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针灸名医经典医案
12169800000030

第30章 毕福高脑卒中后遗症针灸医案 (3)

第十三章 毕福高脑卒中后遗症针灸医案(3)

病例1:张××,男,46岁,教师,郑州市南街,门诊号:0071。

代诉:高血压病史,经常感到右侧麻木,1978年11月中旬,因患重感冒住院治疗,第3天中午正同别人谈话,突然感到右上肢麻木加重,如触电样,下肢不能活动,舌体强硬,语言不清,立即报告医生,诊断为脑血栓形成。1979年4月4日来所就诊。

检查:血压150/100mmHg(1mmHg=0.133kPa),舌质红、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细。右上肢不能抬举,没有握力,右下肢不能屈伸,言语不清,体型虚胖。

诊断:脑血栓形成后遗症。

辨证:体形虚胖,多为气虚之质,脾湿不运,痰湿素盛,腠理不密,风邪内犯,挟痰扰窜,阻塞经络,故见偏瘫麻木、舌强语謇。舌红兼有紫点,皆为血瘀之象。

治则:祛风化痰、活血通络。

治疗:取廉泉、地仓、肩、曲池、尺泽、合谷、八邪、血海、梁丘、阳陵泉,再配用头针语言Ⅰ区,每日1次,30次为1个疗程。

1979年4月6日,经体针、头针治疗3次,各症有所好转,能讲单字,可数10个数字。手举过肩,右下肢较前有力。按上穴继续施治。

4月9日,病情同前。

5月9日,第1个疗程结束,右上肢高举过额,扶物右下肢能走几步。可讲简单语言。

按语:脾虚不运,痰湿内聚,为之内因。肌腠不密,外风内侵,为之外因。二邪相结,阻塞经络,故言语不利,肢体偏废,为之中风。本例主要为风痰阻络,治宜祛风化痰、活血通络,故能取得近期疗效。

病例2:马××,女,66岁,郑州市团结街。门诊号:0139。

代诉:1979年6月12日,卖冰糕回家,自觉劳累,休息后去厕所,顿感左脚走路不灵活,左上肢抬举也觉困难,整个左侧躯体麻木,遂到某医院,诊断为脑血栓形成。经对症治疗,诸症未减,于6月16日来所就诊。

检查:血压250/140mmHg(1mmHg=0.133kPa),心率80次/分,呼吸20次/分,肝脾未触及,左上肢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Ⅰ级,口微歪斜。少腹有一个5cm×7cm肿物,推之稍移动,无压痛。脉弦,舌质淡,有紫点、苔薄白。

诊断:脑血栓形成、子宫肌瘤

辨证:患者年老,素有高血压,又患子宫肌瘤,实为气血虚弱,肝阳上亢,下虚上实,复加劳累,导致中风,症见偏瘫。

治则:活血化瘀。

治疗:由于该例为新发病,试取头针运动刺激区。初针,针感强烈,半侧头部发胀。针治3次后,可以坐起,左上肢高举过鼻,左下肢能够屈伸。针10次后,上肢高举过头,握力增加,下肢屈伸灵活,扶物可行走,但仍有麻木感。

按语:老年人长期患高血压,最易导致动脉硬化(有的是互为因果),并发脑血栓形成,致使肢体偏瘫。头针作用在于以针体的机械刺激,影响大脑半球中央前回,改善主宰上下肢运动的中枢神经细胞缺血状况,恢复其生理功能。体会:对新发生的缺血性脑血管意外病疗效较好;边运针、边作自动运动或被动运动,疗效较好。

病例3:丁××,男,50岁,干部,郑州铁路局,门诊号:0170。

代诉:素体虚弱,1979年3月2日夜,下床小便,突感左侧半身不遂,手足麻木,吞咽无力,口眼斜,流涎,语言不清,立即送某医院,诊断为脑血栓形成。住院35天,病情稳定后出院,5月13日来所诊治。

检查:神志正常,体质虚弱,语言謇涩,口眼斜,流涎,鼻唇沟变浅,左侧肢体不遂,上、下肢肌力Ⅳ级,手握无力,腿不能立,脉象细濡,肝肾脉尤甚。舌质淡、苔白,心、肝、脾、肺无异常发现。

诊断:脑血栓形成后遗症。

辨证:患者素体虚弱,肝肾脉尤为虚濡,显示肝肾气血不足。肝藏血,肾藏精,二经气血偏虚,血、精不充,阴虚易阳亢,阳亢则生风,风中经络,则口眼斜、语言謇涩、肢体偏废、半身不遂。

治则:滋阴熄风,活血通络。

治疗:取太冲、三阴交、中都、阴陵泉、照海、太溪、阴谷、足三里、肩、曲池、合谷、八邪、地仓、颊车、下关、廉泉。每日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

