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疑难病痰瘀同治经验
12175900000004

第4章 脏腑功能失常是痰瘀形成的病理基础 (2)

第二章 脏腑功能失常是痰瘀形成的病理基础 (2)

“脾为生痰之源”的机制所在,也就是当脾发生病变后,不论是营养的水津,抑或是“精微”的物质都成为害化的痰瘀。朱丹溪说:“人身健运之阳气,如天之有日也,阴凝四塞者,日失其所,理脾如烈日当空,痰浊阴凝自散。”朱氏之说,为理脾治痰之说广开门径。明代张介宾说:“夫人之多痰,皆有中虚使然。”此“中虚”者,乃中焦脾胃之气虚也。张氏还说:“果使脾强胃健,如少壮者流,则水谷随食随化,皆成气血,焉得留而为痰,惟其不能尽化。”清代名医王昂说:“但脾家之痰,有虚有实,如湿滞太过者,脾之实也;土衰不能制水者,脾之虚也。”朱丹溪也曾告诫人们:“大凡治痰用利药太多,致脾虚,则痰以易生而多。”从以上可见,已认识到痰瘀是在不能化为气血的精微物质的情况下害化而成,实际上是脾在无力吸收运化精微和水津之时,渗出停聚而成的痰瘀病理性产物。

脾的运化功能有,有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津两个方面,其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是将食物中的精微物质“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布散,借心脉以推动输布;在运化水津的方面,经脾气的升腾,将多余的废浊物质排出体外。若脾胃的功能正常,升降有序,纳化有度,水谷之精微物质源源不断升布以营养周身。如果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或脾的升降功能减弱,不能将水谷之精微归肺升散,造成水谷精微和水湿停聚,此时的痰应是营养物质和水津害化而成,正常的“津液和调,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营卫生会篇》)的营养物质害变成病,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病理性产物,同样属于痰瘀的范围。

究其成因,脾生痰瘀:①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有因实而得之,脾为湿困,大量的水湿困阻于脾胃,致使脾的功能呆顿,运化枢机停滞,不能将精微运化升散;有因虚而得之,脾气虚弱,升降无权,无力将水谷之精微吸收散精。②脾的运化功能正常,但因肺气不足,不能接受脾转送的水谷之精宣发布散于周身,导致了水谷之精微在传送途中受阻,以成痰瘀停聚于腹中。③因肝的疏泄太过,导致脾土壅瘀,纳化失权,痰瘀水湿,停聚腹中。④心气不足,心阳不振,津血运行不畅时,亦可以引起脾不升清,浊阴不降,精微不布,害化痰瘀。⑤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土,引起脾失温煦,水谷失去了腐熟,难以化成精微以输布周身,而致水、湿、痰、瘀害化成疾,或上犯头脑清窍,或聚于心胸,或停于腹中,或溢于肌肤,或流注经络,或阻塞胞宫。

脾脏致病化生痰瘀,成为致病的因素,临床上涉及范围极广,牵涉到内、外、妇、儿诸科,痰瘀所引起的头痛、眩晕、肥胖、泄泻、恶心、呕吐、肝大、腹水、妇科带下病、不孕症、外科痰核、流注、阴疽等病皆是,如果强调“脾为生痰之源”,独以健脾化痰,实难解痰瘀之顽,惟以痰瘀同治,辨证施药,或兼以疏肝、或以宣肺、或兼以温肾气化、或兼以疏通经络,可望顽疾治愈。

四、肝病致生痰瘀

肝藏血,主疏泄。藏血是指肝具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功能。众所周知,人体各脏腑组织的血液常随着不同的生理变化,而改变其血流量,当人体开始休息和睡眠时,机体的血液需要量就减少,大量的血液归藏于肝,当劳动和工作时,机体的血液需要量就增加,肝脏为了适应生理的需要,排出其储藏的血液,以供应全身。王冰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行于诸经,人静则血归藏于肝脏,肝主血海故也。”王氏认为,肝调节控制血流量的作用,是根据心脏血液生理上的需要而适时调节的。

