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眼科病名家医案·妙方解析
12178900000023

第23章 角膜病 (8)

第五章 角膜病 (8)

【处方】桑白皮12g,地骨皮10g,黄芩10g,夏枯草10g,防风10g,菊花10g,天花粉10g,赤芍10g,甘草3g。

二诊(6.13):服上方5剂,泡性结节虽平复,但角膜遗留混浊,改用养阴退翳法。

【处方】生地黄12g,麦冬10g,玄参10g,白芍10g,牡丹皮10g,薄荷6g,蝉蜕10g,蒺藜10g,防风10g,甘草3g。服7剂,混浊消失。

【解析】本例风轮、气轮同时为患,治当肺肝同治,本方以泻白散加减,以清泄肺经热邪为主,加以夏枯草、菊花清肝解热,兼以赤芍凉血化瘀,以消瘀滞。后期养阴退翳,以防遗留斑翳。

医案3张某,男,8岁,学生。

1970年5月8日门诊。代诉右眼红痛生翳怕光6天。从小人工喂养,喜偏食,易感冒。

查:右眼睑痉挛,角膜鼻下象限有圆形溃疡,进行缘朝瞳孔方向,边缘模糊不清,后面有一束血管牵绊,患侧局限性充血,饮食不思,精神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脉弱。初诊为束状角膜炎(右)。证属脾虚肝热。先以清肝治标为主。

【处方】胡黄连6g,黄芩6g,菊花10g,密蒙花6g,赤芍10g,牡丹皮6g,丹参10g,白术6g,白扁豆10g,甘草3g。

二诊(5.11):服上方3剂,畏光流泪疼痛减轻,溃疡进行缘较为清洁,于上方去黄芩加蝉蜕6g。

三诊(5.14):服上方3剂,病情显著好转,刺激症状基本消失,束状血管颜色变淡,肝热已清,应以健脾为主,兼以退翳。

【处方】党参9g,茯苓9g,炒白术6g,麦芽9g,密蒙花8g,蝉蜕6g,蒺藜10g,牡丹皮10g,丹参10g,炙甘草3g。

四诊(5.20):服上方5剂,刺激症状消失,溃疡已不着色,束状血管明显减少,仍服上方。5剂后束状血管消失。遗留条状白色混浊,溃疡已结瘢。嘱其纠正偏食,给予综合营养,再以参苓白术散调理,以防复发。

【解析】本例当属本虚标实之证,饮食偏食,脾虚为本,肝经热积为标。治当急则治其标,先予以清肝经邪热,方用胡黄连、黄芩、菊花、密蒙花,兼以白术、白扁豆补气健脾,赤芍、牡丹皮、丹参活血化瘀,以消瘀滞;病至后期,肝经热清,则以健脾益气、退翳明目为治。兼以参苓白术散调理,纠正饮食偏食,祛除病源,以防复发。

第十节角膜基质炎

角膜基质炎系深层非溃疡性角膜炎。是指角膜基质层内的弥漫性炎症。其特征为角膜无光泽,呈灰白色混浊,角膜上皮组织呈现极细微的点状不平状态,整个角膜如同涂上了一层脂肪。发病年龄一般在5至25岁之间,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间隔时间可数月数年不等,病程缓慢,往往要经过数月治疗才能逐渐痊愈,但也有部分病例仍可遗留短痕而影响视力。大多属于抗原-抗体在角膜基质内的免疫反应,常与先天性梅毒、结核、单疱病毒、带状疱疹、麻风等有关。

本病归属于中医学的“混睛障”范畴。《审视瑶函·混睛障症》对其病位及症状均有记载,说:“此症谓漫珠,皆一色之障,世之患者最多,有赤白二症,赤者嫌其多赤脉,白者畏其光滑。”多因肝经湿热蕴结,熏蒸于目;或肝胆热毒,邪热壅滞于黑睛;亦或邪毒久伏,耗损阴液,虚火上炎,上犯黑睛所致。

一、辨 证 论 治

(一)肝经湿热证

【证候】羞明流泪,眼球疼痛,睫状充血,角膜边缘呈灰白色混浊,逐渐向中央蔓延,视物昏朦;全身兼见头重困倦、胸闷纳差;舌苔黄腻,脉滑而数。

【分析】肝经湿热蕴结,熏蒸于目,熏灼伤黑睛,故黑睛深层混浊,睫状充血,畏光流泪;头为清阳之会,目为清窍之所,热邪上扰,故眼珠疼痛;湿热内蕴,脾阳受困,故头重困倦、胸闷纳差;舌苔黄腻,脉滑而数,为湿热内蕴之象。

【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三仁汤(《温病条辨》)加减。若头目痛剧,热泪如汤,为湿热兼风,加羌活、防风、川芎以祛风散热、清利头目。

(二)肝胆热盛证

【证候】角膜混浊如雾,或见新生血管,睫状充血明显,刺痛流泪,视力下降;全身见便秘溺赤,口苦苔黄脉弦数。

【分析】黑睛为风轮,内应于肝,肝胆热毒炽盛,上攻黑睛,故角膜深层弥漫性混浊,睫状充血;因热致瘀,瘀血阻滞脉络,故赤脉自周边伸入,刺痛流泪;便秘溲黄,口苦苔黄,脉数,为热毒炽盛之候。

