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捏脊疗法治百病
12164300000015

第15章 儿科疾病的捏脊疗法 (5)

儿科疾病的捏脊疗法 (4)

(1)治则:健脾消食,导滞宁神。

(2)手法:捏脊常规手法从长强至大椎穴来回捏拿10遍,重提重按脾俞、胃俞、大肠俞穴并配合摩腹、揉脐等小儿推拿手法。

【治验集锦】

李江等报道:捏脊法治疗小儿夜啼122例,疗效满意。方法:用改良式捏脊手法以避免由于暴露时间过长而受凉。让小儿俯卧,取头高臀低位。施术者右手半握拳,以示指、拇指提捏脊柱皮肤肌肉,从长强至大椎穴,来回8~10次,使局部皮肤潮红。然后以示指、中指指腹颤动揉按背部俞穴,脾胃虚寒型,揉按脾俞、心俞穴各7分钟;心经积热型,揉按心俞穴10分钟;惊恐型按揉心俞、肾俞穴各7分钟。每日1次,宜在上午9时许进行。122例患儿经纯捏脊手法治疗1~3次,夜啼消失。平均每例接受治疗21次,随访1周以上患儿正常(李江,等捏脊治疗小儿夜啼122例山东中医杂志,1989;8:24)。

【典型病例】

谢某某,女,1岁7个月。患儿呕吐腹泻2天住院,1周后出院,但出院后一直食欲缺乏,间中呕吐,为不消化食物,大便臭秽黏腻,近20天患儿每晚均烦躁不安,大声哭闹,白天则神疲懒言,咬手指,中西医间断诊治,服药无效。诊见:神疲思睡,间有惊喊,口气微带酸腐味;唇舌质淡,苔白腻,稍厚,指纹紫滞。腹稍饱胀,压之哭闹,肠鸣音亢进。辨证属食积脾虚。治则:消食化滞健胃。予以捏脊疗法按揉中脘及脐周,每天早晚各1次。经施术3天后夜啼减轻,入睡时间延长,食欲增进,第7天诸症消失,食欲大增,治疗第3、第4、第5天每天排出秽臭大便2、3次,此后正常,食积脾虚证治愈(李江,等捏脊治疗小儿夜啼122例山东中医杂志,1989;8:24)。

【注意事项】

小儿夜啼由其他疾病所引起者非捏脊疗法所宜,应积极查治原发病。治疗期间及愈后要注意小儿寒温以及乳母的饮食。注意环境安静祥和,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十三、汗证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所致腠理开阖失常、津液外泄,以全身或局部非正常出汗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其中时时汗出,动则尤甚者为自汗;睡中汗出,醒来即止为盗汗。小儿汗证多发于2~6岁的体弱儿童。

【病因病机】

1卫外不固小儿脏腑娇嫩,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均可造成气虚、阳虚,使卫外功能不足,腠理不固,心失所藏,肺失所卫,津液妄泄而时时汗出;自汗多见。

2营卫失调小儿形气未充,腠理不密,若过用发汗药,损伤卫阳,造成营卫失调,卫弱营强者汗液外越:卫强营弱者,阳气内迫营阴而汗自出;自汗多见。

3气阴两虚久病耗伤气阴,气虚不能敛阴,阴虚则虚火内生,血虚心失所养心液失藏,外泄而为汗;盗汗多见。

【临床表现】

1卫外不固自汗为主,或伴盗汗,汗出以头颈、肩背为著,动则汗出溢甚,伴乏力,倦怠,易患感冒,面色白;唇舌质淡,四肢欠温,舌苔薄白,脉浮无力,指纹色淡。

2营卫失调多见自汗,遍身汗出或半身汗出,怕风,无热或低热,神疲,乏力,食欲欠佳。舌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浮指纹淡滞。

3气阴两虚多表现为盗汗,伴自汗,汗出较多,遍身湿润,身冷,动则更甚,形寒肢冷,精神委靡,倦睡而不易叫醒。舌淡苔少或花剥苔,脉沉细或细弱,指纹淡。

【治疗方法】

1治则调和营卫,益气固表。

2治法常规捏脊手法8~10遍,从长强穴至大椎穴或往返来回捏脊法,卫外不固者重提肺俞穴、脾俞穴,每捏1遍后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揉肺俞、肾俞穴3~5次;营卫失调者重提并加按揉大椎穴、肺俞穴;气阴两虚者重提心肺两俞穴,并在捏完1遍后按揉心俞、肺俞穴1~2分钟。可配服中药。

