 治
(一)肝血不足证
【证候】夜盲,眼内干涩,角膜失去光泽,眨目频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分析】目受血则能视,夜间更是血归于肝,为肝所藏,肝血不足,不能上荣于目,目失濡养,故而夜盲,眼内干涩;黑睛失濡,故而黯而无光泽;兼有脾失健运,故而胞睑眨动频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皆为肝血不足之象。
【治法】滋补肝血。
【方药】猪肝散(《银海精微》)加减。若食欲不振,为脾虚湿困,加苍术3g研末、撒于肝内煮服,以健脾燥湿;若脐周疼痛,为腹内虫积,加使君子3g研末空腹服,以杀虫消积。
(二)脾气不足证
【证候】夜盲,眼内干涩或角膜雾状混浊;厌食纳呆,大便溏薄,睡眠露睛;舌淡苔薄,脉弱。
【分析】小儿本脾常不足,易受饮食所伤,运化失司,气血不生,精微不布,目失润养,故而夜盲,眼内干涩,角膜雾状混浊;脾气不足,故而纳呆,大便溏薄;胞睑属脾,启闭失常,故而睡眠露睛;舌淡苔薄,脉弱,皆为脾气不足之征。
【治法】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加减。若脘腹胀满,为脾失健运,加厚朴以理气健脾;完谷不化,四肢不温,为脾阳不振,加热附片以温阳健脾。
(三)脾虚肝旺证
【证候】结膜干燥,角膜混浊,甚或溃疡,怕光流泪;烦躁不宁,精神萎靡;舌红,脉虚弱。
【分析】中土虚衰,木旺相乘,肝火上攻于目,故见白睛干燥晦暗,黑睛不泽或溃疡;肝有内热,故而烦躁不宁;脾气虚衰,则精神委靡;舌红,脉虚弱,为脾虚肝旺之象。
【治法】健脾清肝。
【方药】肥儿丸(《医宗金鉴》)加减。若见腹大如臌、青筋显露,为脾失健运以致疳积,加厚朴、莱菔子以健脾理气消积;若午后低热,为阴虚内热,去黄连,加鳖甲、青蒿以滋阴清虚热;若见前房积脓,为热毒炽盛,加金银花、蒲公英以清热解毒。
二、名家医案·妙方解析
(一)张皆春治角膜软化症验案(《张皆春眼科证治》)
医案1杨某,女,3岁。
1964年8月23日初诊。其母代述,患儿自幼缺乳,体质瘦弱,虽已3周岁,仍不会走路。1个月来,大便泻泄,屡治不愈,近10余天,双目不睁,偶尔睁之,瞬时即闭,哭闹无常,卧不得宁。检查:双目眼胞晦暗浮胀,闭而不开,揭开眼睑,浊泪溢出,白睛混赤,右目风轮一片灰白,中部糜烂,左目较轻,风轮外侧附有灰白色云翳,体质瘦小,面色萎黄,烦躁不安,腹部胀大,按之坚硬,舌红无苔,脉细数无力。此为小儿疳积攻目,脾虚肝旺所致。方用消疳退翳汤加车前子6g,嘱其节制饮食,用四维葡萄糖,每次2匙,常浸水饮,服药3剂。
【处方】胡黄连1.5g,青黛0.3g,炒山楂、炒神曲各6g,鸡内金3g,槟榔6g,车前子6g。
8月26日复诊:右目白睛赤色稍减,青睛已不糜烂,全轮仍呈灰白色,左目白睛不泽,呈多层环状皱折,青睛外侧较前明润,又服上方15剂。
9月11日三诊:双目睁开,左眼已愈,右眼白睛已呈正色,青睛内下侧及中央仍有灰白色薄翳,掩及瞳神,泻泄已止,体质较前好转,两颊已现红润之色,给消疳明目汤服之。
【处方】苍术6g,鸡内金3g,神曲、当归各6g,酒白芍3g,甘草1.5g。
