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角膜病 (7)
【解析】本例湿热较重,但湿重于热。治以祛湿为主,清热为辅。方中三仁分别入上、中、下三焦,分消三焦湿热,兼用厚朴、苍术行气燥湿,藿香芳香化湿,防风、羌活、黄芩祛风清热,通草清热利湿,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解,用方精妙,使湿热之邪多途径而去。
第八节蚕食性角膜溃疡
蚕食性角膜溃疡,又名慢性匐行性角膜溃疡,是—种边缘性、渐进性、浅层性角膜溃疡,也是一种比较难治的眼病。多见于壮年或老年人,常为单眼发病,也可先后双眼发病,相隔时间可达数年之久。自觉有剧烈的疼痛,整个角膜如果不继发感染,一般不穿孔,但可侵蚀整个角膜表面最终结成广泛性角膜瘢痕,严重影响视力。
根据其临床特征,与中医学的“花翳白陷”相似。多因素有肝经伏热,又感风邪,形成肺肝风热,上攻于目;或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木郁生火,火灼津液成痰,痰火上承,蕴蒸目窍;也有因素体阳虚,寒伤厥阴,循经上侵目窍所致。
一、辨 证 论 治
(一)肺肝风热证
【证候】病初起,角膜边缘出现点状浸润,或已形成条状溃疡;混合充血,畏光流泪,眼睑痉挛,疼痛难忍,口苦咽干;舌红苔黄或薄黄,脉数或浮数。
【分析】肺经风热,肺热及肝,故黑睛边缘出现点状翳障或条状溃疡;由于风热均盛,故见混合充血,畏光流泪,眼睑痉挛;风热阻滞络脉,气血运行受阻,故疼痛难忍,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数,为热甚的表现。
【治法】祛风清热。
【方药】加味修肝散(《银海精微》)加减。若角膜边缘只出现点状浸润未形成溃疡者,为风重于热,去大黄、栀子。
(二)痰火蕴蒸证
【证候】溃疡侵及角膜中部,呈半月状,进行缘如蚕食之状;混合充血,疼痛剧烈,或兼胸闷不舒,咳嗽痰黄;舌红苔滑腻,脉滑数。
【分析】痰火形成之因,《目经大成》认为,乃土盛(湿盛)郁木,木郁则生火,火盛生痰所致。由于痰火交烁,膏液遂伤,则黑睛翳障逐渐发展,掩及瞳神,边缘如蚕食状;痰火郁滑脉络,故疼痛剧烈;若痰火灼肺,肺气不利,肃降失调,则胸闷不舒,咳嗽痰黄;舌红苔滑腻,脉滑数,为痰火的表现。
【治法】清热化痰。
【方药】治金煎(《目经大成》)加减。若畏光流泪明显者,为夹风邪,加蒺藜、木贼以祛风止泪。
(三)肝寒血虚证
【证候】溃疡不断进展,进行缘如蚕食状,目亦肿胀;四肢厥冷,脉细欲绝,舌淡无苔或白滑苔。
【分析】目为肝之窍,肝热可致目病,肝寒亦可致目病。今素体阳气不足,又兼血虚,易受寒邪侵袭,寒伤厥阴,循经上承于目,故生黑睛翳障,目赤肿胀;凝滞经络,气血不通,故疼痛剧烈;阳气不足,不温肢末,故四肢厥冷;血虚不足,又兼寒邪,运行不畅,故脉微细欲绝;舌淡无苔,或白滑苔,亦为阳虚肝寒之象。
【治法】温经通脉。
【方药】当归四逆汤(《伤寒论》)加减。若新生血管多者,为瘀滞甚,加苏木、红花、丹参以活血祛瘀。
二、名家医案·妙方解析
(一)陆南山治蚕食性角膜溃疡验案(《眼科临证录》)
医案某,男,36岁。住院号12039。
