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针灸名医经典医案
12169800000027

第27章 胡荫培针灸临床经验

第十二章 胡荫培针灸临床经验

头痛治验

朱××,男,23岁。外院会诊病例,会诊日期:1973年10月1日。

主诉:发热3个多月,头痛如裂。

现病史:3个多月前开始持续发热,起初体温波动在37.8~38.4℃,近1个月来高热在39℃以上,最高到达40.2℃,发热愈重则头痛愈甚,并伴有恶心呕吐,右眼视力减退,阵发性右上肢麻木,同时感到舌活动不灵,经数分钟后,症状自行好转。右侧前额部采取脑室引流术,持续引流达24天。

既往史:患者曾于1970年12月5日因头痛严重、呕吐,右侧半身瘫痪,在山东某医院住院17天,当时诊为“海绵窦栓塞”“脑蛛网膜炎”,治疗好转,并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而出院。1973年9月5日因头痛、恶心、发热第2次住该院,经多种检查和治疗效果不显,故转北京治疗,转院之前初步诊断为:

①脑猪囊尾蚴病;②脑蛛网膜炎。

在该院住院期间,脑室引流量每天约300ml。头痛症状有所好转,但体温持续高热,曾用抗生素和激素亦未见明显效果。

1973年9月29日,由山东转到北京某医院急诊观察,静滴“20%甘露醇”“四环素”“青霉素”两天,最后诊断为“颅内压增高症(原因待查)”遂请中医会诊。

检查:神志清楚,语言切题,面色青黄少泽,体温39.8℃,血压(左)142/106mmHg(1mmHg=0.133kPa),右侧前额部脑室体外引流通畅,左侧视盘水肿,右侧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四肢肌力、肌张力无异常,生理反射对称,无病理反射,共济运动佳,无言语障碍,皮下无结节。

舌象:舌质红绛,苔黄白而燥。

脉象:弦滑而数。

[辨证] 肝胆蕴热,感受外邪,热盛伤阴,风热上攻,扰动清窍,因致头痛。

[治法] 凉血清热,疏风通络。

[方药]

寒水石31克 生石膏25克 茺蔚子9克 炒荆芥穗9克 炒栀子9克

白芷9克 白薇9克 葛根6克 牡丹皮9克 地骨皮9克 僵蚕9克 蒺藜9克 青蒿6克 连翘9克 生大黄6克 细辛2.4克 羚羊角粉1克(代)(分冲)

[针刺] 百会、上星、太阳、风池、支沟、合谷、太冲。(留针30分钟)

10月4日(2诊)连服前方2剂,诸症见轻,头痛已减轻大半,体温下降至37.8℃,纳食略增,大便已畅行,舌质红,苔转白润,脉弦数,再拟前方去细辛易金银花15克,嘱服2剂。

[针刺] 前穴加大椎。(留针30分钟)。

10月10日(4诊)前方继服五剂,头痛明显减轻,脑室引流管已拔除,饮食、二便如常,惟低热未除,舌质红,苔白,脉弦滑,再宗前方加减。

[方药]

寒水石22克 生石膏31克 白茅根25克 牡丹皮9克 地骨皮9克 青蒿9克 金银花19克 常山9克 葛根6克 辛夷5克 石斛15克 细辛1.5克 甘草3克

羚羊角粉0.6克(代)(分冲)

[针刺] 前穴加丰隆。(留针30分钟)

11月4日(12诊)前方加减继服14剂,头痛已止,低热已退,体温36.8℃,纳佳,便调,寐安,脑室外引流创口愈合结痂脱落,舌苔薄白,质淡红,脉沉缓。自觉眼干涩,口渴,再拟清化育阴法收功,善后调理。

[方药]

鲜生地黄25克 鲜白茅根25克 板蓝根19克 金银花19克 牡丹皮9克 知母9克 石斛15克 木通9克 连翘13克 生石膏31克 淡竹叶3克 滑石13克

生甘草3克

1976年5月10日(随访)患者于2年半以前经服中药24剂,针刺12次,诸证悉愈,返回山东省休养,短时即上班,恢复工作至今,“颅内压增高症”未再复发,健康情况良好,临床痊愈。

