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眼睑病 (2)
1976年1月24日初诊。病史:左眼上睑红肿3日,伴有发热。曾注射青霉素,口服四环素,局部用四环素考的松眼膏。至今更觉红肿加重,疼痛亦甚。检查:左眼上睑红肿,睑裂不能分开,结膜充血兼水肿,上睑外眦部有硬块及脓头。诊断:左眼上睑睑腺炎。辨证施治:左眼上眼胞红肿而痛,白睛充血,状如鱼眼。脉弦数,舌质红,苔薄白。证属针眼积脓未溃,热毒上攻。宜清热解毒,托毒排脓。
【处方】穿山甲2.4g,皂角刺2.4g,金银花9g,栀子(炒炭)9g,连翘9g,当归9g,赤芍9g,天花粉9g,黄芩3g。
1月26日复诊:服上列处方2剂后,睑腺炎消退,上睑皮肤充血已退。球结膜充血及水肿亦告痊愈。脉象已见和缓。症状虽转佳,但余热未清,拟清热解毒。前方去穿山甲及皂角刺,加生地黄15g、牡丹皮6g。服5剂而痊愈。
【解析】本例初诊时诊断为热毒上攻,局部虽有脓头,但尚未溃破。故处方用药既须清热解毒,又须托毒排脓。穿山甲既能消痈疽于未成,又能托疮疡于将溃之时。皂角刺用于痈疽将破者能引之出脓头,已溃者能引之以排脓,所以两药配合,对于睑腺炎将溃者可以托毒排脓,未溃者有消散之功。天花粉亦能排脓消肿,金银花与连翘消肿散结,当归活血止痛,赤芍活血散瘀,栀子及黄芩泻火解毒。此九味药配伍作用全面,疗效确切。
(二)陆南山治睑腺炎验案(《眼科临证录》)
医案蒋某,女,40岁。
1976年5月7日会诊。病史:因患心肌炎后遗症住院内科治疗。近4天来左眼患睑腺炎,口服抗生素等未愈。检查与诊断:左眼上睑局限性肿胀如豆粒状,有触痛,质软硬兼有。诊断:左眼上睑睑腺炎。
【处方】黄芪12g,生地黄30g,麦冬9g,玄参18g,酒黄芩3g,北沙参9g,夏枯草9g,青蒿9g,地骨皮9g,甘草3g。
次日复诊:服上列处方1剂,局部已出脓,疼痛减退,大便已下,原方继续再服。
5月10日三诊:上列处方共服3剂,大便通畅,局部肿势消退较多,已接近痊愈。脉象虚数。主觉胸闷不舒,原方加薤白6g,瓜蒌9g,厚朴2.4g。
上列处方服3剂,左眼局部症状已完全痊愈。仍回内科治疗心肌炎后遗症。
【解析】本例患有心肌炎后遗症,在内科住院治疗期间左眼患睑腺炎,虽已口服抗生素,但患处既不消散,又不出脓,因此改用中药治疗。初诊的辨证用药是根据睑腺炎肤色不太红,患处软、硬块均有,按之则痛。脉象细数。每天下午虚热,经常便秘,最近有4天不通。据此,处方用药即着眼于三个方面。第一,患处的消散与出脓。消散与出脓在表面上看来似乎矛盾,实质上并不矛盾。因患处按之作痛,软硬兼有,也就是说已化脓与未化脓两者均存在,故用黄芪温养脾胃,托疮排脓,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并配伍酒黄芩之上行,可疗疮疡,甘草清火解毒。以上诸药,既能托疮排脓,又能清热消散。第二,每天下午体温增高至38.70C,脉象细数,故采用能退虚热的地骨皮、青蒿以及养胃生津的北沙参等。第三,关于大便燥结,因其体力较差,不能用芒硝、大黄等峻泻药,故用增水行舟的增液汤,即生地黄、麦冬、玄参,服1剂后,次日大便即通,患处亦即出脓而消肿。再续服2剂,睑腺炎接近痊愈。最后一次处方,因患者有胸闷不舒,此系气机阻滞所致,故加瓜蒌、薤白和厚朴,能下气散结。
(三) 庞赞襄治睑腺炎验案(《庞赞襄中医眼科经验》)
医案高某,男,30岁,工人。
