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关节炎外治验案
12173400000008

第8章 医论医案精选 (1)

第3章 医论、医案精选 (1)

医论

唐玉秀

1.病因病性不同,配穴刺法不同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杂至,侵入人体而致。但由于病邪的偏盛及患者的体质不同,其临床表现也各有不同。因此在临床上将其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老师认为辨明病性的目的,是为了选择正确的刺灸方法及配穴。因此在诊断痹证时,老师一定详问患者疼痛的特点,详查患处是否有红肿等。然后再根据病情立法处方。疼痛游走不定者,为风邪盛之行痹,治疗常配一些活血散风的穴位以行气活血,散风通络止痛。取“血行风自灭”之意。疼痛剧烈而且部位固定者,为寒邪盛之痛痹,治疗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为主。故重用灸法,配温元阳的要穴。疼痛固定,肢体关节肿大、麻木者,为湿邪盛之着痹,治疗以温化寒湿通络为主。在局部周围刺加温针灸,并配以健脾化湿的穴位加强疗效。疼痛伴灼热感或红肿者,为热邪盛之热痹,治疗常用泻热的穴位配合刺络放血加拔罐的方法以泻热止痛。疼痛日久,部位固定,有血络暴露者,为瘀血阻络,治疗以祛瘀通络为主,常用刺络拔罐法治疗。

2.病位深浅不同,针刺深浅不同由于人的体质差异、四时气候的不同,以及邪气的强弱不同,使邪气留滞的部位和深浅也不同。在《素问·痹论》中,根据病位深浅不同将痹证具体划分为皮、脉、肉、筋、骨五痹。故老师在临证时,详查患者的病痛所在,在治疗时谨守《素问·刺要论》:“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致其理,无过其道……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刺皮无伤肉……刺肉无伤筋……刺筋无伤骨……刺骨无伤髓”的治疗原则,非常注意针刺的深浅。视病邪所在而刺之,病在皮肤肌肉浅刺,病在筋骨深刺,以确保祛邪不伤正。

3.根据病位循经远端配穴由于经络气血阻滞、不通则痛是痹证的主要病理机转。因此,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止痛是治疗痹证的重要法则。在确定了痹证的病位之后,除了选用局部穴位外,配合循经取穴,可以加强疏通经络止痛的作用。如肩痛以肩前内侧疼痛为主者,用肩髃,或阿是穴,配尺泽、曲池穴治疗;以肩后部疼痛为主者,取肩贞、后溪穴等治疗。

4.根据病性辨证配穴根据病性的不同,配用一定的穴位,是治本的方法,决不能忽视。如风邪偏盛之行痹,除选风池、风市等祛风要穴,还要用膈俞、血海等治血之穴,取“治风先治血”之意。另外,还要在所有的痛处针刺加拔罐,使邪气无处藏匿。寒邪偏盛之痛痹或年老体虚者除取局部穴位外,常加灸命门、关元穴以温补元阳,助祛寒散邪,温通经络。湿邪偏盛的着痹应配足三里、阴陵泉等健脾化湿的穴位治疗。热痹者,可配大椎、曲池等泻热的穴位治疗。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吴长欣

1.行痹交经缪刺、泻络远行行痹是风寒湿痹中以风邪为主致病的一类证,临床上以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为其特征。其病位往往较浅,且病变多见于络,对此吴老倡用“交经缪刺、泻络远行”之法。交经缪刺之法首见于《素问·缪刺论》:“愿闻缪刺奈何?……?岐伯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不已,左取右,右取左:……,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此缪刺之数也。”而“交经缪刺、泻络远行”之法在《标幽赋》中论述较为详明,原文指出:“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行,头有疾而脚上针。”将“交经缪刺”和“泻络远行”结合起来为指导,寻找相应的穴位敏感点,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治验:刘某,男,34岁,1995年3月15日初诊。右肩关节游走性疼痛10日。因受风寒而起,右侧肩痛,疼痛呈游走性,且逐渐加重,在当地治疗未效,经人介绍来诊治。按法于左侧腿部切按,在左足三里、阳陵泉穴处有敏感点,即行针刺用泻法,针后疼痛见减轻,共针5次而愈。

