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角膜病 (1)
角膜位于眼球的前部,和巩膜一起构成眼球壁的外层。角膜呈向前凸的透明横椭圆形组织,是眼球屈光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学上角膜从前到后分为上皮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层等5层结构。上皮层表面覆盖有一层稀薄的泪膜,它由结膜杯状细胞、睑板腺等分泌,对维护角膜的功能及屈光特性有重要作用。
角膜无血管,在免疫学上处于相对的“赦免状态”。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与免疫反应相关的成分在角膜周边部或角膜缘分布较高,在角膜中央部分布较低,因此,角膜周边部或角膜缘易发生免疫性角膜病,如蚕食性角膜溃疡、泡性角结膜炎和边缘性角膜溃疡等;而一些感染性角膜病则易发生于角膜中央。
角膜疾病主要有炎症、外伤、先天性异常、变性和营养不良、肿瘤等。其中感染性角膜炎占有重要地位。角膜病是我国的主要致盲病之一,多角度加强角膜病的防治研究是减少因角膜病致盲的重要措施。
中医学将角膜称为黑睛,角膜病称为黑睛疾病。黑睛属五轮学说中之风轮,内应于肝,肝与胆相表里,故角膜病常与肝胆相关。病因多由外感六淫、肝胆风热、肝胆实火、肝胆湿热、肝阴不足等,另外,外伤、白睛疾病也可导致黑睛病变的发生。黑睛疾病的辨证也多从肝胆着手,如障翳浮嫩,病情轻者,多为肝经风热;障翳色黄,溃陷深大者,多为肝胆实火;翳障时隐时现,反复发作者,多为肝阴不足等。但也有兼其他脏腑病机者,故要全面辨证,而不能专责于肝胆。
第一节浅层点状角膜炎
浅层点状角膜炎,又名角膜上皮点状剥脱或角膜上皮糜烂。临床上比较多见,多为双眼发病,任何年龄、任何季节均可发生。病程一般较长,需经较长时间调治才能痊愈,少数病例可达数年之久。
根据该自觉症状,可归属于中医学“白涩症”范围。《审视瑶函》谓:“不肿不痛,爽快不得,沙涩昏蒙,名曰白涩。”多因外感风热所致;或因肺肾阴虚,阴津不足,目失濡养,又兼见邪引起。
一、辨 证 论 治
(一)肺经风热证
【证候】眼内干涩灼热,怕光流泪,角膜荧光素着色点较多;舌质红,苔薄黄,浮数。
【分析】肺主卫表,角膜浅层病变亦属肺经所主,风热上犯,肺卫受侵,故角膜出现点状着色;风为阳邪,风热灼津,黑睛失养,故出现干涩灼热,怕光流泪等症;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在卫表之征。
【治法】祛风清热。
【方药】羌活胜风汤(《原机启微》)加减。若间歇性结膜充血,为肺热,加桑白皮以泻肺清热;局限性睫状充血,为肝热,加夏枯草以清肝泻热;眼内干涩明显,为阴虚津亏,加生地黄、麦冬以滋阴养津。
(二)阴虚夹风证
【证候】眼内干涩不适,怕光泪少,不耐久视,角膜呈现针尖样点状混浊;舌红无苔,脉细无力。
【分析】本型是临床常见证型。阴虚为本,夹风是标。干涩灼热为阴虚津液不足;怕光流泪,睫状充血为夹风邪;由于阴虚易招风邪,风邪侵犯,故着色点较多,且缠绵不愈,反复发作。
【治法】滋阴祛风。
【方药】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加减。若伴少气乏力,为气阴不足,加党参、五味子以益气养阴。
二、名家医案·妙方解析
(一)陆南山治浅层点状角膜炎验案(《眼科临证录》)
医案1刘某,男,40岁。
1974年5月11日初诊。1个月来双眼发红,原因不明,在某医院治疗多次,已用较多药物,疗效仍不明显。
查:双眼视力均为1.5,双眼轻微充血,肉眼观察角膜光滑,荧光素染色角膜散布点状阳性,诊断为浅层点状角膜炎。辨证为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仿王太仆“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法。
【处方】熟地黄15g,山药9g,山茱萸4.5g,茯苓12g,泽泻9g,牡丹皮6g,枸杞子9g,菊花9g。
服10剂,角膜荧光素染色阴性,自觉症状亦见舒适,原方续服10剂。经两年来院随访,治愈后未见复发红眼,角膜荧光素染色阴性。
【解析】本例患者近一年来经常红眼,肉眼观察角膜光滑,球结膜仅有轻微的充血,据此,推断为肾水不足,虚火上炎,所以红眼屡发不能根治。如果采取清泻实火的黄连、龙胆草等药物难以收效者。是因肾阴亏乏而无水,在治疗中应当着重壮水之主——补肾阴,所以才能制服阳性的症状。
