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养护好身体的器官
12168700000004

第4章 善待自己的胃肠 (4)

第一章 善待自己的胃肠 (4)

去掉枕头,平躺在硬床上,身体伸成一条直线;脚尖并拢,尽力向膝盖方向钩起;双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于颈后;两肘部支撑床面,身体模仿金鱼游泳的动作,快速地向左右两侧做水平扭摆。如果身体难以协调,可以用双脚与足跟支撑,帮助用力。练习协调之后,可以逐渐加快速度。每次练3~5分钟,每天练习2次。

俯卧式 身体俯卧,伸成直线;两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垫于前额下;以双肘尖支撑,做迅速而协调的左右水平摆动。

屈膝式

仰卧,双手十指交叉,垫在颈后,掌心向上;两腿并拢屈膝,脚跟靠近臀部;两膝左右摆动,向左右两侧交替扭转,带动身体活动。开始时幅度小些,熟练后加大幅度,加快频率。每次活动5分钟左右,每天做1~2次。

放屁有利胃肠健康

人吃进肚子里的食物有些未被分解,未被分解的部分包含纤维和糖类,会成为大肠菌的食物。大肠菌饱餐后就会排气,这些气体在体内积累,产生一股气压,当压力越来越大时,就会被机体排出,形成屁。

屁的多少与人的饮食习惯有关。有的人爱吃洋葱、生姜、生蒜、薯类、甜食、豆类和面食,由于这些食物分解后可产生大量氢、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气体,这些食物往往会增加废气,不断放屁。人若长时间不放屁,吃到以上食物,也会促使排气、放屁。

放屁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将对人体不好的气体排出去,有利人体健康。如果一天到晚一个屁都不放,极有可能是胃肠道出了毛病。屁的多少与人的消化功能强弱有关,消化不良时,肠道细菌发酵快,容易产生气体而使人多放屁。

专家研究发现,一个人每天大约放14次屁,释放出的废气约500毫升左右。适当放屁对人体有益。所以,人们应该注意每日放屁的多少,屁少了就可以吃些有关食物,加强运动,少坐。屁多可能是消化不良,也要调整饮食。

肠胃功能紊乱的情绪调整

现代医学证明,一个人如果常在焦虑的心情下紧张工作和生活,机体的抵抗能力会降低,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有统计证明,胃肠疾患中因情绪不好致病者占74%。

日常生活中,人们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人情绪紧张、郁闷不乐时,就会茶饭不思,常说没胃口,即便是吃了饭,也会感到胃部不适,有时还隐隐作痛,有的人还有头晕失眠等症状。这表明,情绪的变化将直接影响人体各器官功能的变化,而表现最为敏感的就是胃肠。

不良情绪可以通过大脑皮质导致下丘脑功能紊乱。下丘脑是与情绪相关的皮质下中枢,它可以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影响胃肠道功能。如骤然的恐惧、悲伤、忧郁、紧张等情绪变化,使交感神经发放的冲动增加,胃幽门括约肌紧缩,胃内容物无法排出,就可刺激消化道反射性地痉挛,再加上内脏血管收缩,供血不足,即可导致腹部疼痛。而长时间的焦虑紧张则可提高副交感神经的兴奋,引起胃肠道蠕动加快、胃液分泌增加,引起肠鸣、腹痛、腹泻等。

食物在胃内经过机械性和胃液的化学性消化,部分蛋白质被分解,大部分食物被调和成食糜,逐次、小量地通过幽门向十二指肠推进。胃的这一生理功能是通过皮质下中枢和神经体液的调节来完成的。正常情况下,胃能顺利地完成上述生理过程。然而,当人长期情绪紧张时,会使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通过皮质下中枢和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使胃酸分泌增多,胃蛋白酶原水平增高,导致胃的功能紊乱。而当人的情绪忧郁时,胃酸分泌减少,胃的蠕动减弱,同样也会导致胃的功能紊乱。

在现代生活中,快节奏和各种竞争使不少人情绪不稳定。因此,已患胃肠疾病的人,要善于控制情绪,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处事豁达大度,不钻牛角尖,这样才能有助于恢复正常的胃肠功能。

调整情绪,纠正胃肠功能紊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培养幽默感。幽默感是有助于一个人适应社会的工具。当一个人发现不协调现象时,一方面要客观地面对现实,同时又要使自己不陷于激动的状态,最好的办法是以幽默的态度应对,这往往可以使本来紧张的情绪变得比较轻松,使一个窘迫的场面在笑语中消逝。幽默是人们的一种心理行为,学会幽默可以减少心理上的挫折感,求得内心的安宁。幽默还是一种自我保护方法,对心理治疗的施行特别有帮助。

增加愉快生活的体验。每一个人的生活包含有各种喜怒哀乐的生活体验,可以多回忆积极向上、愉快的生活体验,这有助于克服不良情绪。

使情绪获得适当发泄。人在情绪不安与焦虑时,不妨找好朋友说说,或找心理医生去咨询,甚至可以一个人面对墙壁倾诉心中的郁闷,这样把想说的说出来,心情就会平静许多。

行动转移法。克服某些长期不良情绪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是用新的工作、新的行动,去转移不良情绪的干扰。比如外出几天,甚至跳槽到其他单位,都可以改变不良情绪。

不需要轻易用药,做好以上调整就可以在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中获得一副好胃肠、好胃口。

消化不良是肠胃常见病

消化不良是一种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包括胃蠕动不好的胃轻瘫和食管反流病。症状表现为断断续续地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饱胀、胃灼热、反酸、嗳气等。常因胸闷、早饱感、腹胀等不适而不愿进食或进食量少,夜里也不易安睡,睡后常有噩梦。到医院检查,除胃镜下能见到轻型胃炎外,其他如B超、X线摄影及血液生化等检查,都未能检查出不正常的表现。