2.痛痹重视开四关痛痹乃以寒邪为主所致的一类证,临床以剧烈疼痛,痛处比较固定为其特点,对此类痹证,吴老在局部针灸的同时,重视开四关(针双侧合谷、双侧太冲)。开四关之法,在《标幽赋》中已有论述:“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对开四关又有发挥,认为病在上肢者当泻合谷、补太冲,在下肢者当泻太冲、补合谷以治之,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治验:周某,女,33岁,1995年9月19日初诊。左腰腿放射性剧痛1个月,痛如刀割,活动受限,夜间疼痛尤甚,以致夜不能寐。始于受寒而起,经多方诊治未效。左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在大肠俞、环跳、阳陵泉、委中、昆仑穴处压痛,即于上述穴位针治3次,未见明显效果,而后兼(补合谷、泻太冲)开四关,1次后即减轻,3次后基本痊愈。前后共针6次,至今未发。

3.着痹针药并用着痹是以湿邪为主致病的一类证,因湿性黏滞临床以局部酸痛、麻木、沉重,痛处固定不移,或伴肿胀为特点。其病程往往较长,且不易根治。对此,吴老主张针药并用,取针灸与中药各自之专长合而治之。针灸以局部选穴为主,中药常以蠲痹汤为主方加减,擅用徐长卿这味中药治着痹,疗效较好。

治验:饶某某,男,52岁,1994年5月5日就诊。双侧外踝关节酸痛3年,加重伴肿胀2个月。3年来双侧外踝关节酸痛时轻时重,对阴雨气候非常敏感。近2个月因气候潮湿而酸痛加重且伴肿胀,活动不便。诊见双外踝肿胀紧束,苔白腻,脉濡缓。取阴陵泉、丘墟、昆仑、足三里等穴,针后加灸,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中药以徐长卿合蠲痹汤加减:徐长卿15g,羌活10g,独活10g,桂枝10g,秦艽10g,当归10g,川芎10g,乳香6g,广香6g,槟榔10g。每日1剂,服中药20剂而愈,至今未发,阴雨天亦无不适。

4.热痹擅絮刺拔罐热痹是以患病局部肢节红肿热痛,局部灼热,痛处喜冷,甚则痛不可近,或兼有全身发热为特点的一类痹证。对于此类痹证,吴老主张用絮刺拔罐,即用梅花针叩刺肿痛局部,然后加拔火罐于叩刺处,吸出些瘀血,则可使肿消痛止且防以后之复发。

治验:郑某某,男,35岁,1995年10月8日初诊。右膝关节内侧红肿热痛3d。诊见右膝关节内侧明显红肿,痛不可触,膝关节不敢伸直,无全身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按上法治疗,第2天肿痛大减,膝关节亦能慢慢伸直。共治5次而愈,至今未发。

《江西中医药》

王富春

1.皮痹皮痹是指风寒湿邪客于皮部,使皮部经脉痹阻所致,主要表现为皮肤痛、麻木症。常见股外侧皮神经炎、末梢神经炎。毛刺法:用13~25mm毫针轻浅疾速点刺相应部位或穴位,针尖不透皮,勿使出血,即“刺毫毛腠理无伤皮”者。也可用5~7根细短毫针,将针缠在一起,针尖平齐,迅速点刺皮表,勿使出血。此法适合于皮肤瘙痒者及皮痹轻者。半刺法:用短毫针迅速轻浅透皮,针深1分许,不伤血络和肌肉,迅速出针不留针。亦可稍作捻转,再迅速出针。此法也可在同一穴位或病变部位的周围反复施治,多用于皮肤痛麻之症。

