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捏脊疗法治百病
12164300000021

第21章 内科疾病的捏脊疗法 (5)

内科疾病的捏脊疗法 (5)

2肖四飞、梁蔚报道:归脾汤合捏脊法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56 例,疗效良好。方法:归脾汤为主方加减,连用6天,配合捏脊疗法。56例患者中痊愈12例,占2143%;显效27例,占4821%;有效14例,占25%;无效3例,占536%,总有效率946%(肖四飞、梁蔚归脾汤合捏脊法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56 例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7:61)。

3华新宇报道:捏脊疗法治疗失眠症35例,全部有效。方法:首先用法在患者脊背部由上到下施术3 ~5 遍,拿两侧肩井穴若干遍,然后双手掌重叠用掌根由上到下按揉两侧膀胱经各3~5遍,接着依次点按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肾俞、气海俞、关元俞等穴3 ~5 遍,每点按1遍,随即用手掌轻抚1遍膀胱经。用双手拇指桡侧缘抵住骶尾部皮肤,示、中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捏拿皮肤,沿督脉双手交替捻动至大椎,中间可捻三下,重提皮肤一下,此法做3~5 遍,再由下到上沿两侧膀胱经用同样手法反复做3~5 遍。

上述手法每天1 次,10天为1个疗程。35 例患者中,痊愈25 例,占7143%;好转10 例,占2857%;未愈0 例,有效率100%(华新宇捏脊疗法治疗失眠症临床观察中医外治杂志,2001;8:33)。

【典型病例】

1李某, 女, 45 岁。 主诉少寐多梦6 个月余, 面色少华, 头晕目眩, 心悸健忘, 肢倦神疲, 舌淡苔白脉细弱。曾多次应用中西药物治疗, 症状无明显改善。入院后诊断为: 不寐(心脾两虚)。治以补养心脾, 益气生血, 遵医嘱施用“捏脊”疗法, 并指按心俞、肺俞、脾俞、肝俞、肾俞穴, 补法为主, 治疗4天后, 睡眠时间延长, 食欲增加, 1 周后睡眠良好, 自觉头清眼明, 10天后痊愈出院, 3 个月后随访无明显复发(高朱萍捏脊疗法治不寐证37 例疗效观察时珍国医国药,2001 ;11:1024-1025)。

2郭某,女,53 岁,工人。1999 年9 月10 日初诊,自诉3年前因家庭纠纷,忧思过度,出现失眠、多梦、易醒,伴心悸、健忘、乏力、饮食少,曾在其他医院按“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给予谷维素、维生素B1 、******(安定)、六味地黄丸等治疗,效果不佳,近半年诸症加重,夜眠3~4小时 ,甚至彻夜不眠。查:面色萎黄不华,身体消瘦,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用捏脊加揉按方法第1次治疗,当晚即能入睡5小时。连续治疗7 次后能睡眠7小时 ,精神好转,食欲转佳,精力充沛,又巩固治疗10 次,睡眠正常,伴发症状消失,1个月后随访,无复发(华新宇捏脊疗法治疗失眠症临床观察中医外治杂志,2001;8:33)。

3麦某,女,52 岁。素体较弱,1年前开始出现失眠,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头晕目眩,大便干结,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曾间断服用七叶神安片、艾司唑仑(舒乐安定)等治疗虽能短暂改善睡眠,但其他不适症状无改善。辨证为心脾两虚型不寐,处方:党参10克,白术10克,黄芪15克,当归10克,远志9克,枣仁10克,茯神12克,夜交藤10克, 合欢皮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 剂,配合捏脊疗法。3天后复诊:诸症改善,白天精神佳,惟觉脘闷,大便仍干结,继上方加厚朴、柏子仁以健脾理气、润肠通便。又3 剂而愈,随访1 个月无明显不适(肖四飞、梁蔚。归脾汤合捏脊法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56 例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7:61)。

【注意事项】

本病患者病程多较长,每入夜则因失眠而痛苦不堪,因此宜配合心理疗法。平时生活要有规律,睡前不吃东西,不吸烟,不喝咖啡和茶,不看刺激性书籍和电视,坚持用温水洗脚后再上床睡觉。