3个月后四诊:其父言又服药25剂。检查,体质已健,且能走路,仅右目薄翳挡神,余者皆愈。嘱其停药,切记不要过饥过饱,或贪食生冷油腻,以免重伤脾胃。
【解析】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运化,使水谷精微濡养五脏,化生气血而华于四肢百节、五官九窍。本例患儿失于育养,脾胃受伤,运化失司,乳食停积,壅聚中州,渐渐酿成疳积,以致气血不生,精微不布,故而体质瘦小,面色萎黄;目失润养,加之土虚木旺,肝火上攻,故而浊泪溢出,白睛混赤,风轮糜烂,翳障渐生。方中胡黄连清肝胆,消疳积,退热除湿;青黛消疳积,退郁火,凉血解毒;炒山楂、炒神曲、鸡内金健脾消食以除积聚;槟榔行滞消积以除腹胀。
医案2申某,男,1岁半。
1961年5月4日初诊:其母代述。患儿自幼全靠喂养,食量比一般小儿为多,似无饱时,但体质瘦弱,经常大便稀薄。近来饮食大减,泄泻不止,泻物如豆腐渣,自10天前二目不睁,哭闹不休。检查:面色萎黄晦暗,身瘦如柴,宛如3~4个月的婴儿,腹大青筋,四肢逆冷,哭声低微,脉微欲绝,眼部,胞脸浮肿,白睛灰暗混赤,右目青睛大部呈暗灰白色,左目旋螺尖生,已突破风轮。此为小儿疳伤,已属危候,脾阳将败之象。急煎参附汤服之,服药2剂。
【处方】人参6g,制附子9g。
5月6日复诊:四肢转温,泻下清水,脉象较前有力,眼部症状同前,给附子理中汤4剂。
【处方】熟附子6g,白术9g,干姜4.5g,人参、甘草各3g。
5月10日三诊:右目青睛内侧已现青润,瞳神显露,左目白睛混赤减轻,但青睛旋螺不低,溃处稍有愈合,继服上方4剂,嘱其注意饮食,用四维葡萄糖,开水浸饮之,日3~4次。
5月15日四诊:其母言,大便已呈粥状,饮食增加,夜能安卧。检查,右目青睛大部青润,仅中部及外侧仍有污浊薄翳,已能见物,左目旋螺稍低,给消疳明目汤服用40剂。
【处方】苍术6g,鸡内金3g,神曲、当归各6g,酒白芍3g,甘草1.5g。
7月21日五诊:患儿泻泄已止,面颊红润,肌肉较前丰满,然腹部仍大,右眼青睛仅留菲薄云翳挡住瞳神,左眼白睛已为常色,而青睛旋螺不去,仍给消疳明目汤30剂。
1962年3月六诊:患儿已能走路,身体健实,右眼已愈,左眼旋螺仍不去,此不易除矣,勿令再服药治之。
【解析】本例症见大便如豆腐渣,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此为脾阳将败之象,故先给参附汤回阳固脱。待四肢转温,便泻清水,乃是阳气虽始复转,但脾阳仍然不振,水不化气之故,所以用附子理中汤温中祛寒,健脾除湿。服后饮食增加,大便为稀粥状,此为脾阳已复,积聚未除,影响运化所致,故用消疳明目汤消疳健脾,养肝明目,缓缓图之。
(二)姚和清治角膜软化症验案(《眼科名家姚和清学术经验集》)医案1张某,女,3岁。
泄泻数月,津液亏耗,目失所荣,因致两眼神气枯悴,黑睛白晕如腐,兼消瘦,精神萎糜,舌淡,指纹淡红。病重防变,治以健脾渗湿、益气调中。
【处方】党参4.5g,炒白术4.5g,茯苓4.5g,白扁豆3g,陈皮2g,山药6g,薏苡仁6g,砂仁1g(后下),炙甘草2g。7剂。
另:鸡肝散3料,分6天服,每天分2次服。
外治:复方三黄眼药水滴眼,每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