浅刺多捻法:用25mm毫针,在押手配合下,快速进针至皮下,针入2分左右,用小幅度高频率的捻转手法,使其得气,然后再施以捻转补法或泻法,但必须保持浅刺的深度,不伤血肉,然后迅速出针。此法最适合皮肤麻木者。

治验:患者,女,39岁。1986年9月4日初诊。2个月前因汗出后游泳而出现左大腿外侧有痒麻感,如虫行之状,面积有鹅卵大,曾服中药未效。局部皮肤无异常改变,触之不痛,约8cm×12cm范围痛感迟钝,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紧。此属皮痹之症。系由寒湿之邪客于皮部,经脉痹阻所致,以半刺法在局部皮肤浅、轻、快刺,直致病人感觉灼热疼痛,使皮络气血通畅,寒以热解。仅治疗2次,痒麻感消失。

2.脉痹脉痹是指风寒湿热之邪客于血脉,而出现的痹阻性疼痛,如热痹所出现的肿胀疼痛、跳动,常见静脉炎、脉管炎等。

刺络法:选择病变部位静脉暴露之处,用毫针或三棱针,先用左手拇、示、中指捏住应刺的腧穴部位,使其固定不动,右手持针对准腧穴或静脉明显处,迅速刺入,随即迅速出针,然后用手指挤压局部,使之少量出血,最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其出血即止,此法最适合脉痹。应用该法时应注意皮肤严格消毒,防止感染。散刺法:用毫针或三棱针,在病变局部上下左右多次反复点刺,根据病变范围大小,可点刺10~20次,每次迅速点刺2分深,速入速出,使病变部位有多处出血点,也可循经点刺出血。此法适合于风寒湿热之邪侵犯的局部病变肿胀疼痛部位。

治验:患者,男,38岁。1985年5月12日初诊。1月前下水劳动后出现右下肢麻木、疼痛,肢端发凉,行走时疼剧,入夜尤甚,休息时略可减轻。曾在某医院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早期),口服药物、理疗等均未见好转。面色晦暗,表情痛苦,右下肢皮肤苍白,触之发凉,足背部压痛明显,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紧。此属脉痹之症。由寒湿之邪侵入经络,脉络气血痹阻所致。治取足背压痛点附近,以13mm毫针散刺,尽取脉络明显处,刺其点滴出血为度,隔日1次。1星期后症状好转,冷麻感消失,肤色双侧对比基本正常,但下肢遇寒时疼痛仍有复发,疼痛可以忍受。又针5次后诸症消失,临床治愈,2年来随访3次未见复发。

3.筋痹筋痹是指邪客于肌腱、韧带部位而致疼痛的病证。痹证中此型最多见。常见肱骨外上髁炎、岗上肌腱炎、肩周炎、腱鞘炎等。关刺:用毫针直刺进针,刺入肌腱附着处;或从肌腱左右进针,刺中肌腱、韧带处。使用该法必须注意针刺方向与深浅。因关节部位血管丰富,且有关节软骨与滑囊组织,如果刺之不当则易引起出血、疼痛,甚至会影响关节屈伸功能。

恢刺法:用毫针直刺肌腱,亦可从受损肌腱旁侧斜刺进针,并配合关节屈伸活动,同时捻转提插行针,或调节针向与深浅,使肌腱附着处的关节活动恢复正常,挛缩的肌腱得以松弛。本法施针宜与肢体活动配合,还应随时调整针向与深浅,一般宜在针体退至穴位浅层时再行肢体屈伸,以免弯针和折针。

治验:患者,男,42岁。1984年7月13日就诊。右手腕疼痛3个月。3个月前打球时不慎挫伤右腕部,不敢活动,曾予外用药物治疗未见好转,近1个月疼痛加剧。右桡骨茎突部压痛较剧,肤色正常,令其握拳外展时桡骨茎骨部疼痛较剧,且向手部放散,拇指运动乏力,握物困难。X线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证属筋痹,治以舒筋活络。取阿是穴、阳溪、列缺,应用关刺方法,手法宜泻,每日1次。共针12次而获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