十一、眩晕

眩晕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目眩以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为特征;头晕以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为特征。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外感,内伤均可发生本病。

《内经》称之为“眩冒”。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始称“眩晕”。历代医书中,有称之为“风眩”,“风晕”、“痰运”、“虚眩”、“气眩”音。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高血压、梅尼埃病、内耳药物中毒、前庭神经元炎、位置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脑动脉粥样硬化、小脑出血等头部外伤、低血压、贫血等。

【病因病机】

1外感风邪风性善动,主升发向上,风邪外袭,上扰头目,故致眩晕。

2情志忧郁忧郁太过,肝失条达或恼怒伤肝,肝阳上亢,上扰清空,发为眩晕;或

肾阴素亏,肝失所养,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

3饮食不节膏粱厚味,饥饱无度,或过食生冷,损伤脾胃,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痰阻经络,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起眩晕。

4劳倦过度劳倦伤脾,气血不足,或因房事不节,****亏耗过甚,脑髓空虚而眩晕。

5老年气衰老年阳气虚衰,脾气不足,不能健运水谷化生气血,致气血虚亏而眩晕。

6久病失血久病失血,未能调摄,气血亏虚,脑髓失养,发为眩晕。

7跌仆坠损头颅外伤,瘀血停留,经脉阻滞,发为眩晕。

【临床表现】

1风邪上扰风邪客于肌表,循经上扰巅顶,邪遏清窍,故作眩晕;风邪束表,卫阳被郁,故恶寒发热头痛等;风邪在表,故见苔薄、脉浮。

2少阳邪郁表邪不解,郁于少阳,胆火循经上扰,故时时作眩、口苦咽干;正邪分争则寒热往来;少阳经脉布于两胁,邪郁少阳,经气不利,故胸胁苦满;少阳经气失于疏泄,胃气上逆则吐不欲食;脉弦亦为少阳胆经之病脉。

3肝阳上亢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眩晕、头胀,肝阳化火,循经上升于面颊则面部

潮红、目赤、口苦;肝火扰动心神,故少寐多梦;苔黄舌质红、脉弦,均为肝阳上亢之证。

4痰浊中阻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故眩晕;痰浊阻遏清阳,故倦怠头重如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不利,故胸闷、恶心而时吐痰涎;舌胖苔浊腻、脉滑或濡缓,均为痰浊内蕴之证。

5气血亏虚气血不足,脑失所养,故头晕目眩、劳累则更甚;血虚故面色不华、唇甲

苍白;血不养心,心神不宁,则心悸少窍;脾失健运,故纳减体倦;舌淡质胖嫩、脉细,均为气血亏虚之证。

6肾精不足肾精虚亏,不能生髓养脑,故精神委靡。头晕耳鸣、眩晕频作;腰为肾之府,肾精亏虚故腰膝酸软;肾虚不能封藏固摄,故遗精滑泄:肾精不足,阴不维阳,虚热内生,故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苔少光剥,脉细数;肾精不足,无以化气,致肾阳亦衰,故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脉细弱。

7瘀血内阻瘀血内阻,络道不通,气血不能正常运行,脑失所养。故眩晕时作;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心神失养,故可兼见心悸、不寐、健忘、神疲等证;唇紫,舌有瘀斑,脉涩,亦为内有瘀血之证。

【治疗方法】

1治则平肝潜阳,滋阴降火。

2手法患者俯卧,术者以轻柔之常规捏脊手法在长强与大椎穴之间往返捏脊10~15遍。顺时针方向揉按肾俞、脾俞穴3~8次,逆时针方向揉按肝俞、大椎穴5~8次。配合按压血压点(第6颈椎旁开2寸处),揉双侧太阳穴。风邪上扰者加重按重提大椎穴,配合拿风池穴;少阳邪郁加揉按肝俞、胆俞、肾俞穴;肝阳上亢者重按揉大椎、百会、腰阳关穴;痰浊中阻者重按揉脾俞、胃俞穴,配合按揉天枢、气海等穴;气血亏虚者加揉按心俞、肾俞、命门俞、关元俞穴,配揉角孙、头维、涌泉等穴;肾精不足者加按揉肾俞、关元俞、气海俞、命门俞穴;瘀血内阻加揉按肝俞、脾俞、胃俞穴。