5月21日,针治8次,诸症同前,仍按上穴继续针治。

6月6日,针治15次,体力增加,上肢可抬至耳,下肢活动有力,可行走1华里。

按语:本例为阴虚阳亢生风,肝失所养,肾不摄精,故风窜经络,症见斜偏废,针治应重补肝肾二经腧穴,以滋阴熄风,故取得疗效。

病例4:刘××,男,51岁,干部,郑州铝厂,门诊号:0117。

自述:1978年8月间,因劳动后出汗受凉,感到右半身肢体不遂,舌体强硬,言语不清,头晕耳鸣,胸闷心悸,到某医院诊断为脑血栓形成。经中西医治疗,上肢功能未见好转,下肢有进步,扶物可行走,心、肺未见异常,肝脾未触及,病理反射未引出,血压150/90mmHg(1mmHg=0.133kPa),脉弦细,舌质淡、苔薄白。

诊断:脑血栓形成后遗症。

辨证:患者劳累后出汗,毛孔未闭,腠理空虚,风邪乘虚而入,溢注于脏腑,阻于经络,故为偏瘫。头晕耳鸣,胸闷心悸,舌质淡,脉弦细,均为阴虚血亏之象。

治则: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治疗:取气海、足三里、廉泉、肩、曲池、合谷、八邪、阴陵泉、三阴交。每日针1次,30次为1个疗程。

1979年4月5日,第1个疗程结束后,右下肢行走较前有力,上肢消肿,可以握物,语言较清,头晕耳鸣消失,唯右上肢仍不能上举。

按语:该例因正气先虚,卫气不固,风邪乘虚而入,脏腑之气亦受干扰,气虚则血行无力,舌络受阻则舌强不语,右上下肢经络阻滞则偏废,取廉泉通舌络,取气海可以升发元气,足三里调理脾胃以助气血生化之源。配合其他诸穴,以通经络,如此共奏补气血、通经络之效。

病例5:郭××,男,61岁,工人,河南省木材公司,门诊号:0125。

自诉:高血压病史,经常在220/110mmHg(1mmHg=0.133kPa),头晕,肢体麻木。于1975年3月9日夜,劳累后饮酒,第2天早晨,发现说话不清楚,右手抬不起,右腿不能走路,到医院就诊,诊断为脑血栓形成。用低分子右旋糖酐10瓶静滴后好转,但右下肢仍不能站立,舌体强直,说话不清。1979年5月31日来所诊治。

检查:血压160/110mmHg(1mmHg=0.133kPa),脉滑,舌体肥胖、苔白薄。心音低钝,肺(-),肝脾无异常发现,右手握力差,可抬举过头,右下肢可屈伸,但不能站立,口眼斜,口角流涎、漏食。

诊断:脑血栓形成后遗症。

辨证:素有高血压,显示肝阳偏盛,相对的肾阴虚弱,风阳上扰,故见头晕、肢体麻木,此为中风之先兆,加之劳累饮酒,诱发为病。风邪妄动,阻塞脑窍,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謇涩。

治则:平肝熄风、活血通络。

治疗:取太冲、地仓、下关、阳白、风池、肩、曲池、合谷、环跳、承山。每日针1次,30次为1个疗程。

1979年6月2日,连针1个疗程,面瘫纠正,上肢运动灵活,握力增加,下肢可以行走,但仍感无力。

按语:本例为肝风妄动,阻塞经络,故重用风池、太冲以平肝熄风,配用其他诸穴,以通经活络。

病例6:宋××,男,57岁,工人,郑州市二里岗,门诊号:0064。

自述:高血压病史,1979年3月13日上午突觉头晕、心悸、烦躁,立即前往医院诊治。当时血压210/130mmHg(1mmHg=0.133kPa),诊断为高血压病,静注硫酸镁后回家休息,下午6时许,发觉右侧上下肢不能活动,语言不清,于3月14日入院治疗半月,病情稳定后出院,于1979年3月28日来所就诊。

检查:神志清楚,发育一般,营养状况差,身体虚弱,右上肢不能举,不能握拳,肌力Ⅱ级。右下肢可屈伸,抬举无力,肌力Ⅳ级。舌强,语言不清。血压170/110mmHg(1mmHg=0.133kPa),脉弦数,舌质淡、苔白。