1958年10月15日入院。本年9月21日开始右眼红而疼痛,视力减退,兼有流泪及右偏头痛,经检查后诊断为右眼边缘性角膜溃疡。全身检查均属正常。曾用三氯醋酸烧灼,抗生素滴眼,施行结膜瓣遮盖术。至10月23日,眼部刺激症状加重,结膜瓣收缩,角膜溃疡乃又暴露,溃疡呈陡削如蚕食状,染色阳性。诊断为侵蚀性角膜溃疡。即于该日起开始服中药。拟益血复脉而驱久寒。
【处方】当归9g,桂枝3g,炒白芍9g,炙甘草4.5g,木通6g,细辛1.5g,红枣10枚,生姜1片。
二诊(10.26):上列处方服3剂后角膜溃疡已改善,刺激症状已大见减轻,睑肿退,结膜水肿充血巳退去大半。再服3剂。
三诊(10.29):角膜染色阴性,溃疡已愈。改服下列处方,于10月30日出院。党参9g,焦冬术6g,炙黄芪12g,当归9g,炙甘草4.5g,茯神12g,炒远志4.5g,酸枣仁9g,煨木香1.5g,生姜1片,红枣5个。以后续服中药,数天后即返工作岗位。
【解析】本例右眼睑高肿,流泪刺激痛,风轮凝脂翳四圈而起,手厥冷,脉细欲绝。因厥阴为三阴之尽,阴尽阳生,今厥阴受病则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脉微欲绝也。治当温经复脉。方用当归、白芍补血养血,桂枝、生姜、细辛温经散寒,甘草、大枣益气健脾,通草通利血脉。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滞之功。
(二)姚和清治蚕食性角膜溃疡验案(《眼科证治经验》)
医案吴某,女,61岁。
初诊于1961年1月12日。右眼得病已3个月,眼红生翳,眼痛头痛,流泪怕光。近日来,疼痛加剧,入晚不得安宁,且感怕冷恶风,无汗,身体虚软,曾经治疗,无明显好转。
查:视力:右眼0.6,左眼1.0。右眼眼睑浮肿,睑结膜充血较甚,睫状充血明显,角膜边缘2/3的组织起灰白色半月形浸润,溃疡在浅层,但向整个角膜周边及中央侵袭,染色阳性。左眼眼内外阴性。诊断:右眼蚕蚀性角膜溃疡。初诊用大发散。
【处方】麻黄、细辛、藁本、蔓荆子。
次日复诊,诉头痛眼痛减轻,泪少,羞明减轻。检查眼内充血减退,溃疡面缩小,仅小部分染色。仍嘱服原方2剂。
三诊:诉诸痛消失,眼能睁开,检查眼充血全退,溃疡愈合。乃予四物汤加阿胶收功。
【解析】本例脉浮弦,舌苔薄白,头目疼痛,恶风怕冷等,皆属外感风邪。眼睑水肿、多泪无眵,以及角膜面凹陷不实,亦为风的征象。故治疗以散风祛邪为主。出于病人年老体弱,用风药不可大过,且必须以养血药继后,才能标本兼顾,根绝病原。
(三)李传课治蚕食性角膜溃疡验案(《角膜炎证治经验》)
医案成某,男,53岁,农民。
1965年11月9日就诊。右眼红痛生翳26天。曾经在专署地区人民医院诊断为蚕食性角膜溃疡,局部烧灼过2次,效果不好,现觉怕光流泪,疼痛严重,有时痛得彻夜不能入睡。
查:左视力0.3,眼睑痉挛,轻度水肿,混合充血,结膜囊无分泌物,角膜颞侧边缘有半月状溃疡,进行缘呈穿凿状,朝瞳孔方向,但未达瞳孔缘,底部有新生血管,用红汞着色后见进行边缘着色,溃疡底部未见着色。口苦口干,舌苔黄,脉弦。刘佛刚老师告我:“此症比较特殊,非一般常症也。溃疡起于边缘,逐渐向中心发展,但发展慢,又无黄液上冲,非凝脂可比。《审视瑶函》在花翳白陷中指出:’‘轮白之际,四围生翳,而渐渐厚阔,中间尚青,未满者瞳神可见,只是四围皆起,中间低陷,此金克木之祸也。’‘本症虽不是四围皆起,但溃疡由边缘向中心发展,与金克木同属一理,治应肺肝同泻,但溃疡底部又有赤脉伸入,说明有瘀滞,又须活血化瘀,可仿洗肝散加减。”
