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结膜病 (7)
1972年3月14日初诊。左目大眦生胬肉半年余,常觉干涩不适,曾点眼药水、眼药膏均不见效,近10余天症状加重,刺痛、流泪、羞明、结眵。
检查:左目大眦胬肉高耸,色赤而鲜,头部嫩白、尖厚,已贯入风轮边际。此为心肺郁热所致胬肉攀睛。
【处方】加减导赤泻白散:生地黄9g,木通、瞿麦各6g,桑白皮9g,桔梗6g,黄芩(酒炙)、赤芍各9g,归尾6g,蝉蜕3g,服药3剂。
3月17日复诊:刺痛、羞明减轻,胬肉头部稍低,又给上方6剂。
3月24日三诊:胬肉减退、变薄、白头已去,头部已退出风轮,留有菲薄云翳,仅感沙涩不适。又服上药18剂。
4月16日四诊:胬肉淡赤而薄,头部仍介于气轮、风轮之间,已无感觉。嘱其禁食辛辣,外避风沙,不再给药。
1974年来本院治疗他病,察其胬肉没再伸延。
【解析】本病单服中药实难退尽。虚证病情稳定,仅侵及青睛边缘,感觉甚微,勿需治疗;实证发展较快,刺激症状比较明显,胬肉尚未深入风轮,或仅侵及风轮边缘者,可服用中药控制发展,尽量使胬肉退出风轮,稳定病情;若胬肉已深入风轮,或掩及瞳神,影响视力者,予以手术治疗为宜。中药治疗本病,关键调理肺脏。肺为生水之源,肺气调顺,肾水充足,心火不亢,胬肉不生。
第七节球结膜下出血
球结膜下出血是指球结膜下血管出血的病症。以结膜下片状、境界分明呈鲜红色出血,继则紫暗色,终则暗黄色而消失为主要特征。多见于老年人,大多经1~2周逐渐吸收消退,也有反复发作的,但预后良好。
本病中医属“白睛溢血”范畴。因其初起色红如胭脂,故《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又称为色似胭脂证,谓:“不论上下左右,但见一片或以点红血,俨似胭脂抹是也。”
一、辨 证 论 治
(一)肺热伤络证
【证候】白睛血斑鲜红;咳嗽痰黄,或顿咳不已;舌红苔黄,脉数。
【分析】热邪烦肺,脉络受灼,故见白睛溢血;肺有热邪,热灼津液,故咳嗽痰黄;肺气失宣,肺气上逆,故顿咳不已;舌红苔黄脉数,为肺经有热之征。
【治法】清肺泻热。
【方药】退赤散(《审视瑶函》)加减。若出血量多,色暗红者,加丹参、红花以活血化瘀。
(二)肝肾阴虚证
【证候】常见于中老年人,白睛溢血,反复发生;头昏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细。
【分析】年老之人,阴常不足,肝肾阴虚,脉络脆弱,血溢络外,故见白睛溢血;阴不上承,髓海不足,脑失所养,故头昏耳鸣;肾主骨,肝主筋,肝肾亏虚,故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细,为肝肾阴虚之征。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六味地黄汤(《审视瑶函》)加减。若出血量多,加丹参以活血化瘀。
(三)外伤损络证
【证候】眼受外伤,白睛溢血,色似胭脂。
【分析】眼受外伤,白睛脉络受损,血溢脉外,故见白睛溢血。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减。若出血量多,加三七粉以活血止血。
二、名家医案·妙方解析
(一)张皆春治球结膜下出血验案(《张皆春眼科证治》)
医案刘某,男,7岁。