肝主疏泄的作用,是指肝脏具有疏泄、调达、升发的生理功能,这种疏泄的功能在生理上主要表现为:①血液的调节作用,前已论述,肝脏可根据人体活动量的大小,劳动度的强弱,根据其需要适时合理的给全身供应其血流量,以维持生理上的需要。这种调节控制血流量的作用是靠肝脏的疏泄作用来完成的,肝脏疏泄功能正常,则血流调畅,储排有度。②脾胃的消化方面,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的作用,需要肝的疏泄功能来调节,胆附于肝,内藏“精汁”,为肝之余气,参与脾胃之消化。此外,脾胃气机的升降也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的配合,方能升降有序而不壅郁。③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肝的关系非常密切,只有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气机调畅,气血和平,心情舒畅。反之,出现气机不调,肝气郁结。④水液的代谢方面,人体津血、水液的代谢源于脾的运化、肺的宣降、肾的气化、心气的推动作用才能完成,但与肝脏的疏泄作用密不可分,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升降有度,三焦决渎有权,津血、水液代谢正常,不致于痰瘀停滞为病。

从中医的脏象理论看,心主血脉,肺主宣降,脾主运化,即使有先天之称的肾,也主要是主水藏精的生理功能,而肝脏的功能却大不相同,生理上的关系是复杂的,藏泄并举,脏为阴,腑为阳,肝脏体阴而用阳。肝主疏泄,就是指肝脏经常处于一种调达、舒畅、宣散、流通等不郁不亢的综合状态之中,这一综合性生理状态是否平衡,涉及上述的水谷精微的运化代谢、精神情志的状态正常,气、血、津液、水的运行代谢是否有序,所以《杂病源流犀烛》周学海说:“肝者,贯阴阳,统血气,居真元之间,握升降之枢者也。世谓脾胃为升降之本,非也。脾者,升降之所径;肝者,升降发始之根也。”意思是指肝脏藏血主疏泄的功能决定着五脏的功能是否正常,所以沈金鳌在论证肝脏这一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时说:肝主“一阳生发之气,起于厥阴,而一身上下发,其气无所不乘,肝和则生气,发育万物,为诸脏之生化。衰与亢,则能为诸脏之残贼。”沈氏之论可以说是要言不繁。

五脏之中,脏与脏、脏与腑、脏腑与形体各器官以及外界环境之间密切相连,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但肝脏的生理特点和病理变化的复杂程度,是其他脏器所不及的,肝气郁结,疏泄功能失常,常可引起以下病变,导致痰瘀的病邪发生。

1.肝脏对血液的储藏和调节发生障碍,人在休息和睡眠时,血液的正常储藏失度,人在劳动和工作时,也不能根据生理需要适时的调节血流量,造成津血停聚,痰瘀阻塞,肝脏肿大,血流受阻,青筋暴露。

2.脾胃的消化吸收发生障碍,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的正常功能被破坏,水湿、精微浑浊其间,清浊升降失序,脾土壅郁,反侮肝木,以致疏泄无度,气、血、水湿郁阻,痰瘀由生,胆汁排泄受阻,肝脏因疏泄失职痰瘀壅阻而增大。

3.情志失常,抑郁寡欢,肝木横犯脾胃,影响运化;肝木化火,犯肺刑金;化风流窜经络、上犯头目清窍;肝脏体阴用阳,发病后常风火相煽,挟带痰瘀毒邪,横窜、上扰、侮脾、刑金无所不至,侵犯人体各部而为害。

4.气、血、水液的循行代谢,虽言肺的宣降、脾的运化、肾的气化、三焦的决渎功能密切相关,实际上肝脏的疏泄功能与血流量的调节是决定气、血、水液正常代谢的关键所在,肝失疏泄,藏血无度,三焦气化闭塞,津血停聚不通,痰瘀由此而生,导致血、水、痰瘀轻者郁积于肝,重则脉络壅塞,血、水、痰瘀壅积腹内,而腹部胀大如鼓。

肝的疏泄功能与调节血流量的作用失常后导致的病理变化,对人体脏腑及各个组织器官来说影响之大,尤其是痰瘀病邪对全身造成的危害不可掉以轻心。了解肝病致生痰瘀,对研究心脑血管疾病、乙型肝炎疾病、肝硬化腹水及消化系统占位性病变的治疗有着一定的价值。