诊断:脑血栓形成后遗症。

辨证:患者体质虚弱,正气不足,脏腑之气虚弱,血无气则不行,瘀滞经络,故为中风。

治则:补气活血。

治疗:取足三里、血海、梁丘、肩、曲池、尺泽、合谷、八邪、阳陵泉、阴陵泉、合阳、悬钟、环跳、八风。每日针1次,30次为1个疗程。

4月30日,第1个疗程结束后,上肢抬举自如,握力好。下肢可以行走,自己单独行走4华里。

按语:患者体质素虚,气血不充,血行无力,诱发中风,阻滞经络,治疗重补足三里、血海,意在补气活血,配合其他各穴,标本兼治,故能取得较好疗效。

病例7:马××,男,59岁,农民,封邱县,门诊号:0074。

代诉:1979年3月27日下午,突感左侧肢体不遂,手不能端碗,言语不清,神志模糊,心烦意乱,4月11日来所诊治。

检查:面容呆滞,神志蒙眬,体质虚弱,口眼斜,语言不清,左侧上下肢不遂,手背足背浮肿,头痛眩晕,血压170/80mmHg(1mmHg=0.133kPa),脉弦紧,舌质淡、苔薄白。

诊断:脑血栓形成后遗症。

辨证:年近60岁,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经络空虚,营血不守,卫气不固,病邪乘虚而入,侵入脏腑,造成气血阻滞、经络不通、痰阻脑窍,症见神志蒙眬、半身不遂。

治则:通经活络、醒脑开窍。

治疗:头针配合体针。头针取运动刺激区,体针取肩、曲池、合谷、内关、神门、环跳、阴陵泉、阳陵泉。每日针治1次。

4月16日,针治5次后,头痛眩晕消失。手足消肿,搀扶可以迈几步。继续针上穴,加太冲、三阴交穴。

4月19日,左上肢可以抬举,握力增加,扶物时下肢可以行走,诸症皆显著好转。

按语:本病例为脏腑之气先虚,造成脉络失养,久则酿成中风瘫痪,头针体针并用,共奏醒脑开窍、疏通经络之效。

病例8:霍××,男,49岁,司机,郑州市向阳路,门诊号:0112。

自诉:高血压病史,雨天出车,回家后异常疲劳,睡至半夜,突然头痛、头晕、心悸、烦躁、左侧上下肢不能活动、口眼斜、二便失禁。急送某医院,当时血压220/140mmHg(1mmHg=0.133kPa),诊断为脑血栓形成。1978年1月25日来所诊治。

检查:神志清醒,脉虚弱,舌质红、苔白腻,左侧上下肢瘫痪,口眼斜,流涎,心肺无异常发现,肝脾未触及,无病理反射引出,血压220/140mmHg(1mmHg=0.133kPa)。

诊断:脑血栓形成后遗症。

辨证:患者素有高血压,已具肝阳亢盛的内因,由于过于劳累的影响,形成内风妄动,触犯经络,发为头痛、偏瘫等症。

治则:平肝熄风,通经活络。

治疗:取太冲、风池、丰隆、三阴交、合谷、内关、曲池、肩、环跳、委中、合阳、阳陵泉、悬钟。每日1次,30次为1个疗程。

4月25日,第3个疗程结束,上肢可高举与耳平,下肢可以站立,面瘫基本纠正。唯握力仍差,继续针治。

7月25日,第6个疗程结束,上肢高举过头,握力增加,下肢伸屈自如,能自己行走。基本恢复了生理功能。

按语:本例遵循了广取穴、重温补、大疗程的原则,因为广取穴能广施效应于三阴、三阳诸经,顾及全局,调理阴阳之气血,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目的。所以该例疗效亦较满意。

病例9:马××,男,46岁,工人,郑州市搬运二站,门诊号:0056。

自诉:长期精神忧郁,微小事情即能促使其激动,有时竟致于精神失常。1979年1月13日早晨,发现右侧偏瘫,口眼斜,舌强语涩,当即去医院,诊断为脑血栓形成。治疗月余,症见好转,可以直坐,但不能站立,右上肢不能抬举,手不能握物。1979年3月2日来所诊治。

检查:神志模糊,右侧偏瘫,上下肢肌力均在Ⅰ级以内。口眼斜,舌体发硬,言语不清,其他未发现异常。脉细数,舌质红、苔黄腻。血压120/70mmHg(1mmHg=0.133kPa)。脑血流图示脑动脉硬化。眼底(-)。

诊断:脑血栓形成后遗症。

辨证: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暴怒伤肝,肝郁生火,阳邪上亢,损及脑络,症示有时精神失常,进而半身不遂,语言不清。

治则:舒肝解郁,活血开窍。

治疗:体针取太冲、风池、行间、肩、足三里、内关、神门、丰隆。头针取运动刺激区。每日针治1次。

1979年3月13日,针治10次后,神志较前清楚,下肢可慢行。仍刺上穴,另加夹脊穴。

5月15日,针治60次后,语言较清,上肢可举至面部,下肢可以走路。

按语:患者平素心胸狭窄,情绪易激动,久致伤肝,肝阳上亢,挟痰上扰,阻塞脑窍,波及肢体经络,所以治疗采取舒肝解郁,活血开窍的治则,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病例10:朱××,女,56岁,家庭妇女,郑州市黄殿坑,门诊号: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