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疑难病痰瘀同治经验
12175900000022

第22章 疑难病的痰瘀辨治 (9)

第七章 疑难病的痰瘀辨治 (9)

阴虚阳亢,阳化风动,痰瘀阻塞,脑络受阻,清窍失灵,单侧肢体功能障碍。滋阴潜阳,化痰逐瘀,息风平肝为其治疗大法。在具体实施时,要滋阴潜阳不忘活血息风,使血活风息;化痰逐瘀不忘通腑泻热,使邪有去路;平肝活络不忘安神宁志,冀以情绪稳定可防病情反复;紧急救治,不忘瘫肢功能的恢复,严密观察,谨防病情变化。阳亢风动,痰瘀阻络与正气亏虚痰瘀阻络的患者有所区别:临床表现相同,病理机制有异,气虚易治,阴虚难调。所以,本类型急性期血压不易控制,痰瘀病邪的祛除也较为缓慢。但也不尽然,病残的轻重决定于痰瘀阻塞部位和程度。

2.痰瘀卒中脏腑

中脏腑的形成之因,无论是出血性脑血管病,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均可出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意识和肢体功能障碍,一者是络破血溢,津血壅塞,痰瘀为患神明使然;一者是痰瘀壅塞脑络,导致大面积失养,神明失用。均属于危急凶险之证,出现闭脱之候,极易危及生命。

(1)痰瘀闭阻脑窍: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两手握固,牙关紧闭,面赤气粗,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者为“阳闭”。如见静而不烦,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苔白滑腻,脉沉迟者,为“阴闭”。阳闭者为肝阳暴涨,阳亢风动,气血上逆,痰瘀壅盛,清窍闭塞所造成。阴闭者属风夹痰瘀,上壅清窍,神识闭塞而引起。

治法:先以开窍为要。

阳闭者镇肝潜阳,豁痰逐瘀,滋阴息风。

治疗中降低颅内压,结合西药20%甘露醇250ml,地塞米松10mg静滴,意识清醒后辨证治疗。内服药:阳闭先用局方至宝丹鼻饲灌入,以芳香开窍,化痰逐瘀,平肝息风,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40ml,或醒脑静注射液20ml(安宫牛黄注射液)。再用羚羊角粉(清热息风之药)。

药用:天麻9g,菊花12g,钩藤20g,竹叶6g,莲子心10g,生地黄12g,牡丹皮12g,川芎15g,葛根9g,石菖蒲12g,羚羊角粉(冲下)0.5g,全蝎粉(冲服)6g,蜈蚣粉(冲服)3g,天竺黄15g,胆南星12g。水煎服,昏迷的患者采用鼻饲或直肠滴注,1日2次。

阴闭者先用苏合香丸以芳香开窍,再用导痰汤,以天麻、僵蚕、石菖蒲、郁金等息风豁痰。

方药:党参12g,茯苓12g,陈皮12g,桂枝10g,威灵仙15g,络石藤20g,全蝎粉、蜈蚣粉各1g(分冲),胆南星9g,半夏9g,郁金9g。水煎服,昏迷的患者鼻饲推入或直肠滴注。苏合香丸1丸,1日2次。

(2)脱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尿遗,舌萎脉细弱,是由于元气衰微,阴阳离决,则现口开目合心肝之绝,鼻鼾息微乃肺绝,手撒遗尿为脾肾两绝均属危候。舌萎、脉细弱亦为阴血大亏,阳气欲绝之象。如兼见四肢逆冷,汗出痰壅,面赤如妆,脉浮大无根,或沉细弱欲绝,为阴竭于下,孤阳上越,有暴脱之危。

治法:本病垂危凶险,极易危及生命,必要时结合CT定位,对大脑大量出血的患者,进行侧脑室穿刺抽出积血,减低颅内压,或转入外科手术清除积血,以救其急,待病情稳定后仍以中医辨证治疗。

脱证宜固,用益气回阳,或滋阴养血,引火归原等法。

药用:益气回阳急用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30ml,参麦注射液30ml,口服参附汤,本方力专效速,人参用量应倍于附子。若肾阴大亏,虚阳浮越,足冷面赤,用地黄饮子以壮水制火。方中熟地黄、山茱萸、五味子、石斛、麦冬以滋阴液,补真阴。菖蒲、远志豁痰开窍,佐以桂附引火归原,以固其下元。防气虚阳脱。方药:红参(先煎20min)9g,炮附片(先煎)6g,生黄芪30g,山茱萸15g,五味子10g,枸杞子12g,白术15g,巴戟天15g,麦冬9g,石斛12g,煅龙骨15g,煅牡蛎15g,石菖蒲12g,肉苁蓉10g,炮姜9g,全虫粉9g,蜈蚣粉3g,贝母9g,肉桂6g。水煎服,对昏迷的患者鼻饲或直肠滴注,1日2次。