医案2朱某,男,36岁。
1975年11月29日初诊。9月因患红眼,曾用过各种抗生素眼药水,可的松眼药水以及内服多种中西药物。
查:远视力右0.1,左0.2。近视力右0.4,左0.4。两眼球结膜充血轻微,两眼角膜荧光素点色着色密布。诊断为双眼浅层点状角膜炎。辨证为阴虚内热,灼伤津液。治以养阴润燥法。
【处方】生地黄15g,麦冬6g,玄参12g,石斛9g,北沙参9g,谷精草9g。
服21剂后,两眼无充血,刺激症状减轻,荧光素角膜点状阳性明显减少,大便由燥转通畅。原方加天门冬6g,继服10剂。1976年l1月24日复查,远视力右0.2,左0.4,近视力未查,两眼角膜荧光素染色阴性。治疗告一段落。
【解析】根据本例患者眼局部的干涩不舒,全身症状出现大便燥结,舌质红、苔薄少津,治以养阴润燥为主,用生地黄、麦冬、北沙参组成增液汤,在通润大便方面既可攻实,又有防虚。妙在寓泻于补,以补之体,作泻药之用。
(二)庞赞襄治浅层点状角膜炎验案(《庞赞襄中医眼科经验》)医案1宋某,女,28岁,工人。
1990年4月18日初诊。主诉:右眼羞明,流泪,眼磨疼痛10天。检查:视力右眼0.3,裂隙灯观察:右眼结膜充血,角膜中央部有散在点状浸润,互不融合,荧光素染色着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数。
诊断:右眼聚星障(右眼浅层点状角膜炎)
【处方】金银花、蒲公英各15g,天花粉、黄芩、龙胆草、荆芥、防风各10g,桑白皮、枳壳各5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经过:配合利福平液点眼,每日6次。前方服6剂后,检查:右眼视力0.4,右眼结膜已不充血,角膜表层中央部点状浸润大部分平复,前方去龙胆草,继服7剂。1990年6月2日复查;右眼视力0.4,矫正到1.0,右眼结膜不充血,角膜透明,荧光素染色阴性,嘱其停药,观察2年未再复发。
【解析】庞赞襄认为:目位至高,易遭风邪侵袭,素体内热,外受风邪,则风热毒邪交攻于目;或肺经郁热,或肝胆内热,风邪为患,亦可风热相搏,热邪上犯,侵及气轮则白睛红赤,侵及风轮则黑睛生翳。治应内清外解之法,方选双解汤。方中金银花、蒲公英、黄芩、桑白皮、天花粉、龙胆草清热解毒,使热邪从里而除;荆芥、防风散风驱邪,以疏腠理,使风邪从表面解;枳壳、甘草理气和中,调和诸药。命方曰双解,其理即在于此。
医案2李某,男,36岁,农民。
1989年10月16日初诊,主诉:双眼流泪,畏光,眼磨,伴咽痛,口干15天。检查:视力右眼0.5,左眼0.6;裂隙灯观察:双眼结膜轻度充血,角膜浅层中央部可见如星点状浸润,荧光素染色着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数。
诊断:双眼聚星障(双眼浅层点状角膜炎)。
【处方】生地黄15g,南沙参、麦冬、川贝母、知母、天花粉、黄芩、白芍各10g,薄荷、甘草各3g,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经过:服药5剂,10月21日检查:双眼结膜充血减轻,角膜中央浅层混浊点明显减少,咽痛,口干较前好转,效不更方。服至10月30日,检查:视力右眼0.6,左眼0.6,裂隙灯观察,双眼结膜不充血,角膜透明,荧光素染色阴性,停药观察3年未再反复。
【解析】本例患者双眼流泪,畏光,眼磨,咽痛,口干,多为肺经郁热,外受风邪,阴虚生内热,热邪上犯于目所致,故治宜养阴润肺,清热退翳,以养阴清肺汤加减治疗。方中南沙参、麦冬、知母、白芍、生地黄养阴清肺,凉血退翳;黄芩、甘草清热解毒,天花粉、川贝母润肺化痰;薄荷宣肺利咽。
(三)李传课治浅层点状角膜炎验案(《角膜炎证治经验》)
医案1王某,男,23岁,工人。
1979年6月4日初诊。双眼于10天前发生红痛,当时在某医院诊断为急性结膜炎,经治疗后病情好转,现觉眼内沙涩,畏光流泪。
查:双眼无充血,肉眼见角膜尚属透明,用2%荧光素着色后在裂隙灯下可见角膜浅层广泛点状着色,其余无明显特殊。舌苔薄、微黄,脉浮。诊断为浅层点状角膜炎(双)。辨证为肺肝风热。治以祛风为主,清热为辅。
【处方】羌活6g,防风10g,桔梗10g,荆芥6g,柴胡10g,前胡10g,菊花10g,板蓝根10g,甘草3g。
局部滴用l 5%磺胺醋酰钠眼药水及金霉素眼膏。
服上方12剂后,自觉症状明显减轻,荧光素着色点减少,继用上方去羌活、防风加生地黄、玄参各10g,蝉蜕6g。服15剂后,诸症消失,荧光素着色阴性。