【治验集锦】

黄际群报道:捏脊为主,治原发性高血压1例。症见头晕眼花,耳鸣心悸,失眠多梦,肢体困倦,饮食乏味,面白浮红,血压200/140毫米汞柱(267/186千帕),脉细弦。方法:自长强捏至大椎穴,再用双手掌根自脊椎旁由上而下缓缓用力平推至骶椎,往返半小时。晚间配用黄连、肉桂、吴茱萸各等份为末,茶油调匀外敷关元、涌泉穴2~3小时。结果半个月后血压降为164/112毫米汞柱(219/149千帕),连续治疗2个月,血压140/90毫米汞柱(186/12千帕),诸症已除。守法3个月,血压稳定,随访至今正常。黄际群成人捏脊疗法应用举隅江西中医药,1987;1:35)。

【典型病例】

张某,男,32岁。外感后枕大神经区跳痛,并扩散至耳后上部,整夜不能入睡。查:心肺肝胆正常,后枕部压痛,周围组织板硬,颈部不敢活动,血压174/98毫米汞柱(232/131千帕),脉搏72次/分,呼吸21次/分,经用捏脊及颈部推拿10分钟,头痛缓解,言语如常,能安静入睡,血压降至正常(贺长晏推拿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体会山东中医杂志,1986;4:26)。

【注意事项】

1保持安静、舒适,避免噪声,室内光线以柔和为宜,不要太强,保证充分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闭目养神,少做或不做旋转、弯腰等动作,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

2注意观察眩晕发作时间、诱发因素。对高血压患者要按时测量血压,及时处理。

3保持心情愉快。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平时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情绪刺激,加强体育活动。

十二、汗证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所致腠理开阖失常、津液外泄,以全身或局部非正常

出汗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其中时时汗出,动则尤甚者为自汗;睡中汗出,醒来即止为盗汗。

汗证之名首见于明·虞持《医学正传》。历代虽亦有称之为“汗病”者。汗证可见于西医多种疾病,如病毒、细菌等所引起的感染以及风湿热、内分泌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功能性汗出异常或手术、大出血、产后等。

【病因病机】

1外感以风、热、湿邪较为常见,可致营卫不和或里热炽盛、湿热郁蒸而汗出异

常。

2内伤素体阴虚,禀赋不足,年老病后,七情失调,失治误治等,均可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汗出过多。

【临床表现】

1营卫不和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每遇情绪波动则汗出;苔薄,脉缓。

2肺气不足汗出畏寒,动则益甚,久病体弱,平时不耐风寒,极易感冒,面色白;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方法】

1治则调和营卫,益气固表。

2手法患者俯卧位,术者以轻柔之常规捏脊手法从长强捏至大椎穴处,来回10~15次,每捏至肺俞、心俞、肾俞、大椎穴处则轻提该俞穴3~5下,轻揉按5~8次。

【治验集锦】

王庆林报道:捏脊疗法治疗自汗1例,效果良好。方法:患者俯卧, 裸露背部, 术者用拇指桡侧缘顶住脊柱两侧皮肤,食、中指前按, 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 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或食指屈曲, 用食指中节桡侧顶住皮肤, 拇指前按, 两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 双手交替捻动向前。自长强穴推至大椎穴, 共7遍,加摩膻中,透热为度,揉百会50下,揉大椎100下,横擦腰骶部,透热为度,每日1次。25次后自汗痊愈(王庆林捏脊疗法的临床运用按摩与导引,1988;6:40)。

【典型病例】

徐某某,女,45岁,1986年1月14日诊。患者自汗3年,夜间尤甚。面目水肿,心悸气短,虚烦不眠,腰酸腿软,月经提前,量多色淡,白带多;舌淡,脉沉细。属心肾阳虚之证。治宜补心气壮肾阳,方用摩膻中,透热为度,揉百会50下,揉大椎100下,捏脊7遍,横擦腰骶部,透热为度。每日1次,10次后汗轻,25次后自汗痊愈(王庆林捏脊疗法的临床运用按摩与导引,1988;6:40)。

【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