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用方配伍技巧
12167800000031

第31章 血病证用方配伍 (3)

第十一章 血病证用方配伍 (3)

方中吴茱萸辛苦热,辛能疏达气机之郁滞,苦能降泄血中瘀浊,热能散血中寒气,入肝而温暖冲任,入肾而煦精填胞宫。桂枝温达阳气,通行血脉,温经散寒,化瘀行血,与吴茱萸相用,温经血,散阴寒,化瘀血,暖宫寒。当归养血活血,养血而不留瘀血,活血而不伤宫血,通畅经血经气,与吴茱萸相用,养血以散寒;与桂枝相用,温经以化瘀。人参益气而生血,使气血下行于胞宫,调和冲任,与当归相用,使胞中气血充盈以滋养。芍药养血敛阴,入络行瘀,与当归相用,养血以祛瘀。川芎理血中之气,行气之中以散郁。生姜温里散寒,与吴茱萸相用,倍增温经散寒。阿胶养血生血,补益肝肾,调和冲任,使胞中精血以荣胎,与当归、芍药、川芎相用,养胞中之血,祛胞中之寒,以达邪去正复。半夏之辛宣畅气机,热以温阳散寒,并降泄浊气。牡丹皮活血祛瘀,行散血瘀之郁热,并能调达经血。麦冬养阴清热,与阿胶相用,益阴血而荣胞胎,育阴而润燥;与牡丹皮相用,消除血瘀之郁热。甘草益气,与人参相用,倍增补气,使胞中之血得气而化生,并调和诸药。诸药相伍,祛瘀之中以养血,散寒之中以益气,和畅冲任以调经,经血调和则胞中无疾,并易于受孕。

【临床扩大应用】

1.妇人血虚寒瘀经不至证少腹满而冷痛,入暮则热,经行愆期而量少,血色暗淡而伴有血块,血块未下,少腹疼痛明显,得下则腹痛减轻,舌紫,脉涩。

2.妇人半产或产后血虚寒瘀证少腹满而冷痛,痛如针刺而不移,入暮则发热,恶露不尽伴有血块,舌暗淡,脉涩。

3.妇人宫寒血瘀郁热证少腹满而疼痛拒按,得热则减,暮则发热,手足心热,唇口干燥,口干不欲饮水,或少许热水,舌暗淡,脉涩。

4.妇人宫寒血瘀经行不定期证少腹满而冷痛或拘急,经行或前或后,或一月再至,或经行不止,经量少而有血块,唇口干燥,不欲饮水,脉涩。

5.妇人宫寒血瘀证痛经,闭经,崩漏以及盆腔诸疾患者。

本方还可用于治疗子宫发育不全,子宫功能性出血,产后瘀血不去,更年期综合征,输卵管不通,附件炎,盆腔炎,痛经,中枢神经性闭经,子宫内膜异位,不孕症;前列腺炎或肥大,附睾炎,精液不化症,性神经衰弱等;以及冠心病,心肌梗死,坐骨神经痛,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第二节 止血

辨出血证,其基本证型有2,①血热妄行证,其治基本代表方是十灰散;②脾阳虚出血证,其治基本代表方是黄土汤。

一、清热止血法

【适应证】血热妄行证:呕血,吐血,咯血,嗽血心烦急躁,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凉血,化瘀止血。

【代表方剂】十灰散(《十药神书》)

【组成】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茅根、茜草根、山栀子、大黄、牡丹皮、棕榈皮各等份(各10g)。

方歌:十灰散清热凉血,柏荷茅茜丹棕随,二蓟栀子与大黄,血热妄行此方宗。

【用法】上药各烧灰存性,研极细末,用纸包,碗盖于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时先将白藕捣汁或萝卜汁磨京墨半碗,调服五钱(15g),食后服下。

【配伍技巧】血热妄行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邪热灼伤脉络;血因热迫而妄行。治疗血热妄行证,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清热凉血药邪热侵袭于血中而灼伤脉络,并迫血妄行,证见呕血,咯血,治当清热凉血。如十灰散中大蓟,小蓟,丹皮,白茅根,荷叶。

2.合理配伍收敛止血药治疗出血病证,除了针对证机选用清热凉血药之外,还须配伍收敛止血药,清热凉血为治本,止血为治疗出血之标,只有标本兼治,才能取得最佳疗效。如十灰散中棕榈,侧柏叶。

3.妥善配伍化瘀止血药治疗出血证,在合理配伍止血药时,还必须考虑收敛止血药多有止血留瘀,对此最好还要配伍既有止血作用,又有化瘀作用的药,但要以止血为主,以达止血不留瘀。如十灰散中茜草根,丹皮。

4.适当配伍泻热药邪热迫血而动血,其治除了选用清热凉血药外,还必须配伍清热泻火药,以使邪热既能从内而消,又能从下而夺。如十灰散中大黄,栀子。

5.随证加减用药若咯血明显者,加藕节,诃子,以收敛止血;若呕血明显者,加阿胶,艾叶,以补血止血;若皮肤发斑者,加生地黄,玄参,以凉血消斑;若邪热甚者,加石膏,知母,以清热泻火解毒等。