1986年6月5日初诊。主诉:左眼睑肿痛6天。检查:左眼视力1.0,左眼上睑内、外侧局部隆起如绿豆大小,睑结膜充血,隆起状如麦粒样硬结,外侧球结膜轻度充血。舌质淡红苔黄,脉弦数。诊断:左眼针眼(左眼睑腺炎)。
【处方】金银花、蒲公英各30g,天花粉、黄芩、连翘、赤芍、生地黄、白芷各10g,皂角刺15g,防风、陈皮各12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
1986年6月12日复诊。服药后左眼睑外侧红肿减轻,隆起硬结基本消失,前方加全蝎10g,继服5剂停药,观察5年未再复发。
【解析】本例系青年患者,饮食厚味,酒浆过度,多致脾胃湿热内蕴,外受风邪而发病,治以清热解毒、除湿消肿,方用清热解毒消肿汤进行治疗。方中金银花、蒲公英、天花粉清热解毒;黄芩清理脾胃湿热;赤芍、生地黄活血凉血,意为血行风自灭;防风散风祛邪;脾胃运化失职,湿毒内蕴,酌加连翘、皂角刺、陈皮清热散风、化积消导;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解毒消肿之功,服用12剂后睑腺炎痊愈未再复发。
第三节睑板腺囊肿
睑板腺囊肿,也称霰粒肿,是睑板腺出口阻塞,腺体的分泌物潴留在睑板内,对周围组织产生慢性刺激而引起的—种脂肪肉芽肿性炎症。本病呈核状硬结,多发生在上睑,下睑比较少见。病程缓慢,可以逐渐增大,亦有愈后屡次复发者。
本病中医称为“胞生痰核”。多因痰湿郁滞胞睑,血气不分,混而遂结;或因睑内针眼,硬结不消,转化而成。
一、辨 证 论 治
痰湿凝结证
【证候】胞生痰核,不红不痛,推之可动,按之发硬,翻转胞睑,即可见睑内有紫蓝色或灰白色斑点;舌淡,苔薄稍腻,脉滑。
【分析】脾为生痰之源。过食辛辣炙、肥甘厚味,酿成湿热,炼津为痰,结于胞脸皮肉之间,渐成肿核;痰核阻塞经络,气血瘀滞,则睑内呈现紫蓝色或灰白色的斑点;舌淡,苔薄稍腻,脉滑为痰湿凝结之征。
【治法】化痰解郁,散结通络。
【方药】化坚二陈汤(《医宗金鉴》)加减。若睑内紫红明显者加荷叶、栀子、滑石以清热除湿;日久不消者加昆布软坚散结。
二、名家医案·妙方解析
张皆春治睑板腺囊肿验案(《张皆春眼科证治》)
医案张某,男,22岁。
1977年5月23日初诊:右目红肿痒痛2天。右目上睑原有一豆大肿核,推之可动,不痛不痒。前天外出,回家后即感右目上睑微痛而痒,次晨便觉胀痛。曾在当地医院就诊,给金霉素眼膏点之不效,今日更痛。检查:患眼上睑红肿,按之中部坚硬,翻转眼胞,内面有高粱粒大黄白色脓点。此为胞生痰核外受风毒之邪,结于胞睑所致。给除风化痰汤3剂。
【处方】胆南星、浙贝母各6g,天花粉9g,防风6g,白芷3g,金银花15g,连翘6g,赤芍9g,3剂。
5月25日复诊,右目上睑已不红,微显肿胀,仍痒,眼睑内面有一小口,按之出脓。除尽所存脓液,涂以小檗碱(黄连素)眼膏,包扎右眼,上方去胆南星,减金银花6g,加黄芪9g,甘草3g,又服2剂。半年后该患者来看它病,说眼病药后已愈,痰核亦消,未再复发。
【解析】本病肿核较大,不兼风毒外邪者,内服中药疗效缓慢,当以手术治疗为好。但肿核较小,或术后反复发作,不能根除,或外兼风毒之邪,红肿疼痛者,内服中药为宜。本例方中胆南星、浙贝母、天花粉祛痰散结,胆南星配合天花粉者,除其燥烈伤阴之弊,且能增其祛痰散结之力;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防风、白芷疏散风邪;赤芍活血凉血,疏通络脉。诸药共奏化痰解郁,散结通络之功。