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是由于各种疾病引起小肠对摄入的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不足而造成的临床症候群。其病因各异,而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有相同之处,即对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等的消化吸收障碍,常以脂肪消化吸收不良最为突出,称为脂肪泻,也可有多种营养素的吸收障碍。

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腹泻

腹泻为主要症状,多数患者腹泻频繁或间歇发作,极少数无腹泻或有便秘。粪便的特征可随引起吸收不良的疾病而不同。典型脂肪泻的粪便为色淡、量多、油脂状或泡沫状,常漂浮于水面上,且多具恶臭味。轻度脂肪泻者粪便可无明显改变。

腹痛、腹胀 腹痛少见,多为胀痛,常在排便前发生,约半数有明显胀气及恶心呕吐。

体重减轻

有半数以上的病人,由于营养吸收不足和食欲缺乏造成体重减轻,主要是因为蛋白质、脂肪等营养吸收障碍过多丢失所致。轻者可无明显表现,严重的病人呈现进行性消瘦、衰弱无力以至恶病质。长期蛋白质吸收不良以及一些侵犯肠黏膜疾病导致肠道丢失蛋白质,可出现低蛋白血症和水肿症状。

维生素缺乏

维生素D及钙缺乏可引起手足抽搐;蛋白质不足可致骨质疏松、骨软化,从而引起骨痛;维生素K缺乏可致皮肤出血;B族维生素缺乏可致舌炎、口角炎、脚气病等;维生素A缺乏可致毛囊角化、夜盲症等;维生素B12、叶酸及铁缺乏引起贫血等。

矿物质缺乏 血清钾、钠、钙、镁均可不同程度下降;血浆蛋白、血脂及凝血酶原也降低。钾缺乏可引起肌无力、腹胀及肠麻痹。

消化不良治疗以饮食调养为主

消化不良的病人,有腹泻、腹痛、消瘦、贫血及全身性营养不良等症状,因此,饮食调养对改善上述症状,促进病人康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饮食治疗原则:

供给充足的热能和蛋白质

由于长期慢性病程,机体消耗大,应供给充足的热能,以防止体重继续下降。可供给高蛋白、高热能、低脂、半流质饮食或软饭,选择脂肪含量少且易消化的食物,严重者可采取素食及匀浆饮食,以保证热能及蛋白质平衡。

补充足够的维生素 除食物补充外,必要时补给维生素制剂。结合临床症状,重点补充相应的维生素,如维生素A、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K等。

注意电解质平衡

严重腹泻时电解质的补充极为重要,主要是补充失去的水分。早期可静脉补充。饮食中给予鲜果汁、无油肉汤、蘑菇汤等。缺铁性贫血者可进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等,必要时口服铁剂。

注意饮食制作

选择细软易消化的食物,既保证足够营养,又不致加重肠道负担。在烹调上尽量使食物细、碎、软、烂,以煮、烩、烧、蒸等方法为宜,避免油煎、油炸、爆炒等,以减少脂肪供给量。应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想方设法提高病人食欲。

节食疗法

现代医学研究指出,维持生命的健康,需要多种多样的营养物质,但所需数量是有限的,并不是营养越充分越好,更不是摄入的数量越多越好。营养“过剩”比营养“不足”危害更大,对健康更不利。因此现代人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条件下,要转变观念,在饮食中更要讲究科学性,要坚持自觉实行“节食”疗法。“节食”通常是指在基本满足身体营养需求的前提下,适当减少摄入脂肪和糖等的总热量,也适当调节摄入各类食品的数量,使人体常处于轻微饥饿状态,只吃六至八成饱。这也是一种食疗的方式和方法。从古至今,节食的实践、实验都取得令人意外的功效,能防病治病、提高抗病力、强身健体、延缓衰老、延年益寿。比如胖人要节食减肥,糖尿病患者要控制饮食。

消化不良患者应注意讲究进食方式,可采取少吃多餐的方法,每天6至7餐,可减轻胃肠负担,也不会缺乏营养。

消化不良患者饮食注意事项

消化不良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少吃油炸食物。因为这类食物含油多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

少吃腌制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盐分及某些可致病物,不宜多吃。

少吃生冷、刺激性食物。生冷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

规律饮食。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

定时定量。要做到每餐食量适度,每日三餐定时,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肚子饿不饿,都应主动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

温度适宜。饮食的温度应以不烫不凉为度。

细嚼慢咽。以减轻胃肠负担。对食物充分咀嚼次数愈多,其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

饮水择时。最佳的饮水时间是晨起空腹时及每次进餐前1小时,餐后立即饮水会稀释胃液,用汤泡饭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

胃受凉后会使胃的功能受损,故要注意胃保暖,不要受寒。

警惕常见的肠道传染性疾病

常见的肠道传染性疾病多是由于病人或带菌者,借助于传染媒介,如水、食物、苍蝇以及密切接触而传染的。发病主要是呕吐、腹泻、腹痛和发热等症状。

细菌性食物中毒

日常细菌性食物中毒最为多见,占食物中毒总数的一半左右。细菌性食物中毒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炎热的季节。这是由于气温高,适合于微生物繁殖生长。同时,炎热季节人的肠道防御功能下降,易感性增强。细菌性食物中毒多为动物性食物,应特别警惕。

细菌性痢疾

症状有排便不尽的感觉,粪便呈脓血状,伴有发热,儿童患者可能会发生休克。菌痢是通过粪便→口途径传染。病人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痢疾杆菌,可以通过粪便污染食物、水源和周围环境,传染给健康人。苍蝇是传播痢疾杆菌主要媒介。人群对痢疾普遍易感染,孩子到处触摸,再吸吮手指,更容易患痢疾。

病毒性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