【处方】桑白皮10g,黄芩10g,羌活10g,防风10g,归尾10g,川芎6g,红花8g,苏木10g,菊花10g,蒺藜10g,木贼10g,赤芍10g,甘草3g。
外点氯霉素眼药水及阿托品液扩瞳,并用艾叶、食盐、生姜炒热布包温熨患眼。
二诊(9.12):服上方2剂,疼痛减轻,继用原方。
三诊(9.17):服上方5剂,疼痛基本消失,晚间能入睡,充血明显减退,溃疡红汞着色减少,于上方加蝉蜕10g。
四诊(9.23):服上方5剂,症状消失,红汞着色阴性。改用四物汤加味。
【处方】熟地黄12g,白芍12g,当归10g,川芎6g,羌活6g,防风10g,菊花10g。嘱服5剂。
【解析】本例方中羌活、防风、菊花、木贼,刺蒺藜辛散风邪,退翳除障;桑白皮、黄芩清热泻火,川芎、苏木、红花、归尾、赤芍活血行滞止痛,诸药配合,为祛风清热、清肝泻肺,且祛风重于清热。重用活血化瘀之品,活血行滞以止痛,且促进气血运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创面愈合。亦有抑制新生血管长入之作用。
第九节泡性与束状角膜炎
泡性角膜炎是指角膜出现泡性结节的病变,束状角膜炎是角膜出现泡性结节伴有一束血管而言。常单眼发病,也有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儿童和青年人多见,眼部刺激症状明显。常此愈彼起,反复发生。病变在角膜浅层的,愈后可不留瘢痕或仅留菲薄瘢痕;病变侵及深层者,愈后多遗留较厚的瘢痕。
根据其临床特征,泡性角膜炎与中医学的“木疳症”相似;束状角膜炎与中医学的“风轮一颗如赤豆证”相似。多因肝经积热,火热上炎,郁于气轮;或小儿脾虚夹痰,痰湿停聚风轮;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
(一)肝经积热证
【证候】角膜面有一个或多个疱疹或疱疹带着一束血管,涩痛羞明,热泪如汤;舌红苔黄,脉弦数。
【分析】肝经积热上攻,郁于风轮,故致一个或多个泡性翳障;若络中瘀滞,可见赤脉呈束状牵绊;由于积热上攻,故涩瘾,畏光流泪均较明显;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为肝经积热的表现。
【治法】泻肝清热。
【方药】泻肝散(《银海精微》)加减。若血管粗大,为血热胶滞,加牡丹皮、红花以凉血化瘀;若角膜疱疹溃烂,涩痛剧烈,为肝火炽盛,加龙胆草、夏枯草以清肝泻火。
(二)脾虚夹痰证
【证候】角膜疱疹如赤豆,时隐时现,现时轻度涩痛,隐时症状消失;颌下淋巴结肿大成串,面色欠华,四肢乏力,饮食不思;舌淡苔薄,脉弱。
【分析】本型多见于小儿。由于脾气虚弱,正不胜邪,故泡性翳障时发时止;然本型以虚为本,故发时见症亦轻微;脾虚则生化不足,气血虚弱,故面色欠华;脾主四肢,今脾虚则四肢乏力;脾失运化,故饮食不思;津液停聚,与肝气混结,聚而成痰,故颌下淋巴结肿大成串;舌淡脉弱为气血不足之象。
【治法】补脾益气,化痰散结。