中风出现闭脱的急危重症,一定要把扶正气、补阴助阳放在首位,对于痰瘀病邪阻塞脑络并且在非治不可的情况下,也还得先等待正气恢复,****阳气平衡,病情稳定后,再考虑痰瘀的逐除及瘫侧肢体功能的恢复。

在中风病急性闭脱危急重证的救治过程中,要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治手段,配合头部CT、磁共振及实验室检查,对生命体征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瞳孔、尿量进行严密观察,积极救治,以期获得满意的疗效。

3.中风恢复期

(1)气虚血亏,痰瘀阻络:在此种类型患者中,要分清痰瘀的形成之因是气虚血亏,还痰瘀堵塞脑络而成。临床症状及特点:言语涩謇,少气无力,瘫侧肢体麻木无力,不能行走。所以补气健脾,化痰逐瘀,正本澄源为其正治。曾屡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及补阳还五汤,用之虽效,效不足道。采用自拟“正本化浊汤”治疗,缩短病程,收效卓著。“正本化浊汤”药用:黄芪30g,党参15g,陈皮9g,半夏9g,茯苓15g,白术9g,秦艽9g,砂仁9g,当归9g,地龙9g,木香6g,川牛膝9g,大枣5枚。本方适用于气虚血亏痰瘀阻络的患者,即使是急性期患者只要出现气血亏虚伴见食欲不振的症状,即可使用,并且是用不厌早,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及瘫侧肢体的功能。

(2)阴虚阳亢,浊瘀壅窍:多见于平素高血压阴虚阳亢的患者。此类患者素体阴虚阳亢,阴血不足,痰瘀附着脉络,壅塞不通,脑窍失聪,肢体失用。临床症状及特点:半身不遂,头痛眩晕,面目红赤,急躁多怒,口苦咽干,尿黄便结。阴虚阳亢为本,痰瘀阻络属标,标本同治。治法:滋阴潜阳,化浊逐瘀,天麻钩藤饮合自拟“五虫粉”(即全蝎粉9g,蜈蚣粉3g,姜虫粉6g,水蛭粉5g,地龙9g冲服)。药用:天麻9g,钩藤12g,栀子12g,生杜仲12g,石决明15g,生磁石15g,龟甲12g,赤芍9g,怀牛膝9g,当归9g,五虫粉(冲服)12g。两方合用滋阴潜阳,活血通脉,加上五虫粉长于化痰浊逐恶瘀,药专力宏,既可化心脑之浊,又可解全身之瘀,解痉化痰,息风止搐,通经活络,溶消痰瘀,临床上可谓是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佳品。

(3)浊瘀堵塞,脑髓亏虚:多见于重症出血性脑血管病(亦可见于部分大面积缺血的脑血管患者)的恢复期,大病久病,痰瘀壅堵脑络,脑髓失养,肾精亏虚,精窍失用,肢体偏废不举。临床症状及特点:头重难举,眩晕昏沉,半身不遂,吞咽不利,舌强不语,二便失禁,反应迟钝,智力减退,腰膝酸软,抬举无力。此肾精亏虚,脑髓失充,清窍失用,肢体失养,治疗原则宜本病缓图,待正气肾精恢复后,再计逐化痰瘀。治法:补气益肾,强精养髓,化痰逐瘀。药用自拟“益肾充髓丹”:黄芪50g,山茱萸15g,杜仲15g,何首乌15g,桑寄生9g,续断9g,怀牛膝9g,白术9g,丹参20g,葛根9g,川芎12g,熟地黄15g,砂仁9g,枸杞子9g,覆盆子9g,当归9g。此方在大补气血的药中,加上补肾强精,益脑充髓之品,且在补益之中,不忘畅中健脾,以防大剂补药碍滞脾胃;活血通络,以助气血周行濡养枯萎之末。冀以补气益肾、强精充髓、活血通络之重剂再振起废复元之望!