第四节上 睑 下 垂
上睑下垂是指上睑不能自行提举,掩盖部分或全部瞳孔而影响视物者。临床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者,生后即有,多两眼同病;后天性者,可表现为一眼或两眼。其主要症状为上胞垂下,难以张开。并根据张不开的程度可分完全与部分垂闭。前者是指胞睑长期闭合,无法张开,所以必须用手指抬起上睑方能视物;后者则程度较轻,可利用抬头仰面、皱起前额皮肤、高竖眉毛等方式,使上睑提起而观看事物。本节仅述后天性上睑下垂。
中医称为“上胞下垂”。多因脾气虚弱,清气下陷,眼睑无力提举;或肌腠空虚,风邪乘虚而入,筋脉迟缓所致。
一、辨 证 论 治
(一)中气下陷证
【证候】起病较缓,上睑缓慢垂下,逐渐加重,轻者半掩瞳神,重者目睛全遮,垂闭难提,或感麻木,或觉微痒;舌淡,苔薄,脉弱。
【分析】中焦受气取汁化赤而为血,肝主宗筋,筋赖血养;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则提睑无力;血少不能养筋,则弛缓失去约束之能,故上胞垂下,掩遮瞳神;舌淡、苔薄、脉弱为中气下陷之征。
【治法】补中益气,养血润筋。
【方药】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二)气虚受风证
【证候】起病较急,忽然上胞下垂,眼球转动失灵,视一为二;头痛,目眩;舌淡,苔厚,脉弦。
【分析】因脾气虚弱,腠理不固,风邪侵入,筋脉弛缓失去约束之能,故上胞垂下,掩遮瞳神;风邪阻滞眼脉,则眼球转动失灵,视一为二,头痛,目眩;舌淡、苔厚、脉弦为气虚受风之征。
【治法】补中益气,养血除风。
【方药】正容汤(《审视瑶函》)加减。若兼眼球转动失灵,病程长者加丹参、红花以活血通络。
二、名家医案·妙方解析
(一) 韦玉英治上睑下垂验案(《韦玉英眼科经验集》)
医案王某,女性,28岁。
初诊日期:1992年5月29日。主诉:右上睑沉重下垂1个月。病史:近1月来右上睑下垂,晨轻晚重,不耐久视。检查:双眼视力1.2,平视睑裂宽度右眼6mm,左眼l0mm。疲倦试验,反复瞬目60次后右睑裂宽度3.5mm,新斯的明试验后20min,右睑裂增至9.3mm。饮食欠佳,睡眠、二便、月经如常。舌质淡,舌体胖,苔薄白,脉细。
诊断:上睑下垂(右眼眼肌型重症肌无力)。
辨证:中气不足,脾阳不升兼血亏。
治则:补中益气。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处方】黄芪15g,炒白术、党参、当归、陈皮各10g,升麻、柴胡、炙甘草各6g,防风、羌活、丹参、钩藤(后下)各10g。
二诊:服药两周后自觉右眼疲劳和沉重感减轻,右眼睑裂增宽至7.5mm。因患者服汤药不便,仍按原治则改用眼科3号丸(本院自制)、生脉饮及活血通脉片,按常规量服。
三诊:7月10日再次复诊,自诉长时间看电视不觉眼累,平视双睑裂对称,均为9.5mm。以后因工作繁忙自行停药,病情曾有反复。在原治则基础上,加用金匮肾气丸,嘱其坚持用药2~3周后,可间断服药,病情一直比较稳定。
随访:1993年4月17日复诊,双睑裂仍保持9.5mm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