【治验集绵】

李江报道:捏脊配合中药治疗小儿汗证94例,效果良好。方法:从长强至大椎穴来回捏10次,直至皮肤潮红,然后旋转按压心俞、肺俞穴各5分钟,稍用力而不猛,每日1次,空腹时捏脊。配服玉屏风散加味(黄芪、麦冬、太子参各30克,白术、防风各10克,桂枝5克,白芍、银柴胡各15克,便秘者加大黄3克),每日1剂,分3~5次服完。94例患者中显效90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为100%,最短的治疗2天,最长的治疗6天,平均3天(李江捏脊配合中药治疗小儿汗证94例陕西中医,1989;6:247)。

【典型病例】林某某,男,4岁。就诊前3个月因患肺炎住院半个月而愈,出院后轻咳,食欲渐差,夜间盗汗,并逐渐发展到日间也终日汗出不止,服加味玉屏风散11剂无效,西医打针吃药无效。诊见消瘦,面色萎黄无华,舌淡,苔白稍厚,脉缓,心肺正常,胸透化验未见异常,辨证属“气血两虚,脾虚盗汗”,手法捏脊3天盗汗完全消失,配合服用加味参苓白术丸1周而愈(林少仁捏脊法临床应用举例按摩与导引1990;4:26)。

【注意事项】

确定病因,积极处理原发病症;保持病室安静、整洁、通风良好,但不宜让风直吹患者;室温及患者衣被薄厚要与病证之寒热相适宜。

十四、肠梗阻

任何原因导致的肠腔内容物通过障碍,统称为肠梗阻。肠梗阻不是单独的疾病,而是多种不同病因、病理所致的一组疾病。多发生于2岁以下的男性小儿,尤其是5~10个月的婴儿多见,是儿科常见的急腹症。

中医学文献中对肠梗阻的记载很多,散见于“关格”、“肠结”、“腹痛”、“腹胀”等门类之中。如《内经》:“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医贯》,“关者不得出也,格者不得入也”。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套叠、肠扭转、粪块堵塞、蛔虫团块堵塞等造成的肠梗阻。

【病因病机】

由于气滞、血瘀、寒凝、热结、湿阻、食积、虫团等多种因素,造成肠腑功能障碍,通降失司,滞塞上逆而发,产生“痛,胀、呕、闭”四大临床主症。

【临床表现】

阵发性腹部绞痛,不排气、无大便,有“痛、呕、胀、闭”四大症状。表现为突发的大哭,面色苍白,出汗,下肢蜷缩,呕吐以初时为甚,腹胀有肿块,大便矢气不通。此为完全性肠梗阻。若为部分性肠梗阻,则上述症状稍轻,且时作时止,反复发生。临床分型主要有:

1虫积闭阻腹痛绕脐阵作,烦躁不安,吐蛔,呕吐、大便闭结;苔浮,脉弦。

2食积闭阻暴食黏腻食物,坐卧不宁,频吐酸臭物,大便不通,苔黄厚而腻,脉实。

3气滞闭阻腹胀痛、叩之如鼓,腹痛不固定,呕吐频繁,苔白、脉弦。

4寒凝闭阻发病急骤,腹痛剧烈,腹冷喜暖,面色青晦,舌淡,苔薄白,脉沉迟。

5郁热闭阻腹痛拒按,腹胀痞满,身热口臭,口干唇燥,大便闭结,小便黄赤,舌口红绛,苔黄干或干燥起刺,脉浮数。

【治疗方法】

1治则调理肠道,通里攻下。

2手法以捏脊疗法为主。患儿俯卧,在背部由长强穴至大椎穴,自下而上捏起皮肤滑行而上,共3次,然后每捏2次向上提拉1次,共捏5~7遍,再由下而上推拿5次,最后在腰部两个菱形窝处按摩3~5分钟。配合腹部按摩,如摩腹、揉脐、揉中脘、分腹阴阳等。

3支持疗法及中药汤剂肠梗阻为外科急腹症,症状较重,多伴有水、电解质的紊乱,应给予补液,补充电解质,中药汤剂通滞启闭,活血消痞,可****,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治验集锦】