【治法】清肝泻火解毒。

【方药】银花解毒汤(《中医眼科临床实践》)加减。若大便秘结,为里热腑实,加玄明粉,以助大黄清理泻热;若角膜呈橙红色,为血热瘀滞,加归尾、赤芍、红花、桃仁以助牡丹皮凉血散瘀。

(三) 虚火上炎证

【证候】病情反复发作,疼痛不显,轻度睫状充血,角膜混雾渐退;全身兼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而数。

【分析】邪毒久伏,伤阴耗液,阴津不足,虚火上炎,故角膜深层混浊;虚火为病,局部见症一般较轻,故本型疼痛不显,轻度睫状充血;舌红少津,脉细数,为阴虚火炎的表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加减。若咳嗽少痰、颧红、咽干,为肺阴不足,加百合、玄参、麦冬、南沙参以滋养肺阴。

二、名家医案·妙方解析

(一)张皆春治角膜基质炎验案(《张皆春眼科证治》)

医案李某,女,23岁,农民。

1960年3月2日初诊。左目发红,羞明流泪,视物不真3月余,曾在天津某医院诊治,康华反应强阳性,诊断为梅毒性角膜实质炎,注射青霉素,病情不减,反而加重。现左目仅辨明暗,不识人物。检查:白睛混赤,青睛被秽浊赤障遮满,丝脉成束贯入风轮,瞳神不能显露。此为混睛障疾。是火毒之邪蕴于肝、肺二经而成。给清热退翳汤加银花30g,服药20剂。

【处方】桑皮、酒黄芩各9g,酒大黄、柴胡各6g,龙胆草3g,木贼6g,青皮3g,赤芍、牡丹皮各9g,羌活3g,金银花30g。

3月28日复诊:左目白睛混赤减退,青睛赤障见薄,瞳神巳能窥见,能识眼前之物,但不能察明细微,继服上方30剂。

4月30日三诊:白睛已为正色,青睛周围已呈青润,白色薄翳正挡瞳神,视物稍为较前清晰,给滋阴退翳汤30剂。

【处方】酒生地黄、当归各9g,酒白芍、麦冬、知母各6g,天花粉、木贼、谷精草、玄参各9g。

6月2日四诊:青睛白翳稍退,视物稍为不清。嘱其停药。

【解析】本病多由梅毒引起,特别多见于先天性梅毒患者,结核、风湿等亦能引起。方中桑白皮、酒黄芩、酒大黄清肺泻火;柴胡、酒黄芩、龙胆草清肝中邪热;木贼除风退翳以明目;羌活散风退赤以止痛;青皮疏肝理气;赤芍、牡丹皮活血祛瘀。若为先天梅毒而致,可加金银花、蒲公英以清热解毒。后期滋肾养阴以护瞳,平肝退翳以明目。

(二)陈达夫治角膜基质炎验案(《陈达夫中医眼科临床经验》)医案唐某,女,13岁。

左眼发红,疼痛,流泪,视物模糊6个月,右眼相继发病2个月。曾在当地用中西药治疗,无明显好转。检查,视力右0.05,左眼前手动,双眼抱轮红赤,黑暗中央起灰白色翳障,形状不规则,右边界模糊,左边界清楚,表面不光泽,类似毛玻璃,黑睛边沿赤脉如毛刷状伸向中央,左多于右,眼内结构不清。全身兼现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诊断:厥阴外障,热毒偏甚。

治则:平肝清热,解毒祛瘀。

方药:石决明散加减。

【处方】石决明25g,决明子25g,青葙子18g,赤芍15g,栀子10g,荆芥10g,麦冬15g,木贼15g,大黄6g,桃仁10g,红花10g,土茯苓25g,萆薢25g。

服上方6剂后,病情无变化。原方加珍珠母1.5g,又服6剂后,双眼红赤减轻,视力稍有好转,口干,便结等症痊愈,但感眼干涩。改服甘露饮加茯苓、萆薢、乌贼骨。

【处方】天冬12g,麦冬12g,生地黄12g,熟地黄12g,茵陈10g,黄芩10g,枳壳10g,蒲公英25g,茯苓25g,萆薢25g,乌贼骨25g。

服56剂,红赤全消,赤脉亦封闭,黑睛遗留薄翳。视力右眼0.6,左眼0.3。改服石决明散加乌贼骨,明目退翳。

【解析】本例系因湿热毒邪,侵犯肝经,湿入厥阴肝经而从热化,郁久伤阴,而病损风轮中层。方中用石决明、决明子、青葙子清肝明目;木贼、荆芥疏风止泪,栀子、大黄泻火,桃仁、红花、赤芍祛瘀通络止痛,茯苓解毒,萆薢利湿,麦冬养阴生津。继服甘露饮,方中用二冬、二地养阴清热;茵陈、黄芩清热化湿;枳壳利气;蒲公英、茯苓、萆薢除湿解毒;乌贼骨退翳。