【用药要点】方中大蓟,小蓟,丹皮,荷叶,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棕榈,侧柏叶,茜草根收敛固涩止血。大黄泻热止血,使热从大便而去。栀子泻热,使热从小便而去。诸药相用,共奏清热凉血止血。

【临床扩大应用】本方可用于治疗消化道出血,胃溃疡出血,支气管扩张及肺结核出血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类方】

1.四生丸(《妇人大全良方》)

适应证:血热妄行轻证。吐血,衄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舌红或绛,脉弦或数。

治法:凉血止血。

组成: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各等份(12g)。

用法:上研,丸如鸡子大,每服一丸(15g),水煎服。

2.咯血方(《丹溪心法》)

适应证:肝火犯肺证。咳嗽或气喘,咯血,痰稠色黄,咳痰不爽,心烦易怒,两胁作痛,咽干口燥,颊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肺泻肝,止血化痰。

组成:青黛水飞(10g),瓜蒌仁去油(12g),海粉(10g),山栀子炒黑(12g),诃子(9g)。

方歌:肝火犯肺咯血方,青瓜海诃栀子用。

用法:上为末,以蜜同姜汁为丸,噙化。

3.小蓟饮子(《济生方》)

适应证:血热淋证。尿血,尿急,尿频,尿痛,小便热涩,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组成;生地黄洗,四两(120g),小蓟半两(15g),滑石半两(15g),木通半两(15g),蒲黄炒,半两(15g),藕节半两(15g),淡竹叶半两(15g),当归酒浸,半两(15g),山栀子半两(15g),炙甘草半两(15g)。

方歌:小蓟饮子藕蒲黄,木通生地滑石用,归草栀子淡竹叶,湿热下焦用此良。

用法:咀,每服四钱(12g),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空心食前。

4.槐花散(《本事方》)

适应证:肠风脏毒证。便前出血,或便后出血,以及痔疮出血,血色鲜红或晦暗,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肠凉血,行气止血。

组成:槐花炒、柏叶杵,焙、荆芥穗、枳壳麸炒,各等份(各15g)。

用法:上为细末,用清米饮调下二钱(6g),空心食前服。

二、温阳止血法

【适应证】脾阳虚出血证:便血,先便后血,血色紫暗,面色萎黄,四肢不温,体倦,食少,或心悸,或失眠,舌淡,脉细弱。

【治法】温脾摄血,益气养血。

【代表方剂】黄土汤(《伤寒杂病论》)

【组成】甘草三两(9g),干地黄三两(9g),白术三两(9g),附子炮,三两(9g),阿胶三两(9g),黄芩三两(9g),灶心黄土半斤(24g)。

方歌:黄土汤中术附草,地黄黄芩与阿胶,阳虚出血诸般证,温脾摄血有奇效。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配伍技巧】脾阳虚出血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脾阳虚弱不能统血;血不得阳气固摄而溢出。治疗脾阳虚出血证,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温阳药脾主统血,血运行于经脉之中,全赖脾气统摄而固守。脾阳虚弱,不能统摄血行于脉中而溢于脉外,则证见出血或便血,或女子崩漏,四肢不温,面色萎黄。治当温阳暖脾,使脾气脾阳能统血于脉中。如黄土汤中灶心黄土,附子。

2.合理配伍健脾药脾气健运则能统摄血行于脉中,治疗本病暖脾虽重要,但健脾也举足轻重。因此,在治疗脾阳虚出血证时,一定要合理配伍健脾药,如黄土汤中白术。

3.妥善配伍补血止血药病变主要矛盾是出血,出血必定伤血。阳气从血化生,血伤又影响阳气生成。因此,妥善配伍补血药,能明显增强温阳与止血作用。如黄土汤中干地黄,阿胶。

4.适当配伍寒凉药温阳药虽可针对证机而治,但因温燥易伤血动血,则会引起新的出血病证。因此,在治病求本的同时,还要适当配伍寒凉止血药,以监制温燥太过而动血,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如黄土汤中黄芩。

5.随证加减用药若气虚者,加人参,黄芪,以益气固摄;若出血多者,加白及,三七,以止血行血;若血虚者,加熟地黄炭,鸡血藤,以补血止血等。

【用药要点】

方中灶心黄土即伏龙肝,温中运脾,收敛固涩,摄血止血。附子温振阳气,使脾统摄血脉有权,与灶心黄土相用,温脾阳,固血脉。白术益气健脾,使脾气统血有序,与灶心黄土相用,益气摄血。阿胶养血滋阴,益血止血,与灶心黄土相用,养血止血。干地黄补血益血,使阴血得以速补,与附子相用,使温热而不燥热,滋补而不呆腻。黄芩苦寒,佐制附子、灶心黄土温热而不伤阴血,更有止血。甘草益气补中,并调和诸药。诸药相伍,益气健脾,温阳摄血,养血止血,以愈诸证。

【临床扩大应用】

1.妇女月经过多,崩漏属脾阳虚证者。

2.吐血,衄血,尿血等属脾阳虚证者。

本方还可用于治疗慢性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等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类方】

柏叶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阳虚出血证。吐血,鼻衄,龈衄,频频出血而色淡或暗,恶寒,面色萎黄,口中和,脉虚弱。

治法:温上摄血,敛血归经。

组成:柏叶、干姜各三两(9g),艾三把(15g)。

用法: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