【方药】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加减。 若间歇性结膜充血,为肺热,加桑白皮泻肺清热;若颌下淋巴结肿大日久不消,乃痰浊互结,上方去甘草,加昆布、海藻以软坚散结。
(三)阴虚火旺证
【证候】角膜疱疹扁平,新生血管纤细如线,结膜微充血,眼内干涩,羞明流泪;全身兼见身体消瘦,面红口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分析】素体肝肾阴虚,阴虚生热,虚火上炎,故症见黑睛泡性翳障;络脉瘀滞,则兼赤脉牵绊;阴津不足,目失濡养,故眼内干涩;阴虚火旺,故面红口干,五心烦热,舌红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
【方药】滋阴地黄丸(《审视瑶函》)加减。若角膜疱疹日久不退,为肝阴不足,余热未清,加玄参、知母、蝉蜕、木贼以滋阴祛风,退翳明目。
二、名家医案·妙方解析
李传课治泡性角膜炎验案(《角膜炎证治经验》)
医案1王某,男,35岁,工人。
1974年9月7日就诊。近5年来,每年秋季双眼反复红痛生翳三四次,曾在多个医院诊治过,说是泡性角膜炎。今年第一次复发,已有3天,怕光流泪,沙涩疼痛。
查:右眼视力0.4,左眼视力0.5。眼睑痉挛,睫状充血,结膜囊无分泌物,双角膜有散在圆形与椭圆形白色混浊,右眼7个,左眼6个,用荧光素着色检查,右眼有2个着色,左眼1个着色,双瞳孔对光反应好,前房清。口苦,小便黄,大便结,舌质红苔黄,脉弦。诊断为泡性角膜炎,角膜斑翳(双)。证属肝经积热。当以泻肝清热为主。
【处方】栀子10g,龙胆草10g,大黄10g,防风10g,菊花10g,连翘10g,蝉蜕6g,生地黄10g,甘草3g。
外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并结合作热敷,日3次。
二诊(9.10):服上方3剂,畏光流泪减轻,疼痛亦减轻,大便通调,于上方去大黄、龙胆草加黄芩、决明子、青葙子,继服4剂。
三诊(9.14):病情明显好转,刺激症状消失,红赤基本消退,荧光素着色弱阳性。治以清肝退翳为主。
【处方】夏枯草10g,青葙子10g,蝉蜕10g,蒺藜10g,木贼10g,生地黄10g,赤芍10g,茯苓12g,甘草3g。
四诊(9.19):服上方5剂,红赤消失,荧光素着色阴性,遗留白色光滑圆形瘢痕。为防复发。以养肝为主,用四物汤加枸杞子,何首乌,蕤仁,石决明,蒺藜,甘草。继服10剂,半年内未见复发。
【解析】本例早期为肝经积热,治以清肝泄热为主,方中龙胆草、栀子泻肝清热;防风、菊花、连翘辛散郁热,又能祛风止痛;大黄通便泄热,生地黄清热兼以防其伤阴太过,蝉蜕退翳明目;甘草调和诸药。随着肝热的减轻,改用清肝退翳法。病至后期,肝经积热已除,治以滋养肝经阴血,兼以退翳明目。
医案2刘某,男,31岁,演员。
1983年6月7日就诊。4月前,左眼红痛畏光流泪,诊断为泡性结膜炎,局部滴用可的松与氯霉素眼药水而治愈。本次又出现红痛畏光流泪,滴上述药物无效。
查:左眼视力1.0,鼻侧局限性混合充血,角膜缘有白色椭圆形隆起,范围大约3mm×4mm大小,一半在结膜上,一半在角膜上,前房清,瞳孔对光反应好,胸透正常。诊断为泡性结膜角膜炎(左)。证属肺肝郁热。治以清肺泻热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