昏厥治验

郭××,女,40岁。会诊日期:1976年6月21日。

主诉:完全昏迷2个多月。

现病史:患者于1976年4月12日夜间煤气中毒而头晕胀痛,全身不适,2天后突然舌根发硬,失语,流涎,神志不清,烦躁不安,四肢多动,小便失禁,经某医院给服镇静药后,次日昏迷。住院21天治疗未见好转而来京求治。经某医院检查,脑脊液及颅内压皆正常,最后诊断为“神经脱髓鞘病”。住院治疗,经应用1个半月的糖皮质激素,患者仍然昏迷,牙关紧闭,颈软,上肢肌肉挛缩,强哭强笑,颜面抽搐,失语,二便失禁,请中医会诊。

检查:血压120/82mmHg(1mmHg=0.133kPa),心率92次/分,体温37.8℃,双上肢呈曲状,两下肢多动伸直,失语,意识不清,昏迷Ⅰ度,两瞳孔对等,睁目不语,面白无华,对光反射存在,跖反射(+)。

西医诊断:神经脱髓鞘病。

舌象:质淡红,苔薄白。

脉象:沉弦细。

[辨证] 恶浊之气,蒙闭清窍,阻遏神明,发为昏厥,日久化热,生痰伤络,以致肝风内动。

[治法] 开窍醒脑,熄风通络。

[方药]

寒水石20克 紫石英20克 石菖蒲12克 蒺藜10克 清半夏12克 生蒲黄10克 桑叶6克 桑枝15克 红花10克 生地黄12克 独活5克

炙甘草3克 牛黄清心丸2丸(分化服) 苏合香丸4丸(分化服)

[针刺] 百会、人中、合谷、太冲。(强刺不留针)

1976年6月28日(4诊):服前方3剂,针刺3次后,病人已能说简单话,抽搐和强直症状有好转,神志已清,张嘴较困难;但可以勉强地吞咽食物,去掉鼻饲管,体温已经正常。舌质淡红,苔白,脉沉弦,再拟前方加减。

[方药]

寒水石20克 珍珠母25克 钩藤12克 生地黄15克 蒺藜10克 僵蚕10克 清半夏15克 石菖蒲12克 姜竹茹10克 茯苓12克 当归12克 石斛20克

炙甘草3克 牛黄清心丸2丸(分化服) 定风珠2丸(分化服)

[针刺] 天突、风池、中脘、天枢、上廉、阴陵泉。(强刺不留针)

1976年7月5日(7诊):服前方5剂,针上穴3次后病情渐轻,神志清楚,能说一般话,记忆力和思维活动皆有明显恢复,上肢功能恢复,可以活动,下肢活动完全正常,吞咽基本恢复,舌苔白薄,脉沉弦。

[方药]

寒水石20克 胆南星10克 生石决明25克 钩藤15克 远志10克 石菖蒲12克 茯苓12克 百合10克 石斛15克 黄菊花10克 续断10克 生黄芪15克

人参归脾丸2丸(分化服) 牛黄清心丸2丸(分化服)