1975年1月28日初诊:其母代述,患儿顿咳月余,近日加重,连连咳嗽,甚则呕吐。自前天双目白睛红赤,不痛不痒。检查:双眼白睛全赤、色鲜,且兼下睑紫青。此为白睛溢血。
【处方】利气活血汤加炒杏仁、川贝母各3g,葶苈子1.5g,服药3剂。
2月1日复诊:下睑紫青稍退,白睛赤色变为紫暗,其上方已经呈暗黄色,顿咳减轻,已不呕吐,又服上方6剂。
2月7日三诊:白睛全轮暗黄,已无赤色,下胞已恢复正常,有时微咳,又给上方3剂。
2月10日来诊,顿咳、目疾皆愈,即停服药。
【解析】古人有“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行血随”,“气滞血凝”之说,充分说明了血和气互根互用,密切配合的关系。所以张老医生在治疗本病的过程中,治血之中,不失调气。因病变部位在白睛,白睛内应于肺,肺主一身之气,故调气之中,不离乎肺。
(二)姚和清治球结膜下出血验案(《眼科名家姚和清学术经验集》)医案1张某,男,10岁。
一诊:右目为物所伤,白睛色似胭脂,头痛。此由邪客肺经,络损血溢。治以除风益损,去瘀生新。
【处方】生地黄15g,赤芍6g,当归6g,川芎3g,炒荆芥6g,防风3g,蒲黄9g(包),藁本3g,三七9g,2剂。
二诊:赤退痛除,当以养血善后。
【处方】生地黄15g,熟地黄15g,炒白芍6g,川芎3g,3剂。
【解析】本案是因外伤引起,外伤则眼球震动,必为风邪所侵,所以用防风、荆芥、藁本等药以除风,以四物汤养血活血,并加蒲黄、三七以消瘀血,服后效果明显。
医案2黄某,男,25岁。
一诊:热客肺经,血热妄行,溢于络外,是以左目白睛发赤,色似胭脂,舌赤,脉数。治以清肺散血。
【处方】桑白皮9g,甘草3g,牡丹皮9g,黄芩9g,天花粉9g,桔梗6g,赤芍9g,归尾9g,瓜萎子12g,3剂。
二诊:前予清肺散血之剂,白睛溢血大部退去,舌赤,脉数。再予清降。
【处方】冬瓜子24g,桃仁9g,薏苡仁24g,芦根30g,5剂。
【解析】本案药用桑白皮、天花粉、黄芩、瓜蒌子清肺泻热,赤芍、牡丹皮、归尾凉血活血,桔梗宣通肺气,甘草清热。诸药合用,功能清肺泻热,活血化瘀。对因肺热引起的本症,用之有效。如白睛溢血较多,可加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
医案3王某,男,10岁。
一诊:咳剧,左目一片鲜红,白睛色赤如胭脂,口干烦渴,舌赤,脉数。症由肺胃积热,治以清肺泻胃除热。
【处方】冬瓜子15g,桃仁6g,薏苡仁15g,浙贝母6g,竹茹9g,杏仁6g,桑叶6g,枇杷叶6g(去毛),芦根20g,4剂。
二诊:经治,左目瘀血消退,干咳亦瘥,脉数。再宗原法。
【处方】冬瓜子15g,桃仁6g,薏苡仁15g,浙贝母6g,杏仁6g,竹茹9g,芦根20g,7剂。
【解析】本案是因剧烈咳嗽而引起本症。口干烦渴是因肺胃积热,热盛于里,津液受伤所致;干咳则为肺受燥伤,清肃之令不行之故;至于白睛溢血,是因剧烈咳嗽,肺络受震,血溢络外所致。所以选千金苇茎汤加枇杷、薏苡仁、浙贝母、杏仁等既治肺热咳嗽,又能消散瘀血。
医案4陈某,男,65岁。
一诊:右目白睛溢血,色似胭脂,头晕目眩,脑中昏愦,舌赤,脉数。症由阳亢血瘀,治以平肝散血。
【处方】地龙12g,赤芍12g,当归12g,川芍3g,红花3g,桃仁9g,黄芩9g,石决明30g(先煎),钩藤9g(后下),3剂。