五、肾病致生痰瘀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水、藏精、主骨,为“先天之本”。心主血脉、肺主宣降、脾主运化、肝主疏泄,五脏之中,皆赖以肾阳的温化、肾阴的滋养,方能发挥其各自的生理功能。肾内藏元阴和元阳,故有“阴阳之根”“水火之宅”之称。

肾主水,主要是指肾脏在人体内水液平衡的调节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就明确指出了肾主水液的作用,水液流通输布的道路是三焦,剩余的水分储存排泄是在膀胱,肾对水液的输布调节,就是主管门户的开合,所以《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胃之关也。”饮入胃以后,水液的开合升降,始终由肾来控制调节,肾对体内水液的主司开合,具体是靠肾中阳气温煦蒸化气化作用来实现的。肾的气化作用正常则升降开合有度。开则代谢的水液得以排出;合则体内需要的水液能在体内保留,这样才能维持着体内的水液运化输布代谢,保持相对的平衡。肾的气化作用,除“胃之关”“将两脏”之外,无论是脾的运化、肺的宣降,也都依赖肾中的阳气这种温煦升腾的气化作用。

肾的功能正常,体内水液的代谢平衡保持在稳定的状态水平上,升腾气化、开合有度。一旦肾的功能下降,肾阳不足,失去温煦,水液停聚不散,开合失度,津血不行,痰瘀阻塞,可发生种种病变。

1.肾气不足,肾阳不振,水液的气化不利,痰瘀壅塞,开,废浊之物难以排出;合,体内液体难以保留,以致开合无度,痰瘀壅塞日重,病发水肿,且病情缠绵难愈。

2.肾阳不足,肺失宣降,脾失健运,导致三焦决渎失权,津血水液溢于肌肤,或痰瘀壅塞,津血不能升腾气化,导致下肢水肿,压之成坑,不能平复。

3.痰瘀为患,或阻于肾络,或阻于膀胱,或阻于尿道,临床上出现腰腹疼痛、叩之加重、触之有块、尿道刺痛、尿中有沙石、尿色浑浊时轻时重,病发肾输尿管结石、前列腺肿大等病。

4.肾气不足,津血气化失职,痰瘀壅塞,脉络不通,引起精血不能互化,(“血不藏,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藏于肝而为血”《张氏医通》)。以致先后天之精不能互相充养,脏腑之精,难以填充,痰瘀阻塞,生殖之精稀少畸形,引发种种病变。

5.肾病致生痰瘀,精髓之络阻塞,导致肾主骨生髓、通于脑的功能下降,引发肾气不足,肾精失充,骨骼失养,未老先衰,造成骨骼畸形或关节增生疼痛,行走不便,下肢痿软,或脑髓失养,痰瘀瘀积于颅内,致发脑积水或脑室积水。或痰瘀阻于脑络,造成反应迟钝,动作迟缓,痴呆退化,肢体颤动。

“五脏俱损,穷必及肾”,酿生痰瘀,是导致疾病难愈的主要原因,从而进一步引发肾脏的功能失常,加重病变,在对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采用痰瘀同治的前提下,及时的给予配合温肾、壮阳、滋阴、养精之法,可明显提高临床的疗效,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五脏致病引发痰瘀为患,并非笔者另树一帜,以逞己能。痰瘀之论,先贤医家在治疗疑难顽疾时,早已有活血化痰并用的先例,只是零散无序、语词不详,未成体系。近代医家对痰瘀致病的认识日甚一日,尤其是对疑难顽病的治疗效果,早已为其共识。今按照中医的理论体系,对痰瘀理论进一步探究,冀以痰瘀同治在临床上不断得到应用和推广,使疑难顽病的治疗效果有所提高。

六、气血津液经络病变致生痰瘀

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气血质量的不足,使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的营养作用减弱。津液的缺乏,可以导致体液内环境的失衡,人体失去濡养。另一方面,气血津液运行的异常,也要影响自身功能的发挥,引起相应的病变。所以气血津液的化生运行障碍,是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病因。经络是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经络阻塞或不畅导致痰瘀病邪的发生,将会出现气血津液的运行受阻,或溢于脉外,或阻于经络。兹将气血、津液、经络致生痰瘀的病机分述于后。

(一)气血病变致生痰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