(三)临床体验

缺血性脑血管病(以下简称“缺脑”)属中医“中风”范畴。一般认为主要是虚、火、风、痰、气、血为病,其中又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笔者自1990-1997年共收治150例缺脑患者,我们发现除上述基本病理外,缺脑病程中除痰瘀阻塞脑络引起口眼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单侧肢体瘫痪的中风症状外,还存在着心脉瘀阻、中气损伤、肾精亏损等几个重要的病理因素。这些因素的处理当否,对缺脑疗效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有时甚至成为治疗成败的关键,故拟此作,与同道共商。

1.心脉痰瘀阻塞

影响心主血脉,血贯流于周身而上荣于脑,气血是元神功能产生的物质基础,亦赖于脑元神功能的正常方能运行有序。所以在缺脑病程中心脉痰瘀阻塞是常兼有的病理因素。如缺脑患者见到心悸、胸闷或痛者,区别其属心气虚而痰瘀阻塞,还是阳虚而阻之不同,分别予以补益心气加红参、黄芪、桂枝、参附温通心阳,及丹参、桂枝、薤白等温运心脉。此外若心神不宁影响心气,亦有碍于瘫肢恢复,见心悸不宁、虚烦不眠或惊恐不安者,予龙骨、磁石、枣仁等安神之品施治。并根据病情缓急,或先治其急,后理其缓,或标本同治,或治疗缺脑的同时,用药专力宏的一二味药另煎分服。本组患者兼胸疼者84例,占56%,其中冠心病67例(44.6%),风心病6例(4%),慢支12例(7.4%)。其中72例于心脏疾患缓解前,虽经各种方法治疗病情未见明显好转,缓解后,缺脑症状逐渐好转。值得提出的是:缺脑合并心脏疾患严重的患者,正气虚极难以与邪气抗争,虽有痰瘀结聚之征,而无明显水肿、青紫之征,应细心审征,如咳不甚,气促而喘,或胸不痛而憋闷等,均为心脏病变发作的征兆,应及时明确诊断进行处理。

2.中气损伤

由于缺脑的病理因素相互影响,常导致中气损伤,而致脾不升清,胃不降浊,痰热内攘,从而出现呕恶、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滑,其治疗以通腑化痰排浊为先导,一旦大便得通,即以活血通络,予以大剂活血通络、化浊逐瘀的药物,冀以半身不遂之症恢复。临床常用胆南星、全瓜萎、生大黄、芒硝之品,俟痰热腑实清除,应用活血通络之剂,勿忘益气柔阴恢复中气,考虑使用四君、养胃之剂论治,确能事半功倍。统计本组病例,兼此证者93例,占60%。其中75例中气恢复,精神好转,瘫痪肌力亦有所改善,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颇值得寻味。张介宾在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时说:“精化为气,夫精赖气化,精盈则气盛,精少则气衰;脾胃为后天之本,中气受伤,气血化生乏源,难以推血载气以荣枯萎之末。是故不治瘀瘀自除,不治血而血亦通。”

3.肾精损伤

缺脑病程中,由于肝肾阴虚为其疾病之本,故常出现头倾视深、颈软不举,腰膝酸软等症。一般而言,肾精亏虚几乎见于缺脑的整个发病过程,尤以恢复期为著。实践证明:肾精不足,精髓亏虚,严重的可成为缺脑不能纠正的主要矛盾。我们曾发现,益气活血病加重,平肝通络证亦剧的病例,后经详查证情,发现有明显的肾精亏虚之证,于原辨证治疗中加用巴戟天、肉苁蓉、金毛狗脊等补肾养精之品,常可提高疗效。本组病例,兼肾精亏损者144例,占96%,其中84例和治疗前比较,瘫侧肌力可提高1级。脑为精髓所聚之所,元神所在,肾精足则脑精明而气血不乱,是故补肾充精,有利于缺脑的恢复。不过急性期患者,有时仅用中药效果不满意,可配合西药神经营养剂。

综上所述,心脉痰瘀阻塞、中气损伤、肾精亏损是缺脑病程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在抓住平肝息风、益气、化痰祛瘀通络的治疗大法前提下,及时纠正这些因素,可提高中医治疗缺脑的疗效。

(四)自拟验方

1.口歪眼斜(面神经麻痹) 处方:蜈蚣6条,硼砂0.3g。用法:共为细末,分12包,每日3次,每次1包,黄酒调服。

2.口歪眼斜(面神经麻痹) 处方:荆芥、防风、细辛各3g,紫蔻6g,柏树根二层皮9g。水煎服。

(五)病案举例

例1

崔某,女,53岁,1993年10月26日初诊。主诉:左侧肢体偏瘫10天。患者于10月17日突然左侧肢体乏力、麻木而跌倒在地,当时无昏迷、呕吐、抽搐及二便失禁等症状,休息后略好转,未及时治疗。10月22日吃午饭时,左侧肢体无力而碗掉于地,上下肢瘫软,遂来门诊治疗。检查:神志清,不能站立,左侧上下肢麻痹,活动障碍,肌力Ⅱ级强硬,张口嘴向左歪,舌体歪斜震颤,左偏。舌黯红有瘀斑,苔黄腻,脉弦细。西医诊为脑梗死,中医诊为中风(中经络)。辨证为肝阳化风,痰瘀阻络型。治以平肝潜阳,化痰祛瘀通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