[针刺] 巨阙、尺泽、合谷、太冲、阴陵泉、三阴交、丰隆。

1976年7月26日(15诊):患者按前方服15剂,针刺上穴10次,诸症基本消除,神志完全清楚,纳可,便调,四肢功能活动正常,继服前方加减,针前穴,继续观察。

1976年7月31日(18诊):患者诸症均消失,临床基本痊愈,即日出院回原籍休养,共服中药23剂,针刺17次,而收全功,临床结束治疗。

病历随访1年情况安好,体健耐劳,准备上班。1977年12月4日,患者能亲笔写信表示感谢。

狂证治验

田××,男,23岁。初诊日期:1976年10月26日。

主诉:精神失常半年余。

现病史:患者于今年4月5日因与人争吵后发现胡言乱语,狂躁不安,游走不定,毁物打人,多怒不食,猜疑不寐,大便尚通,曾用中西药治疗未见好转。

既往史:体质素日健康,家族亦无类似疾患。

检查:面色红赤,唇干咽红目赤,神志痴呆,语言不能切题,不能配合医生的检查。

西医诊断:精神分裂症。

舌象:舌质红,苔黄厚腻。

脉象:细数有力。

[辨证] 暴怒伤肝,气郁化火,灼津成痰,上蒙清窍,扰乱神明以致狂躁不安之候。

[治法] 清泻肝热,豁痰醒神。

[针刺] 主穴:哑门、人中、风池、百会;配穴:太阳、巨阙。

10月28日(2诊)针刺前穴诸症好转,再依前配方治疗。

12月10日(20诊)遵照基本配方针刺20次后,诸症已平,睡眠饮食皆如常人,临床痊愈。

治验

病例1:陈××,男,42岁。初诊日期:1977年7月22日。

主诉:周身起荨麻疹已10多年。

现病史:全身发痒时轻时重,甚则奇痒难忍,抓则疹块呈片状,热天较冷天益重,纳可,便调,夜寐多梦,健忘头晕。

检查:四肢及胸腹背部有癗,搔抓立即呈红片状。

西医诊断:荨麻疹。

舌象:舌苔白厚、质红。

脉象:沉滑。

[辨证] 阴虚血热,兼感外邪,风湿相搏,营卫失调,发为癗。

[治法] 散风清热,化湿和营。

[针刺] 曲池、外关、列缺、中脘、关元、血海(留针30分钟)。

7月26日(2诊)针后身痒好转,抓后仍起片状疹,舌脉如前。

[针刺] 曲池、人中、大椎、风门、胃俞、列缺(左)、合谷(右)。

7月29日(3诊)周身已不痒,诸症悉减,针前穴。

8月26日(12诊)诸症皆安,周身已不痒,结束治疗,停针观察。

1977年12月随访,停针4个月观察期间,偶有复发,但症状很轻,获得近期疗效,病人要求继针数次以固其效。1年后随访临床痊愈。

病例2:任××,女,23岁。初诊日期:1977年7月7日。

主诉:周身起荨麻疹4个多月。

现病史:周身起疹而痒,初始夜起昼消,发于四肢,继之昼夜均发,漫及全身,时隐时现,缠绵不断,烦痒不得眠,纳少,神疲身倦,曾服中西药注射维生素B12,静脉点滴均无显效,昨夜又奇痒难眠。

检查:四肢及胸腹背部,面睑皆有癗,甚则连成片状。

西医诊断:顽固性荨麻疹。

舌象:质红,苔白腻。

脉象:濡细。

[辨证] 阴血不足,湿热内蕴,外感风邪,风湿相搏,营卫失调,发为癗。

[治法] 清热散风,健脾化湿。

[针刺] 大椎、曲池、足三里、血海。(大椎、曲池、足三里为平补平泻,血海为泻法)

7月10日(3诊)针后发疹较少,痒已减轻,能安眠,仍以上法针刺。

7月20日(7诊)纳食渐甘,食量复常,疹未起,身不痒,诸症已减,精神爽,结束治疗。

1977年9月30日(随访)自针后2个月从未复发,无任何不适感。

乳核治验

马××,女,41岁。初诊日期:1977年5月11日。

主诉:两乳痛已半年多。

现病史:自1976年10月两乳开始疼痛、拒按,不能压碰,发现时在外地出差,工作劳碌,心情烦躁,两胁胀满,夜寐多梦,经期不定,量少,行经少腹胀痛,纳少不甘。经外科治疗不愈,遂转中医诊治。

检查:两乳丰满,左乳扪之有硬核5cm×4cm,右侧乳中亦有硬核4cm×3cm,两硬核皆有明显触压痛,边缘整齐,能够移动皆无根盘,局部未见红肿,大便通调。

西医诊断:乳腺增生症。

舌象:苔白厚。

脉象:两脉滑数。

[辨证] 肝郁胃热,气滞血瘀,经络阻滞,乳中结核。

[治法] 舒肝理气,活血通络。

[方药]

醋柴胡10克 炒白芍10克 夏枯草15克 益母草12克 浙贝母10克

海浮石10克 制乳香6克 制没药6克 苏木10克 路路通10克 穿山甲10克(代) 鸡血藤15克 郁金10克

[针刺] 太渊(左)、神门(右)。(留针30分钟)

5月25日(5诊)上方服14剂,右侧乳腺肿核已消,唯左侧虽渐小,但仍疼痛,再拟前方加减取穴。针刺:膻中、尺泽、合谷、三阴交。

6月18日(12诊)两乳基本不痛,右乳核已消,扪之不及,左乳核亦较小,纳可,便调,寐安,烦急现象未再出现,月经接近正常,苔白,脉象沉弦。针刺:膻中、中脘、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右)、太渊(左)。(留针30分钟)

7月9日(17诊)两乳已不痛,乳中结核皆消,诸症均已痊愈,临床结束治疗,嘱戒劳、怒,以求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