【解析】肺主卫表,加之风热为阳邪,易袭上位。黑睛属肝,风热上受,侵及黑睛,故辨证当属肺肝风热之证,治当治肺以祛风,清肝以泻热。重在祛风清热,治肺为主,使病情很快见效。
医案2宋某,女,20岁,学生。
1981年9月5日初诊。双眼原有高度近视,现觉眼内沙涩不适,有时怕光流泪。
查:结膜不充血,角膜用荧光素着色后在裂隙灯下检查,可见散在点状着色,约10余颗。舌质红,无苔,脉细。诊断为双眼浅层点状角膜炎。辨证为阴虚夹风。治以滋阴为主,祛风为辅。
【处方】生地黄12g,玄参10g,白芍12g,麦冬12g,枸杞子15g,青葙子10g,荆芥6g,柴胡10g,蝉蜕6g,甘草3g。
服上方20剂,症状消失,荧光素着色阴性。
3个月后因感冒复发,症状同前。投以金银花10g,连翘10g,菊花10g,防风10g,荆芥6g,秦皮10g,玄参10g,麦冬10g,甘草3g。服15剂后,症状消失。再用杞菊地黄丸调治2个月,观察3年,未见复发。
【解析】本例结膜充血不明显,加之舌质红,无苔,脉细,乃阴虚之象。其病在表,辅以祛风,日久复发,皆因外感,系正虚邪实之证。故治以扶正祛邪,滋阴祛风。后期邪已去而正未复,滋阴扶正以祛病之源。
第二节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本病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临床上较为常见。近二三十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可能与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或病毒发生变异使侵袭力增强有关。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多见于30岁左右的青壮年。通常单眼受累。治疗较为困难,往往反复发作而严重危害视力,成为致病率极高的一种眼病。
本病与中医学的“聚星障”相似。《证治准绳》谓:“乌珠上有细颗,或白色或微黄。微黄者急而变重,或联缀,或团聚,或散漫,或一同生起。或先后进渐一而二,二而三,三而四,四而六,七八十数余。”多因外感六淫,尤其是风热外袭,循经犯目;或外邪入里化热,或素有肝经伏火,内外合邪,以致肝胆火炽,上炎于目;或恣食肥甘厚味或煎炒之物,损伤脾胃,酿成脾胃湿热,湿热内蕴,上蒸于目;或素体阴虚,或热病后津液耗伤,以致阴津亏乏,又兼外感风邪引起。
一、辨 证 论 治
(一)风热上犯证
【证候】角膜点状或树枝状混浊,睫状充血,羞明隐涩;头痛,发热恶风;舌苔薄黄,脉浮数。
【分析】风热犯目,黑睛受侵,故出现炎性混浊。《素问·风论》说:“风者善行数变”,故炎性混浊无定状,可表现为点状、树枝状或地图状,如向深层发展,则可呈圆盘状;风与热均为阳邪,风热上炎,故表现为睫状充血,羞明流泪,隐涩不适等阳热症状;头为清阳之汇,风邪入侵,清阳受扰,故头痛,发热恶风;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侵犯卫表之象。
【治法】疏风散热。
【方药】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若角膜点状、树枝状混浊扩大成团,聚集成片,眼痛剧烈,为热毒较盛,加板蓝根、大青叶以清热解毒。
(二)肝火炽盛证
【证候】角膜混浊扩大加深,混合充血,眼睑红肿,羞明流泪;头痛,溲赤,口苦;苔黄,脉弦数。
【分析】角膜属于风轮,内应于肝,今肝经素有伏热,又夹外邪,内外相搏,以致肝火炽盛,火性上炎,蒸灼黑睛,故出现炎性混浊扩大加深,混合充血,羞明流泪等;头痛,小便黄短,口苦,苔黄,脉弦数,为肝火炽盛之候。
【治法】清肝泻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若大便秘结,为胃肠积热,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泻热;若病灶色黄,团聚一片为热毒炽盛,加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以清热解毒。
(三)湿热内蕴证
【证候】角膜病灶色灰黄,反复发作,缠绵不愈,睑肿目赤,流泪疼痛;头重胸闷,口黏,便溏,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