二诊:右目瘀血消退,眩晕减轻,脉象仍弦。知其肝阳上亢,再守原意施治。
【处方】地龙12g,赤芍9g,当归9g,川芎3g,红花3g,桃仁9g,石决明30g(先煎),菊花9g,7剂。
【解析】本案是由肝阳亢盛,邪火妄动,迫血上逆,不能循经流注,溢于清窍,所以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因本案无气虚之象,所以不用黄芪;因有阳亢之证,所以加入石决明、钩藤;并有热象而加黄芩。因该方活血化瘀药较多,所以用于血瘀证非常对症。
(三)姚和清治球结膜下出血验案(《眼科证治经验》)
医案1何某,男,9岁。
初诊于1956年11月2日。右目创伤,白睛色似胭脂,头痛。此由肺络受损,血溢络外,瘀而不行。治宜除风益损,去瘀生新。
【处方】除风益损汤去白芍,加赤芍、黄芩、大黄、三七,2剂。
二诊:目内瘀滞已见减退,头痛消失,大便畅行,舌淡。风邪留恋,再予上方。原方去大黄,3剂。
【解析】本案球结膜下出血系外伤引起。除球结膜溢血外,伴有头痛、眼痛、怕光等。故治以除风益损,散血清热为主,方用除风益损汤加减治疗以祛瘀退滞。
医案2王某,男,43岁。
初诊于1957年1月6日。左目一片鲜红,白睛色赤如胭脂涂抹,咳而口干引饮,舌红,脉洪。治以清肺制金,泻胃除热。
【处方】苇茎汤加杏仁、浙贝母、竹茹、桑叶、枇杷叶,4剂。
二诊:目内瘀血退去,干咳亦瘥。舌红、脉数,再予上方增减。苇茎汤加象贝、杏仁。
【解析】本案是因肺胃热邪上攻于目,故见白睛色赤如胭脂涂抹,咳而口干引饮,舌红,脉洪。所以用清热宣肺逐瘀之苇茎汤,兼加杏仁、浙贝母、竹茹、枇杷叶清热润肺,桑叶散热清肝明目。全方共奏清肺制金,泻胃除热之功,故瘀血散退,干咳亦瘥。继去部分清润之品,仍以苇茎汤加减去余热。
医案3蒋某,男,54岁。
初诊于1943年11月5日。平素头晕,脑中昏愦,近来左目发赤,白睛血瘀,色似胭脂。脉弦数、舌质红。此系肝阳亢盛,邪火妄动,火载血上逆,不循经络,溢于清窍。治宜平肝散血。
【处方】补阳还五汤去黄芪,加黄芩、石决明,3剂。
二诊:白睛血瘀大部退去,晕眩亦减,脉仍弦。知其肝阳尚炽,当再守原意。补阳还五汤去黄芪,加珍珠母,5剂。
【解析】本案因肝阳偏亢,邪火迫血上逆,溢于清窍,故见白睛血瘀,色似胭脂。治以平肝潜阳散血为主,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
(四)庞赞襄治球结膜下出血验案(《庞赞襄中医眼科经验》)
医案齐某,男,36岁,工人。
于1989年6月3日初诊。主诉:右眼结膜突然发红2天,近20天来咳嗽不止。
检查:右眼视力1.2,右眼球结膜下方出血,边界清楚,状如胭脂。舌质红少苔,脉弦数。
诊断:右眼色似胭脂症(右眼结膜溢血)
【处方】桔梗、橘红、半夏、杏仁、桑白皮、瓜蒌、黄芩、龙胆草各10g;川贝母、银柴胡、枳壳各5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3剂,右眼结膜下方出血大部分吸收,原方去龙胆草、银柴胡、枳壳,继服3剂,右眼结膜出血完全吸收。
【解析】本案治以化痰清肺,清解郁热为法。以桔梗、橘红、半夏、杏仁、川贝母化痰清肺;桑白皮、瓜蒌润肺清热散郁;黄芩、龙胆草、银柴胡清解郁热,开通玄府;枳壳、甘草调和诸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