(三)庞赞襄治角膜基质炎验案(《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医案1左某,男,13岁。

于1953年6月18日初诊。其母代述:其父有梅毒史。于20天前,左眼发现差明流泪,鼻流清涕,又10余天后,眼红、羞明加重,双眼失明。在某眼科医院治疗,住院7天,不见好转,医生说此病系先天性梅毒引起,眼内云翳不可能退净,故出院来此就诊。检查:双眼视力均光感,黑睛混浊漫珠一色(角膜基质混浊,如磨砂玻璃状),并有赤脉贯穿黑睛(新生血管形成),白睛红赤(睫状充血);舌苔微黄,脉细数。诊断:混暗障。用银花解毒汤。

【处方】金银花15g,蒲公英15g,桑白皮9g,天花粉12g,枳壳4.5g,龙胆草9g,蔓荆子4.5g,黄芩9g,大黄4.5g,甘草3g。服5剂。

6月22日复诊,双眼红略退,黑睛混浊微减,视力半尺数指。继服10剂后,7月1日三诊,白睛红显著消失,黑睛混浊及赤脉明显消退,羞明流泪已愈,舌苔已退,双眼视力均0.07。继按上方减大黄、黄芩各3g,服至7月10日,双眼黑睛混浊大部分消退,赤脉完全消失,白睛已恢复正常,右视力0.6,左0.3。又按上方服10剂后,双眼黑睛混浊完全消失,两眼视力均1.2,嘱其停药。

【解析】本例系由肝经毒热,上攻于目,侵及黑睛而为病。黑睛混浊水肿明显,视力影响较为严重。治以清肝解毒为主。方用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桑白皮、蔓荆子、黄芩清泄肺热,龙胆草泻肝清热,天花粉清热生津,大黄通腑泻热,枳壳疏散热邪,甘草调和诸药,兼以解毒。

医案2舒某,女,22岁,未婚。

于1954年1月8日初诊。主诉:于1953年7月间右眼发红微流泪,视物模糊,某医院检查,康氏反应阳性,诊断为梅毒性角膜实质炎。曾注射青霉素20余次及点退云药,病情逐渐加重,终至失明。后经中医治疗,服药50余剂,病情稍有好转,后来此就诊。平素体质较好,经血有时不调。检查:右眼视力0.2,黑睛如白云状漫珠一色(角膜基质混浊),白睛不红,舌润无苔,脉和缓。诊断:角膜实质炎。用羌活胜风汤与调经退翳汤,轮流服用。2方服10剂。

【处方】羌活胜风汤:羌活9g,防风9g,银柴胡9g,黄芩9g,白术9g,独活9g,川芎9g,荆芥9g,枳壳9g,白芷9g,前胡9g,薄荷9g,桔梗9g,甘草3g。

调经退翳汤:银柴胡4.5g,黄芩4.5g,地骨皮6g,香附6g,赤芍4.5g,菊花4.5g,当归尾4.5g,牡丹皮3g,桃仁4.5g,红花4.5g,木通4.5g,蔓荆子6g,木贼4.5g,生地黄6g,甘草3g。

1月18日复诊:右视力0.3,黑睛混浊较前消退。继服两方20剂后,于2月8日三诊,右眼黑睛混浊基本消退,视力0.5。又按上两方服42剂后,于3月25日四诊,右视力1.2,黑睛清晰如常,嘱停药。

【解析】本例患者素有月经不调,加之肝经风热邪毒外袭,黑睛受病。方用祛风清热之羌活胜风汤清解肝经之风热之邪;兼以清解虚热,活血行气调经之调经退翳汤,两方交替,标本同治,精妙绝伦。

(四)姚和清治角膜基质炎验案(《眼科证治经验》)

医案苏某,女,16岁。

初诊于1943年4月15日。双目漫珠昏白,障厚而实,赤络追随,多泪而痛,怕光难睁。病患二月,治之非易,舌红脉数,云曾验血有毒,谅由父母遗传,毒气郁遏,邪火上攻,故而至此。治以清热解毒活血为主。服解毒活血汤3剂。

【处方】生地黄、赤芍、归尾、川芎、红花、桃仁、黄连、黄芩、紫花地丁、甘草、茯苓。连服1月。

六诊:病情大见好转,红退障薄,视物大明。邪乘总由正虚,责之肝肾不足。阴虚血少,治宜滋阴益肾以治根本。知柏地黄汤7剂。

【处方】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山茱萸。

以后又服半月。

【解析】本例重用川连、黄连、黄芩、紫花地丁清热泻火解毒,土茯苓解毒利湿,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以消瘀滞。后期以知柏地黄汤滋阴固本培元,以绝后患。

第十一节大泡性角膜病变

大泡性角膜病变是角膜上皮发生大泡的病症。多发生在慢性眼病或失明的眼球上。多为内眼手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泵功能不好或者数目较少,引起角膜失代偿,角膜长期水肿的结果。临床比较常见,多为老年患者,亦可见于角膜内皮炎患者。病程较长,治疗困难,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